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里吧?

    不过他们也不好开口直接问,所以只能自己在心中疑惑。

    允熥急忙把被带歪了的话题转回自己想要的方向,说道:“并且诸位都是读过书的,知道读书有多么不容易,要想读书出头,必须埋读书一刻不敢懈怠的,等到了三四十岁再去学种地也晚了。”

    “朕是天下万民的天子,不能只顾着为官的这些人。依朕所见,读书人别的难办,但是学医还可。为了给天下的读书不成的童生、秀才一个过活的指望,所以朕欲大兴医学。”

    “不仅太医院的医官要提升品级,还要大力宣扬‘不为良臣即为良医’,让不得志的读书人愿意行医。”

    在场的读书人听了允熥的解释,也明白了允熥的意思。这不就是赵宋曾经提倡过的嘛!在场的人都不反对。

    齐泰说道:“陛下欲如何提升医官品级?”

    允熥说道:“院使、院判均提升二级,御医升为从七品,吏目、生药库大使、惠民药局大使升为从九品。”

    提升幅度并不算大,所以在场的人并未有异议。

    这时,小宦官进来通报道:“陛下,蹇中书和解中书来了。”

    允熥命令传进来。

    解缙和蹇义走进来行礼。

    允熥说道:“不必多礼。”然后让二人在后边坐下。

    允熥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道:“既然诸卿并无异议,那就拟旨吧。”

    解缙问道:“陛下,刚才所议何事?”

    一旁的另一位中书舍人黄淮用寥寥数语和他解释了一番。

    允熥顿时对于这名叫做黄淮的中书舍人有些注意了,能用寥寥几语就把事情说清楚,这也是一种本事啊!这人值得重视。

    解缙听完了解释,站起来说道:“陛下,让臣来拟旨吧。”

    允熥知道他今日初入宫,有心展示才华,所以说道:“那就解卿来拟。”一旁的宦官送上笔墨。

    解缙稍一思索,提笔一挥而就。然后众人传阅。允熥是只是看的出确实是写的不错,但是怎么好说不出来。

    一旁的练子宁已经出声叫好了:“解,条理清晰又文采飞扬,虽是圣旨,但是可以当做制文的范文了。”其他人也先后称赞。

    解缙今日存心要展示才华,又说道:“陛下欲提‘不为良臣即为良医’,臣再写一篇文章,为陛下说天下读书人。”然后提笔又开始写文章。

    解缙的这个动作其实是不太合适的,皇帝只是叫你拟旨,并未同意你写文你就自己开始写,要不是允熥知道解缙有多本事多半会把他打入冷宫。

    不一会儿,解缙写完,众人又传阅。众人虽然不太喜欢他这种行事习惯,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解缙果然不愧是享有大名的人,文章果然非常好,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甚至接受文章的观点。

    允熥称赞道:“解不错,必会成为本朝的名文。”

    又说道:“朕欲以你为副总编,你可愿意?等着编纂完成了,重修、编纂,解中书都可为总编。”

    对于解缙这种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不适合派出去为六部堂官,就让他以后在辅官、中书这里待着最好,并且管着编书的事情。

    解缙大喜过望!他当然愿意编书的,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所以他马上跪下说道:“臣接旨。”

    随后没什么事情了,允熥就让他们回去了,自己把四个小孩子叫过继续开蒙。8

第224章 皇家之人() 
晚上解缙回到董府,与下班回家的董伦说起今天的事情,称赞允道:“陛下真是慧眼识人之人,当即任命我为的副总编,又许我以后总编、重修。 更新最快”

    董伦对于解缙受到重用十分高兴,但是对于他还是有些担心,说道:“解兄,你以后在皇城之中为官,可一定要注意。今日你不经陛下允许就擅自作文,这不合礼仪,并且极为不合适。”

    “幸亏陛下大度不与你计较,要不然就凭你今日的一番动作,恐怕就会从此不被陛下重用了。”

    “天下的善于作文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也不差你这一个。”

    解缙不屑的说道:“其他人怎么能与我相比!”

    董伦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如何说了,只能看着以后帮他化解化解了。

    解缙又说道:“不过今日我在宫中听陛下吟起一首词,颇为不错,也不知是何人所填。”说着,把那首背了一遍。

    董伦说道:“果然不错,道尽了落地读书人的辛酸苦辣。听起来不像是陛下假托他人所填,陛下又没有考过科举,是做不出这样的诗词的。”

    解缙说道:“听说是永平府、滦州一带未中举的秀才,等着陛下找到这人,我一定要和他切磋诗词。”

    ===================================================

    第二天是七月十二。礼部的官员拟定了七月十三日为吉日,让藩王返回封地。允即使要逐步撤销内地的藩王,也不能一下子都把他们拘在京城,得一步一步来,所以同意他们返回封地。特别是靖江王朱赞仪最为重要,需要返回桂林好好的与当地的土官打交道。

    不过所有的年满七岁未满二十岁的小王子都被留在了京城,只有朱高炽以“回家看望刚出生的长子”为由允许返回封地,但是要求他等到朱瞻基年满一周的时候回京。

    允下午正在教导四个小孩继续学习的时候,王喜走进来说道:“陛下,燕王殿下求见。”

    允略有诧异,但还是说道:“请四王叔进来。”然后对宝庆她们说道:“你们等一会儿,过会儿我就回来。”

    宝庆等人点头。

    允本想到另外一个殿阁与朱棣说话,但是没想到朱棣来的很快,允还没有走出这个殿阁,朱棣就已经到了。

    朱棣笑道:“陛下,臣来拜见陛下了。”然后跪下行礼。

    允赶忙去扶,不过不出所料的,允扶不动朱棣,朱棣硬生生跪倒地上磕了个头。

    允说道:“四王叔这不是折杀我嘛!”

    朱棣说道:“陛下为天子,如何承受不得!”

    然后朱棣站起来以后,又和几位小家伙打招唿,四个小家伙也回礼。

    敏儿说道:“你就是四叔祖吗?现在大明藩王之中年纪最长的,也非常有本事那个吗?”

    朱棣笑道:“小敏儿,我确实是大明宗室中现在年纪最大的,但是比我有本事的人多的很。宁王弟、辽王弟都比我强多了。”

    允还是第一次见到朱棣这样,有些惊讶,不过反应过来笑道:“四王叔何必自谦。”二人说笑着来到另外的殿阁。

    等分别坐定了,允抿了口茶说道:“四王叔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进宫是有何事?”

    朱棣说道:“既然陛下问起,那我就直说了。”

    “臣自认为在诸位藩王之中,也算是有些本事的,……,所以请为大明镇守边陲。”

    朱棣今日的言辞也是经过反复思量的。经过讨论,朱棣的谋士一致认为允一向喜欢下边的人有话直说,不喜欢遮遮掩掩;允做事也是把事情都摆出来,虽然你不一定知道他到底是什么目的,但是至少他的做法都在明面上。

    所以朱棣说话相对直接,并且不卑不亢,因为拍马屁的事情是一开始进门的时候。

    允思量着。像朱棣这样的狠人,允当然是有计划的,并且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允认为,最适合朱棣的地方就是帝国势力范围关键位置,要么是大西北乌兹别克、坦吉克到哈萨克一带,要么是孟加拉阿萨姆地区,要么是苏门答腊岛。

    这三个地方差不多都是帝国数百年以后可能维持直辖统治的最靠西的地方了,并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当地也没有汉人,正需要朱棣这样的狠人来平定地方。

    但是允是不能直接和朱棣说的,现在大明还够不到这些地方,就算是苏门答腊岛也得过几年,更不必提要是苏门答腊岛上的政权曾向大明称臣的话,还得费心寻找合适的借口。

    允不打算把所有藩国的国君都变成姓朱的,但是苏门答腊岛这样的重要岛屿是一定要的。

    允要是直接和朱棣说了,朱棣多半以为允在搪塞他。所以允思考了片刻之后,半真半假的说道:“四王叔,以后你一定是必然有封国的。但是到底在哪里,朕还没有想好。”

    朱棣要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是允的回答也算是实话了,朱棣也不好细问允的考虑。

    接下来叔侄二人谈天说地了一番。虽然二人都是只说七分话,但是也相谈甚欢。二人发现对于文官、儒家、宗教的看法都差不多,都是用来利用的,那个好使利用哪个。

    允还虚心问了些关于北方的人文、地理,朱棣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一一作答。

    过了一会儿天向西快要落下了,允还留朱棣吃了一顿饭。

    好吧,允后半段给四个小孩的教书任务完不成了,只能推到明天了,不过允觉得要是能安了朱棣的心也值了。

    第二天允亲自送十几位亲王返回封地,与关系不错的济、朱等人还依依惜别的。

    允其实是想和这些叔叔、兄弟啥的好好聊聊的,但是刚刚继位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不过好在明年的朱元璋忌日大家还要过来,到那时应该没有这么忙了,能有时间和他们好好聊聊。

    当然,尚炳等三人并未离京,他们还得在京城继续折腾封国的细节,差不多等到明年才行。

    同一天离开京城的还有张数,他要去铁岭上任了。

    临走之前,允叮嘱他说道:“张卿,你此去辽东,一是增加在地方带兵的资,二是为以后做准备。朕打算等着英王叔正式封国之后以你为英国左王相,兼领辽东行都司。”

    “以后记着,在奴儿干都司,首先挑一个势力大一些的部落开刀,让他们知道我大明英封国的厉害。但是以后不可总动刀兵,以扶绥为主,动兵为辅。”

    “另外,辽东行都司的兵是中央朝廷的兵,不是英封国的兵,你不要搞混了。”对于这一点,允只能说这么多了,再多说了就伤亲情了。不过他相信张数能明白的。

    张数说道:“臣遵旨。”大概是明白了。

    允随后让张数走了。

    返回皇宫的路上,允一直在思索着。其实东北这块地方算上没有封出去的辽东两面滨海,走海路不远,境内又有好多大江大河交通便利。允其实把东北封出去挺舍不得的。

    但是这个年代的辽东汉人太少啊!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丢掉辽东已来,辽东的汉人是日渐变少,到了蒙元时期是一个也无了。

    朱元璋苦心经营二十年才让辽东有了几十万汉人,还有十来万驯化的土着。东北又冷,让人们主动来东北开荒在明初怕是不易。不封个王来这里软硬兼施‘教化’土着,怕是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不过允已经决定了,等朱松,还有其他将会封在东北的王死了,就在东北推行‘推恩令’,把大国化小,最后慢慢收归中央。

    不过在西域可不能这么干。西域西边就算有了其它的国家,西南方也是阿富汗和克什米尔,都得防着,小国小心被吞了。至于西南的岷国,推不推的无关紧要。

    皇家的亲王一下子少了十好几个,京城都显得空旷了,虽然这些亲王平日里也不怎么出来,请兄弟吃饭都在自己的府邸,但是就是显得空旷了许多。

    亲王们走了,专门教导皇家子弟的书房也重新开张了。

    不过其实人也不太多:朱的年满二十的庶子回去了,还有七八个;朱的几个儿子;朱高煦;朱有炖年满二十也回去了,还剩下朱其它的儿子;朱桢的两个庶子;朱的几个儿子;鲁王独子朱肇珲;还有朱椿和朱柏的长子。

    其他朱元璋的儿子的孩子年龄还小,没有留在京城。这样算下来,再加上朱允、朱允,留在京城的也就是二十多个。

    允请在朝的大儒,国子监的祭酒徐宗实,和中书舍人方孝孺来给他们上课;又找了半退休的郭英来教授兵法。

    还有几名武艺高强的侍卫来教授武艺。

    允对于这帮皇家子弟是很不放心的,事实证明,祸害百姓的不少,所以允特意在重新开课的头一天,专门来发表了讲话。rw

第225章 皇家学堂() 
允在这次特殊的‘开学典礼’上,先是扫了一眼所有的兄弟。 更新最快在他的眼神的注视下,本来有些没正行的人也马上正坐起来:他们这些郡王和亲王可不一样,尤其是庶子出身的,允生气了废了他们都不会有多大动静。

    允也不客气,直接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宗室,大家也都是朕的兄弟。本来朕不应来和你们说这些话的。”

    “但是前些年爷爷精力不济,许多的兄弟没有来京而是留在封地。有些兄弟做的不错,有些人却在封地骚扰百姓,惹得百姓是怨声载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们在封地胡作非为,损害的是我大明宗室的声誉!”说到这里,允已经是声色俱厉,不少做贼心虚的人都已经有些害怕了。

    “所以朕留你们在京,就是让你们知道为王的德行,并且学一身本事不至于一辈子混吃等死!”

    这话说的有些重了,不太符合儒家的思想,方孝孺也直皱眉。不过允即使按照民间的说法,也是朱家的家主,下边的人也没有允的叔叔,允教训他们也是可以的,谁也管不着。

    “朕也不求你们各个文武双全。但是,理政、文学、兵法、武艺,你们这四样至少要占一样。朕决定,以后想回封地的,朕亲自考核,如果哪一样都不行的话,不许回封地!”

    允话说完了,从讲台上下来,与徐宗实、方孝儒、郭英等人说道:“几位卿家,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不必留情面,该呵斥就呵斥,该责罚就责罚,千万不要留情面。”

    “还有朕的那些年纪还轻的叔叔。他们毕竟是朕的叔叔,朕也不好当面说他们,但是对于他们几位卿家也不必留情。”

    徐宗实,方孝儒二人对于允这样明确无误的托付有些感动,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辱命!”

    郭英也说着类似的话,不过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几名侍卫更是心中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就在允和几位先生说话的时候,另一边坐着的那些允的堂兄弟都已经议论纷纷了。

    一个允都没有记住名字的人说道:“分封诸王到地方是皇爷爷定下的规矩,可没有说过还有什么条件。皇兄这不和皇爷爷的规矩。”

    济也说道:“就是!皇兄这是不合规矩的!应该和皇兄说说。”济这是想鼓动容易冲动的人去进谏。

    高煦说道:“都消停些吧。再说了,皇兄说的难道不对?你们就不想学本事为大明出力,非要在封地混吃等死?”

    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在场众人除了齐王世子朱贤和鲁王朱肇珲以外身份最高的。虽然他也是一个郡王,但是身为嫡子也没有与世子有什么隔阂。

    并且朱高煦武艺高强,虽然年纪还轻但是教他武艺的几个师傅都不是他的对手了。他又喜好学兵法,期望着以后上阵杀敌呢。虽然得封一国的可能很小,但是万一呢?

    所以朱高煦是极为支持允的这个新立的规矩的,也很鄙视那些就会欺负老百姓、混吃等死的兄弟。

    在场的有人平日里就对于朱高煦挺不满意的,觉得你也就是一个郡王,虽然是嫡子,但是有什么好牛气的,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你也不敢动手。所以有人登时就要开口反驳。

    但是就在这时允与方孝儒等人说完了话向这边走来,要开口说话的顿时就闭上了嘴。

    允把朱肇珲和朱高煦叫过来,对他们说道:“二位弟弟,在书堂读书学习,可不要被那些不成器的兄弟带坏了。平日里要和肯上进的兄弟、叔叔一起,不要和不求上进的人在一起。”

    允说话并没有避着别人。其他人虽然不敢说话,但是不少人都在心中吐槽:你这不就是说我们是不求上进的人了!

    允接着说道:“还有,,为兄的知道你喜好文学,但是身强体健也很是要紧,还是要有空学习武艺。”又对朱高煦说道:“你也是的,不要只想着打仗,只学武艺和兵法,有空也学学其他的。”朱和朱高煦答应着。

    然后允又和自己觉得还算是成器的兄弟说了几句话,对亲兄弟允和允熙也特意叮嘱了一下,就回去了。让几位先生开始教授。

    其实大多数这些郡王以后都会发到新征服的地方去,不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实质上的困扰。但是略有强迫症的允不能容忍这帮人败坏大明宗室的声誉,最起码要培养他们有合格的逻辑,不要敌军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舍不得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劳军,最后所有的财物都便宜了敌人。

    允走了,接下来他们开始上课。允对于课程的设置大胆采用了学分制。并且所有的课程被分为四类,就是之前说过的理政、文学、兵法、武艺四类,并且每一类的课程总学分都一样。

    允定的合格的学分是相当于任意两类所有课程学分的总和,课程选择完全任意,但是必须大于等于总学分要求。允定下的总学分要求并非是一年一算,而是不设年限,比如总学分要求是一百分,你二年把一百分的课程学完了可以,十年学完了也可以。

    达到总学分要求以后可以找允申请毕业。允带着先生亲自考核,合格的人允许回封地。

    不许旷课,旷一次课这门课白选了,明年必须再学一遍。其他还有很多的规矩,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惹得这帮纨绔子弟怨声载道;但是单独拿出哪一项规矩来,都算不上过分,所以他们也没有道理来劝说允。

    不提皇族学堂这帮人怎样愁眉苦脸的,上允要求的所有人必须学的几门课程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允回到干清宫,拿出自己这一二年想要完成的事情总规划表,开始想自己现在有什么要做的。rw

第226章 东西藩国() 
允回到干清宫,拿出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总规划表,自言自语的说道:“上沪县那边开海应该也筹备的差不多了,练子宁把入流、未入流的官员也都派过去了,过两天该上书正是开海了。 更新最快”

    “对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