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都忽略了其它的卫所士兵,大多数卫所的人自己也不认为能比讲武堂的学生强,听到了讲武堂之人的话虽然不舒服,也无话可说。
不过有一个卫的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等过一会儿,让你们知道厉害。”李增枝暗道。
随后开始检阅。头一个出场的就是府军前卫的百户。只见这个百户在校场的后面列好队,开始向前走。
允马上就开始皱眉。得益于地上划的线,四列纵队没有变成四条长虫,但横向上不怎么齐,并且很多人的身板也没有挺直,眼睛盯着左右或脚底下,脚步声也不十分整齐。
过了一会儿可能是领队的人说了什么,他们的身板从前向后慢慢挺直了,但纵队却有向长虫变化的趋势。在靠近主席台的位置他们开始正步走,这更是一场灾难。本来就不整齐的脚步声被成倍的放大,队伍也更加混乱。
不一会儿队伍走到主席台前,全体在这里转了几个圈,然后继续行走。还成,没有转错方向的,也没有掉鞋的,算是达到了允的最低标准。
但在场的人虽然不敢说话,却都在心里想道:‘就这,能让百姓一看就看出军队的不同来?还没有以前的方阵整齐、看起来舒服。’
之后又是八只卫所的队伍。允心下生气起来:虽然历史上北洋陆军一个月也成不了军,但自己可是开出了很高的奖励价码,竟然连一个看起来像样子的都没有,就是前世小学生的队伍都比他们强。
一直到第十只队伍,允的眉头才舒展开了一些:讲武堂的队伍所有人腰板都挺得很直,横向上也比较整齐;走正步的时候稍微有些乱,但脚步声整齐如一;最后的转向更是十分利落。
允对身旁的人笑道:“你们觉得这如何?”
蓝珍竟然看得呆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说道:“陛下,这新式走路之法竟然十分神奇,队伍竟然整齐至如此,与之前完全不同。”
历代的军队步兵都会训练一些方阵,主要用来抵抗骑兵,但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一般的骑兵也不可能有多齐,能四层队列挡住骑兵就好。
其它的武将也纷纷附和。他们之前都看过皇宫内的侍卫演示,就几个人行走也不觉得有什么;但今日见到这一百多号人如此整齐的行走,都受到了冲击。尤其是那一段走正步,整齐划一的踏脚声传耳朵,他们从未想到一百多人就可以传出这样响亮的声音,十分惊讶。
允看着他们的表情暗自得意。这泰西19世纪开始普及的练兵之法,岂是西历15世纪初的人能想象的。允估计这些学生距离久经训练的北洋老六镇有差距,但应该已经达到了吴佩孚第三师的水准。
不过想要这样练兵也十分不易,欧洲国家是在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以后才出现了这样的练兵方式,19世纪扶桑军队的普通士兵也都是小学毕业,在仍处于农业社会的华夏想把普通军队练成这样很困难。
‘慢慢来吧。’允心道。
第630章 惊奇和无衣()
很快,第十一、十二支队伍也都检阅而过,卫所百户队伍的表现和前几支同样不怎么样,讲武堂二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一年级学生差不多好。
最后一支队伍出来的时候,允熥自己都没心情看了,转过头对金纯说道:“讲武堂的学生练习的不错,值得嘉奖。金纯,这些二年级的学生,若是从现在开始到毕业时没有犯什么错误,原本该一年撤销但时间不够无法撤销的处分,都撤销了吧;一年级的学生,身上背着的处分减一等;领队的人,朕听你说是郑轩?”
“是,陛下。”金纯答道。
“司务从正七品到从九品的都有,郑轩的司务朕记得是从七品,升为正七品。”允熥道。金纯应诺。
允熥又道:“朕还有一件事情要交给你,……”
他正说着,忽然见到金纯的脸色有些变化,眼睛盯着下面的校场。允熥好奇,转过头也看向校场,这一下子,就看到了令人无比吃惊的一幕。
只见正在行进的这支队伍所有人腰板挺得特别直,就是两支讲武堂学生的队伍也略有不及;这也罢了,可横排也十分整齐,脚步声略微凌乱,却也比其他的卫所队伍强得多。
踢正步脚步声也不怎么齐,也和讲武堂学生的队伍差不多,只是最后的转圈有些乱。
整体上来说,这支队伍与讲武堂学生的队伍可以说是不相伯仲。
允熥问道:“这是哪个卫的队伍?”
侍立在他身边的侍卫李波也十分惊讶:他并未去教导上直卫选出来的百户,但也听说教导他们十分不易,谁知竟然能有一支队伍达到这样的水准。
他听到允熥的话,忙答道:“陛下,是府军右卫的队伍。”
“夫君右卫?指挥使是宋瑄?朕还记得有一个指挥同知是李增枝?”允熥自言自语。
“宋瑄和李增枝呢?快让他们过来。”允熥对李波说道。
李波马上去找。他们二人并未在台上,而是与自家的队伍在一起,李波只能下了台前往检阅完毕的队伍那里去寻找。
……
……
宋瑄放下手中的千里眼,对李增枝说道:“最后的转向有些乱,要不然就能超过讲武堂的学生了。现在综合来看,恐怕是比不上。”
李增枝也放下了手中的千里眼,恨恨地说道:“怎么最后这样不好!”
“你待会儿可别斥责他们。他们表现的已经不错了,咱们本来就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解决转向混乱之事,昨日的排练不过是碰巧了那样好,能当做常例的。”宋瑄说道。
“可是,”宋瑄的话李增枝当然明白,心里其实也觉得是对的。但他一心让府军右卫的队伍压倒其它所有队伍,但就因为最后有些乱而功亏一篑,他不甘心。
但宋瑄是指挥使,他虽然出身较高,但也不能不敬上官,只能压下火气。
宋瑄对自家的队伍夸赞了一番,正当李增枝也要捏着鼻子夸赞一番时,李波走了过来,对他们说道:“宋指挥使,李同知,陛下召见你们二人。”
李增枝完全不愿意夸他们,听到陛下召见马上答应,随着李波前往主席台;宋瑄虽然觉得不妥,但也不能说什么,嘱咐了百户几句,也跟着去了主席台。
允熥见到他们,笑道:“十一支上直卫的队伍,只有你们表现的不错,几乎可以与讲武堂的学生相提并论了。”
“不过,朕想要要你们为朕解惑。你们到底是如何训练的,让这些士兵能够表现的这样出色?”
“陛下,臣与宋指挥使想到了一些窍门。”李增枝说道。
“什么窍门?”允熥问道。
宋瑄开口介绍起来。
原来宋瑄和李增枝在看了五天挑选出来的百户的训练后,就断定:到了一个月之后肯定无法成形,若是地上有竖线,还能保证不会走成蛇形;若地上没有竖线,走成缠绕在一起的蛇也不奇怪。
他们两个就开始想办法。宋瑄忽然想到:‘既然地上有竖线可以保证走直,若是地上有横线能不能保证走平?’
他随即实践起来。依照大多数人一步的距离,他在府军右卫的校场上划上了无数道横线,要求他们每一步都脚尖都顶在横线上,这样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还是不特别整齐。这时急病乱投医的李增枝使出了近似于体罚的一招:命人制造了大量长条的木板,绑在一排四个人的身上,若是木板断了,就说明没有走齐,责罚木板断口处两边的士兵。
同时为了保证他们背挺直,李增枝又花自家的钱买了一百条和后背差不多长短的白杆,绑在衣服里,这样他们的背想弯都弯不下去了。今日检阅时,他们衣服里都藏着木板。
允熥听了他们的话,恍然大悟:“朕说呢,怎么觉得他们的动作十分僵硬,后背也不自然的突起,原来如此。你们可真会想办法。”
可允熥虽然夸赞了他们,心里却不怎么高兴。他是想问出他们训练的诀窍好推广,但除了在地上划横线这一条可以推广外,剩下的不具备推广价值。
若不是允熥给出的赏格太高,若不是李增枝自家有钱能买这些东西,若不是宋瑄在府军右卫威望甚高,若不是府军右卫本来就是精锐军队,若不是最近京卫的伙食有了极大的提高,李增枝的做法根本行不通。一般情况下如他们这样等同于体罚的做两日,士兵就敢抗命不尊,这完全是特例中的特例。
不过宋瑄和李增枝还是值得赞赏的,允熥又夸赞了他们二人几句。
李增枝十分高兴。从小所有人都觉得他没什么本事,包括他亲爱的父亲和大哥,这让他十分不服气:我也不是酒囊饭袋。这次他总算是证明了一把。
在一旁的李景隆也替弟弟高兴:他刚才听了宋瑄和李增枝的讲述,同样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具备推广价值;但李增枝毕竟差不多完成了陛下的任务,肯定会有奖赏。
果然,“传朕口谕,府军右卫百户聂荣,加世袭千户衔,赏赐白银百两;试百户加世袭百户衔,赏赐白银三十两;总旗、小旗,加试百户衔,赏赐白银十两;普通士兵赏赐白银十两。”
“至于你们两个,宋瑄加昭勇将军阶,李增枝加怀远将军阶。等哪个卫出缺了,朕命你为指挥使。”
“臣宋瑄谢陛下恩赐。”他们二人跪下说道。
“不用这么跪来跪去的,起来吧。”允熥说道。
等他们二人起来了,允熥忽然想到了什么,将金纯叫了过来,说道:“朕刚才有事情想吩咐你,不想被打断。你可看过?”
金纯觉得允熥的这句话十分轻视他,当文官的哪有没看过的?但还是答道:“臣看过,诗三百首基本都能背诵。”
“那这一首,你觉得好不好?”允熥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金纯在心中将这首诗过了一遍,说道:“在中,算得上不错的诗了。”
“那你背一遍。”允熥道。
金纯不解,但开口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允熥转向在场的武将:“你们觉得,这首诗若是配上曲子,士兵们能不能听懂?会不会喜欢?”
“陛下是要如同秦国一般将此诗作为军中吟唱的歌曲?”蓝珍忽然说道。
其他人恍然大悟:原来陛下的用意为此。
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华夏自古以来也是有军歌的,流传下来最早的就是这一首;南北朝时柔然国有过一首颇为大气的战歌;之后唐代边塞诗十分流行,战歌也有不少。
唐代以后,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曾亲自创作军歌,能让将士高歌,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战歌,可惜其词曲都没有流传下来。
再然后所有有关于战争的诗词歌赋都是事后奏凯之歌,一直到清末才再次有军歌出现。
允熥前世所有国家都有军队的军歌,这些军歌或强调纪律,或鼓舞士气,比文绉绉的官话要有用得多。所以他也要创立军歌。
“陛下,这首或许在先秦之时通俗易懂,是普通士兵都能听懂的歌曲,但现在的士兵大多听不明白这首歌什么意思。”李坚说道。
“朕刚才检阅这些队伍时,觉得号子声很干巴巴的,忽然就想到了这首诗,觉得士兵们行军途中歌唱军歌是不是能提振士气?反正朕有时唱歌能提振精神,所以想设立军歌。既然这首诗士兵们听不懂,就不作为军歌了,朕令让他人编写军歌,供士兵歌唱,用来鼓舞士气和强调纪律。”允熥道。
他自己其实也知道这首现在不太适合当做军歌了,但他为了表明华夏有军歌是自古以来,自己只是在恢复传统而不是创新,所以必须提出这首诗来,等他们否定后再顺理成章的创立自己的军歌。
说完了最后的话,允熥结束了今日的检阅。
第631章 两年前见过的人()
允熥回去以后就吩咐罗贯中让文宣司的文人创作歌曲。
允熥和他强调道:“军歌最重要的是鼓舞起士兵的士气,让他们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要求,歌词不能太长,太长不容易记住;语句不要太复杂,太复杂不容易记住;内容不要太高大上,士兵们不会喜欢。”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通俗易懂,一定要让士兵明白歌曲中的意思。现在你们的编制不是在五军都督府?有人写出了歌词,先和陈性善找一支军队读给士兵们听,看他们是不是能听懂,再配曲报到朕这里来。”
罗贯中应诺。他见到允熥对此如此重视,决定将这件事的重要性等级调到较高的级别。现在他们文宣司的任务也不少,无数人卯足了劲要写,还有日常对老百姓普法、抹黑蒙元、歌颂朱元璋等工作,写军歌这样后来的活计若是他不表示非常重要,指不定排到猴年马月才会有人干。
允熥自己也在回想前世的歌曲有没有适合于这个年代当做军歌的,‘?这个年代好像不太适合;?改一下可以作为军纪歌,不能作为鼓舞士气的军歌;?更不适合这个年代……’
允熥自己想了想没有想到太适合的,就放下此事,转而吩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长安郡主的婚礼。
既然尚炳愿意将亲妹妹嫁给宋琥,允熥也不反对,那么虽然宋琥现在跟随宋晟在西北,但宋瑄在京城,也就可以开始行六礼了。
当然,允熥作为骨子里尚残存一些现代意识的人,虽然长安郡主已经暗地里表示了不反对,但他还是觉得在婚前让他们见一面的好:他召见宋琥,让长安郡主藏在帷帐后面偷偷看一眼。所以他已经给西北去信,找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宣宋琥回京。
允熥此时正想着:‘我记得宋琥的长相并不难看,算得上英俊之人,妹妹应该不会见了面后坚决反对,要不要让熙瑶现在就操持起来?’
他正想着,暴昭将又票拟过的一叠奏折轻轻放到允熥的御桌上。
允熥随手拿起来头一份奏折,是应天府的,目的是请求增加应天府的巡警,大意是应天府为天下第一大城,随着巡警们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巡警已经不够用了,请求从三千二百多人增加到四千八百多人。
‘应天府竟然需要增加这么多巡警?’允熥有些惊讶,随后将应天府的奏折举起仔细看起来。
“数据写的还很详实,看来黄淮没少费心思。从奏折上来看,没什么问题,那就准了。不过过几日出宫时顺便在宫外看一看。”允熥自言自语,在奏折上写下几个字,要将这份奏折放到一边。
但就在将奏折放到桌角时,允熥扫了一眼奏折第一页下边的联名上奏之人,手忽然顿了顿,才将奏折又放下。
“李贯这个人已经当了一年多的上元县令了,也干了不少‘君子’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给他一点儿奖赏吧,就加治中衔。”允熥当然对于?br/》…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罟岬奈人很不齿,但这样的人也有用处?br/》
“倒是这个叫做周元的人,也是去年的新科进士?他怎么当上的江宁县令?”允熥有些疑惑。他记得当时没有任命任何一个新科进士担任实职正职。
他随即让王喜翻阅吏部的奏折,寻找其中有周元这个名字的。
王喜翻了半天,找到了几份,递给允熥。
“原来是这样,当时江宁县丞涉及庇护黑社会被罢官,所以让他担任了江宁县丞;后来江宁县令岳忠绵被升为兵部员外郎,他就顺便被升为了县令。”允熥道。
“不过,这个名字我怎么觉得熟悉?是,是,是,啊,是建业元年我去游玄武湖,正好见到了一次文人集会,我还顺手写了首诗词,但最后被黑了没能成为第一,但妙锦当时也在湖上听着集会的诗词,出言训斥他们,让他们好不尴尬。那次文人集会的主持人就叫周元。”
“王喜,查一下这个江宁县令周元的籍贯。”允熥吩咐道。
“陛下,江宁县令周元是应天府溧阳县人,舅父为上元县人,长期借居上元。”王喜查过后道。
“果然是他。”允熥嘀咕了一句,提高声音道:“宣应天府尹黄淮进宫。”
过了一会儿,黄淮入宫,对允熥行礼道:“陛下,宣臣何事?”
“京城真的需要这么多巡警?”允熥拿起这份奏折,对他说道。
“陛下,现在京城巡警所需做的活计十倍于之前的胥吏,三千多人实在捉襟见肘,首先,……”黄淮长篇大论了一番。
“朕知道了,”允熥打断道:“那朕就准了,上直卫现在应该是没有几个能调出来的人,朕回头吩咐五军都督府,配合你从其他的京卫中找人拨入巡警。”
黄淮应诺。
“这个周元,在江宁县令上表现的如何?”允熥在说过将给李贯加衔后,问道。
黄淮对于允熥给李贯加衔并不惊讶,但对他询问周元表现的如何有些疑惑,说道:“启禀陛下,此人接任江宁县令八个多月已来,将江宁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并无任何干涉属官差事的事情。表现非常好。”黄淮说道。允熥将县令原来的权力中税赋、刑狱和治安三块内容分别交给了三个属官来负责,但很多人一时半会不习惯,总觉得县令总览一切,干涉属官的行政,所以如同周元这样表现值得嘉奖。
‘他表现的竟然还不错。’允熥当时对于周元的人品很不齿,可工作干得还不错,莫非是李贯一类的人?
“可他是溧阳县人,违背了相去五百里为官的制度。”允熥道。
“陛下,这江宁县虽是地方,但江宁县令应该算是京官吧,……。”黄淮说到一半,忽然觉得这么说很不妥,又道:“臣有些疏忽,请陛下治罪。”
“你有何罪?这是吏部的事情。并且既然他已经当了江宁县令,就让他干下去吧,等干满三年以后再说。”允熥道。
第632章 甘州城内()
“臣徐晖祖见过肃王殿下。”徐晖祖跪在地上说道。
“魏国公快起来。”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