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晦是太宗附马,李玮是当今皇帝的表弟,平时关系亲近,一路小声议论。李玮擅丹青,当年从契丹回来,便就专门画了耶律宗真的容貌,给皇帝观看。前年刘六符使宋,也想画赵祯容貌,连续两次都觉得过于模糊,提要求不要遮挡,被王挡了回去。
李兑是杜中宵的同乡,落魄之时,多亏他帮忙,算是杜中宵的长辈。王是杜中宵的同年,当年的榜眼。未进城,两人就到杜中宵身旁,打听当日击毙宗真的情形,极其兴奋。
到了衙门,不管什么使节,都把自己的职责抛开,涌到了停放耶律宗真尸身的地方,围着一边观看一边议论。由于头部中弹,耶律宗真的遗容不完全,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凑记忆中的特点。
过了小半个时辰,曾公亮才道:“这么多人都认为,这是耶律宗真无疑,看来契丹国主真被毙于唐龙镇城下了。且回去写封奏章,我们所有人联署,上报朝廷。此事还有无数官司要打,不得确信,朝廷一直没有向外散布此事。得了我们奏章,才可与契丹交涉,他们故犯我国土之事。”
众人一起应诺,出了偏厅,到了正厅,由曾公亮执笔,写了一封奏章,众人联署。
吩咐把奏章送走,曾公亮才对杜中宵道:“待制此次出战,一战败耶律重元,再战毙契丹国主,一鸣惊人天下知!实不相瞒,得了你的奏章,圣上和朝臣都不敢相信。直到我们离京的时候,许多官员还认为是误报,连下一步怎么办,都没几个人真正想过。”
杜中宵拱手:“也是运气,契丹国主大意亲临阵前,被我军重炮捉住。”
“这种运气别人怎么就碰不上?待制不必谦逊,此一功,大宋立国以来无人可比!”曾公亮一边说一边赞叹不已。“我与丁相公编《武经总要》,书成时尚不知火炮如此厉害,现在看来编早了。”
众人分宾主落座,各种使节,济济一堂。
为首的自然是翰林学士曾公亮,第二位是御史知杂李兑,然后是李玮。王此时是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虽是清要之职,这些人中就显不出来了。
出使契丹,文官要求进士出身,不管是容貌还是言辞、书法都有可观,最好有文名。武将多是作为副使,一般出身外戚或者将门世家,皇帝身边的亲贵之人。
不多时,正在城中巡视的石全彬得了消息,急忙赶回衙门。各自见礼,一大群人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询问议论着当日的情形。
杜中宵的心思在近些时间的战事上,说的简单,不能满足这些人熊熊的八卦之心。石全彬把击毙耶律宗真当作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事,当日的情形历历在目,说的活灵活现。众人一边听,一边赞叹。
看见使节不宣圣旨,赐御酒的也不拿酒出来,都在那里听故事,杜中宵对韩琦小声道:“相公,诸使从京城来,当有圣上和政事堂的托付。”
韩琦点了点头,拉了曾公亮到一边,道:“内翰,此来可有宰臣话语?”
曾公亮道:“有。且请李团练来,他带得有圣上话语。”
叫了李玮,韩琦和杜中宵与两人到了后面,各自落座,拱手道:“外面人多嘴杂,里面讲话。”
曾公亮道:“在下离京前,庞相公特意召见,言如耶律宗真果毙于唐龙镇,则其军必乱。相公言穷寇勿追,已立大功,不必多求小胜,以免有失。”
李玮道:“官家言,一切谨慎。二相公为边帅,许便宜行事。宗真一亡,契丹必生内乱,本朝坐观成败即可。不必逼虎入绝地,过于撩拨契丹人。”
韩琦道:“灭宗真已是大胜,朝廷谨慎也是对的。不过,我与韩待制已命大军北上,取契丹的河曲数州。你们二人回去告知圣上和庞相公,河曲之地我们能取则取,契丹死守则会退回。”
曾公亮和李玮点头,一起表示必然把话带到。
两人带来的话不是朝旨,只是表明宰相和皇帝的态度,供韩琦和杜中宵参考。面临大胜,朝廷虽然有意保守,却不能直接命令韩杜二人退兵。如果那样做,以后的仗就没法打了。这就是韩琦坐镇这里的作用。如果只是杜中宵一个人,朝廷表明不想大打的态度,他命大军北上就要仔细掂量了。
皇帝和朝臣只见知道战果,这一仗到底怎么打的,杜中宵的军队相对契丹的战力如何,他们都一无所知。仅仅三万人,还是营田的厢军,对契丹大举进攻过于玄幻了些。
曾公亮详细问了杜中宵北上的部署,一一记下,道:“待制且小心,河曲之地不只有契丹大军,还与党项为邻。宗真一死,党项人未必如从前恭顺,与我争河曲也有可能。”
韩琦道:“我已命麟府路和并代路一共四万兵马,到唐龙镇来支援,枢密院并无异议。朝廷可命秦凤、环庆和延三路兵马集结,以当党项,以防党项生事。”
曾公亮道:“相公的话我记下了。只是那三路精兵随狄太尉南征侬智高,只怕当不得大用。”
韩琦道:“只要有兵马集结,让党项不敢以倾国之兵夺河曲就好。如果耶律仕守不守三州,带大军回上京,我们七万兵马,也不怕党项人来。”
商量了战事,曾公亮一一记下,四人才重回厅里。
打了胜仗,朝廷会维护前方将帅的权威,有不同意见,也只是提建议,由主帅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不按朝廷说的做,打了败仗,建议就不只是建议,成了罪状了。如果最后胜了,当然一切好说。
石全彬已经吩咐准备酒筵,见到韩琦和杜中宵出来,高声道:“今日众人欢聚,甚是难得,痛饮一场,以庆贺大胜!两位相公且来做,你们不来,别人如何敢饮酒?”
石全彬的嘴里,杜中宵的地位这几天一直上升,现在平时称呼,待制减少,经常称相公了。没做过宰执,杜中宵这个相公,着实水了些。
各自落座,宰了一只羊煮了。这时候王等人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身份,拿了赐的御酒,以及京城里带来的各种下酒菜,吩咐摆了一桌子。此次大胜提振士气,不只是御赐,知道的王公大臣,也纷纷送了庆功的礼物,让来的人带着。各种鸡鸭鱼肉,甚是丰富。
事出突然,所谓御酒也只是宫中封存的好酒,食物多是京城市面上买来的。正是冬天,也不怕路上腐坏,大家都是有什么买什么。甚至还有几十筐襄州的柑桔,让杜中宵觉得有些熟悉。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其余的御酒封了吧,留给前方的将士。诸位远来,若不嫌本地的酒粗劣呛喉,还是用些本地的酒好了。多年以前,我知火山军,这里开了几处制酒作坊。”
众人称是。石全彬吩咐把剩下的御酒封了,有机会运到前线去,重新换了本地酒来。
酒过数巡,气氛热闹起来,十几位使节纷纷过来向杜中宵劝酒。他们都是出使契丹见过耶律宗真的人,今日见了他的尸身,有隔世之感,感触最深。
李兑看着豪饮的杜中宵,甚至觉得有些不现实。这是那个自己帮助下,到京城游学,才中进士的故人之了?自小到大,一向平平无奇,没想到能做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想十年前,在家乡的县城,还被本乡的势力之家欺负。十年之后,统数万大军为一方帅,谁还记得那个欺负他的小人物是谁。
杜中宵饮了十几碗酒,只觉酒劲上涌,浑身燥热。自那一战后,他一直压抑自己,生怕得意忘形出了乱子。到了今天,借着酒劲,才甩掉了心理上的包袱,只觉豪气勃发。
第273章 封赏()
众人看过了耶律宗真毙命的地方,又到谷中已经整装待发的重炮边围观,纷纷赞叹。
曾公亮道:“没想到世间有如此神器,一轮炮出,毁天灭地!有如此神器,如此战功,朝廷当重修兵书。若不重修,《武经七要》就成世人眼中的玩笑了。”
王珪道:“内翰若有意,再选人重修就是。”
曾公亮摇了摇头:“如何使得?不是杜待制军中的人,难知其精要。”
众人围着二十几门重炮,看个不够。火炮他们都是见过的,但击毙契丹国主的火炮,自然不同。
王珪道:“听闻我等离去,待制欲往东胜州,亲自指挥河曲之战。你我同年,立此大功,我也与有荣焉。昨夜录唐陈拾遗出塞诗一首,以送待制。”
杜中宵接过王珪递过来的一纸素笺,见上面是陈子昂的一首诗: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看过,杜中宵急忙道谢。王珪擅文章,擅书法,虽是录的别的人诗,文字神采飞扬。自己即将出征的契丹河曲数州,正是朔方郡之地,这诗倒也应景。
当年进士登第,王安石因“孺子其朋”四个字失了状元,第二名就是王珪,不过他和韩绛都因恩荫做过官了,最后由第四名杨寘递补状元。登第之后,王珪一直任清要之职,虽然此时官职不如杜中宵,地位却差不到哪里。回去之后,即将出任知制诰,扶摇直上了。
众人看过重炮,心满意足地离去,到保德军坐火车回京城。奏报送到京城,消息传了出去,满京城百姓都在庆贺。契丹这个巨人,阴影笼罩了宋朝数十年,终于一扫而空。
新得的消息,耶律重元已经在萧革的拥戴下,在西京大同府称帝。耶律洪基则在重臣拥戴下,于南京析津府称帝。契丹一时剑拔弩张。
面对这种局势,耶律仁先终于给了韩琦和杜中宵回信,愿意带大军放弃丰州。不过对于弟弟耶律义先,则明确拒绝宋军放回。他的心思韩琦和杜中宵明白,放弃丰州,回兵上京,是为了拥立耶律洪基,为了公事。而如果放回弟弟耶律义先,则有私事之嫌。非常时期,他宁可弟弟做俘虏,以后再说。
耶律交先随着来的使臣,一起回了京城。有他哥哥,宋朝没有苛待他,甚至都没有看作俘虏,好吃好喝,还有人伺候。依韩琦和杜中宵的建议,回京之后,会封他官职,好好养起来。
送走众人,杜中宵略作收拾,准备带着重炮和其余兵马,发兵东胜州。
韩送出城外,吩咐属下拿了酒来,为杜中宵送行。举杯道:“待制一书生,练兵于京西,一朝奉命征战,便立不世之功。此去并无大战,当占了诸城,谨守地方。世间最难得的是人心,由此向北去,自晚唐时候起,二百年间百姓不见朝廷兵马。待制当妥善安抚,占住地方,人民安乐。”
杜中宵接过酒,一饮而尽,翻身上马,向韩琦拱手道:“相公保重。耶律重元已称帝,数年之内当无南下犯宋之事。河东路是北边河曲数州的根本,一时无外患,可大力整治。”
韩琦道:“我会在火山军待些日子,督促地方,修造从保德军来的铁路。希望数月之后,有火车直到东胜州。只要通了铁路,那些地方就再无忧虑,不惧异族来攻了。”
杜中宵点头,向韩琦拱手行礼:“下官去了,相公告辞!”
说完,与石全彬一起,打马北去。炮兵副指挥使郑廉,指挥兵马,押着二十八门重炮一起,向北而去。耶律仁先放弃丰州,带走了契丹所有兵马,数州已经成了空城,实际已是宋地。
一路无话,由于重炮缓慢,三日之后杜中宵一行才到东胜州,刘几和十三郎、姚守等人迎入城中。
到了衙门落座,刘几道:“前日已经得到消息,耶律仁先带附近数州兵马,已经离开丰州。过阴山之后,他们直向上京而去。杨文广已带兵马去丰州,窦舜卿在云内州,我等和赵滋在东胜州。契丹已经放弃这一带,丰州和振武县不必布置重兵,现在要紧的是怕党项来抢。”
杜中宵道:“这一带州县多党项部族,此事不得不防。”
刘几道:“西边河清和金肃二军,都是契丹近几年所建。建城时,每城五百户,多是汉人。契丹大军离去,这些汉人还在,倒是省了我们不少功夫。我军三万余人,到底如何布置,还请待制示下。”
杜中宵道:“现在要最紧的是天德军。立即命令赵滋,带所部占住那里。陈胜州一带,暂且交由骑兵驻守。契丹军一走,这里的小部族无大威胁,命令所部不骚扰他们就是。”
刘几称诺,立即命人通知在河清军的赵滋,带所部去天德军。
如果杜中宵记得不错,这一带就是后世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间部分,呼和浩特到包头一段。这一带农牧兼宜,有黄河流过,可以发展成重要的农业区。对于中原文明来讲,多种地,种好地,才是文明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把这里开发起来,就具有了防草原民族南下,并向西向东开拓的本钱。
唐朝的时候,这里建了数年受降城,安置内迁的各民族。除了党项,还有吐谷浑、突厥、对及鞑靼诸族。五代战乱,这里的农业人口几乎全部消失,完全成为了牧区。现在通了铁路,内地汉人迁来不再辛苦,有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杜中宵营田务的手段还在,应该能发展起来。
军以民为根本,只有军队,没有发展,以后还会跟以前的朝代一样,中原一乱,这里就成了游牧民族的乐原,成了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发展农业,支撑军队,军民互补,才是长久的办法。
阴山下,黄河边,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西北来的游牧民族的跳板,契丹的根本不在这里。契丹的根本之地,是以上京和中京为中心,契丹和奚两个民族占据的地方,也就是后世的呼伦贝尔草原和辽东之地。正是因为如此,耶律仁先才愿意放弃,带兵去抢上京。
数日之后,宋军战据了丰州、云内州、东胜州、金肃军、河清军、天德军,以及所属各县,接管了契丹在河曲的地盘。这一带地方广大,人口却很稀少,当不得内地一大州,不足万户而已。
也正是这个时候,杜中宵的新官职下来,以酬赏军功。礼部郎中超迁右谏议大夫,爵封许昌郡开国公。开国郡公是官员不做宰相所能封到的最高爵位,再往上属于宰执特权。许昌郡则是杜中宵的家乡许州的郡名,这是一种特别的荣耀,爵封故里。
差遣则改为河曲路经略使兼都部署,兼制置营田等使。新设的河曲路为军事路,隶河东路之下。
虽然依旧在河东路韩琦之下,但从这个时候起,杜中宵真正成了方面之帅,独揽军政大权,并许便宜行事。石全彬由团练使升节度留后,依然是杜中宵的副手,离着建节只有一步之遥。
营田厢军所有军官,俱以以前的假摄官为实任,从三资到十一资不等,超迁授官。
刘几直过横行,授正任团练使,带河曲路部署兵职,军职依然是营田厢军军主。
十三郎和姚守信由假左侍禁直升庄宅使和六宅使带遥郡,他们升迁的阶数已无法计算。
杨文广和赵滋文思使带遥郡,窦舜卿洛苑使带遥郡,其余使臣无数。
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升迁,如果不是杜中宵以前的官职太低,石全彬会直接建节。杜中宵以前只是郎中,升到六部长贰实在没有可能,石全彬做节度使为副有些过分了。
军官之下的兵员,则到处都是使臣,炮兵里面除了少数的后勤人员,战斗人员连效用都没有了。现在的营田厢军,整营没有普通兵员,全是使臣的并不罕见。这支军队,已经军官泛滥,兵员稀缺。
杜中宵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封官赏赐制度不合理,造成军官泛滥。军队里人人都是官,没有兵还打什么仗?官与兵的区别,本该是职位,是不同的职责,而不应该作为待员的替代品。
第1章 惊天大案()
拓跋狗儿看着芍药等人停下脚步,大笑道:“跑啊,你们倒是跑啊!这茫茫草原,你们难道还能跑过马儿?更不要说几个弱女子,爷爷就是下马,两只脚丫子也跑过你们了!”
芍药回转身,看着天上飘飘洒洒落下来的雪花,道:“我们是跑不动了,跑不过你们这些畜牲!我叫芍药,本姓陈,中原人氏。流落北地数年,记不起自己到底名字是什么了,也羞于提起,免致祖宗因我蒙羞!我曾经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跟姐妹们过我们想要的生活。然而,终究是逃不掉,还是要落到你们这种人的手里。那一夜,我翻墙出来的时候,便就告诉自己,就是死,也不要再过那样的日子!我们逃了数十日,路上无数姐妹惨死,终究还是逃无可逃——”
拓跋狗儿笑道:“你明白就好,乖乖随我们回去。这一带数次大战,不知死了多少人,好好跟我们回去,无数的好日子。那种事情,你们不是都做惯了么!”
一边说着,周边的人一起大笑。
芍药伸出手,接住天上落下来的几片雪花,看着身前一座高丘,道:“看了这座碑,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青冢,昭君娘娘埋葬的地方。我以前听过戏文,昭君娘娘少年时出塞,再也没有回故土,我们汉人甚是对不起她。今天被你们赶到这里,有何话说?死在这里,只盼娘娘莫嫌我们脏了这一片土地——”
巧巧泪水流出来,拉着芍药的手道:“姐姐,我们真就死了么?”
芍药点点头:“自然就是死了。难道你还想随他们走?这里是青冢,有个心怀故土的人,说不定有一日,能带着我们的魂魄,回到家乡呢?谁不想,在家乡好好活着?”
看着手里不断飘落的雪花,芍药看了巧巧最后一眼,一头撞在了青冢墓前的石碑上。最后一刻,芍药看到了那个唐龙镇城门处拄着刀的男人。自己如果吃了他的包子,不走,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鲜血崩溅,在满地洁白的雪花中,分外耀眼。
拓跋狗儿又气又笑,高声道:“原来你这样有骨气,好,好,好!就看你们,有几人撞这碑上!”
巧巧直哭,吓得浑身乱抖。看拓跋狗儿等人在那里得意地笑,看天上雪花不住地飘,看青冢碑前红白分明,“哇”地哭了出来,一头撞在了碑上。
顷刻之间,二十五个女子随着芍药,撞死在了青冢前。
一众骑士看得发蒙,随从对拓跋狗儿道:“这可如何处?买这些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