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射石没羽有四人《吕氏春秋》:养由基射虎中石,矢乃饮羽。《韩诗外传》:楚熊渠子夜行,见石,以为伏虎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乃知其为石也。《史记》:李广为北平太守,尝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也,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再射,终不入矣。《北史》:李远出猎,有石在丛薄中,疑为伏虎,射之,镞入寸余,视之乃石。
○虎渡河二人《后汉书》:宋均为九江太守,多暴虎,设槛捕之,犹多伤害。均至任,虎渡江去。刘昆为弘农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虎皆负子渡河去。刘昆事亦见王充《论衡》。
○废《蓼莪》两人《晋书》:王裒父修为司马文王所诛,裒痛父不以命终,绝世不仕,每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反复渡涕,门人为废《蓼莪篇》。《南史》:顾欢早孤,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辄执书恸哭,受学者为废《蓼莪篇》。
○谪仙有四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云:“太子宾客贺监,于长安紫极宫,一见呼余为谪仙人。”孟《本事诗》亦载此事,是以世皆以李白为谪仙。其实谪仙人之称,不自白始也。《南史。杜京产传》:会稽山有人姓蔡,不知名,隐山中,养鼠数千头,呼来即来,遣去即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谪仙。又李白诗:“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号谪仙。”则白且以之称曼倩矣。白之后,东坡亦称谪仙。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史季温亦曰:山谷常呼李白及东坡为两谪仙。按山谷诗“唤取谪仙苏二来”。《李璧传》:璧少颖悟,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曰:“此谪仙才也。”
○倒用印有三事朱Г之乱,德宗西奔,Г遣将韩以锐师追之,段秀实乃倒用司农印追回。事见《唐书》及《柳子厚集》。按《五代史》:后唐魏王继岌平蜀,擅杀郭崇韬,虑军变,李崧教以用黄纸伪作诏书,倒用都统印,告谕诸军,人心乃定。又《宋史》:郭威将反,魏仁浦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令威诛诸将校。将校皆惧,遂从威反。皆倒用故事也。
○御沟流叶凡四见御沟流叶事,见于传记者凡四。其一唐人《本事诗》云:顾况在洛,偶与友游苑中,流水上得梧叶,有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于上游亦题云:“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王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后十余日,有客又得水上一叶诗以示况,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又明皇时,杨、虢宠盛,宫娥皆怨,尝有书落叶随御沟水流出,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闻而和之。既达上听,遣出内人不少。此皆唐人小说所记,盖即顾况一事也。其二,《云溪友议》:卢渥舍人偶临御沟,见红叶上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其三,《北梦琐言》:进士李茵游苑中,见御沟流叶有诗(与卢渥所得诗同)。后僖宗幸蜀,茵奔匿,途遇宫娥云芳子,因与同行,具述宫中事,曾有诗书叶上,即此女也。其四,《玉溪编事》:侯继图于大慈寺,忽风吹木叶,有诗云:“此字不书名,此字不书纸。书向秋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死”云云。庞元英《谈薮》谓:前三则盖本一事,而传记者各异耳。刘斧《青琐集》有《御沟流红叶记》,则又取前数则,而易其名为于云。
○捕鳄鱼二人《韩昌黎传》:潮州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豕投溪水,为文祭之。其夕暴风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患。此人所共知也。《宋史》:陈尧佐通判潮州,有张氏子与母濯于江,鳄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命二小吏操网往捕,鳄意帖弭受捕。尧佐作文,示诸市而烹之。则竟杀鳄鱼矣。
○东西南北道主人俗称居停主人为东道,本于《左传》烛之武之词:舍郑以为东道主也。《后汉书。彭宠传》:朱浮对光武曰:“大王遗宠以所服剑佩,倚以为北道主人。”又常山太守邓晨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又光武指耿曰:“是我北道主人也,”洪容斋《随笔》及都穆《听雨纪谈》俱引此,以为北道亦有主人之称。然不特此也,《魏书。裴延俊传》:咸阳王禧牧司州,辟裴中规为主簿,表行建兴郡事。孝文自代还洛,次郡境,仲规备供帐朝于路侧。驾还,谓禧曰:“昨得汝主簿为南道主人,六军丰赡。”又唐郑余庆为岭南节度,与罗让善。郑还朝,荐让。让至谒郑,郑指语坐客曰:“此吾南道主人也。”是又有南道主人矣。《大唐创业起居注》:帝遣书谕冯翊贼帅孙华,华率骑数千至自阳,帝厚加抚遇,仍命华先济为西道主人,华大悦而去。是又有西道主人矣。《通鉴》:颜真卿起兵拒安禄山。清河人李萼乞师于真卿,且曰:“今当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是又有西南道主人矣。至《南史》王僧辨讨侯景,晋州刺史鲁广达出境候接,僧辨谓沈炯曰:“鲁晋州亦是王师东道主人也。”此则本《左传》语。
○三武信君张仪在秦,惠王封以五邑,号武信君。陈涉使武臣为将军,与陈余、张耳略赵地,武臣自号为武信君。项梁立楚怀王孙心,梁自号武信君。俱见《史记》。○四武安君赵封苏秦为武安君,见《国策》。秦封白起为武安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汉封田为武安君。俱见《史记》。
○六万石君《史记》:石奋与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官皆二千石,景帝乃名奋为“万石君”。《汉书》:严延年兄弟五人,皆至大官,东海号其母曰“万石严妪”。(师古谓:一门之中,五二千石也。)冯勤有子八人,皆为二千石,赵魏间荣之,亦号“万石君”。此西汉之万石君也。《后汉书。秦彭传》:秦氏世位相承,有名袭者为颍川太守,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辅号曰“万石秦氏”。此东汉之万石君也。唐张文瑾,高宗时为侍中,四子:潜,魏州;沛,同州,皆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父子皆至三品,人谓之“万石张家”。《宋史。廖刚传》:刚曾为工部尚书,子四人:迟、过、遂、遽,皆秉麾节,人号为“万石廖氏”。此唐、宋之万石君也。《元史》:王磐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人号“万石王家”,则非关仕宦矣。
○六李杜、二袁刘、二鲍谢、四苏李、三李郭、两元白《西溪丛语》云:后汉范滂母谓滂曰:“汝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唐人谓李白、杜甫为李杜。杜子美诗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实隐用此事云。然后汉所称李杜,并不止此二人也。滂母所云李杜,乃李膺、杜密,《后汉书。党锢传》所谓膺、密俱坐党祸而名行相次,故时人称李杜是也。而膺、密之先有李固、杜乔,皆为梁冀所杀。故掾杨匡上书乞李、杜二公骸骨归葬,郭亮亦乞收固尸,夏门亭长呵之曰:“李、杜二公不能安上纳忠,卿曹何等腐生,乃犯诏书乎!”此又一李杜矣。梁冀诛后,宦官用事,白马令李云上书谏诤。桓帝怒,下云北寺狱。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谏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益怒,下廷尉,皆死,襄楷上书讼之,谓:“李云上书,明主所当不讳。杜众之死,谅以感悟圣朝。”太尉黄琼亦上书,言:“李固、杜乔既以忠言见灭,李云、杜众复以直道受诛。”此又一李杜矣。《魏书》:世宗诏王肃曰:“杜预葬于首阳,司空李冲葬于覆舟,忠义结于二世,英蕙符于李杜,宜葬于预、冲两坟之间。”又傅修期亦远慕杜预,近好李冲,买地葬二公间。是预、冲亦称李杜,则合之唐李白、杜甫,共有五李杜。又《宋史》李韶与杜范皆廉直,中外称为李杜,则并有六李杜矣。又齐高祖《九锡文》前云:“袁刘构逆,实繁有徒。”此袁刘谓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也。后云:“袁刘携贰,成此乱阶。”此袁刘谓袁粲、刘彦第也。是宋、齐间有两袁刘,皆忠于宋而被害于齐者。《西溪丛语》又谓:《南史》称鲍照、谢元晖为鲍谢,《唐书》鲍防与谢良弼友善,人亦称之鲍谢。是古来共有二鲍谢。汉时苏武、李陵称苏李,唐时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皇时苏廷页、李对掌文翰,明皇亦称为苏李。又东坡答李公择诗云:“从来苏李得名双。”坡又欲与公择称苏李也。是汉、唐、宋又共有四苏李。唐李光弼、郭子仪称李郭,《宋史》开禧用兵,李汝翼、郭倬取宿州,毕再遇至虹,遇二人裹疮还,再遇谓陈孝庆曰:“李郭用溃,贼必追蹑。”是亦一李郭也,然不可同年语矣。吴梅村《赠刘雪舫》诗:“依稀李与郭,流落今谁存。”则指前明神宗李太后之父讳,及光宗皇后之父郭维城,皆国戚也,是又一李郭矣。唐元微之、白乐天并以诗名,时称元白。金末元遗山为一代文人之冠,其时有白君举,字寓斋,奥州人,以进士官岐山令,诗名与遗山相颉颃。元白本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相往来,时人亦谓之元白。
○三二陆、两三陆《晋书》:陆机、陆云兄弟入洛,人称二陆。《魏书。陆俟传》:陆与弟恭之并有时誉,孙惠蔚曰:“不意二陆,近在座隅。”此又一“二陆”也。《宋史》:陆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亦号二陆,是古来共三“二陆”矣。又《陆机传》:机、云尚有弟耽,同时遇害。孙惠曰:“不意三陆,一旦湮灭。”《南齐书》:陆慧晓之子僚、任、亻垂,并有美名,人称三陆。是古来又有两“三陆”。○三二宋宋郊、宋祁称二宋,人皆知之。按《宋史》:蓟人宋琪少通书史,与同县宋雄齐名,人称二宋。登辽进士,晋天福中始归京师,是又在郊、祁之前。又《元史》:宋本谥正献,弟宋谥文清,人称二宋。是共有三“二宋”。
○四三王《汉书。王章传》:章为京兆尹,吏民语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谓王尊、王骏及章也。又《王凤传赞》:外戚兴者,有许、史、三王之家。谓邛成侯及王商、王凤也。唐滕王阁有三王,则王勃作序,王绪作赋,王仲舒作修阁记也。又王方翼子、、晋,并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两二苏东坡、颍滨兄弟,并以文名世,世称二苏。按《魏书》苏亮与苏绰齐名,人称二苏,则又在坡、颍之前矣。
○三三杨明宣德中有三杨,谓杨士奇、杨溥、杨荣也。《晋书》:杨骏与杨珧、杨济当国,势倾天下,时人目为三杨。《新唐书。杨凭传》:凭与弟凝、凌皆有名,擢进士第,时号三杨。
○两赤松子一神农时为雨师,服水玉龙,入火不烧,盖即张良所欲从游者。见刘向《列仙传》。一即晋之皇初平牧羊时所遣道士,叱石成羊者。见葛洪《神仙传》。又许观《东斋纪事》亦载之。
○两洪崖一三皇时伶伦得仙者,号洪仙人。卫叔卿与数人博于莘山石上,其子问并坐者谁,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耳”。郭璞诗:“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即此也。其一唐张氲,亦号洪崖先生。按本传及《豫章职方记》云:氲,晋州人,洪州大疫,氲至施药,病者立愈。玄宗闻之,驿召之,果氲也。常服乌方帽、红蕉衣、黑犀带,跨白驴,从者负六角垂云笠,往来市间。亦见许观《东斋纪事》。
○两四皓汉有商山四皓。《齐书》:徐伯珍兄弟白首相对,人亦呼四皓。
○两涪翁黄山谷晚年谪宜州,自号涪翁。按《后汉书。方术传》:郭玉医术师于程高,程高之术得于一老父,常渔钓于涪水,自号涪翁。则山谷盖仿而袭之者也。○三大小山汉淮南王安,招徕文学之士,著为篇章,以类相从,或称大山,或称小山。梁何嗣、何点,并甘栖遁,世号点为大山,嗣为小山。明周肃王之后睦挈、安氵侃,俱有学行,人称睦挈为大山,安氵侃为小山。
○三十八学士唐太宗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番宿更休,至形之图画。顾宁人《日知录》:画内又有开元十八学士图,皆开元中人。《五代史》:马殷开天册府,置官属,亦以廖光图、徐仲雅、李宏皋、拓跋常等十八人为学士。
○二四贵秦有太后、穰侯、泾阳、高陵君,称四贵。宋苍梧王时,箫道成、袁粲、褚渊、刘秉更日决事,亦号四贵。
○两王八《五代史》:王建僭号,时人呼为贼王八。《辽史》:圣宗时有安州团练使王八,副马保留守开京。
○二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本蜀王建妾,号小徐妃也。大徐妃生贡衍,小徐妃即其女弟。后二徐游宴亡国。唐庄宗平蜀后,二徐随衍入朝,遭害于途。及孟氏再有蜀,孟昶时又有一花蕊夫人,即作宫词者也。后随昶归宋,昶死入内,太祖亦颇惑之,为太宗所射死。事见《铁围山丛谈》。
○四参寥《庄子。大宗师篇》:元冥问于参寥。唐有道士名参寥,见《孟浩然集》。又唐末高彦休自号参寥子,见本传。宋杭州僧参寥,见《东坡集》。
○两辨才唐有僧辨才,藏《兰亭帖》,为萧翼骗去,见《画苑》。宋有僧辨才,隐于西湖,见《东坡》及《淮海集》。
○两苏小小南齐有钱唐妓苏小小,见郭茂倩《乐府解题》。南宋有苏小小,亦钱塘人。其姊为太学生赵不敏所眷,不敏命其弟娶其妹名小小者。见《武林旧事》。
●卷四十○五官并用《北齐书》:唐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子听受,此三官并用也。《南史》:宋刘穆之目览词义,手答笺牍,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悉皆赡举,此四官并用也。《隋书》:刘炫能左画圆,右画方,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此五官并用也。《唐书》:张巡守睢阳,士卒居人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崔涓守杭州,初莅任,不能尽识吏卒,乃令各以纸署姓名傅襟上,过前一阅后,数百人指呼无误。则即用一官,而已有不可及者。
○以官编集《南史》:王筠文章以一官编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吏部、左佐、临海、大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于世。《宋史》:王延德掌御厨则为《司膳录》,掌皇城则为《皇城纪事》,从郊祀则为《南郊录》,奉诏修内则为《版筑记》,从灵驾则为《永熙皇堂录》、《山陵提辖记》,盖仿筠故事也。《宋史》又载,王承ぅ喜为诗,所至为一集,此则不必有官,而以所处之地辄名其集。近日查初白编诗亦援此例。
○自书奏牍六朝人奏牍多自书,今《淳化帖》有钟繇表,盖三国时已然也。《晋书》:王古军自书表,穆帝使张翼写后答,右军当时不别,后方悟云:“小人几欲乱真。”《宋书》:衡阳王义季为文帝所爱,季素拙于书,上听使人书启事,惟自署名而已。以亲王爱子始听令人代书,则臣下秦牍自书可知也。废帝子业为太子时,启参起居,书迹不谨,孝武责之曰:“书不长进,此是一条耳。”可见太子亦自书也。《齐书》:谢フ守吴兴,表疏或有迟缓,其弟瀹在京辄代为之。明帝见非其手迹,诘问乃知瀹书。《南史》:王僧虔自书让尚书表,辞制既雅,笔迹又丽,时人以比子敬。《王韶之传》:韶之父伟之,凡表奏辄手自书写。《萧思话传》:萧引工书,陈宣帝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按自书奏牍,本不自六朝始。《后汉书》:樊宠所上书,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杨赐疏末云:“臣谨自手书密上。”皇甫嵩前后上奏五百余事,皆手自书,毁草不宣于外。蔡邕上封事,末云:“手书具对,愿寝臣表,无令宣泄。”此皆因慎密之故,非必以书法相高也。六朝则书法盛行,无人不从事于此,遂无有不自书章奏者。按魏、晋世始重书法然《汉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人皆藏去,以为荣。《后汉书》:北海靖王善书,当世以为楷则。及病,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又蔡邕书石经于鸿都习书耳。唐时则表章多有假他人书者,阳城劾裴延龄,倩李蘩书之,蘩即以告延龄是也。宣宗命柳公权自书谢章,勿限真行,亦以其时多倩人书者,故特命自书耳。宋胡邦衡谏和议一疏,亦自书。后高宗藏于德寿官,以为赏玩。其后幅已为秦桧批污,孝宗命匠裁去,重裱完善。见邦衡所记《经筵玉音问答》。又《宋史。张孝祥传》:孝祥工书,尝自书奏牍,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此又后世自书奏牍故事也。
○世擅书名《新唐书》:武后向王方庆索其先世羲之书,方庆进一轴,又上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世从祖献之等二十八人书。武后御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序其代阅,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
○世擅文字《南史。刘孝绰传》:兄弟及子侄同时七十馀人,并能属文,近古未有也。王筠自序云:世传安平崔氏、汝南应氏,其家相继以文称,然不过二三世而已,非有七叶之中人人有集,如吾门之盛者也。江左之王可谓盛矣,然不特文也,书法亦然。自羲、献之外,先有丞相导、大司马敦、太保宏、太子詹事筠、荆州刺史е、丹阳尹僧虔、黄门侍郎涣之、会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书令恬、领军洽、散骑常侍徽之、东海太守慈、特进昙首、卫将军、中书令珉,皆以书名,合方庆所上家藏真迹观之,可谓世其家学者矣。
○著述最多葛稚川著书六百余卷。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经》、《周易》、《毛诗》、《尚书》、《春秋》、《中庸》、《孔子正言》等讲疏二百余卷,《吉、凶、军、宾、嘉五礼》一千余卷,赞序诏诰等文一百二十卷,佛经义记数百卷,金策三十卷。简文帝撰《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