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极大明-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嗻!”

    众人士气高昂,虎面势威,齐应命,声如洪钟一般。努尔哈赤大为畅怀,满意的绽放着笑容,一副纵兵驰骋中原的画面逐渐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大同狼烟示警,传入宣化,卢象升大感不妙,他第一想到的是金人犯边,急忙整顿人马,传命将士甲胄不脱,鞍马不卸,随时候命,宣府大小城堡、卫所皆紧闭城门,百姓不得擅自出城,不论官商,无宣大总督手令出城者一律视为奸细逮捕。另飞速派人到大同打探情况,又派人向京城驰报。

    坐在乾清宫的朱由校得到西北重镇大同狼烟警报,顿感不妙,此时首辅孙承宗、次辅徐光启和兵部尚书黄嘉善已急急跪在他面前,等待皇帝发话。

    朱由校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在昏黄的烛光下,偌大的乾清宫显得格外紧张,让人有种透不出气的感觉,静静的只有皇帝的脚步声和他焦躁的急促喘息声。

    朱由校一会儿昂头长叹,一会儿低头锁眉,思虑着是谁侵犯了西北边关。

    其实,他已猜测十有八九是努尔哈赤绕道进犯,三个大臣也一致认为是金兵侵犯,因为自从林丹汗西迁后,漠南蒙古诸部归顺了努尔哈赤,已经没有实力再犯明朝边境了。

    因此,西北只有金人有这个实力了。

    只是,朱由校在蓟州摆下的天罗地网成了一张无用的空网,白白调动的十几万大军也扑了空,这让他十分不甘心。

    “西北到底是谁犯边?”

    朱由校停住来回走动的脚步,低首阴沉着脸色问跪在地上的三人。

    其实,他自己觉得问的有点幼稚,虽然边报还没到京,但谁心里都能猜的到。

    三人不知该如何回答,都把脑袋紧紧地贴在地面不敢抬头。

    一盏茶的功夫不见有人回话,朱由校是有气也发不出来,他知道他们是不敢回答。是猜测努尔哈赤从喜峰口破关而入,也是他乾纲独断调兵遣将布下的天罗地网,所以,如果有人说是金兵入侵不是打皇帝的脸吗?劳师动众徒劳无功不是皇帝的错吗?

    皇帝有错吗?

    有错谁敢说呢?

    朱由校微微摇头哀叹:“朕太过自负,酿成大错。唉,还望卿等与朕同心协力,共商御敌之策。”

    朱由校认错了,三人也就没什么顾忌了,孙承宗首先抬起上身,稳重的拱手禀道:“陛下明鉴,虽然边关急报尚未入京,但侵犯西北边境的定然是建州贼奴,他们没有进犯蓟州喜峰口,而是绕道西北大同边镇。微臣认为,即刻更改防御策略,调祖大寿、满桂进驻怀来、保定,一则巩固京师外防,二则防治大同失陷可阻击金兵进犯京师,形成第二道防线。卢象升率兵驰援大同,袁崇焕率偏师出山海关牵制金兵,皮岛曹文诏袭扰后路,以为前应,调河南、四川官军增援太原,以备后援,调山东兵马入驻德州、沧州,可为勤王之师。”

    孙承宗说完,深深地向他叩首,徐光启、黄嘉善都向他投以佩服的眼光,纷纷应喝道:“臣附议首辅之策。”

    朱由校微微点头,悲担忧之下翘起一丝宽意,“就依照师傅之策,旨意由军机枢密处发出,片刻不得延误。”

    “臣等遵旨!”

    三人伏地受命,拜完,他们就要起身出去,朱由校忙叫住,“师傅留下,徐爱卿和黄爱卿去军机处传旨,朕还有要事相商。”

    刚刚站起来的孙承宗又就地而跪,徐光启和黄嘉善并肩而出。

第三百一十五章亲往大同() 
徐光启与黄嘉善走出乾清宫,便直向隆宗门处的军机枢密处而行。他们要到那里起草诏书,今晚就得将军机要文发出去。

    此时天色已黑,宫灯燃起,紫禁城像往常一样肃穆寂静,太监宫女们开始一天的收尾工作,然后回到各自的住所休息,只有留勤的太监们极不情愿的站到自己的岗位上,开始枯燥而又乏味的值夜。

    黄嘉善与徐光启并肩而行,望着寂静的四周,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赵忠南独自一人在军机枢密处值班,在这个小房子里,枯燥乏味的他在寂静的夜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于是在一张纸上绘画草图搞起他的兵器研究。

    他想改进火炮和火枪。

    虽然火炮和火枪装备军队不久且数量不多,但是他发现火炮和火枪的装药速度太慢,尤其是火炮,造价高昂,重量大,装药慢,发射完还要重新校准射程,太影响作战了,皇帝虽然满意,但是他不满意,所以他要改进,争取让火炮的装药速度提高。只要提高装药速度和稳定后座力,火炮的战力将成倍提高。

    正当他冥思苦想时,徐光启和黄嘉善推门而入。

    “徐阁老,部堂大人?”

    赵忠南闻声望去,见到他俩一前一后而入,忙站起身来相迎,吃惊的问道:“您们怎么来了?”

    黄嘉善沉闷着脸色,轻轻摆手道:“西北出事了,陛下让我们两人起草诏书,你给我们准备笔墨纸砚吧!”

    “是,大人请。”

    说着,他将自己绘画的图纸收起来,在一张桌子上放上笔墨纸砚,徐光启和黄嘉善对面而坐,各占桌子的一半起草诏书。

    “唉,”黄嘉善刚蘸饱了笔,还未落纸书写,就是当空叹了一声。

    徐光启皱起眉头,关心的问道:“黄大人,您怎么了?”

    黄嘉善对着空白的黄绢纸唉声叹气的说:“自从成立这军机枢密处后,我这个兵部尚书就不再是兵部尚书了,一切军机大事都从这里发出,我也形同虚设了。”

    说着,他还又轻轻的摇了摇头,露出不情愿的神色。

    原来是为这事,徐光启立即拉下脸来,立直上身,严肃的说:“黄大人,你怎可以一己私利而心存埋怨?圣上英明神武,致力革新朝政,重振大明;你我做臣子的应当辅佐圣上宏愿,做中兴之臣留名青史,怎可因个人得失而生哀怨?!”

    “这”

    黄嘉善被徐光启的一顿斥责面红耳赤,无话可驳,站在旁边侍奉他们的赵忠南也投来不屑的眼神。

    赵忠南是徐光启的学生,他们俩是一党的,他和东林党关系密切,对皇帝成立的军机枢密处是十分不满的,但不敢明面表露,只能忍气吞声,眼睁睁的看着兵权被军机枢密处的这些人架空。

    没办法,他们现在是皇帝的红人。

    黄嘉善皮笑肉不笑的自我解嘲,“阁老说的哪里话,这也好,我落得一身清闲还官居二品大员,放眼朝中还有谁比我幸运?哈哈,阁老见笑了,快点写吧,一会儿还得呈给圣上御览。”

    说完,他忙低下脑袋行云流水的起草诏书。

    徐光启愠色的斜视了他一眼,十分不屑,既然他转变速度这么快,也不在与他计较。

    乾清宫中,朱由校将孙承宗扶起来,面色凝重的说:“努尔哈赤绕道漠南进攻大同,深入我腹地,志在京师,取我大明!朕不愿在京师坐等金兵兵临城下,欲亲赴大同,与建州贼努决一死战!朝廷的事就仰仗您了。”

    孙承宗吃了一惊,讶然的劝道:“不可,陛下万金之躯不可亲征,努尔哈赤虽进犯我腹地,但贼兵不过十万,想攻取京师重地是痴心妄想。想当年鞑靼数次入关兵临京师皆无功而返,臣料定努尔哈赤也会重蹈鞑靼覆辙。”

    朱由校哼笑的摇摇头,“努尔哈赤不是也先,金兵也不是蒙古兵,朕需小心谨慎,不能轻敌,朕决不能让金兵出现在京师城下,必须御敌在宣大!西北未逢过金兵,恐怕会有惧敌之意,朕若亲赴前线,尚能鼓舞士气,所以,朕必须亲自前往。”

    孙承宗急道:“陛下忘了‘土木堡事变’了吗?若是前朝之事重演,我大明将危矣。”

    朱由校摇摇头,“若真如此,是上天亡我朱由校,而非大明。到那时,朕希望你是天启朝的于谦,拥立信王为帝,继我未完之业!”

    “陛下,您为何非要如此啊!”

    孙承宗脸色十分难堪的问道。

    “这是朕与努尔哈赤的战略决战,是决定我大明命运之战,朕不能不亲自前往!明日朝会朕会宣旨,命信王监国,封你太子太保,辅助信王,若朕遭遇不测,即可扶信王登位。”

    “陛下”

    孙承宗忍俊不禁,跪地垂泪。

    君臣二人无声而对,寂静不语。不一会儿,徐光启和黄嘉善双手捧着起草好的诏书送来,朱由校粗略的看了一遍,满意的点点头,拿起玉玺盖上,即可发出去。

    当夜,朱由校一人独自未睡,忧心的在宫中与烛光为伴,程化祥不敢打扰他,在外面隔着窗户看着他的身影愁叹。

    重新调兵的圣旨已经发出去了,到现在还不知道西北的战事,着实让他忧虑,万一进犯西北的不是金兵而是努尔哈赤,那他将是彻底地闹出了历史大笑话。

    不过,他也自我安慰,从各方面来讲都没有可能是蒙古兵,只能是一直呆在捕鱼儿海的努尔哈赤。

    寅时,西北边关急报送到军机枢密处,值班的赵忠南急速将急报送到乾清宫,转交给在外守着的程化祥,他又转呈给朱由校。

    朱由校一听是西北边关急报,不等宣程化祥进来。他一个箭步走出去抢在手上,程化祥忙唤来一个挑灯的小太监近前为皇帝掌灯。

    这是大同镇新任总兵秦良玉的奏报。

    朱由校打开急报看了一遍,心里反而轻松了许多,没有了先前的焦躁。

    他收起边关急报,交给程化祥,说:“收好,朕要去睡觉,明日早朝前不要打扰朕。”

    程化祥唯唯诺诺的应道,但心里是十分纳闷的。皇帝进入殿内休息,他悄悄的打开急报看了一遍,只见上面写着是金兵突袭大同镇边关宏赐堡,守军全军覆没,秦良玉率师救援失败,损兵折将两千余人。

    他弄不明白,丢了一城还打了败仗,皇帝反而心情大好去睡觉,这也太反常了吧?他挠了挠已经全白的发丝,一脸疑惑,想不明白皇帝的心思。

    “刚才陛下还焦虑的睡不着觉,现在就一身轻了,莫非西北打了胜仗?”掌灯的小太监小声的对程化祥说。

    程化祥双目一紧,轻声喝道:“闭嘴!不该打听的少打听!小心我割了你的舌头!”

    掌灯的小太监吓的低头颤抖,“是,小的糊涂,小的多嘴”

    辰时三刻,睡了两个时辰的朱由校精神飒爽,起身更衣,来到文化殿上朝。

    满朝文武列班而站两侧,他们都互相交头接耳的议论。

    文武大臣们昨日就知道了西北烽火,因此都猜测今日朝会讨论的大事也是西北之事。

    在这些大臣中,只有一个人面容憔悴,双手交叉放在腹前,半眯着眼睛微抬头呆滞的盯着面前的龙椅发呆。

    此人正是首辅孙承宗。

    徐光启用胳膊肘轻轻的碰了他几下都没有反应,担心的他不知如何是好,以为首辅生病了。

    “万岁驾到!”

    群臣立刻鸦雀无声,规矩的站好。

    朱由校急步进入大殿,程化祥的脚步都跟不上皇帝的步伐,想搀扶他都够不着。

    朱由校匆匆的走上金光灿烂的御座上,还未坐下,大臣们齐刷刷的跪拜。

    “诸位臣工平身,”朱由校扫视了一眼大臣们,直接开门见山的说:“昨日西北烽火传入京师,寅时接到大同奏报,金贼努尔哈赤兵犯边关,已攻下前镇宏赐堡,兵锋直指大同!”

    说到这里,大臣们脸上立刻焦急起来,窃窃私语。

    朱由校静了静,又道:“金兵兵锋正盛,西北守军多未见过金人,朕恐军心不稳,为此,朕决定亲赴大同御敌!”

    此话一出,群臣炸开了锅,纷纷跪地,参次不齐的伏地劝说。

    不管他们怎么说,朱由校也无心听进去,更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

    “你们不要说了,朕知道诸位臣工担心朕的安危,你们放心,朕已做好打算。若上天不眷顾朕,重现‘土木堡事变’,信王可为新君!”

    朱由校站起身,傲然威严的大声道:“传旨,信王聪慧机敏,弱冠成年,着其监国摄政,孙承宗统领内阁、军机枢密处,辅佐朝政。群臣务必克己奉公,齐心协力,保卫大明!”

    旨意宣完,大臣们愕然,孙承宗第一个应声接旨,“臣恭祝陛下旗开得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声而出,群臣也跟着跪接,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朝会没有一散,朱由校就仅带着三千营官兵出城,向大同方向前进,阿巴亥为三千营都统,随驾出征。

    努尔哈赤深入大明之地,正是他远离根本、劳师远征,而我是在家门口御敌,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战胜努尔哈赤,那他也就没有资格做中兴之主了。

    朱由校率领五千三千营官兵飞驰在西北大同镇的路上,打着龙旗而行,沿途的百姓见到了,都远远的朝着旗帜方向而跪遥拜,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天子的大旗,更懂的人明白这是皇帝御驾亲征了。

    在宏赐堡刚刚睡醒的努尔哈赤,还未穿衣起床就得到了攻陷镇川堡和得胜堡的消息,高兴的他连鞋子都顾不上穿,下令,午时他将亲率大军兵临大同府。

第三百一十六章大战前夜() 
努尔哈赤一天一夜连下三城,初战告捷,成功的撕开了通向大明腹地的口子,令他高兴异常。他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胜利喜悦了,虽然他西征察哈尔开拓了大片领地,收复漠南十三部蒙古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但是他始终没有征服和胜利的喜悦,因为察哈尔在他眼里不过是瘙痒之疾,根本就没把林丹汗放在眼里。他的目标是大明,一个让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强大对手!他要的是大明的江山?

    现在,他的战略计划得到了初步实现,终于能深入明朝的腹地,掳掠中原,消耗明朝实力,伤其元气,动其筋骨,实现弱明的战略。

    下一步就是攻陷大同,南下太原!

    他的这个计划堪称完美,因为不管是谁都会认为他的目标是大明的心脏——京师!历史上,蒙古数次从这里进入关内,威胁京师,所以,人们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他的目标是京师。

    正午时分,太阳高照,八旗大军在宏赐堡外集结列队,努尔哈赤亲自披挂盔甲,骑上心爱坐骑“驰风”,在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皇太极、济尔哈朗、范文程、敖汉、寨桑等一干文臣武将和蒙古首领的簇拥下检阅八旗和蒙古联军。

    在和煦光照下,八旗将士和蒙古骑兵成十数个方阵,阵容严整,骑兵在前,步兵在后,绵延数里,各色甲胄褶褶生辉,将士铮铮刚劲,气势贯虹,雄壮虎威。

    努尔哈赤目光雄视数万八旗士兵,心中大畅,溢于其表,不禁扬起手中的马鞭指着千军万马对左右旗主贝勒畅快道:“有此雄兵,何愁我大金不能入主中原,取明代之?”

    说完,他得意的昂头“哈哈”大笑起来。

    众人很久没见到大汗这么痛快的笑声了,原本拘谨的他们也都随声笑起,齐声恭维道:“大汗洪福齐天,必定旗开得胜,入主中原,成就伟业!”

    “哈哈”

    努尔哈赤爽朗的笑起来,已过花甲的他似乎年轻了几岁,更加精神。

    “传令,大军向大同进发!”

    数万大军,浩浩汤汤向大同挺进,大军军容严整,旌旗飘扬似海,远远望去,如同波涛在翻滚。

    宏赐堡、得胜堡和镇川堡各留一军守卫以为根本,舒尔哈齐为统帅,范文程从中辅佐,他们一文一武皆是当世勇谋杰出之人,努尔哈赤留他们把手退路便可放心的亲自率兵进军。

    大同城墙上,明军正紧张的布置城防。秦良玉亲自巡视城池,熊廷弼担任城防构建总指挥,这城池防御的布置也基本是他设计的。

    他把卢象升留在大同的二十门大炮全部运到城墙上,每隔三十步安置一门,由四名士兵操纵火炮,炮前加置木板,木板上用黄泥涂抹,用以防止火箭射击保护火炮。

    城中通道上还架起大锅,用以烧水烧油,对付攀爬的金兵。

    此时大同已经紧闭城门不许任何人出入,城中也开始征壮丁协助守城。

    官兵民夫们紧张的上下劳作,已经一夜没有合眼了,昨日夜里,哨兵来报,说镇川堡和得胜堡方向有火光,秦良玉登上城墙就见到西北、西南方向火光冲天,便猜到金兵夜攻得胜堡和镇川堡,也明白这两处城堡是守不住了。

    三处城堡失陷,下一个就是大同了!

    大同后面是一马平川直达京师,责任之大,秦良玉心知肚明。

    戎马一生的秦良玉,一直为朝廷平定地方叛乱,对付的都是土司匪类,这次面对的是真正的饿狼猛虎般的敌国之师,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是不能和地方的土司相提并论的。

    她扶着城墙,柔眉俊眼遥望远方,面色唏嘘凝重,暗暗决心:与大同同存亡,绝不使金兵前进一步,誓死效忠朝廷!

    卢象升得知大同边关三城堡失陷,急的火烧眉毛,他才来宣化几天就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宣大总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精锐尽在宣化而不是在大同。

    皇帝为了布下天罗地网,派出的六千神机营到宣化,加上他的两千神机营共八千人,如此强大的火枪队和三十门大炮足以让宣化固若金汤,就是京师也没有这么强大的火器。

    大同是京师屏障,身系天下安危,他不能再呆在这里等候朝廷的命令了,作为宣大总督,他有权临危应变。

    即刻,他亲自率领早已处于战备的军队整装出发,共计四千火枪兵,一千骑兵,三千步兵,向靠近大同最近的天成卫进发。他曾在辽东与金兵接触过,深知金兵擅长野战和围点打援,出其不意攻击对方,他虽然有精锐的火枪兵,但是也不敢掉以轻心。

    朱由校率领的五千精锐骑兵,正快马加鞭的向大同进军,京师距大同六百多里,即使马不停蹄最快也需要两天半的时间。

    午时,抵达怀来县。怀来知县率领城中百姓出城参拜朱由校,慰劳将士。城中百姓争先恐后出城,手中端着食物和水,都想来目睹天颜。

    朱由校没有进城,而是与大军在城外短暂的休息一个时辰后,继续向大同奔驰,怀来县百姓们遥望大军而去,叩拜而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