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西河魏土,按战国时魏的西河,在今陕西郃阳一带,与汉代的西河郡不同。杨恽这样说,是为了讽刺孙会宗。
  '2'文侯,即魏文侯。参看本册890页注〔10〕。魏文侯在当时被认为是贤君。
  '3'段干木,魏文侯时人,守道不仕,文侯请他作魏相,他不接受,於是文侯以客礼相待,把他当成老师,极为尊敬。田子方,也是魏文侯的老师。
  '4'凛然,不可犯的样子。节,等於说节操。
  '5'旧土,家乡。
  '6'安定,汉郡名,故治在今甘肃固原县。当时孙会宗任安定郡守。
  '7'昆夷,殷及西周时代西方的一个种族。
  '8'移,变动。移人,指改变人的志向。
  '9'旃(zhān),之焉的合音。
  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东)人。年轻时曾随当时名儒谯周学习,以文学见称。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东吴人很称赞他的才辩。蜀灭亡后,晋武帝徵他为太子洗马,逼迫甚紧。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徵,武帝也就不再勉强。李密祖母死后,丧服期满,出任太子洗马,后来官至汉中太守。不久,因怀怨免官,老死家中。《晋书》有传。
  陈情表'1'
  臣密言: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生孩六月'4',慈父见背'5';行年四岁,舅夺母志'6'。祖母刘,愍臣孤弱'7',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8';零丁孤苦,至於成立'9'。既无伯叔,终鲜兄弟'10'。门衰祚薄'11',晚有儿息'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4'。茕茕独立'15',形影相吊'16'。而刘夙婴疾病'17',常在床蓐'18'。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9'。
  '1'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於奏议一类,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本文就是李密不肯应徵,上给晋武帝的表。《文选》题作《陈情事表》。文中陈述他之所以不肯应徵,是由於祖母年迈多病,奉养无人,并不是自矜名节,另有所希望。
  '2'险,坎坷。衅,罪过。险衅,指命运坎坷,罪孽深重。
  '3'夙,早,这里指幼年时。闵,通悯,忧伤。凶,指不幸的事。
  '4'大意是:生下来六个月刚懂得笑的时候。孩,小儿笑。
  '5'背,违背,指抛弃人。见背,等於说相弃。这是委婉语,指死。注意:这种〃见〃字句虽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经不再表示被动。类似的结构有〃见访〃、〃见爱〃等。
  '6'夺母志,指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之志,即强迫母亲改嫁了。
  '7'愍(mǐn),怜悯。
  '8'不行,走不了路。
  '9'成立,成人自立。这两句是说,自小到成年,一直是孤苦零丁的。
  '10'《诗经·郑风·扬之水》:〃既鲜兄弟,维予与女。〃鲜(xiǎn),少,这里指没有。
  '11'门衰,家门衰微。祚(zuò),福。
  '12'息,子。
  '13'外,家外。期(jī)功,都是古代丧服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古代服丧的不同,是按亲属关系的远近来规定的。强(qiǎng)近,勉强接近。
  '14'应门,指管客来开门的事。僮,通童。上文说〃晚有儿息〃,所以这里说〃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15'茕茕(qióngqióng),孤单的样子。
  '16'吊,慰问。
  '17'婴,缠绕,等於说缠上了。
  '18'蓐(rù),草垫子,也就是寝褥。
  '19'废,废止,指不侍奉;离,离开。
  逮奉圣朝'1',沐浴清化'2'。前太守臣逵'3',察臣孝廉'4',后刺史臣荣'5',举臣秀才'6'。臣以供养无主'7',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8',除臣洗马'9'。猥以微贱'10',当侍东宫'1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13',责臣逋慢'1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15',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1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8'。
  '1'圣朝,指晋,敬词。
  '2'沐浴於清化之中,即浸润在清化之中。清化,清明的教化。
  '3'太守,指犍为郡太守。逵,太守的名。
  '4'察,考察和推举。孝廉,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5'刺史,指益州刺史。刺史在晋代是州的负责监察、军事及行政的长官。荣,益州刺史的名。
  '6'秀才,也是由地方推举的人材,由州推举。注意:晋时所谓秀才与后代所谓秀才的含义不同。
  '7'主,主持,这里指主持的人。
  '8'寻,不久。
  '9'洗(xiǎn)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籍,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10'猥,鄙,谦词。
  '11'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2'陨,坠。陨首,即杀身的意思。
  '13'切峻,急切严厉。
  '14'逋(bū),逃避。慢,轻慢。逋慢,等於说怠慢,指故意逃避,轻视命令。
  '15'州司,等於说州官衙门。
  '16'病笃,病重。
  '17'告诉,报告、诉说。
  '18'狈,一种狼类动物。旧说:狈的前腿很短,走路时常把前腿架在狼身上,否则不能走路。这里〃狼狈〃指进退两难。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1',凡在故老'2',犹蒙矜育'3',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4',历职郎署'5',本图宦达'6',不矜名节'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8',宠命优渥'9',岂敢盘桓'10',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11',人命危浅'12',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15',愿乞终养。臣之辛苦'16',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1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1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伏惟,见本册918页注〔6〕。
  '2'故老,指旧臣。
  '3'矜,怜悯。育,养。
  '4'伪朝,指蜀汉。对晋提起蜀,不得不这么说。
  '5'这是李密说自己曾经在蜀汉的郎署里做过郎一类的官。署,官署。
  '6'宦,做官。达,显达。
  '7'矜,自夸。李密这样说是怕晋武帝怀疑自己拒不出仕是以名节自夸。
  '8'过,过分地。拔擢,提拔。
  '9'宠,恩荣。宠命,指拜洗马等事。优渥,优厚。
  '10'盘桓,连绵字,徘徊不进。在这里指故意不去做官。
  '11'奄奄(yǎnyǎn),气息短促将绝的样子。
  '12'浅,指不长。
  '13'等於说轮流替换着维持彼此的生命,即相依为命的意思。
  '14'区区,等於说款款。这里指区区之心,就是孝顺祖母的私衷。废远,指废掉奉养而远离祖母。
  '15'乌鸟,即乌鸦。据说乌鸦能反哺其亲,所以常用以比喻人的孝道。
  '16'辛苦,辛酸苦楚。与今天所谓辛苦不同。
  '17'二州,指梁州、益州。汉魏时只有益州,晋武帝才把原来汉中一带分出,立为梁州。梁益二州大致相当於蜀汉所统治的范围。牧伯,即刺史。上古一州之长称为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明,明白地。所见明知,所看见的、所明明白白知道的。
  '18'鉴,察。
  '19'结草,春秋时晋卿魏犫有个宠妾,无子。魏犫病了,告诉他儿子魏颗,等他死后一定把宠妾嫁出去。等到病重,又要宠妾殉葬。魏犫死后,魏颗觉得父亲病重神志不清时的话不足从,所以仍把宠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人交战,据说看见有一个老人结草把秦的力士杜回绊倒了,於是俘获了杜回。夜里梦见老人自称是宠妾的父亲,是来报答不杀其女之恩的。事见《左传宣公十五年》。后代就以〃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第十单元  文选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据朱熹考证,这个南阳即今河南修武县。)因为昌黎(在今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早年不得志,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征为属官,后来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在监察御史任时,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在刑部侍郎任时,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今广东省丰顺、揭阳、潮阳一带)刺史。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以此来反对当时单纯追求形式的骈文。这些,对当时的文坛以及后世散文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韩愈的作品现存有《韩昌黎文集》,由宋廖莹中辑注,明徐世泰整理。
  答李翊书'1'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2'?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者'4',焉足以知是且非邪'5'?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1'李翊(yì),唐德宗时人。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中进士。韩愈在这封信里,强调学习古文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他介绍了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提出了气盛言宜的主张。
  '2'道,指仁义之道。
  '3'文,文章。
  '4'抑,转折连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不过〃〃可是〃。《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里用此典,是自谦之辞,说自己没有学问。
  '5'且,还是,或。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2',甚似而几矣'3'。抑不知生之志,蕲胜於人而取於人邪'4'?将蕲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蕲胜於人而取於人,则固胜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将蕲至於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於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5'。根之茂者其实遂'6',膏之沃者其光晔'7'。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8'。
  '1'你所谓〃立言〃这句话,是对的。
  '2'期,期望。
  '3'几,近,接近。
  '4'蕲(qí),通祈,求。胜於人,胜过人。取於人,指被人取而用之,即被人学习。
  '5'俟,通俟,等待。根、膏,都指〃道〃。实、光,都指〃文〃。
  '6'遂,成,这里指顺利地成熟
  '7'沃,肥美,这里指油脂多而好。晔(yè),明亮。
  '8'蔼如,茂盛的样子。这句意思是说,仁义之人有了仁义作根,说出话来必然气势充沛。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1',行若遗'2',俨乎其若思'3',茫乎其若迷'4',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5',惟陈言之务去'6',戛戛乎其难哉'7'!其观於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8'。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9'。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10',昭昭然白黑分矣'11',而务去之'12',乃徐有得也。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来矣'13'。其观於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14'。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15'。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16',其皆醇也,然后肆焉'17'。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18'。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1'呆着的时候好像忘掉了什么。
  '2'走着的时候好像丢掉了什么。
  '3'俨乎,庄重的样子。
  '4'茫乎,等於说〃茫茫然〃。迷,迷惑,昏迷。从〃处若忘〃到〃茫乎其若迷〃,都是形容学习时苦思苦想,用心专一的样子。
  '5'当自己把心里想的写出来的时候。
  '6'陈言,陈腐的言论。
  '7'戛戛(jiá jiá),很吃力的样子。
  '8'非,非难。笑,讥笑。这话是说,不怕别人讥笑自己的文章不合时俗。
  '9'不改,指不改上述学习的路子和对非笑所抱的态度。
  '10'正伪,指古书中所载之道的是非真假。正伪的标准即上文所说的〃圣人之志〃,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不至,指没有达到顶点。
  '11'昭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12'去之,指去掉〃古书之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13'汩汩(gǔ gǔ)然,水流急速的样子,这里形容文思敏捷。
  '14'大意是,因为其中还存有时人之说。说者,指见解。
  '15'浩乎、沛然,都是水势汹涌的样子,这里指文笔奔放。
  '16'这是说在写之前,先把意思从正反面来研究,并且平心静气地加以考虑。距,通拒。
  '17'肆,指放手去写。
  '18'诗,《诗经》。书,《尚书》。诗书,这里泛指古代经典著作。
  气'1',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2'。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3'。虽如是,其敢自谓几於成乎?虽几於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4'?虽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用与舍属诸人'5'。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6',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1'气,指思想修养。
  '2'毕,尽。
  '3'这是说气盛了就能驾驭语言,运用自如。言之短长,语句的长短。声之高下,声调的抑扬。
  '4'被人用时,人家取什么呢?也就是不见得可以被人取用。
  '5'等待别人用的人,就像器物一样,用和不用,都由别人摆布。
  '6'处,处理,安排。心,指思想。道,方法。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1',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2',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1'遗,弃。指被今人所弃。
  '2'亟(qì),屡次。其人,指志乎古的人。
  送孟东野序'1'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2'。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3';其趋也'4',或梗之'5';其沸也,或炙之'6'。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孟东野,名郊,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穷愁潦倒,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五十岁才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尉。韩愈很同情他,於是赠此序来勉励他。序,唐初形成的一种文体,即赠言。本文主要说明两点:(一)文学和时代是密切联系着的,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学;(二)作家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作品来。
  '2'挠(náo),搅动。
  '3'激,阻碍水势,使其激扬。
  '4'趋,这里指水流得很快。
  '5'梗,塞。这里指阻塞水流,以强其势。
  '6'炙,烧。
  乐也者'1',郁於中而泄於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2',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3',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於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1'乐,音乐。
  '2'这八种都是乐器。参看下册858页通论第十九节。
  '3'敚,夺。推夺,等於说推移。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1',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於韶以鸣'2'。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3'。伊尹鸣殷'4'。周公鸣周'5'。凡载於《诗》《书》六艺'6',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7'。〃其弗信矣乎'8'?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9'。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10',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眘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11',皆以其术鸣。秦之与,李斯鸣之'12'。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13'。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14',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15',其辞淫以哀'16',其志弛以肆'17';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18'?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1'咎陶(gāo yáo),一作皋陶,又作咎徭,相传为虞舜的臣,为舜掌司法,造律立狱。今《尚书》有《皋陶谟》,伪古文《尚书》有《大禹谟》。
  '2'夔(kuí),相传为虞舜时的乐官。韶,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3'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沉於游乐,百姓都怀有贰心,有穷国后羿趁太康游於洛水之南时,在黄河拒守,不让他入国。五子怨太康失国,作歌述大禹的警戒。五子之歌现已亡佚。今伪古文《尚书》有《五子之歌》,系后人伪托。
  '4'伊尹,名挚,商的贤臣,曾助汤伐桀。汤死,又辅佐汤的孙子帝太甲。据说他曾经作《汝鸠》,《汝方》,《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太甲》等文,但是皆已亡佚。今伪古文《尚书》有《伊训》,《太甲》,《咸有一德》,都是后人所伪托。
  '5'指周公曾作《大诰》《嘉禾》《康诰》等文。今伪古文《尚书》有《大诰》《康诰》等。
  '6'诗,《诗经》。书,《书经》。六艺,这里指六经。
  '7'铎,铃。木铎,木舌的铃。古代宣布新政令时,摇铃召集百姓来听。这句话见於《论语·八佾》。这是说孔子不被诸侯所用,将退而著述。
  '8'难道不是真的吗?
  '9'荒唐,广大无边的样子。《庄子·天下》说,庄子的学说是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