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纪-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那时起,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开展正常的传教工作。直到天启元年,传教士才又借助徐光启的力量,重新回到北京。

    某种程度上,徐光启不得大明朝廷重用,与他的信仰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如何推广基督教?徐光启一直认为,在中国想推广任何教义,都必须得到皇家的认可,否则很难成功传教。

    可惜,传教士们始终没有机会,把基督教真正的教义传递给皇帝。

    今天,徐光启忽然觉着,同属皇族的信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信王殿下,不知您对来自泰西的传教士怎么看?”徐光启谨慎的问道。

    “传教士?”朱由检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徐光启问的应该就是欧洲来的那些传播信仰的基督教徒。

    他不信教,可对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看法。

    朱由检沉吟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我对他们没什么特殊看法。徐先生认识他们?”朱由检直率的说。

    “子先看王爷常有奇思妙想。那些泰西来的传教士,对奇技淫巧方面都有几分特长,可能对王爷能有几分帮助。”徐光启不敢直接扯到信仰方面,只能从技术方面做个推荐。

    “这倒也是,”朱由检暗自思索,“是应该找几个传教士交流一下,看看欧洲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时代?他们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孙子不是说过,知己也要知彼,那才能百战不殆。”

    想到这里,朱由检爽快的说道:“那就有劳徐先生了。您帮我找几个传教士来吧,我倒是真想看看,他们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徐光启一时有些无语,“呵呵,信王说的倒真是直白。只是为了看看传教士长得什么样吗?不过,这倒是普通人对泰西人的第一反应。”

    “只希望教会能安排一个多才多艺的、成熟些的传教士。千万不要来个愣头青。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是坏了,那就麻烦了。”徐光启忧心忡忡的想到。

    朱由检根本不知道徐光启还有教会的身份,他突然对徐光启刚才追问四轮车转向系统的问题,回过味来。

    “不会是现在的四轮车,都没有转向功能吧?”他特别诧异的想。

    “徐先生,我看你对这马车的转向系统特别关注,难道别的车都没有吗?那他们怎么转向。”朱由检实在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向徐光启发出询问。

    徐光启也感到几分惊讶,“信王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想想信王的身份,他又觉得不足为奇。

    徐光启耐心的把四轮车和两轮车的区别解释了一遍。他的解释肯定了朱由检的猜测。

    这个时代,中国还真的没有带转向系统的四轮车。

    “哎呀,真好。”朱由检脸上已经笑的合不拢嘴,“又是一条发财的好路子,我要充分利用起来。”他心中暗想。

    徐光启感觉信王有些怪,自己说的话很好笑吗?

    两人相伴进入皇庄。

    闻讯而来的左玉柱,把修改后的土豆种植手册双手奉上。

    简单的翻看了一下种植手册,这次朱由检很满意。

    这一稿,左玉柱用的基本都是白话文。书中还按朱由检的意思,通篇都加了标点符号,以防出现误解。

    朱由检把稿子递给徐光启,随口说道:“不错。小左你们干的不错。本王赏你们50两银子,你们自行分配吧。你们再辛苦一下,再赶一赶,把甘薯和玉米的种植手册都按这个标准改好。孤会安排一起印刷出版的。”

    左玉柱感激的“扑通”一下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谢谢王爷厚爱,小的们感激不尽。”

    看他激动的反应,朱由检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说错了什么吗?小左应该不是为50两银子激动成这样吧?要不就是因为出版而激动?切,太小家子气了,真没见过世面。”

第四十九章:出版对中国文人的诱惑力(求、求、求)() 
小左整理的种植手册,徐光启也翻看了一遍,感觉确实不错。

    新稿的种植手册通篇按信王的意思修改了,遣词用句采用大量的俗语,语句非常朴实。尤其新颖的是,通篇都加上了句读,断句非常明显。

    这本种植手册,徐光启估计,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就能轻松诵读,旁边听到的人也能清楚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很适合推广使用。

    虽然,徐光启不太满意用俗语编制书籍,他认为俗语缺少雅言的韵味。但他对手册使用的句读非常喜欢,这些成套的句读,他觉得自己可以借鉴一下,这对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非常有用。

    听到信王有关书籍出版的言论,徐光启的心也忍不住大跳了几下。

    他完全能体会小左的心情。

    中国文人又有几个能忍受著书立说的诱惑!

    立说可能很难做到。可著书?看信王的意思,只要编好种植手册,就会下大力气去出版推广。

    自己编制的书能印刷出来,又能传遍天下,这在未来的历史上,就会留下一笔。不管笔画轻重,都是名留史册,这不就是中国文人一辈子的追求吗?

    徐光启看了一眼,还激动的难以自已的小左,心中有些羡慕。

    “我出版《测量法义》的时候多大?那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吧?那年我已经44岁了吧?他现在才多大?”

    “起来吧,”朱由检冲仍在激动中的左玉柱说道,“这是你们应得的,不用谢孤。书编好,孤就印刷出版。不过,徐先生的名字是第一位,你们5个只能排在助编的位置上。”

    “是,小的明白。多谢王爷恩典。”小左赶忙躬身应道,他原本也没妄想自己能单列第一。他知道整部种植手册,徐光启的贡献最大,信王这样排列更显得公平合理。信王殿下能这样明确说出,他心中更是高兴。

    害怕打击了小左的积极性,朱由检鼓励他道:“你也不用灰心,什么时候你编出这种水平的著作,孤也给你出版。那时就单列你的名字。只要你有这个水平,出书不是问题。”

    看看欣喜不已的小左,朱由检赶他离去,“好了,去吧。你小子先别多想,快回去,好好把甘薯和玉米的种植手册,给孤用心编制出来。”

    看着小左满心欢喜的离去,徐光启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问道:“王爷,子先有个不情之请,还望王爷能够答应?”

    “徐先生,不用客气,您直说就是。”朱由检感觉自己已经猜到,八成徐光启也想出本什么书。

    “王爷,子先一直以来都有个想法,想将自己所有有关农业方面的经验编著成一书,留给后人品评。经过多年整理,现在已经初步定稿,子先将它命名为《农政全书》。子先想将这本土豆,以及将来的甘薯和玉米种植手册收入书中,请王爷成全。”

    说着,徐光启向朱由检深深一躬。

    “《农政全书》?原来徐光启这会才编出《农政全书》。”

    脑中飞转,朱由检赶紧伸手相扶,“徐先生,您这说的哪里话,种植手册本就是您的心血,我怎有否决的权利,先生尽管收录就是。先生编撰《农政全书》,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您把稿子拿来,我即刻安排印刷,将它天下推广。”

    得到朱由检明确的回答,徐光启开心的笑了。

    “王爷,《农政全书》我现在只是初步定稿,书中内容还需再行斟酌推敲。要拿出正式的稿件,还需要些时间。”徐光启正色说道。

    朱由检很大气、很土豪的说道:“行啊,你什么时候拿出底稿,我就什么时候安排印刷。不过,徐先生,我觉得,书中你得加上这套句读才行。不然我这断句水平,您是知道的。”

    面对大气、豪爽的朱由检,徐光启反而静下心来。他明确应道:“王爷放心,子先这次修撰,首先就要加上句读,以防断句不当引起的各种误解。”

    “那好,如需要我的帮助,徐先生请不要客气,尽管开口就是。”朱由检真诚的说道,他脸上满是向外之色,“真恨不得,现在就能拜读您的大作。”

    《农政全书》朱由检是真的很向往,那是他前世就听说过的大著作啊。

    看到自己的著作很受信王追捧,徐光启很高兴。

    当听到徐光启要使用标点符号,朱由检更高兴。他希望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开始,能把标点符号在这个时代,逐步推广开来。

    这个时代,也该开始改变了。

    朱由检的好心情一直维持到京城。

    他回到信王邸中,就接到钱庄总店送来的紧急报告。

    对于钱庄送来的各种报告,朱由检从不敢忽视,他都是第一时间查看。

    大众钱庄总店虽然经过几次人员调整,但直到现在还有一个35人的团队,在处理各种有关钱庄的事物。

    这个团队,在朱由检的强制要求下,有关钱庄的各种数据,每天团队都会有明确的分析报告。

    书房里,看完钱庄送来的报告,朱由检长出一口气。

    “该来的总算要来了。”朱由检喃喃的说道,“叫我等了这么久,真不知道反派们都在干什么?”

    自天启二年,钱庄初建时,朱由检就在准备应对挤兑风潮。

    没想到整整等了一年多,都没出现,害得他始终不敢放开手脚大肆发展。

    现在总算要来了,度过挤兑这一劫,大众钱庄积累的信用,就可以让它展翅高飞了。

    朱由检轻轻敲了敲桌子,对屋外吩咐一声:“叫高起潜来。”

    高起潜来的很快。

    高起潜现在越来越静了,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一只儒雅的猫。他只在门前通报时发出一点声音,开门后无声的进入房内。

    朱由检抬头看了高起潜一眼,吩咐道:“钱庄报告说,即将遭到挤兑风潮,孤相信这个判断。你去查清是谁在挑头针对孤的钱庄。”

    高起潜应了一声,直接递上一份厚厚的卷宗。

    朱由检有些不解,伸手接过卷宗打开观看。

    卷宗中的资料非常详细,朱由检看的非常用心。他没想到,高起潜的夜来香已经发展的如此厉害。

    卷宗中此次针对钱庄的主事者已经完全暴露出来。

    朱由检没想到自己的大众钱庄,竟然得罪了那么多人。

    针对钱庄的主事者不少,身份最尊贵的是武清候李家、平江伯陈家,其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家商号。

    出面联合各家站在台前的是老熟人,德兴钱庄的郑家。

    “呵呵,”看到郑家出现,朱由检呵呵笑了几声,“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从一开始,朱由检准备应付的挤兑风潮,就是预计由郑家挑起。他感觉,只有掌握大量存银的郑家,才能想到这种手段。

    只是没想到,郑家却迟迟没有动静,朱由检都一度认为郑家怕了自己这个王爷的身份。

    现在看来,郑家只是躲在暗处,在暗中积蓄力量,进行着周密的筹划。直到现在他们认为有把握之时,这才走了出来。

    出来就好。

第五十章:汇率剥削(求、票、票、票)() 
钱能招灾,利益带来的仇恨才是最大的。

    看看卷宗里的牛鬼蛇神,朱由检叹了口气。叹气的表情和他年少的面容形成极大的反差。朱由检抬起头幽幽的问了一句:“起潜,你说钱有那么重要吗?值得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出来搞事?”

    高起潜沉默不语,没有回答。他知道信王并不是真正在问他。

    朱由检盯着卷宗,脸色不停变幻。

    时间似乎凝滞一般。

    好难做决定啊?

    前世的记忆中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个决定可能造成几十甚至数百人的生离死别。朱由检感觉亚历山大。

    “没有他们,这世道会不会更好?”

    “不清楚。不过,没有他们这世道应该不会更坏。”

    自问自答中,朱由检艰难的下了决定。他终于抬起头来,脸色阴沉,嘴角抽动,狞声说道:“既然都逼到门前了,那就开门营业吧。信王邸也该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起潜,就照你的计划行动吧。”

    “遵命。”高起潜应了一声,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他躬身向信王殿下行了一礼,方欲无声的退出。

    “记住,以后,情报要第一时间给孤送来。”朱由检淡淡地说道。

    后退中的高起潜,身子僵了一下,又继续退出,表情丝毫没有改变。

    静静的夜色里,信王邸似乎有了什么不同,但又好像丝毫没有改变。

    三月十三,忌开光、斋醮、掘井,其他诸事皆宜。

    好日子,这是难得的一个没什么大忌讳的日子。

    天刚亮,大众钱庄门口已经挤满等待取钱的人。周围的邻居看到这个熟悉的场景,会心一笑。

    去年9月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大家都以为发生了什么祸事。没想到,竟然只是周边的农户们在钱庄存钱、取银而已。

    大众钱庄开办一年多来,伙计待客热情,掌柜的也好说话。尤其他们未语先笑的做法,让大家对它印象都很好。

    更重要的是,在大众钱庄取钱,你可以自行选择提取银子或铜钱。如果与存入时的铜钱、银子不同,大众钱庄给出的兑换比例,也远比别的钱庄合理。

    随着大众钱庄开张日久,名声慢慢传到城外。有农户听说钱庄名声后,竟然宁愿耗费精力专门进城一趟,就只为赶到大众钱庄存钱、取银。

    鉴于钱庄当天不能取钱的规定,路远的农户们往往会投亲靠友的在城中住上一宿。

    那些实在无处可住的农户,当天只能赶回家去。但他们宁愿第二天或第三天再辛苦一趟前来取银,也要把钱存入大众钱庄。

    从天启二年开始,大众钱庄就开始有零星农户在钱庄中存钱。

    天启三年9月,大众钱庄第一次爆发性出现,大量农户集中进行存钱取银的现象。

    那次集中爆发的情况,让大众钱庄一度以为,遇到信王再三交代的挤兑风潮,整个钱庄如临大敌。

    整整5天左右,农户才陆续散去。

    大众钱庄事后发起的调查发现,这股存钱取银的热潮,竟然是由于朝廷征税造成的。

    农户们如此辛苦,只是为了换取平价的银子。

    大明朝廷征收的正税田赋,是分两季征收,分别叫夏税和秋粮。

    夏税的征收一般截止到当年的8…9月。

    秋粮的征收一般截止到来年的2…3月。

    大明其他杂税多依附在田赋上一同征收。

    天启朝的税收政策,实行的还是一条鞭法。

    虽然自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条款大量被废除,但一条鞭法还是通行于全国,成为朝廷标准的税收政策。

    一条鞭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不再收取实物,所有税负全部折算成银子收取。(注意:一条鞭法里的银子只是货币的代指,铜钱也是可以用来交税的。)

    一条鞭法在执行过程中慢慢变了味道,税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接受用银子交税。

    可是,普通农户家中哪有存银,到了交税的时节为了换取银钱,只好贱卖粮食。

    更可恨的是,收粮的大户们,往往故意只用铜钱收粮。

    粮食贱卖了换来铜钱,朝廷收税却不收铜钱。

    没办法,农户只好再找地方把铜钱换成银子,这让他们又受到另一次剥削。

    借收税的时节,操控银子与铜钱的兑换比率,这就是很多店铺的生财之道。

    得知这一结果,朱由检发现古人真不可小视。

    操控汇率挣钱的手段他们都有,不但有还用的很精。他们虽然无耻了一点,但朱由检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心思灵动,发家有道。

    就像被魏忠贤赶出京城的御史张修德。他名为清流,可暗地里也开了一座大发钱庄,大赚这种昧心的银钱。

    鉴于此种特殊情况,大众钱庄还专门请示朱由检,是否也在银钱兑换的比率上下点功夫。

    经过再三考虑,朱由检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并不需要赚昧心的钱。朱由检的心更大,他要赚的是天下所有人的钱。

    在朱由检看来,什么眼前利益也比不上钱庄的声誉。

    只要大众钱庄的良好的声誉传了出去,比什么都强。

    银行本来就是一个信用产物,只有良好的口碑、坚挺的信用,那才是银行发展的根本。

    大众钱庄拒绝向同行一样,短期内提高银钱兑换比率的事实,被农户们很快发现。

    虽然按大众钱庄的规矩,农户存入钱庄的铜钱,必须按铜钱市价折色之后,才可以取出银子。

    不过,农户们都已知道在这家钱庄取银子,至少能比别家多拿三成。

    多出三成银子的意义,农户们都很清楚。

    这意味着自己今年可以轻松交税,不用在到处借钱。

    只要不用借钱,不管交完税还剩余多少银钱,至少家里的口粮保住了。只要找点野菜搭配,这青黄不接的时节就能勉强度过。

    庄户人家还求什么。能勉强度日就行。

    消息传扬出去,农户们蜂拥而来。

    为此,大众钱庄的银钱业务,得罪了大批依靠银钱牟利和由此衍生的放贷商号。

    天启四年春

    大众钱庄第一次遭到有组织的,真正意义上的挤兑风潮。

    三月十三这天,从一开始事情就有些不对。

    这天,天刚亮,就有大量的农户就挤在钱庄门前,等待早些领取自己的存钱。

    看到密集的人群,被影响了出行的钱庄邻居们,难免会唠叨几句。

    不过,路过的邻居们还没开始唠叨,就听到人群中已经有人在担忧的念叨,声音还很大,“怎么还不开门,都什么时辰了。不会不开门了吧?”

    有人接话:“这家钱庄不会也是骗子吧?哪有有钱不挣的买卖。”

    往常这样担心的农户也有,今天似乎特别多。

    人群中竟然还有人在大声说:“听说了吗?城里好多钱庄都卷了保管的银子跑了,好多存钱的人都血本无归。”

    平静的人群变得有些骚动。

    更多农户盯着钱庄的大门,也忍不住地嘀咕:“快开门了吧?怎么还不开啊?应该到时辰了?”

    焦躁的农户眼中,往常准点的太阳,今天爬起的速度,似乎也变得慢了不少。

    辰时终于到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