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松说道:“陛下,锦衣卫有一人,名叫杨本,原为太学生。二十九年入锦衣卫担任镇抚。臣觉得此人不错。”

    “并且太学生出身也算是有出身,并非是武将,去担任文官也不突兀,不如以其为礼部郎中。”

    允熥思索一下:自己现在手里的亲信大臣,全部都是身负重担,连刑部允熥都不得不让它处于放羊状态,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来。

    所以允熥说道:“那好,朕马上下旨,以杨本为礼部主客司郎中。你回去以后就和杨本把事情交代一下,让他和朝鲜使臣谈谈。”

    秦松躬身说道:“臣,遵旨。”然后看允熥没有什么事情了,转身退下。

    允熥回去继续处理折子。

    下午和平时一样。与朝鲜人谈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反正着急的肯定不是允熥,先抻两天再说。

    不过允熥在心底下思索着怎样让朝鲜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条件。他心不在焉的翻着手里的奏折,把折子随便分发下去,再收上来折子把辅臣附着的意见抄在折子上,然后让王喜盖印。

    这时暴昭举起一份折子说道:“陛下,这是弹劾的折子。”

    允熥说道:“哦,是朕分错了。”然后让徐晓辉从暴昭手中接过奏折。

    允熥心不在焉的接过奏折,但是打开来才只看到了一个名字,注意力顿时又集中起来了。因为这个名字,是解缙。

    解缙,大明最著名的才子之一,与杨慎、徐渭并称大明最博学的三人。

    允熥凝神看这个奏折。上折子的人是现在大明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度,弹劾解缙不忠不孝,要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原来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赞赏。但是之后解缙为李善长鸣冤,惹恼了朱元璋。

    要是搁在其他人,坟头的草都能让坟头看不见了,但是朱元璋十分爱惜解缙的才华,把解缙的老爸叫了过来领解缙回去了,说让解缙十年以后来。

    但是就在今年,解缙带薪回家休假还不到八年,朱元璋就驾崩了;并且此时他的母亲才去世一年。但是解缙还是很有功名心的,于是又来京城了。

    结果刚刚到了京城没多久,就被御史们盯上了。王度和袁泰是好友,当年解缙弹劾袁泰致使袁泰丢官,二人结仇;不过袁泰前几年死了,没法亲自来报仇了,所以王度上书弹劾解缙。

    王度以解缙母亲过世不过一年离家远行,不满十年就返回京城两条罪名弹劾他,要皇帝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开玩笑,允熥怎么会干这样的事情!解缙是大明有名的文人、政治家,你王度算什么!允熥其实本来记着解缙呢,朱元璋刚刚驾崩的时候说的那个给陈性善找的副手当时虽未明说,但是就是想找解缙。

    但是后来事情太多把他忘了。现在允熥既然见到了这个名字,就不会再把他放过的。不过王度弹劾解缙的理由在这个年代还是成立的,允熥也不好直接反驳,所以决定奏折留中。

    允熥抬头对陈性善说道:“陈卿,编写的如何了?”

    陈性善站起来说道:“陛下,臣以为依凭,大概已经编写到洪武二十余年了。”

    然后他抱怨道:“陛下,臣现在分身乏术,还请陛下另选他贤为之吧。”

    允熥说道:“正好,朕给你找了一个副手,他一定可以帮助你修好;以后重修、编纂,你为总编,此人当你的副手必可成!”

    陈性善问道:“是何人陛下如此推崇?”陈性善还是第一次见到允熥如此盛赞一个文臣。不仅是他,其他的人也都竖起耳朵。

    允熥说道:“此人名叫解缙,你们大概都听说过的。”

    陈性善当然听说过这个人,当年解缙还是很出名的。但是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臣听闻解缙之母去年过世,现在并未满二十七个月,就现在就用他是否不妥?”

    允熥果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了。他当然是反对守孝三年的。允熥认为或许在这个礼节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到了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仪式,与是否孝顺并无关系了。

    并且这对于普通的农民、工匠来说还罢了,反正音乐他们也听不起,好衣服也穿不起,唯一耽误的就是嫁娶。

    但是对于官员来说耽误起来是太多了,守孝二十七个月,再加上往返的路程,差不多两年半。满清的时候有一名官员当官的时候赶上祖父病逝、父亲病逝、亲妈病逝、嫡母病逝,先后耽误了得有十年多。

    这不仅对于官员本人是极大的耽误,对于国家也是损失:一个人才竟然先后数年没法用,指不定就耽误了什么大事。

    允熥是有改变这一情况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得再过几个月。

    允熥问陈性善道:“陈卿,孔子提出服丧三年的目的是什么?”

    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孔子的本意是认为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独自行走不必依偎在父母怀中,所以守孝三年感受父母养育之恩。”

    允熥说道:“这与在朝为官并不冲突啊?难道为官,就不能思念父母养育之恩吗?至于那些规定,不许穿华衣,不许饮酒吃肉,不许音乐,难道在朝为官就不能遵守了吗?”

    “再说,如果必须守孝二十七个月,那么为何皇帝可以以日易月?”

    陈性善说道:“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缵而承之,不可蹔阙。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允熥接道:“然也,那为何官员不可?官员的大孝,难道不是忠于皇帝并且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并且朕现在也在服丧,难道也交出国事在皇宫中闭门不见众卿不成?”

    陈性作为谨守古礼的人,虽然并不愚钝,但是之前并未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守孝三年,所以一时之间想不出话来说。

    至于在场的其他人,卓敬其实是想到了反驳的话的:还有夺情一说,朝廷重臣可由陛下下旨夺情,但是并非所有官员都为重臣,可以回乡守孝。

    但是卓敬其实是支持允熥说的话的,所以他不会出言的。

第222章 军医系统() 
所以任用解缙的事情在辅官这里就通过了。 更新最快至于朝堂之上,除了王度和他的朋友以外,其他的人也不会反对的,因为这代表着自己万一的亲人过世了,自己也可以不回家守孝。不是不孝顺,而是三年过去指不定什么样子。并且多半家里人其实还不愿意当官的亲人回来守孝。

    =======================================================

    礼部侍郎董伦的府邸,在客房中,一名看起来三十岁左右,又瘦又高的男子在写着什么。

    这人就是解缙。解缙和董伦是好友,此次解缙来到京城,就借住在董伦的府邸。

    解缙刚到京城也没几天,这几天正打算着让董伦上书举荐自己。

    解缙作为才子,自然也不会闲着。他知道允作诗很好,以为允也是喜欢诗词的,所以正在把自己这些年写的自认为比较不错的诗词誊录一份,让董伦代为呈递到允面前。

    另外还有几份策论,写着解缙对于国家大事的见解。他可不想成为一个词臣,整天陪着允吟诗。

    就在这时,一名董府的下人小跑着进来,对解缙说道:“解先生,有宫里的人来传旨了,要给先生传旨。”说完,用敬佩的目光看着解缙。

    他可是知道自家老爷还没有上书举荐解缙,结果皇上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真是有本事的人啊。

    解缙本人也极为惊讶:‘难道董兄向皇上举荐我之后,皇上马上派人来传旨了?’一边想着,一边穿上正装,小跑着来到前厅。

    解缙来到前厅一看,来传旨的人还是熟人,中书舍人蹇义。

    解缙刚想打个招唿,蹇义就说道:“解缙听旨!”

    解缙只能马上跪倒地上说道:“草民解缙听旨。”

    蹇义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原河难道御史解缙,人杰聪慧,……,特命其任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钦此。”

    解缙强忍着激动的心情说道:“草民解缙接旨。”

    等他接完了旨,蹇义笑道:“谢兄,以后咱们又是同僚了。”原来解缙曾当过翰林院编修,同中书舍人同在皇城内。

    解缙说道:“刚才蹇兄不与我寒暄就直接宣旨,我以为是不认识我了。”语气中却含有淡淡的讽刺之意。

    蹇义面无异色的说道:“解兄说哪里话,我怎么可能不认得解兄呢。当年解兄上,又上,颇得先帝赞许,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缙被他一句话哄得又高兴起来,说道:“蹇兄也很不错,当年太祖皇帝为蹇兄亲自改名,也是少有的福分。”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说了几句话,蹇义说道:“解兄,随我入宫面圣去吧。”

    解缙当然不会反对,与蹇义一起进宫面圣去了。

    这次是出公差,所以还有马车可做。车上,解缙问蹇义道:“蹇兄,当今圣上,到底是如何之君?”

    要是一般人问这样的问题,蹇义才不会回答的,这是擅自揣测皇帝的为人,没有皇帝喜欢的,严重的话可以处死。

    但是蹇义刚刚就在干清宫,知道允是如何的看中解缙。所以蹇义说道:“当今陛下,为人仁爱,体恤大臣的难处,并且眼光极远,是我等远不能及的。”不过蹇义仍然只说了优点,没有说自己认为的缺点。

    不过这同解缙一路上听董伦等人说的差不太多。因为允提高官员的俸禄,又说要编纂,又给京城的官员谋福利,所以风评不错。

    当然不好的评价也是有的,主要是说允眼睛里不揉沙子,太过小心眼,对于‘稍微’有点儿私心的大臣就处罚的很严厉。不过官员们都是从洪武朝过来的,还是觉得当今圣上比先帝对官员是强多了。

    解缙虽然情商不高,和同僚的关系没有太好的;但是智商很高,知道蹇义不可能说缺点的,所以也没说什么。

    不一会儿,到了承天门。蹇义和解缙下车步行往干清宫走去。他们是贴着墙走的,然后听到了墙的那一边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响声。

    解缙问蹇义:“这是在干什么?响声还不小。”

    蹇义看了看,说道:“墙那一边是御马监的地方,到底在干什么,我也不知。昨日还没有这些响动的。”

    解缙不过是随口一问,见蹇义回答不上来,也就罢了。又走了一会儿,到了干清宫。

    此时今日的奏折已经处理完了,允和手下的大臣在商量事情。在场的不仅有辅官和中书舍人,还有齐泰、练子宁、景清、耿璇等人。

    商量的事情当然不是关于和朝鲜谈判的事情了,这件事允和秦松商量好了就行了,不会和他们商量的。

    今日要商量的事情是关于在卫所设立专职郎中的事情。

    允三年以前出行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时代的大明军队是没有专职郎中的,都是需要的时候临时征召,主要是从地方的医学部门那里征召郎中。

    允知道以后一个计划就在脑中冒出了,然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今日正式拿出来要与亲信讨论一下然后实行了。

    允说道:“朕三年前北巡北边,才知道我大明的卫所无有郎中,这样的话我大明的军士平时生了病或者打仗时受了伤,却没有郎中能及时给他们治病治伤,多少大明的儿郎就这样死去了。朕于心何忍!”

    “所以朕打算在每个百户所分派一名郎中,每个千户所分派三名郎中,每个卫除以上分派的郎中外,分派五名郎中。”

    “这些郎中不需懂得如何高深的医术,与前几年派到各宣慰司的郎中医术一样即可。正好今年年初从医学堂结业的郎中尚未分配,正好可以作为第一批分派到卫所中的郎中。众卿以为如何?”

    几位武将出身的人当然是马上支持的。平日里很少说话的张温说道:“陛下此举真是我大明军士之福啊!”

    郭镇也说道:“陛下,大明的军士一向因为缺医少药在打仗的时候病死、受伤而死的不少,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这一事情。”

    文官们处于本能,当然是不愿意的,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特别是允举出了对于宣慰司派出郎中的事情,他们更不能反对了,总不能明说大明的军士比不上宣慰司的土官吧?虽然不少文官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不敢说出来。并且这样的文官现在干清宫里有资格发言的也没有。

    允又说道:“但是为防卫所武将将郎中挪作己用,所以规定卫所的武将无权命令郎中除了收治官兵以外的其它事情,任免的权利也不在武将手中,而是所有的郎中层层管理。并且所有的郎中都算作未入流的官员,并给俸。”

    “千户所的一名郎中管理百户所的郎中和另一名千户所的郎中,卫里的一名郎中管理所有的本卫的其余郎中。”

    “最后在中军都督府设立郎中司,由中军都督府的掌判官陈性善管辖。诸位以为如何。”

    既然对于是不是设立都没有反对意见,那么对于怎样管理更不会有反对意见了。

    景清倒是反对把他们都算作官员,但是允坚持,并且这时的未入流的官员和吏员的待遇一样,也就罢了。

    张温感觉到了些许的不对劲,但是到底是怎么不对劲却说不上来,也没有反对。

    所以这一条就这样过了。

    允当然不仅仅是给卫所的官兵安排郎中这么简单了,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如何在不削弱军队战斗力的情况下保证对于军队的绝对掌控,是自从秦始皇已来代君王都思考过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要么像唐玄宗一样保证了战斗力却无法保证忠诚,要么像宋代的军队保证了不会叛变却在除了保卫自己家乡以外的战争中基本没有战斗力。

    但是来自后世的允见到过一种同时保证了战斗力和忠诚的方法。

    当然,时代不同,生搬硬套也是不行的,所以允准备迂回前进。

    在各个卫所设立郎中,因为大家都有生病、受伤的可能,所以都会亲近郎中的,郎中就可以慢慢地融入这个集体,而不是像文官一样高高在上。

    然后郎中又算作了官员,并且不归卫所武将管理,所以是独立的机构武将也那他们没什么办法。

    允再亲自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估计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政委的作用。

    当然现在的这些人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医学堂的结业生大多派往边境,就算是算作官员大多数人也不愿意去,所以很多用的都是犯错的文官再培训一下。允怕这些人在军队中故态重萌,所以必须找真正的民间的郎中。

    好在这不是去边境,又算作了官员,估计民间的郎中会有人有兴趣的。

    允对这个系统的期望很大,不过就算完全没有起到政委的作用,允也不会撤销这套系统,允也希望军人的地位提高一些,待遇提高一些,不要好像军户是打入另册一般。rw

第223章 读书之苦与文采飞扬() 
这条过了以后,允熥说起下一条。??? ? 他说道:“朕欲提升太医院诸医官的品级,诸卿以为如何?”

    郭镇问道:“陛下,为何如此?这和在卫所分派郎中有何干系?”

    允熥说道:“这与在卫所分派郎中并无干系,是朕因它事所决定的。”

    然后允熥转向几位科举出来的文臣说道:“齐卿、练卿、陈卿、卓卿、景卿,你们都是科举出来的,你们说说,一万个读书人中,能考中进士的有几个?”

    五个人面面相觑,第一个被点名的齐泰说道:“陛下,臣是应天府溧水人,陛下也是知道的。臣之家乡,大约每万名读书人,有十之二三能中秀才,不足百人能中举人,不足十人能中进士。”

    练子宁是茳西新滏人,卓敬悊江瑞安人,情况都差不多;陈性善是山硒山阴人,景清是三秦真宁人,都是北方人。

    陈性善说道:“陛下,臣之家乡,秀才或许比南方容易中一些,大约有十之三四,中举也多些,但是中进士比南方还难些。”

    允熥知道,现在大明初立国,人少,其实还好考一些,等到后来人口多了,更不好考了。

    所以允熥说道:“大家也都知道科举之路十分难考,只有最出类拔萃之人,如齐卿、陈卿等人才能中进士为官。”

    “剩余的人中了举的,也是乡绅了,不愁吃喝;但是即使是中了秀才的,每月能从县里领一石米,也不足家用;更不必提穷皓经了一辈子还是童生的人了。”

    “朕在北方巡视时,曾在用膳之时听一名多半是赴北平考乡试未中的人赋词一,词牌,词云:

    传来一纸魂销,顷刻秋风过了,旧侣新侍,半属兰堂蓬岛。升沈异数如其他,漫诩凌云才藻。忆挑灯,昨夜并头红蕊,赚人多少。

    愧刘蒉策短,江淹才退,半百青衫泪绕。桂魄年华,只恐嫦娥渐老。清歌一曲,凭谁诉,惹得高堂烦恼。梦初回,窗外芭蕉夜雨,声声到晓。”

    在场的人都是饱学之人,虽然都是人生赢家,但是几名考过科举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人词中包含的感情。

    练子宁马上说道:“陛下,此词文采飞扬,虽然作者并未中举,陛下为何不特举其为官。”洪武年间白身而为官的人不少,不算违反规矩。

    允熥被噎了一下,他吟这词是为了表明读书一直不能中的人有多么不如意,但是没想到练子宁竟然关注起作者来了。

    允熥思索了一下,才说道:“当时朕本欲追问,但是他们马上就走了,朕的侍卫担心有危险,所以并未追出。”

    练子宁又说道:“此人是哪里的口音?陛下何不下旨寻找此人?”

    允熥只能说道:“此人是,永平府、滦州一带的口音,朕马上下旨寻找这名落地的秀才。”

    他说到滦州、永平府,齐泰、练子宁、郭镇这些三年以前曾经跟随北巡的人都想起了一件事情,为什么允熥会说那一带的方言呢?允熥身边的侍卫没有人出身那里吧?

    不过他们也不好开口直接问,所以只能自己在心中疑惑。

    允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