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寺、光禄寺等虚务重于实事的衙门,比如胡子昭、郑居贞、王景、王达云等人。

    关于如果打仗的话,调动南洋藩属国的军队也得到了方孝孺的支持,因为本来在西周时期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经过商议,决定派遣使臣出使暹罗、吕宋、须文达那、泥四个藩属国,让这四个国家出兵助战。

    当然,允为了让这四个国家‘心甘情愿’的助战,允决定将南下的水师分为两路,一路沿中南南下至满剌加海峡再去旧港,一路从吕宋西部向南过娑罗州也至旧港。同时也是顺便接他们参战的军队一起走。

    至于另外三个在南洋朝贡的国家,安南、占城与真腊,允考虑到日后对于安南的最终解决方案,所以不打算调动这三个国家的军队。并且安南一向自大,即使是调动他的军队他也未必会听从,还是不要提前招惹安南了。

    另外大明也要出动陆师的。即使不到爪哇岛打仗,也要把已经在三佛齐国境内的满者伯夷国的军队消灭。

    允本来本着珍惜人口的想法,想调动广西的狼兵出战;但是马上被方孝孺反驳了。方孝孺说道:“陛下,此次出兵,是为了讨伐不臣,恢复秩序,务必让南洋的藩国见到我大明的军威;而广西的狼兵,据臣所知,降服未久桀骜难驯,前元用狼兵出战往往所到之处劫掠甚巨,所以还是任用大明的卫所为好。”

    允想了想,觉得既然要册封一个亲王过去,那么还是让他们对大明的军队有一个好印象为好,所以就从善如流的说道:“方卿所言不错,朕知道了。”

    最后允与张温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调动广东都司的卫所参战。另外关于调动的水师,决定调动江浙一带的水师参战。

    关于指挥官的问题,要是搁在现代,一个出国征战的总指挥官的位置大家估计会抢破头,怎么也得是上将才能当;但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对于去南洋出战兴致缺缺,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还是在允的强烈要求下,曹震举荐了东莞伯何荣为统帅,加封平南将军,任总兵官,统领大军;广东都司都指挥使花荣的弟弟花英,曾经与他共事过的蓝珍、曹震等人说他本事不错,所以允决定叫花英进京面见自己,差不多就定下来为陆师的统帅,加副将。同时,花英也是未来的三佛齐国左相的预备人选。

    关于水师的统帅,允思量片刻,说道:“金山卫指挥使张小东去年清缴东海的海盗功劳不小,并且也是从先帝在世之时就统领水师的人,就以他为水师统帅,加副将吧。”

    既然允已经亲自点了人选,曹震等人又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自然不会反驳,就这样通过了。

    这三个人的派系,何荣是原来傅有德的老部下,傅有德死了以后逐渐向曹震靠拢;花家是常遇春的人,现在算是蓝珍的人,但是因为花家一直在两广,与常家、蓝家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

    张小东一直在江浙一带,算是耿炳文的老部下。三人互相之间并不是很亲近,但是也没有什么仇怨,并且何荣身为伯爵,也能够压住他们两个,不必担心互相拆台,能保证顺利完成任务。

    同时为了让张小东指挥起水师来能如指臂使,主要使用江浙一带的水师出战;不过这样江浙一带防备海盗的水师就不够了,允下令在开战之后调福健的部分水师暂时北上。

    之后就是讨论首先派出去出使满者伯夷国的使臣是谁了。这个人会在过完年之后就出发,向满者伯夷国的国王宣布允的圣旨。

    允对于这个人选是不怎么在意的,反正一定不会成功,必然要打。但是文官们还是很重视的。经过讨论,以行人司司正杨载为使臣,出使满者伯夷国,宣扬大明国威。rw

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难选() 
之后要考虑的就是‘随行亲王’的选择和预备的右相人选了。

    虽然允熥用了一个很文雅的词汇:随行亲王,但是对于允熥已经有所了解的文武大臣都明白允熥的本意是分封一个亲王到三佛齐国。

    对于允熥的这个想法,文武官员大多是赞成的,至少是不反对。反正三佛齐国的使者自己说的愿意内附,就算是最反对分封的文官在分封已经成为国策之一的情况下也无法反对。

    允熥身边的人也没有反对分封的人。现在允熥即位时间还短,朝堂之上还不能完全控制,但是自己身边还是可以的。

    方孝孺说道:“陛下,靖江王封地为桂林,距离南洋的三佛齐国最近,不如令靖江王随行。”

    允熥摇摇头说道:“朕对于靖江王另有任用,另选他王吧。”允熥早就已经决定了靖江王的任务,岂会因为突事件而改变。

    既然允熥否决了靖江王,虽然有人对此有些疑虑,不过大多数人开始考虑推荐其他人选。

    蹇义说道:“陛下,湘王殿下性嗜学,喜谈兵,为有大才之人,陛下不如以湘王随行。”

    “湘王?”允熥沉吟着。他之前并未考虑湘王,主要是考虑了未就封的沈王朱模与安王朱楹,但是蹇义提起朱柏以后,他觉得朱柏其实也是不错的。

    不过允熥沉思了一会儿之后觉得还是不以朱柏为三佛齐国的国君了。朱柏崇信道教,还自号紫虚子,而三佛齐国是以佛教为主的。

    在允熥的规划中,佛教是团结对象,万一朱柏到任之后推行道教咋办?总不能再因为宗教的理由撤了朱柏吧?那样文武百官都不会接受,并且允熥也有可能留下一个出尔反尔的印象,不好。

    所以允熥说道:“不可,朕对于湘王另有大用,再议。”

    在场的大臣沉默了一会儿,解缙觉得自己已经猜到了允熥的心思,说道:“陛下,沈王殿下尚未就封,又聪明,不如以沈王殿下随行。”

    允熥说道:“沈王殿下,”然后允熥又考虑了一下,确定自己没有对于朱模遗漏了考虑的地方,说道:“那就以沈王殿下随行。”

    确定了‘随行亲王’之后,就是预备的右相人选了。对于这个人选,文官们就彻底撒开来推荐自己亲近的人了。

    这个时候的官员其实不觉得到藩国当左右相是什么好差事。允熥封出去的地方都不是什么好地方,条件估计也不怎么样,上边还有国君管着,其实大家不太愿意去。

    但是当藩国的左右相代表着允熥的信任,并且允熥也曾经或明或暗的表示在藩国为左右相的人回来之后都会大用,所以允熥身边的这些人都推荐自己的朋友为这个官。

    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就在允熥身边,若是允熥想让他们为藩国之相,也不需举荐。不过很显然,现在这些中书舍人中允熥并没有认为太合适的人。

    不过其实允熥认为杨士奇是比较合适的,只是杨士奇才刚刚为官不久,资历太浅,也没有什么经验,还是在身边培养一下比较好。

    方孝孺说道:“陛下,光禄寺胡子诏,为人恭谨明理,又有地方为官的资历,可以为之。”

    允熥不置可否,等着下一个人的举荐。方孝孺推荐的这个人他知道,绝对不符合允熥心中的右相人选的。

    解缙说道:“陛下,礼部尚书董伦,才干卓越,可以为之。”解缙对于自己唯一的朋友还是很不错的。

    陈性善说道:“陛下,兵部主事陈植,才能练达,又颇为知兵,可以为之。”

    允熥说了一声:“陈植,……”然后对方孝孺说道:“方卿,胡子诏依朕看来虽然为人通达,但是去南洋之地,恐怕北方之人不服水土,还是留在京城为官吧。”

    允熥用一个这样的理由否决了胡子诏之后,又对解缙说道:“董伦才干卓越,朕还另有大用。”开玩笑,你解缙只有这一个好朋友,把他派到了外地,你被弹劾了连一个帮手都没有,允熥总不能次次都亲自上阵吧。

    然后允熥沉吟片刻,还是觉得陈植没有地方官的经验,不太合适,所以否决了这个举荐的人选。

    又沉默了片刻,齐泰说道:“陛下,不如以安东卫知事郑赐为之如何?”

    “郑赐与臣一样,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先帝曾让郑赐去龙江编次流放之人行伍,多所全活。”

    “然后升迁为湖广布政司参议,兴利除弊,苗民多畏之。然后迁北平参议,燕王殿下屡屡称赞。后来受到牵连贬镝安东。”

    “就在上个月,燕王殿下与楚王殿下先后请以郑赐为王府长史,陛下还没有答复。”

    “郑赐,”齐泰这么一说,允熥也想起来有这么一个人了。虽然郑赐不像是齐泰等人一样,受到朱元璋的称赞,但是郑赐基本上每一个职位的事情都完成的极好,每一个经历过的上司都对郑赐赞不绝口。

    并且郑赐当了很久的地方官,当官的地方夷人也都不少,对于处理与夷人有关的事情经验丰富,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所以允熥说道:“郑赐此人朕也知道,善于抚慰夷人,通达权变,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就以郑赐为沈王府长史。”

    此时还没有正式封亲王为三佛齐国的国君,也不好直接册封,所以花英与郑赐都是以王府长史的名义暂时归属沈王。

    人选已经确定,允熥马上下令传旨:‘命廣枺妓竟阒萦椅乐富油ㄓⅰ捕乐轮4汀⒔鹕轿乐富邮拐判《灾嫉街掌鹇砩辖坏糜形蟆!

    事情决定了以后的允熥顿时放松了许多,心想:“这群策群力果然是效率高度快,才半天都已经决定完毕了。要是我自己考虑,光是左右王相的人选就得考虑好多天。”

    事情已经有所决定,允熥因为现在还是过年的时候,也不好留他们在宫中一直工作,就让他们下去了。8

第300章 抱琴与朱模() 
允熥当然也返回后宫继续过年,好不容易一年到头能有一个轻松的日子,允熥也不愿意都浪费在工作上。?? 并且俗话说的好,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嘛!

    不过允熥在近臣们都走了以后想起来给朱模的圣旨还没有,本来打算让王喜写圣旨送到通政司——王喜现在也是认字会写字的,并且字写得还很不错。

    但是允熥想了想,估计实际出还得过一段时间,决定等着正月十五以后再正式下圣旨,先通知一下就好。于是允熥下令让小宦官去沈王府传旨:‘着沈王朱模今日下午到乾清宫面见皇上。’

    然后允熥起身向后宫走去。允熥想了想,决定先去承乾宫看看,于是让王喜带着去承乾宫。

    半路上,允熥看到王喜似乎总是在嘀咕着什么,问道:“王喜,你在说什么?”

    王喜吓了一跳,然后转过身来行礼说道:“陛下,奴才是在想,之前的秦藩国、岷藩国、英藩国的国君、左右王相都是陛下乾纲独断,为何这次是与群臣一同商议。”

    允熥并未意识到王喜这有干政的嫌疑,而是一边走着一边给他解释道:“这第一,当然是因为朕也是犹豫不定,不能确定人选,尤其是左右王相。”

    “这即信任又优秀的人才吧,朕现在手上这样的人连朝堂都填不满,更不必提派往藩国为王相了;但是若是才能不足,或者忠心不够的,又起不到牵制藩国国君的作用。”

    “前几个人选已经是把朕心中的合适的人选都掏出来了,暂时在没有其它的人选了,所以只能让群臣推举。”

    然后感慨着说道:“看来要再行分封必须多等几年了。朕今年、明年下令各地举‘野之遗贤’,再加上建业二年的科举,差不多优秀的文官就有了,再养几年,就够了。”

    “武将等着再过几年这些讲武堂的学生年纪大些了,也历练了几年有些功绩了,就好办了。”

    “其二,是因为三佛齐国的特殊位置。三佛齐国位于远离大明本土的海外岛屿上,就算左右王相不听朕的话,而是只听藩国国君的话,也影响不到大明的本土。”

    “他们要想威胁本土,只有组建大水师。但是大水师绝对不是一个小国能够建立的起来的,就算勉强建立了起来,也养不起。”历史上在苏联解体以后迅消亡的苏联海军,就是直接的证据。

    “而前三个分封的藩国就不一样了。若是他们变乱,是可以影响到大明本土的,所以要更加慎重。”

    听了允熥解释的王喜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这样。”

    允熥笑着说道:“你关心这个干什么,好好带你的路吧、”

    下午申时初,允熥正在与抱琴说话。最近三佛齐国来求救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即使是普通百姓都知道了。今日上午又是宫中嫔妃的母亲可以进宫探望的日子,所以抱琴的母亲就把这件事情随口告诉了抱琴。

    抱琴地母亲可能是说者无意,但是抱琴听了可就是听者有心了。抱琴上午见母亲归来,就一直在盘算着什么。

    抱琴的父亲跟随常遇春、常茂打过仗,所以她也不是完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子的。她平时又注意这类的消息,现专门负责在海上清缴海盗的水师官兵,比在6上防备海盗的6师官兵损失还小得多,尤其是在大船上的,除非是特别倒霉的人,不然很少会有人战死。

    并且她知道允熥对于海外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很是重视,所以想让自己的父亲与大哥进入水师。虽然水师立功可能难一些,但是危险小啊,她们家又不是豪门勋贵,出去打仗能够带着一堆亲兵护卫,万一在路上打仗阵亡了咋办?她虽然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布父亲与兄弟,但是与父亲兄弟感情也是很好的。

    结果正在办着手续呢,这边就传来了马上就要打仗的消息。抱琴知道以允熥的性子,一定是最晚二月就要出兵的,估计那个时候自家的父兄手续还没有办完呢。

    所以她就求允熥让下边的人快一些,并且最好调进要出去打仗的水师最大的船上。

    允熥当然是直接拒绝了她。允熥说道:“抱琴,你的父兄之前都是在6师,从未打过水上的仗,怎么可以一上来还没有经过训练就出去打仗!”

    “大船上的人虽然多,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有职司的,不是可以随便替换的,怎么可以随便安插人呢!”

    “你的父兄又不是功臣宿将,可以为主将的副官随行的。此事万不可再提。”

    不过允熥随即想起了熙瑶的父亲与兄弟。熙瑶的父亲薛宁是左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也算是帮着自己掌控着左军都督府,并且6战与水战不同,薛宁的级别又不能当副将,所以只能罢了。

    但是熙瑶的大哥薛熙冉不同,他才是一个兼职指挥佥事加千户,世职也只不过是指挥佥事,完全可以派到张晓东的船上当副官,给他一个参将或者游击将军,去南洋积累积累经验。

    就在允熥正想着的时候,道:“陛下,沈王殿下已经到了乾清宫,等候陛下的接见呢。”

    允熥说道:“二十一叔来了?”然后换衣服前往乾清宫,抱琴服侍着他一直到出承乾宫。

    朱模本来中午正在与妻妾们吃饭呢,他比允熥小两岁,与高煦同岁,也已经有了孩子了。这个时候本来他正在逗自己的孩子,突然服侍的宦官通报说有宫里的宦官来传旨。

    朱模当然是马上让传旨的人进来。小宦官进来以后说道:“沈王殿下,陛下传你下午进宫面见陛下。”然后就走了。

    这一下弄得朱模心中七上八下的,饭也没心情吃了,匆匆扒了几口就下令撤了饭桌,回屋自己琢磨去了。

    他先想到的当然是封藩建国的事情。但是他并不知道三佛齐国求救的最新进展,还不知道三佛齐国的使者施进卿已经说了愿意内附的话,所以还想不到允熥打算封他到三佛齐国的事情,自己在床上胡思乱想。一会儿猜这儿一会儿猜那里的。

    后来他又猜想并非是要加封他为封国国君,而是叫他有其他的事情。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会找他。

    过了午时没多久,朱模就起床出去宫里了。他身为亲王,不必得到允熥的允许就可以直接进入后宫范围,所以他直接进了乾清宫,在乾清宫值守的小宦官也赶忙去向允熥报告。

    允熥来到乾清宫的时候,朱模还坐在椅子上胡思乱想,直到听到了宦官的通报声忙站起来说道:“见过陛下。”

    允熥走过来扶起他说道:“你我为叔侄,何必多礼!”然后又先后坐下。

    允熥先随便聊了几句当开场白,然后笑着问道:“二十一叔,你大概已经猜到了我找二十一叔有何事了吧。”

    朱模说道:“我猜陛下是想加封我为封国国君,但是不知道会封到哪里。”

    允熥笑道:“二十一叔猜的不错,确实是封国国君,是三佛齐国。”

    朱模惊讶的说道:“三佛齐国!”

    允熥重复了一下说道:“对,就是三佛齐国。”

    朱模实在是没有想到是哪里,说道:“三佛齐国的国君愿意让位或者内附?”

    允熥说道:“二十一叔又猜对了,就是愿意内附。”

    朱模然后就开始沉思。按照这个时候的华夏人的观点,去这么远的地方就是相当于流放。当然,朱模是去当国君,自然不是流放,但是朱模也并非是那种非常有雄心壮志的人,当然让他在京城混吃等死也不愿意,所以朱模自己很矛盾,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怎么。

    允熥也知道,由于历史上华夏从未征服过南洋地区,而曾经长期控制东北、西北、滇西缅甸,所以为官的大多对于南洋地区比较恐惧,甚至觉得到海南岛当官都是流放,还不如去廣西为官。中原和江浙、湖广一带的百姓也觉得南洋实在是太偏远了,反而觉得其实比南洋更加交通不便的西北更近。

    但是允熥不能允许皇家的亲王有这种想法。不愿意去当国君,愿意在京城待一辈子混吃等死?也行,允熥也允许,只不过这样的亲王要小心哪天允熥不高兴了把他送到中都凤阳,然后再不高兴了削了爵位。

    好在朱模没有让这种情况生。朱模虽然有些好逸恶劳,但是也有一颗进取的心,思考之后说道:“那陛下说说我该在三佛齐国君之位上如何做吧。”

    允熥笑着说道:“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教的,今日只是来告诉二十一叔这件事,让二十一叔有个心里准备罢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