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德发说:“我们都会有的,慢慢在这面改,咱们六个人互相纠正吧。
尽我们的力给国安他们留下一些阳光、正直而且有能力的助手……”
吴大鹏点头认可了,说:“是的,就是对我们自己来说,到时候,我们来这面的世界串门时,也会有好日子过。”
但是,一想到要回到那面的世界时,大家的心情都非常非常复杂,这里面要除了宋子强。
杨友行心惊胆战地等了几天,真的再没有见到吴大鹏主家生气了,这才放下心来。
古剑山偷偷摸摸地对他说:“你永远会是好朋友,没有揭发我……我答应的事情保证做到……”
吴杰鬼头鬼脑地对他说:“下次这样的心得还帮着写不?”
杨友行这个时候坚决地摇摇头,说:“这是错的,以后不管是什么条件,再也不要做了……”
吴杰说:“你看,你不说主家也不知道……”
“你若是错了,主家就会知道的……他们无所不知!”
吴杰撇着嘴,心里想,某才不信呢,但是又不敢试的。
郭子仁乐呵呵地说:“你真是好人,你若是说了,某又会被一顿好打!”
这件事情其实没有影响他们的建设,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生活还是要继续了。
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放松对半大小子们的教育,上午的课,无论多忙都要准时全员上课,现在还不是给他们分科的时候,基础知识面打的越牢越广,将来,他们的成就才会越高。
当然,实践也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他们下午要去安静主家那里实践了。
现在,安静主家的育苗田里各种的芽苗都长势良好,它正在春天的微风里,冲着半大小子们打着招乎。
但是,半大小子们不喜欢这里,他们当然不知道那些芽苗能代表着什么。
那些芽苗将代表着他们今后只要勤劳,可能会永远没有了饥饿。
但是半大小子们真心不愿意来这里,哪怕他们去熬制樟脑、松香,甚至可以去帮助铁匠们抡小锤子,来打制火绳枪筒也行,哪怕累一点呢。
在安静主家这里,那活计可是真多,还磨叽。
在种子室里,他们要把那用竹子扎成的苗盘,拿上拿下,浇水施肥。
等到成苗了,还要迁移到育苗田里,还要小心翼翼地------光是引水、浇水、拔草、施肥这一套下来,真心烦啊!
可是不久还要种大田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烦,比如封争就喜欢这样农活,而且他还喜欢跟着安静主家一起干,感觉她像是自己的娘亲了--------
安静说:“这是一个农业时代,如果没有我们来,可以会持续很久的,现在,你们所干的工作,只是农业生产的十分之一,想想吧,农业生产有多累人,那些农民有多么不容易!”
侯东方哭丧着脸说:“我家乡种大小麦子,都是直接洒到地里,哪里有这样麻烦-------”
安静说:“大家想一想,是多累一些,让相同的面积产出更多好呢,还是轻松的干活,产出却很低好?”
这个还用大家选择吗?侯东方无语,只能老实地跟着封争他们去堆肥了。
封争被安静家主认命为他们中的农业队长,他偷着高兴极了,干活儿非常卖力气。
其实这些半大小子们差不多人人都当队长了,只不过这个根据分工时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去硝制皮子实践时,就有梅乐芝当队长了;处理鲸鱼时就变成穆木当了。
诸如此类了------总之,张国安的建议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组织和领导他人的时机。
大家都认同了,他本来就是当老师的出身嘛。
“让每一个人都有使命感和角色感!”
全队中,只有封争在扛着农业工具走路时乐呵呵的了。
他们要按照安静主要的吩咐,去堆肥啦!
封争根据自己当时在课堂上学的道理,在基地的不远处,选择了一处地势较高一些,又背风向阳,还要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为堆制地点。
他领着大家把堆制地点的地面平整了。
在场地上,开挖出一个“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了竹竿,把这个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
他们收集了杂草、落叶等绿肥1000斤左右,然后加入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又适当覆盖一层薄薄的深层暗沟泥。
安静主家讲过,这主要是起到加快腐熟的作用。
但是这个泥土也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腐熟和堆肥质量。
封争队长在这个臭哄哄的场合里笑着说:“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
侯东方说:“你有种把安静主家的话都背下来!我怎么就记不住呢?倒是能记住万士达主家的话-------”
封争队长还是笑着说:“当官的活儿,十几年,工人的活儿,几十年,农民的活儿,万万年!”
好吧,大家都背不过他,只好继续干活了。
他们在在堆积场的通气沟上铺上一层厚约20厘米的污泥、细土或草皮土作为吸收下渗肥分的底垫。
然后将已处理好的材料,充分混匀后,又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肥和水后,再均匀的撒上少量石灰、草木灰、鲸鱼骨粉。
“这时候一定要加足水啊!”
封争队长这时候给那些来来回回拎桶倒水的小伙伴们打气儿!
也确实啊,加水就是堆肥的关键。
接着他们开始盖严了。
把成堆后的肥料都要用泥土密封,安静主家说过,这样可起到保温保水作用。
如此一层一层地堆积,直至高达1。5米为止。
先前他们每层加入的粪尿肥和水的用量,都是上层多,下层少,这样方可顺
流而下,上下分布均匀。
堆好后,他们及时
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芦苇密封上,随后又在它的四周
开环形沟,以利排水。
一个肥堆不算啥,大家很快就干完了,但是封争队长的话,让人沮丧。
“好了,大家想必学会了办法,就像这样啊,三人一组,再堆出六个来,我要一一检查,合格了,方可结束今天下午的实践工作!”
好吧,你是队长,你说的算了。
封争队长果然认真起来,他还表扬了鲍威、郭勿语、杨友行的组合非常认真,并且说古剑山、郭子仁、吴杰三个人要返工,认为他们偷懒了。
三个人不服气,封争队长说:“我去找安静主家来评评理好不好?”
不好!
我们不就是稍稍差了点吗?返工就是了------
安静在远处看了看他们劳动的场面,感觉满意。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拯救南宋大兵黄祖(上)()
事实上,安静没有在课堂上讲太深奥的知识。
只是告诉他们一定会这样,但是没有说为什么,把课堂内容简化。
一般堆肥后的3到5天里,堆肥里的有机物开始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热量,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到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到70c,特别是在流求岛南部地区,温度还偏高的情况下。
安静轻松地给他们上着课,说:“当堆肥在七八天后,变热了,你呀,就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
手感觉发温就约有30c,感觉发热约50c,感觉发烫就约60c以上了。
然后再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
若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若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25天之内还要进行翻堆一次,把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翻到外边,需要加适量粪尿水重新堆积,促进腐熟。
重新堆积后,等再过一个月后,原材料已近黑、烂、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
就可以使用了,或者压紧盖土保存备用。”
安静说完后,看着二十个半大小子的反应,他们大多数装模做样地在听,有的还装模做样的在记笔记,但是安静相信,他只是记在了本上,没有记在心里。
只有封争一个人瞪着亮晶晶的眼睛在听。
八道河农业基地得益于这个时空良好的物质条件,通过用鲸鱼骨粉、水鹿骨粉或其它鱼骨粉,鱼下货及内脏的沤制、堆肥,还有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等落后而原始的技术手段,勉强准备齐了处于原始级别的氮、磷、钾三大种类的化肥。
当然,其中的鸟粪石则是属于复合型的缓释肥了------
总之吧,他们或许开启了近代农业的大门,为后来几十年的农业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所以,相关土化肥的准备工作是一种八道河地区农业上的“新常态”,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作要月月干,天天干!
东非黑人们和日本农民天天在为这个忙碌,他们才是这个土化肥生产加工的主力,他们忙碌的身影除了休息天,从来就没有停下过。
大宋杂役厢兵们中农民也有很多,但是,他们从没有见过为了种田而做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好在他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也非常理解,这些办法或许有用。
这个时空的大宋农民和日本农民都已经开始用粪便来肥田了。
张国安选择的稻种是这个时空的早稻种。
大宋时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
所以即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
原本他们带来的六十日可成熟的常规稻种了。
大宋时代早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荆湖、江东、江西、浙东、福建等地。
在这些地方选择早稻种植,从其初衷来看,首先是着眼于抗旱,特别是避开秋旱。
这个时候有个谚语嘛,“禾怕秋日旱,人怕老来穷”。
八道河农业守着一条八道河,倒不怕这个,张国安看中的是它的产量和成熟期相比其它的种子能快一些。
他们在穿越时当然为了品种多而不得不降低了数量,所以主要种子还是要依靠这个时空的。
张国安计划在早稻收获后,还可以栽上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大豆和蚕豆。
在农业地区安排上,他依据地势分为水田区、旱田区和山坡地区。
这些半大小子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把所有农作物都要育苗?
就连小麦也育苗?
他们选择的是这个时空的春小麦麦种。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这里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
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
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扩大开来。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
精明的大宋农民发现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他们开始热情非常高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所以在这些半大小子的眼里,小麦不算啥新鲜东西。
八道河农业区最先种下的是春小麦,由于它的根系发达,所以从秧田里取出时,要分外小心,不能伤了根和叶子。
半大小们负责取苗、送苗,大宋杂役厢兵们则负责栽培,干着干着,他们中有人真心烦了,对张国安主家说:“张主家------土豆、地瓜、玉米,我们没有见过,可能要育苗,水稻育苗也属于常事,但是小麦绝对不是要育苗的,我们从未见过!”
张国安笑了,这些满头大汗的半大小子们还真不怕吃苦,听说他们在木材加工厂和竹器加工厂干
活时,干得比工大宋工匠们还要欢实!
他们是性子燥了,这个可真要磨一磨。
他故做神秘地说:“小麦育苗可不单是为了增产,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那就是在起苗时能锻炼一个枪手的细心和耐力!
我问你们,在捕杀野兽时,没有细心和耐力的猎人会成功吗?”
当然不会了,这是常识!
半大小子们笑了,纷纷说:“我们曾经在草丛里蹲过两个时辰呢!”
张国安这时候又故作高深地说:“所以,在殷地安国,一个优秀的火绳枪手,他一定要会工农这两样,还要上课学习------”
噢,原来主家们是用心良苦啊!
半大小子们就是半大小子们,他们的劳动劲头一下子就来了,积极投身于八道河地区的春耕生产了。
在六名时空走私者的计划中,他们完成了春耕生产后,其他四个人就要回去了,毕竟挣钱才是大家现在的最高要求。
对他们来说,走正路已经是挣不到钱了,只能靠着这样的邪路。
很多可以富起来的制度本来也就不是为他们制定的,是为别人。
这三千多个人开始了最后的忙碌,每一个都像那荷式大风车一样团团转了。
这家伙的效率果然远远比水车高。
大宋工匠们马上明白了横轴式传动的好处了,省力而且稳定!
第二座风车马上就投入了建设中,不用王德发操心了。
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省心时,又出事了。
-------------------------------------------------------------
陪同黄祖厢首去招募土著劳动力的一个厢兵哭着跑回来了。
黄祖厢首等一干人被一个部落扣留了,要他们用上好的棉麻布和铁器换回来。
吴大鹏听完这些后,不知道是要哭还是要笑。
在一心暴力抢夺的人面前,无论多有才华的人也是施展不出能力来的。
还能怎么办,救人吧!
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说到底,还是与黄祖厢首有关。
去年,黄祖厢首在平湖本岛上力擒了七十多偷割旱稻的土著嘛,那是人家一个部落的主力啊,结果又被吴大鹏引诱,留在这里天天忙着去搬运椰子。
搬运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这个时空里椰子真是太多了,而吴大鹏还说过,不管是落地的,还是新鲜的,这里都需要。
吴大鹏还琢磨着用椰子壳烧活性炭呢。
那些土著的部落剩的人就不多了,本来也没有关系的,但是不知道又从哪里来了一帮子土著!
双方同样是语言也不通,但是,人家就是准备来抢的,结果就把部落酋长给杀了,把剩下的青壮和老弱病残统统都给杀了,只剩下妇女和儿童了。
在丛林社会里,势力均等是唯一能和平相处的要素,没有了这个要素,那么就随时会发生屠杀和奴役!
结果,黄祖厢首不知道啊,还带着人去招募劳动力呢,他还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
当然,发生的这个惨案,大家谁也不知道。
对方那个胜利的酋长看到了他们拿来的棉布、麻布和铁器,当时眼睛就亮了。
语言不通这个没有关系,抢劫是大家谁都明白的。
当时就把他们扣下了。
事实上,黄祖厢首其实还是带着武器的,也做了一定的防御准备。
但是没有想到对方换人了,而且方法也换了,当一下子被两百多人围住时,他们只能投降了,对方也都是青壮。
那个酋长看了看黄祖厢首的衣着,喜欢了,当场就扒了下来;看了看他们坐的船,有了主意。
他当时就比划着黄祖厢首几个人,又拉出一个黄祖厢首的手下,又比划着棉、麻布和铁器。
最后努力把双手抱圆,意思是要这么多的东西。
当时他的族人都看明白了,发出“嘞、嘞、嘞”的声音,快乐无比!
那个随从当然也能看明白了------
吴大鹏一手抱着肩,一手拄着下巴耐心地听着那个随从的哭诉。
最后他问道:“你看他们能有多少青壮?”
那个随从一会说是二百人,一会说是五百人;完全是吓蒙了。
好吧,吴大鹏根据常识推断了一下,这一个强盗集团是一个部落,他们生存在山区里,如果单单靠着只能种旱稻的农业水平和他们也只能用极其简陋的狩猎工具------这帮子土著现在还不会挖陷阱呢!
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很不高的,缺少维持一个种群的规模扩大的能力,所以一个部落决不会超过五百人!
他们六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要把事情告诉那些正在搬运的土著们。
营救的时候,还是要以他们为主力,当然,还要给与他们大力帮助------眼下这些土著,都是好不容易接受了他们世界观教育
的人,虽然还不太多,但是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
第一百一十五章 拯救南宋大兵黄祖(中)()
吴大鹏问清楚了地点后,感觉那里好像是在五道河和六道河之间的位置。
这个时空的土著可能无法对付流求岛南部地区密密的植被……他们选择了偏北的地区。
六个人在商讨的时候,吴大鹏说:“我带队去吧,你们哪个人工作都比我忙,也比我有用。
我带上两把手枪,一支微冲,五个手雷,足够用了。”
万士达摇摇头不同意,说:“第一次搞这样的行动,你一个人带队,不合适,怎么也要有一个照应……我和你一起去。”
大家觉得这样合适,吴大鹏也不好说什么了。
这次行动,那七十几个土著是前锋。
当他们知道了自己家乡的噩耗时,人人以头抢地,声音悲切……八道河地区原本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一下子被打破了。
七十多个人的悲伤也是有足够大的力量了,很多人停下了工作,在看着这面。
吴大鹏早就做好了准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