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够,还不够!”允熥说道:“骑马射箭对身子的活动太少。要让他们跑步。”
“金善,朕再交给你一个差事。”允熥也不卖官司了,直接说道:“此事朕不好下旨,就由你来办。朕要在国子监推广蹴鞠。”
允熥上面说那么一大段话,目的也是为了推广蹴鞠。作为一个拥有后世思想的人,当然认为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不仅是锻炼身体,在这个年代更是有影响社会风气的作用。可在讲武堂推广这项运动还罢了,在国子监会被文官弹劾的。所以他不能公开亲自推广,也不能将这项运动列入考试科目,只能通过掌管国子监的金善来瞧瞧推动了。
这样做起来短时间内恐怕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允熥会通过更多的任用曾经踢过足球的国子监毕业生来慢慢让监生们知晓皇帝的倾向,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过程时间不会短,可就如同熙瑶所说的那样,他还年轻,不必着急。
“臣遵旨。”金善没有多说什么,躬身答应。
之后允熥与金善一起去了他的公房,烤了烤火让露在外面的双手暖和暖和。他看了看时间,见已经不早了,又对金善说道:“朕这次来国子监,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吩咐你。”
“陛下请说。”
“朕记得爱卿曾上书,言到如今国子监的差事日多,可各等官职仍旧只有祭酒1人、司业1人、监丞1人、五经博士5人、六堂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国子监人、典簿1人、典籍1人,共42人。官员不够用,请朕增加国子监官员。”
“是,陛下。臣自从建业五年就向陛上书奏报过此事,只是陛下并未批回。”
“现下朕就要批回。”允熥说道:“既然国子监的官员不够用,为何涉及学生之事不让监生们自己安排?”
“让学生们自己安排?”金善惊讶的说道。
“国子监的所有学生以后都是要做官的。既然将来要做官,为何不在国子监上学的时候让他们提前尝试一番?就如同朕让讲武堂的学生以后先在卫所实习才能毕业。”
“朕的打算,就是设立学生管理会,分为校、系两级,由愿意参加的学生报名,经你或各系学正批准参加,管理有关监生自己的部分事情。朕是想着将这些事情交给学生管理会。”
“不过,虽然事情交了出去,可国子监众官员仍然要进行监管,看他们差事办得如何。不合格的学生管理会人员要替换他人。”
“陛下,这,恐怕不太妥当。”允熥的想法很好,可在实际运行中肯定会出问题。
允熥止住他要说的话。“朕也知晓贸然实行必定会有问题,可既然他们以后要为官,还是在国子监的时候就让他们提前有些经历为好。”
金善又与允熥说了几句,见他执意如此做,只能答应。可又向允熥请求道:“陛下,臣请求陛下,学生管理会如何设立,章程如何,由臣与国子监众同僚商议后再行报给陛下,陛下批准后实行。万勿贸然设立。”
“好,朕就将此事交给你了。”允熥笑着说道:“可不好让朕失望。”
“臣必定不会让陛下失望。”金善语气坚定的说道。
“好,”允熥又说了一个好字。不管最后金善事情做得如何,只要不是太差,他都会对金善嘉赏。大明很需要这种勇于任事的官员,而不是只会循规蹈矩、遇到事情推诿扯皮的人。
允熥之后又问了一些细节,比如国子监宿舍和教室暖和不暖和的问题,自己还亲自进入几间学生宿舍,查看屋内温度如何,以及宿舍内卫生等。
将这些事情都说完,允熥对金善笑道:“金卿既然将国子监管的不错,朕必定要进行赏赐。”
“朕口谕,国子监祭酒金善加中顺大夫阶,赐上用绸缎一匹、黄金五十两。另外,朕还赐给爱卿一套景德镇出产的餐具,和花生一斤。”
允熥将他拉起来不让他行礼,笑道:“朕知晓爱卿对方鸣谦从汉洲大陆带回来的吃食很感兴趣,就给爱卿花生一斤用来尝鲜,餐具一套更好的吃饭。等今年这些作物产出来后,朕再送给爱卿一些。”
“臣谢陛下隆恩。”金善就要跪下说道。
“爱卿不必跪了,这是在你的公房,现下也没有外人,不必如此多礼跪来跪去的。”允熥又拉住他。
之后允熥没什么事情要吩咐了,带着三个孩子要离开国子监。金善带领部分官员送陛下出国子监。
在上马车前,允熥小声对他说道:“学制之事待朕下发旨意后再说,你虽需提前做预备,可也不必太过准备。”
“你要重视的,是推广蹴鞠和设立学生管理会之事。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这两件事拟出一个章程给朕。”
“是,陛下。”金善答应道。
允熥点点头,将三个孩子依次抱上马车,之后自己坐上去,离开国子监。
待允熥的车驾一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无踪,他身后的司业凑上来问道:“祭酒大人,陛下这次来视察国子监到底有何吩咐?”允熥只让金善一个人跟着他,其他人对于他们谈了什么并不知晓。
金善叹了口气,说道:“变动不少。”他又转过头看向所有的官员,说道:“明日上午巳时初都到本官的公房来,有事情要与你们商议。”
第1237章 真正的学校——开学()
“臣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高台之下,许多尚显得有些稚嫩的声音响起。
“诸位,你们年纪都还小,称之为爱卿似乎不大合适了。既然你们都是来到这所朕刚刚设立的学校读书的,朕就称你们为学生吧。诸位学生平身。”允笑着说道。
“谢陛下。”那些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三四十名年纪大约在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男孩子站起来,按照父母对他们的教导低着头。但他们毕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绝大多数人从没见过允,所以不时有人偷偷抬起头看向站在高台之上的皇帝陛下,但随即又马上将头低下来。
允看着一个个充满好奇但又不敢光明正大抬头看的面孔,笑着说道:“学生们,朕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你们的祖上都是为大明立过功劳之人,你们以后也会为大明效力,与朕谈论朝政。朕与你们的父辈谈论朝政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抬头看朕。所以你们也不必这样低着头,可以抬头看朕。”
“陛下,我们真的可以抬起头看陛下?”站在前排的一个长得略有些矮的孩子用带有盼望的语气问道。
“自然可以。理由朕适才已经说过了。”允看着这个孩子,柔声说道。他认识这个孩子,是他七姑大名公主与驸马栾城侯李坚的儿子李庄。
听到这话,李庄慢慢的抬起头来,看向允,见允微笑着看向自己,鼓起了勇气,挺胸抬头直直的看过去。受到他的影响,其它孩子也渐渐地都将脑袋抬了起来,看向允。
允此时所在的地方,是皇宫外面不远处的一个大院子。他面前的这些人,就是他前几日召见五军都督府所有掌印官商议事情,让他们退下前吩咐送来上学的学生。而这座院子,也就是他当时说要成立的学校的校址。这座院子原本属于五军都督府,裁撤五军都督府设立大都督府后暂时空置,允就将他划定为新设立学校的校址。
因学生不多只有三四十人,将原本的房屋略微改改就能充作宿舍、公房和教室,所以也不需大规模装修,允安排人略微弄了弄,二月初二那一天完工。允今日有事要出宫,算下来能略有些空闲,所以决定这所尚未命名的学校今日正式开学,并且自己亲自来主持开学典礼。适才开学典礼已经进行完毕,剩下的,就是开学演讲了。
允听到从身后一间屋里传来响动,忽然想到了什么笑笑,又咳嗽几声,开始自己对学生们的演讲。
“学生们,自从朕为皇太孙已来,已经设立许多的学校。首先设立的是讲武堂,之后是对国子监进行改革,之后是设立皇家学堂教导宗室子弟,之后是设立女子学堂教导宗室与勋贵、官员家的女子。”
“可是这许多学校,都不及朕今日设立的这座学校重要。”说道这里,允开始提高音量:“学生们,你们都是为大明立功功臣之后,父祖辈为大明效力,你们自己以后也要为大明效力,所以对你们的培养极为重要。”
“朕开设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你们。从小培养你们,让你们成为大明合格的官员,能够上佐皇帝下抚百姓。”
“朕会亲自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兼任一些课程的先生,将朕认为你们应当会的东西教导给你们。……。”
“太多的话朕也不说了,你们年纪尚小,还不能明白。但你们要记得,大明的天下,是先帝与你们的父祖辈一同打下来的,你们也就要如同宗室子弟一般,肩负起保卫大明天下的重任。”
允说完了话,看向下面的这群半大孩子。半大孩子们怔怔的看着他,不知该作何反应。过了一会儿,才有乖觉的人喊道:“陛下圣明!”
听到这句话,其他人仿佛如梦初醒般,也忙跪下来喊道:“陛下圣明!”
“都起来!”允又说道:“朕口谕,从今日起,在这所学校内,不许随意下跪!在学校内下跪严格依照孔圣人的礼法,天地君亲师,非此者不许跪!何时下跪,如何下跪也要依照《礼记》。”
“另外,朕既然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是你们的先生,朕许你们称朕为先生,执弟子礼。”
前一段话下面的这些半大孩子没什么反应,但后面这段话他们听了,几个脑筋转得快的人已经反应过来,喜动颜色。
这可是天子门生!而且与科举考试的那些名义上的天子门生不同,他们可以得到陛下亲自教导,是真真切切的天子门生!而且与讲武堂前几届曾经得到过允亲自教导的学生相比,他们被允许称呼陛下为先生,是更加亲近的天子门生。既然成了天子门生,将来的前程还需要多想么?
马上有人就要再次出言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又犹豫起来。说‘陛下圣明’是不成的,说‘先生圣明’却又不太通顺。纠结片刻允已经发言完毕,听到有人说“多谢先生教诲。”他们也赶忙跟着说道:“多谢先生教诲。”
“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这是一所学校,自然要有规矩。朕定下的章程一共三十四条,张贴于大门处的布告栏,你们都要去看。其中有三条最为要紧,朕强调一下。”
“其一,在学校内不得作弊,凡是作弊之人,发现一次留校察看,第二次开除!”
“其二,不得撒谎,凡是撒谎,被查出后一次留校察看,第二次开除!”
“其三,不得侮辱先生和同学,违者一律开除!”
“以上三条你们都要记清楚,若是违背,朕绝不会手软!”
“谨记先生教诲。”下面的孩子们对于允特意强调第一二条有些奇怪,但也马上躬身答应。
允之后又说了几句话,宣布演讲结束,让学生们散去。马上数名学校的司务人员走进来,喊着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们走到喊着自己的名字的人身旁,在他们的带领下前往宿舍。
允则舒了口气,转身走进适才那间屋子。他走进屋子正要说话,就听到许多声音喊道:“臣魏国公徐晖祖/……/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u
第1238章 真正的学校——五城学堂()
“众位爱卿都起来。”允熥笑着说道:“今日朕也不是召见你们朝见议事,都起来,不必下跪。”
“谢陛下。”众人答应一声,又行了一礼才站起来。
允熥扫视了一圈他们的脸,见到几乎每个人虽然都极力压抑,但高兴之色却掩饰不住。他当然知道缘故,但此时却并未对此说什么,而是说道:“晖祖,常升,蓝珍,李景隆,曹彻,耿璇,还有薛宁,你们明日下了朝后不要与众人一道散去,来乾清宫,朕有话吩咐你们。”
“是,陛下。”被他点到的七人纷纷答应。
“曹彻,曹老侯爷可好?这阵子朕太过忙碌,也没时候去看望他,实在应当去看一看的;耿璇,朕听闻耿侯从陕西回来身子就不大好,上朝也是强撑着身子,最近还病了。”允熥又道。在陈桓和张翼被打倒后,曹震和耿炳文就是朝廷仅存的两个开国功臣了,其中耿炳文更是早就成为了仅存的第一批加封爵位的功臣,允熥也无意将他们也打倒,此时当然要关心一下。
“臣代臣之父亲感谢陛下关心。臣之父自从去年年前的那场大病后,虽然一直不是太好,但也还算康健,没什么大碍,每日还在室内的讲武场习武。陛下事情如此繁忙,岂能因为臣之父而耽误时候?若是臣之父知道了,也必定会极力劝谏陛下不必去。”曹彻说道。
“陛下,臣代臣之父亲感谢陛下关心。臣之父因年纪大了,西北又冷,所以生了病,并无大碍。这几日生病臣寻了名医为父亲看病,不过是冬天受了凉,吃了药以后已经没什么事了,只是人老了不得不多在家休养几日,不值得陛下挂怀。”耿璇也说道。
“话虽如此说,但他们都是大明的开国功臣,当年跟随先帝为大明征战,朕岂能不顾?过两日等朕有空了就去看一看他们。”允熥说道。
“多谢陛下隆恩。”曹彻与耿璇只能说道。
顿时许多羡慕的目光看向他们二人。陛下适才对那些孩子说了那样的话,现在又对他们二人说要去看他们的父亲,可见他们这两家要分去一大块蛋糕了。
自然也有对他们嫉妒的人,不过现在允熥在这,嫉妒的人只敢低头,不敢抬起头来看,生怕被允熥发觉。
允熥又和曹彻、耿璇二人说了几句,让他们退下,之后轻轻咳嗽几声,朗声说道:“这所学校的学制,朕暂定为六年,如同讲武堂和国子监一般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过年时腊月十五至二月初二休沐。罢了,”他忽然想到什么,抬起头对面前的学生家长说道:“他们不过是孩子,朕决定从十日一沐改为五日一沐,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休沐,可以回家。而且设置暑假,每年七月放暑假,不需上学。”
“臣谢陛下隆恩。”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高兴的说道。虽然因着皇帝的命令,也因认为皇帝不会坑这么多人,而将自家孩子送了来,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说不想念也是假的。尤其是家里的女眷不好总出府,依照原本的章程休沐日那么少一个月她们都见不到几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在一起多待一会儿;按照新的章程能见到的日子多了一倍还多,如何不高兴。
“诸位爱卿不必谢朕。此事是朕一开始思虑不周。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如何能够与讲武堂或国子监的学生一般?给他们多谢假期也是理所应当。”
允熥摆摆手,继续说道:“这六年间他们所要学的朕已有了章程。以孔子所定下的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为先,辅以朕认为他们应当要学些的东西。”
“规矩上,不得朕的允许,任何非学校的人都不得进入学校,朕会嘱咐看守大门之人,若是将不相干的人放进来,朕会重重处置他!”
允熥又说了几句,最后对他们说道:“有两件事朕要嘱托诸位爱卿,他们与国子监或讲武堂的学生,都完全不同。他们将来的官职可不是那些需要精研某事的官职,而是总览全局的官职,所以他们所学的东西与国子监或讲武堂会有相似之处,可大多地方并不相同,你们以后听说了不必惊讶。”
“其二,过几日,朕一些宗室子弟也会被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你们同样不必惊讶。”
可即使他如此说了,在场的人怎能不惊讶?第一件事还罢了,他们听过允熥适才对学生们的讲话后都已经有所准备,可第二件事太出乎预料了。宗室子弟竟然也要到这所学校读书?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神情。
允熥仍旧不在意,继续说道:“宗室子弟来到这所学校读书那一日朕也会再次前来,告诫所有学生无论是否宗室子弟,互相之间都必须平等以待,必须称呼同学,而非其他任何称呼。若是被朕发觉有其他称呼,或有人仪仗身份欺人,朕绝不会轻易放过。”
“朕没有其它事情要吩咐了。现下天色已晚,朕也该回宫了。诸位爱卿今日可以在这所学校再待一会儿,但戌时初前必须离开。学生们年纪还小,可不能贪晚。”
“谢陛下恩典。”众人又忙说道。
允熥点点头,就要离开这所学校返回宫里。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而且他看自己的四个孩子都有了困意,尤其三个儿子都已经眯着眼睛站在一旁,也该回去了。
众人就要躬身送驾。可这时李景隆忽然想起什么,说道:“陛下,陛下尚未对此学校命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臣请陛下赐名。”
众人也纷纷好像恍然大悟般说道:“请陛下赐名。”
“对,朕差点忘了,”允熥笑道:“确实应该取个名字才好。不然一所学校没有个正式名字也不像样。”
“既然如此,这所学校,就叫做五城学堂吧。”
第1239章 真正的学校——答疑解惑()
“爹,为什么要新建立这么一个学校,还要将一些兄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呢?”文圻十分好奇的问允熥道。
“夫君,妾前几日听闻夫君要新设立一所学校,还要所有的勋贵将年纪在十二岁至十四岁之间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莫非是妾听错了,这所学校也是为宗室子弟所设立的?”熙怡听到文圻的问话,也好奇的问道。
这时允熥与文圻等人早已不在五城学堂,而是返回了宫里,来到了坤宁宫。熙瑶已经吩咐御膳房做饭,众人正坐在一处等待饭菜送上来。文圻在五城学堂的时候就对允熥设立这么一所学校十分好奇,在马车上就想问。但允熥一上车就开始闭目养神,敏儿忙阻止文圻问问题。文圻憋了一路,直到此时终于问了出来。
不仅是他,阻止他打扰父亲的敏儿和文垣也都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就连对于留在坤宁宫用饭很不习惯文垚也抬起头看向允熥。
允熥正要说话,忽然从身侧传来脚步声,随即熙瑶坐在他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