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9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定合理性。如何能兼顾到合理性又能坚持标准化,看来是一个考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课题。

    户籍档案因半年没人查看,许多页粘到了一起。我翻来翻去,看不出农村人口的流动,除去生育和死亡人口,建村以来都没有变化。但具体一打听,有十几个农民已招工去了临高和琼山,不在本村居住了。因为没有迁徙户口,户籍档案未能及时准确的反映。

    接下来我走访了村里的几户人家,第一户是村会计,他家里有5口人,3个女孩,大女儿二女儿是妻子改嫁带过来的,只有小女儿是在当地出生的。这样的重新组合家庭在各个移民村落里是很多见的。

    他家分了30亩地,有水田有旱地,番薯年亩产500多斤,水稻年亩产300来斤,加上当会计的补贴,在村里算是好的。因而家里有较多的日用工业品,吃粮中的细粮比例也高一些。

    从会计家出来,我又顺路随机走访3户农民。其中一户中年两口子带两个儿子,大儿子20岁了,年前在甲子煤矿打工肩部受伤后病退回家,如今在家务农,因为干不了重活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没钱也娶不上媳妇。小儿子最初在家,去年招工去了三亚,但也积不到什么钱,春节前回村是空手进家门。老两口现在的最大希望是是两个儿子能找到媳妇--却因为彩礼问题希望渺茫。

    这个家庭的境况,是农村的一个小小缩影。以前我也调查过一些农户,多数出去打工的未婚年轻人,经济上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资助,自己能成家立业就算不错。不言而喻,农民收入翻番的“账”还要重新算算,切不可盲目乐观,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增收的措施。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节 下乡笔记抄三() 
走访完村里的农民,我觉得这村里的工作还是偏软,许多工作落实不到位。老霍在村里人缘好,但是威信不够。村民普遍说他“好说话”。

    人缘好,好说话,按理说是个优点,但是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这反而是一个弱点。许多政策在潭口实施不到位充分说明了基层干部的“执政自觉性”不够。在执行政策中政策落实不到位,走形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了解到老霍和村民大多来自黄县几个距离相近的村落,村里不少人还沾亲带故。这种关系造成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讲人情”、“乡里乡亲的抹不开脸”。这是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中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基层干部要少讲人情,多讲原则。特别是在落实政策方面,更是应该朝着不折不扣去努力。

    在走访中,我发现村边有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墙上写着“天地会集约化养猪场项目”。占地规模有十几亩。然而却没有投入使用。一把锈蚀的锁头把门,我让老霍把门打开,走进去一看里边净是荒草和垃圾,没有一栋房舍,只有一个据说是准备用来修沼气池的大坑,如今积满了水。

    老霍对此好像也有某种不满,“这是县里叫俺们搞得,县里先拨了一部分款把盘子弄起来,说这样更容易争取天地会项目,结果村里的自筹部分收不齐,俺们村是经济薄弱村,要大家集资忒难。最后事黄了就撂这儿了。”

    这个大门紧闭的项目从一个侧面说明,前些年天地会农业项目的成功率不是很高。有的项目管理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投资浪费和资产流失。我感觉,我们有的同志之所以好心未办成好事,主要是两个问题常被忽视,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如何转为集体经济实体,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承接政府投资项目。我和县里的同志商量,要想方设法把这些不成功的项目“激活”,尽可能发挥作用形成效益。

    下午。太阳越来越大,从村外走来三四个穿草鞋(当地群众平日多是赤脚)、戴红袖标、戴竹斗笠的人,其中一个还是警察。原来这些人是乡镇里来得到村里检查卫生防疫工作。说话间,其中一位认出了我。他是博让村的村长,之前见过。这位干部临时被抽来参加龙塘镇全镇检查,他见我很惊讶,回过头批评老霍,“中央首长来了。为什么不向县里报告?”老霍连赔不是。我说,“别怪老霍,是我不许他告诉你们的。”

    既然龙塘镇上的同志知道我来了,那就干脆到镇政府搞点调研吧。从潭口到龙塘镇的路不远,只有三公里,走路不多远就到了。镇上的主要干部都到邻近几个村下乡去了,我最关心的还是农民的生产情况和收入。找来镇里的负责统计的干部,查看了一些统计报表,询问了有关情况。

    实话说,镇里的统计工作做得不好。报表不全而且归档凌乱。这也是进一步反应了我们严重缺乏合格的基层干部的现状。

    我了解了下统计方式,负责同志告诉我:移民村农民收入的统计主要是农村调查队的抽样调查和村及乡镇逐级上报两个渠道。一方面,抽查面较小,数据的覆盖性差;另一方面,和乡镇乃至县市上报的数据,则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比如为放高产“卫星”,争先进“红旗”就会有意把数据抬高。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对于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部门正在设计新的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强化农民增收的政策导向,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镇里的几位主要归化民干部风风火火回到镇公所里,显然是镇里同志向他们报告了消息。这就使我的“不扰官”的想法打了折扣。

    我对他们说,“你们快去忙吧,我这次下乡住村就是要切身体验农村生活。不给基层同志添麻烦,更不用你们陪同。”几位干部还是想陪我在镇上吃晚饭。我说,“如果你们实在想陪我,那就今天晚上开村民座谈会,商量农民收入翻番规划时来一下,我们共同解剖潭口村这只‘山东麻雀’。”

    我今晚住处的房东也姓霍。晚饭比午饭多了点“内容”。除了大米番薯饭,还有鱼干,没人陪的农家饭吃什么都可口。

    下午六点半,座谈会在我住的农户堂屋里召开,房东特意从村公所借来一盏澳油灯,照亮满满一屋子人,虽然劳累一天但大家兴致很高。村民们发言很热烈,他们都反映从山东南下是元老院的大恩,他们要努力工作来报答。

    对于农村如何发展,他们大部分人说山东与海南风土不同,他们对水稻种植也不擅长,需要天地会的支持,但是天地会农技员人数太少,一个月也来不了一两回,庄稼遇到问题可不等人!有的人对天地会的技术已经产生了盲目的信任,样样都想叫天地会帮忙解决。有的村民反映这里夏天太热,蚊子多,发疟疾的人比较多,虽然现在镇卫生所提供免费药物,但是去镇上领药很麻烦,能否派卫生员巡回治疗。对于天地会正在推广的农户互助协会以及搞集约化农场的问题,村民们有比较多的问题,有政策上的,也有经济上的。

    我对村民们说的土话也大体能听得懂,看起来村民们最关心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协成立之后,加入农协的土地是否还是自己的?二是集约经营,怎么计算收成分配?

    从这两点看,大家对集约经营增加收入是有兴趣的,这村的农户普遍经济能力低下,虽然他们已经实现了“温饱”,但是水平比较低,“瓜菜代”的农户比例很大。改进现状的动力反而比几个模范村、先进村来得大。

    会议上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关于如何更好的生产。无论是集约化经营还是搞副业,说来说去,最难的是缺少启动资金。各家基本没什么积蓄。晚上蚊子、昆虫非常多,我让警卫员送给各位乡亲一人一瓶花露水,他们很高兴。

    座谈会开到晚上10点多,时有争论,时有笑声,村干部和村民们形成了抓生产、促发展的共识。我承诺,帮助潭口村协调落实抽水机安装项目,尽快为千女堤做好配套工程,这两个项目下一步抓落实的任务还挺重。

    这是一个大晴天。

    早晨4点多,村里就响起了上工的锣声。我们与房东一起吃早饭,大米稀饭加咸菜。饭后,我按规定交了两天的伙食费。

    我这次下乡住村既蹲了点又跑了面。早晨八点多,我从潭口出来,开始坐船沿江对龙塘镇的另外三个村进行跑面调研。快到中午的时候,我来到了美宝村。由于镇长和我们一起调研,午饭甚至还上了一小盘临高产的“天厨酱菜”,可能是从琼山临时买来的。这顿饭吃得不如在潭口那几顿饭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饭也变了味。

    从美宝村向东6公里,我来到了原时空海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一带,从大图书馆的资料里,我找到并阅读了热作所、及热作所青锋班、六队、四队、一队、右改班的一些发展资料。

    在这里,我意外的遇到了元老院青年团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和带队的林子琪元老交谈之后得知,他们正在进行田野考察,这是元青团干训班的一项重要课程。

    “虽然学员几乎全是农家子弟,但是他们很少离开自己的村落,连去镇上的时候都很少,”林子琪告诉我说,“这样的考察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闻。”

    他们已经在琼山考察了一星期,下一个地点是到文昌去,比较两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异同点,做出考察报告。

    看到这些充满求知欲的少年少女们,我深感我们的未来正寄托他们的身上。

    与学员们告别之后,我爬上岭脚岭,对热作所一带做地景素描。结束后我来到了一处据说宋代就很有名的泉水,妇女们正在泉边洗衣服。我问,“过去的泉水比现在大吧?”

    她们争先恐后地说,小时候泉水比这大得多,她们小时候,也就是万历年间海南岛从不下雪。自从天启年以来,冬天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居然还下雪了,泉水也不多了。

    站在泉水边,我对明末小冰河极端气候的感受更深了,海南都能感受到极端气候,九边地区更是怎么得了!于是我更坚定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防灾救灾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太阳快落山了,我告别村里的乡亲们,在南渡江边乘船返回琼山。这次下乡住村两天一夜,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再见潭口!再见龙塘!过些日子我还会来,争取帮助潭口把农村发展落到实处。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节 总结() 
“小郧啊,”杜雯推了下鼻子上的黑框眼镜,从桌子后面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急促的走了几步,“你的报告很好!我已经和真理办公室说了,《启明星》会全文刊登你的报告全文――不是时报上的八股。”

    她说这话的时候,斯大林的目光正从桌子上石膏胸像上凝视着郧素济。郧素济有些不舒服,倒不是铁人同志的目光,而是“小郧”这个称呼,实在令他倒胃口。

    “还成吧。”郧素济掩藏起自己的情绪,“多到下面去看看,什么都有了。”

    “问题就是没人愿意去下面看看!一个个都想着做官僚,当老爷!”杜雯愤恨的说道,“我就知道这帮小资产阶级成不了事……”

    郧素济不想就这个问题深谈下去,他欠了下身子:“要是没什么事的话……”

    “不,我还有话要说。”杜雯重新在椅子上坐下,“这次元老下乡,照我的看法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过即使这样,也足够让元老们知道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模样了。免得一天到晚闭门造车。”

    “没错没错。”郧素济点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元老下乡之后,一个个圣母病发作。”杜雯做忧虑状,“座谈一番,元老们耳根子一软,回来就扯什么‘农民太辛苦,负担太重’,约束自己工业社会的合理基本建设要求,来个顺其自然田园牧歌。”

    郧素济点头。

    “要这么下去,最后还是故态重萌:满村无所事事,吃个饭抱个大碗蹲在村头就是半天,大姑娘小媳妇扎堆纳鞋底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云起,男人们赌博斗殴打老婆……农村生活我清楚的很,我们那里传统上农村一年两熟,经常播种收货田间管理农忙累计就两个月,闲着没事休息十个月。现在多出一点劳役正好让他们没时间打老婆……”

    大概郧素济嘴角的一丝笑意被她注意到了,杜雯接着说道:“小郧同志,你不要以为我反对打老婆是女权主义思维。打老婆是可耻的男权社会的表现。但是在农村如此泛滥,却充分证明了农民还闲得很!你看工人家庭就很少有这事。你不是说走访的村落打老婆搞破鞋很多吗?所以说劳役出得还不够!”

    郧素济道:“出劳役的多少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现在的劳役可能总量上还不至于到下限,但是劳役分配上问题还是编辑哦啊多的,有滥用和分派不公的情况。另外。有些劳役安排欠科学,按人头摊派军鞋就是一种。我和联勤部门沟通过,摊派下去的军鞋质量普遍不高,偷工减料很严重。还有出劳役还是应该就近,出得太远了。不但要多占旅途上的时间,农民还要带路上用得干粮行李,增加农户负担。”

    “这些都是细节,可以微调。”杜雯说,“但是农村工作的基调不能变!要教育他们改变旧观念习俗和落后生活方式,否则落后破旧的习惯和观念一旦复出,‘饥荒死亡流离失所’等等苦难立刻轮回;生活的真谛是‘生下来就得干活,日子才能红红火火有保障’,为“元老院拯救引领全世界’的信仰引导添砖加瓦。有元老已经在说我办学习班、搞运动是简单粗暴――的确存在个别过火的情况,这我是承认的。但是大方向没错!元老院要实现科技速升二五计划和地盘扩张,就得改造社会,发展效率优先!”

    “是,是,我也这么觉得。”看到激动起来的杜雯,郧素济不由得缩了一下。

    “这么说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喽。”

    “在农村工作问题上,我和你的看法是一样的。”郧素济点头。这倒是不是附和,要实现穿越之初的各种宏愿伟愿,就得比其他制度干得更有效率:不管是从剩余产品的高效榨取。约束官僚**异化膨胀、抑制基层控制内卷化倾向,还是科技树爬升。工业化的拓展莫不如此。

    “我们的马国务卿说过:‘上层社会占有的剩余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被上层社会自身消耗掉了,许多财富甚至在征收的过程中就被官吏和底层贵族贪污。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征收的剩余产品与上层社会的稳定程度、扩张能力成正比,因此制度之间的长期竞争有利于尽量多征收剩余产品的制度’。怎么才能尽可能有效的征收产品?怎么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劳动效率?这是需要好好的探讨的。”杜雯谈兴很浓,“说到底,就是要有一个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

    郧素济对此表示赞同。

    “可惜现有的人力资源不成了,他们受旧社会的感染太多,人生观、价值观很难扭转,还是要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

    “的确是这样的。”郧素济难得的与杜雯有共鸣。“现在的村干部,像范十二这样的,已经算是难得的人才了。老霍这种,马马虎虎。更多的只能说是不堪用。可是年轻人要担重任,还需要足够的教育。”

    杜雯满意的点头:“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强力的社会团体来团结、组织和指导他们!”杜雯热情洋溢,让郧素济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觉得元青团怎么样?”杜雯忽然问道。

    “很好。我们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青年组织。”郧素济想起了在琼山遇到的元青团干训班活动,他对此的印象相当好:务实。

    “好得组织也得有好的领导。不然恐怕会误入歧途啊。”

    郧素济忽然明白了,原来杜雯也想染指元青团啊!所以她才会这么拉拢自己,说到底是认为自己认同她的理念。

    说起来她的不少理念郧素济还是相当认可的,至少在基层工作上面,接地气是她最大的优点。整个元老院,这几年能够沉下心跑基层搞调研的也只有她的社会调查部那几个人了。

    “有些人想把元青团搞成童子军,这我可不敢苟同。开个篝火晚会,露个营,打几只兔子,学几种绳结,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体魄,这不算错,但是,他们有更多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学习――首先就是政治学习!”

    郧素济为了避免听她的长篇大论,赶紧表态道:“这个问题上,我是绝对支持你的。”

    杜雯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好,很好。”

    郧素济晕乎乎的回到了食品厂的办公室里,杜雯的一席谈让他有些不安。看来围绕元青团的领导权和理念问题少不了又是一番斗争。

    郧素济推开办公室的窗户,他现在的办公室已经是二楼的一个小套间了,窗外就是食品厂的最早的一号车间:“清洗车间”。这些车间已经不再是简陋的红砖柱,竹木桁架,芦席棚;除了砖柱没变之外,桁架变成了锻铁的,屋顶也换成了镀锌铁皮热轧而成的波浪板。从窗户里望出去,烟囱冒着黑白各色的烟雾,恍惚又回到了旧时空的老工业区的模样。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甜滋滋的气味。这是速食车间里正在煮沸制作救济口粮的糊糊散发出来的气味。里面除了红薯干粉,还掺入了相当比例的甘蔗渣粉作为填充剂,当然,还能增加一点热量。毕竟甘蔗渣里还是留存有不少糖分的。

    救济口粮的生产规模已经扩大了一倍,而格瓦斯车间的生产规模则减少了一半:一方面临高格瓦斯的主要原料红薯要用来制作救济口粮,另一方面也腾挪出更多的工人来。毕竟大陆攻略还是只要靠粮食,不是饮料。

    因为大陆攻略的事情,食品厂的生产已经完全进入战备状态,产品线进行了全面调整,现在除了有外贸需求的产品暂时还未压缩产能之外,其余产品全部为战备生产让道。

    “新下达了5吨水果糖的指标,这是要学日本鬼子吗?”郧素济看着最新送来的“军需用订单”,嘀咕着

    除了水果糖,列在“军需用”目录上的东西五花八门。郧素济原本打算为军队生产罐头:镀锌铁皮量产之后,生产全金属罐头还有困难,但是生产马口铁封口的玻璃瓶罐头却没什么难得,食品厂已经小规模的批量生产了。但是联勤总部认为玻璃罐头容易破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