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御极大明-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真实力尚存,我大明也是元气大伤,贝勒爷又胸怀天下,才智过人,将来必定是继承汗位,逐鹿群雄。”

    “陛下太看得起在下了,我父汗有子十几人,我是最不孝的,父汗怎会传位与我。”

    “此乃天命,非人力所为。大贝勒不必自谦,今日你为使,就是让两国刀兵相息,你所说五年之约,朕同意。”

    皇太极惊讶,道:“陛下不要辽北失地吗?”

    “吃进去的东西岂能吐出来,换做是我也不会答应,这条件太苛刻了。”

    皇太极畅快的笑道:“陛下英明,不过您知道,五年之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只要我大金恢复,不管是三年五载都会再次举兵南下的。”

    看着他那么的爽朗的笑声,朱由校也跟着裂开嘴笑了两声,回道:“如果我大明三年五载恢复国力,也一样北伐灭金!”

    “哈哈好!”皇太极昂头笑道:“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小节不过枝节末叶,何须在意!”

    朱由校示以微笑,手指庭院中央的一处六角凉亭,说:“咱们到那里谈吧!腿都站麻了。”

    “哎呀,恕罪!”皇太极一拍脑门,“忘了您站了一天了。恕罪,恕罪啊!”说着,他还双手抱拳致歉。

    三人在欢声笑语中向六角凉亭中走去。

    三人环视而坐,朱由校首先开口,说:“有件事还需大贝勒请教。两家和议就此定下。但辽东局势仍是剑拔弩张,若您是我,将如何处置?”

第二百二十八章再议辽策() 
皇太极吃了一惊,不明白朱由校为为何会突然问他这个问题。他的长远规划是攻取整个辽东,进而西平蒙古诸部,征服朝鲜,缓和国内女真与汉人的矛盾,然后再全力对付大明。

    朱由校深望着他,希望能从他的口中说出一点建议。往往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更好的得到对付敌人的方法,他将来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皇太极,一个顶级的高手。

    皇太极凝眉沉思了好一会儿,眼角一紧,正色的对朱由校说道:“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修缮城池,招兵买马,练兵备战,另一个就是放弃辽东,退到关内。”

    熊廷弼猛然吃了一惊,惊讶皇太极说的和皇帝的想法相似。

    朱由校微笑的点头,“请贝勒爷详说,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前者耗费钱粮巨万,却能固城守土,不足之处是城外村庄难免被我大金袭扰,生产破坏;后者虽然丢城丧土,却能免遭我大金深入侵扰,百姓也少些兵灾之祸。”

    朱由校“嗯”了一声,“朕也是忧虑于此。前者耗费巨糜,朝廷负担沉重,先帝因辽事多次加派饷银,致使百姓负担沉重,地方官员趁机盘剥,农民不堪重负,弃地不种流离失所,或变卖土地偿还债务。”说到这里,他长长叹道“种地的人少了,朝廷的赋税也一年比一年少,没有赋税财政就困难,这是困扰了先帝几十年的问题,也是朕夜夜难寐的!”

    “那您就只有放弃辽东,退守关内,凭山海关之雄峻,我大金还一时难以逾越。”皇太极说道。

    “朕正有此意!”

    “噢,”皇太极惊讶起来,眼睛放着明亮的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他,一国之君若要丢弃国土是十分耻辱的,不仅仅是丢掉了国土,更能失去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百年来帝王们口口相传,也是谆谆受教铭记于心的铁律,不论是谁都不敢这么做。

    他不相信明朝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陛下,您不怕满朝大臣们反对?您的百姓反对?”皇太极诧异的说。

    熊廷弼不高兴了,在来见皇太极之前皇帝已经向他说过这件事,他好不容易劝了皇帝,他却也说出了弃守辽东的话来,不明摆着扰乱圣聪么?

    “陛下!”熊廷弼横在朱由校面前,把他与皇太极隔开,拱手阴沉道:“太祖平辽东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我大明世代在此早已根深蒂固,百姓也视辽东为大明不可分割之地,陛下若冒然弃之,天下臣民绝不答应!您不可因他一句别有用心的话伤了臣民的心啊!”

    说到这里,他也不忘回头怒瞪了皇太极一眼,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别在我大明天子面前谈什么策略,要不是看在你是女真使臣的份上,我绝饶不了你!”

    他愤怒的瞪着皇太极,恨不得手上现在就有一把刀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今天的宴会上他看出来皇太极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谈吐、城府都要远胜于舒尔哈齐,日后必然成为劲敌,同样他也似乎看到了第二个努尔哈赤。

    皇太极看着他的责骂,却表现的十分平静。

    朱由校有些不高兴了,闷声的说:“你先下去休息吧!朕与贝勒爷再聊会!”

    “陛下身边没有一个保护的人怎么行,臣不放心您一个人在这里。万一他对您不利,臣好护驾!”

    朱由校意味深长的嘘声道:“放心吧!他的心中比朕还大,杀了朕,他会不甘心的!”

    “这”熊廷弼跪地拜道:“陛下可以置险地之中,做臣子的不能置天子险地!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得抗旨!下去!”朱由校低吼一声。

    熊廷弼愕然,他抬头看了一眼朱由校,只见皇帝威严的眼中迸射出不可抗拒的气势。不得已,皇命难为,他无奈的服从旨意,丧气的走出后花园。

    出了后花园,他立即召集士兵将后花园围住,并安排人暗中盯梢,只要皇太极对皇帝不利,直接冲进去杀无赦!

    只剩下朱由校和皇太极两人了,他们可以直舒胸怀,一次没有身份的畅谈。

    “你不怕我杀了你?”皇太极说。

    “杀了我,你还能走出去吗?”

    “我一个王子换你一个皇帝的命,值!”

    朱由校笑了,摇头道:“杀了我,朝廷会拥立新君,乱不了的,而你,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岂不可惜?”

    “只要大金能入主中原,我死而无憾!”

    “呵呵,你我都不在了,谁能看到大金入主中原的那一刻?”朱由校凝望着他说:“努尔哈赤年事已高,又连遭挫败,心中郁气难出,恐怕天年到限,你作为王子是有登上大汗之位的机会,等你成为一国之君,才华施展,再与朕一决高下岂不更好?”

    “哈哈,”皇太极一拍大腿,昂头大笑道:“知我者,袁天齐也!”

    他们二人不知不觉的聊到了天微微亮,摒弃各自的身份,像是一对很久没见面的老朋友,畅谈人生理想,虽然他们是敌人,但在此刻,他门却成为了最为紧密的朋友。

    他们知道,再次相见的时候就是战场上仇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他们达成了协议,五年之内和平共处,不动刀兵。

    熊廷弼设宴为舒尔哈齐等众人送行。

    女真使臣走了,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好好的享受五年的和平了。

    沈阳城,已经没有了兵临城下的紧迫感,城门大开,百姓也走出家门庆贺,店铺开张,商旅出入,恢复了熙攘繁华。

    众将也都舒舒服服的休息,享受这安宁的时光,朱由校也把自己关在督帅府,思考着战后辽东的事宜,是倾全国之力打造辽东坚固的防线还是放弃辽东,他始终不能下定决心。对于这两种方案,他犹豫再三而不觉,却也难于向朝中大臣商议,也不敢向熊廷弼等人吐露。

    朱由校在宁静的后花园里散步,思考着局势,凝思间,熊廷弼进来了,手里捧着一封密函,呈给朱由校,“陛下,孙阁老经军机枢密处发来的。”

    朱由校接过密函,取出里面的密报,匆匆看一眼,脸色顿时大变,熊廷弼看到朱由校的脸色突变,关心的问道:“陛下,出了什么事?”

    朱由校不做声,将信函交给熊廷弼看。熊廷弼仔细看了一遍,不以为然的说道:“永宁宣抚司奢崇明不过边陲乌合之众,陛下不必忧虑。”

    朱由校默不作声,他生于后世,转生于今世,对明末的这一段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奢崇明于天启元年叛乱,直至崇祯二年才平定,那是陕西农民起义大爆发,还有辽东的女真之患,明朝实际上是处于三线作战!

    为镇压奢崇明叛乱耗费十几年,让明朝处于三线作战,沉重不堪,朱由校绝不能让这种事在他这里上演。

    思考辽东局势的朱由校终于下定了决心,策略就此敲定!

    “熊卿,速传诸将到前厅议事。”

    熊廷弼以为是皇帝要回京,走前要对诸将论功行赏,西南土司奢崇明不过是未王化的蛮邦,根本不放在眼里。

    熊廷弼开心的去传旨,将众多将领召集在议事厅。

    大厅里,诸将轻松自得,谈论战功,想着皇帝会给什么奖赏。

    朱由校从后堂进来,诸将立马安静,分裂两旁跪地参拜。

    “众将这几日休息的如何?”朱由校笑着问。

    诸将回道:“沐浴皇恩浩荡,臣等叩谢皇恩。”

    朱由校笑道:“是朕应该好好谢谢你们,朕出宫数月,全赖诸位奋勇杀敌才保住了辽东,朕谢谢各位了。”

    “陛下洪福齐天,臣等安敢居功。”众人齐声拜道。

    朱由校“呵呵”轻声一笑,摆摆手,“都起来吧,朕今日召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

    众人互相眨眼的起来,心里嘀咕道:陛下不是论功行赏的啊。

    朱由校严肃了起来,道:“此战可谓惊心动魄,诸将功不可没,朕必当论功行赏。诸将听封,李如柏随军西征,败察哈尔,平科尔沁,斩杀女真额亦都,安费杨古两大臣,居功至伟,加封清河侯!祖大寿镇守抚顺数年,固若金汤,又数度救朕与危难,练就铁骑,其功甚大,封为顺侯。”

    二人喜不自胜,出列谢恩。满桂、卢象升更是翘首以待,等着皇帝的封赏。

    朱由校又道:“满桂勇冠三军,击杀费英东有功,授兵部左侍郎衔,留待他任,卢象升初上战场表现不俗,跟朕回京后另有重用。”

    二人也是高兴不已,出列谢恩,四人封赏可馋坏了其他几人,都向他们投出了羡慕的眼光。

    前厅气氛活跃,也融洽喜悦,打了胜仗,论功行赏,当兵将的也就这个时候最畅快!

    朱由校脸上喜俏,微微笑意陡然一转,对下道:“沈阳之危已解,辽东暂时平静了,但金贼未灭,辽东不安,卿等可有良策?”他的这一问,众人陷入了沉思,朱由校望去,多数都在挠头托腮。

    朱由校唏嘘,武将打仗还行,谈起谋略还是欠缺,文韬武略的毕竟是少数。

    良久,熊廷弼首先发言:“陛下,”众人将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朱由校也满怀希望的看着他。

    熊廷弼出列拱手道:“努尔哈赤新败,折损兵员近两万,几年内不会再有动向,我们应趁此机会加固城池,训练新兵,以备他日之战!”

    熊廷弼说完,李如柏,祖大寿,卢象升,曹文诏等皆附和。

    朱由校勉强的笑一下,道:“卿所言不失为良策,列位可还有他策?”

    众位相视不语,当前的策略已是十分稳妥的了,谁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

    朱由校等了一会儿也无人说话。

    朱由校见无人再出对策,从怀中掏出京城发来的密函,“这是孙承宗发给朕的密报,诸位将军可传阅看看。”说完将密函交给熊廷弼与众人传看。

    众将看完,义愤填膺,骂道:“一个南蛮竟敢犯上作乱,陛下,微臣愿意率兵剿灭这帮乌合之众,为陛下靖西南!”个个磨拳擦掌纷纷请战,要提一支劲旅剿灭奢崇明。

    “你们要是去西南,辽东怎么办?”朱由校面无表情的问道。

    朱由校语音刚落,众人又哑无声熄,没了声音。

    朱由校撇嘴笑了起来,“辽东重镇不可废,有赖诸位,西南也不可坐视不管,朕也是两难,思来想去,朕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行。”

第二百二十九章弃辽东() 
众将抬起头来伸长了脖子,聆听皇帝的高见。

    朱由校慢慢站起来,两眼深邃的看着众将,深深的呼吸两口空气,重重的说出:“弃辽东!”

    此言声音不大,却如晴天霹雳,炸响了每一个人,都愣愣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弃土丢地,怎么可能?

    谁都可以这么做,皇帝不能,这千古骂名是背不起的。

    “陛下,您您说什么?”熊廷弼瞪着眼睛小心翼翼的问。

    朱由校字字珠玑又重复了一遍:“弃辽东!”

    众人悲愤交加,这里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地方,也是建功立业的地方,为了能守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城池,他们与建奴浴血奋战,看惯了生死,好不容易扭转了战局,皇帝却要丢弃辽东,那他们之前的拼杀有何意义?死难的众多将士岂能瞑目?他们不愿意,们纷纷跪地规劝:“陛下,臣等誓死战死,绝不后退!”

    熊廷弼几乎带着哭腔道:“陛下,太祖北伐残元纳哈出得其辽东已有二百余年,此乃与我大明血肉之地,陛下怎可轻易放弃?!若是弃守,天下也不会答应!”

    “是,天下也不会答应,”朱由校平和的说道:“你们想的是报国立功,守疆固土,朕何尝想弃辽东而不顾,当年朕还是皇长孙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宁战死绝不丢弃寸土,可是”朱由校顿了顿,哽咽的接着说道:“朕考虑的是全局,是大明的社稷江山,朕不能因辽东而弃天下!沈阳之战虽胜,但开原、铁岭、抚顺已失,朕苦心经营的开原至清河堡防线也无意义,辽东再无险可守,固城修堡耗费巨大,且金兵袭扰永无宁日,牵扯朝廷精力致使朕无力内政,朕不能因辽东而废天下,今日弃土,是为日后剿灭贼虏做准备!他日内修清明,朕会御驾亲征重夺辽东!”

    “陛下,辽东不可弃啊!”熊廷弼道。他心痛如刀绞,皇帝终究还是决定要放弃辽东了。

    朱由校哀叹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朕也是万般无奈,你们久在辽东,劳苦功高,但你们知道朝廷一年的税银是多少?辽东一年耗费多少钱粮?朝廷还有多少银子?这些你们谁知道?”

    众人默默的摇摇头。

    “没钱了!”朱由校激动的站起身,大声道:“朝廷一年赋税才五百多万两的银子,辽东却耗费了三百余万两,朕连赈灾的钱都没有,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朕优先解决内忧,绝不朕能让一个辽东拖垮整个大明!”

    众将默默不作声,朱由校越说越激动,“遥想当年,成祖五次北伐,每次动用兵力十万以上,而如今,朕连十万大军都没调不动,为什么?就是因为国库空虚,养不起这么多的兵!你们忘了万历四十六年,朝廷耗费一年才征调八万兵汇集辽东,结果一败涂地,伤了元气!朕每每想起极为痛心。一年啊,才调动八万人,为什么?”

    众将都低下了头,没人回答。

    “要从大局出发,现在是清丈天亩,摊丁入亩,海关征税,盐税,官宦一体当差纳粮的关键时期,这些政策得罪的人太多了,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朕必须贯彻实施下去,只要完成改革,大明就会蒸蒸日上,如果失败了,就算朕不弃辽东,早晚也会丢失。”朱由校停愣了一会儿,扫遍他们每一个人,继续说道:“所以,弃辽东是战略,不是战术!退一步海阔天空,辽东地大,战线拉的太长,投入也多,努尔哈赤得到这么大的土地也要好好经营,一段时间里不会对我有大的行动,何况西有蒙古诸部,他们有了这么强悍的邻居,不会老实的,面对蒙古诸部努尔哈赤也会费一番苦心,这正和我意,拖个十年八载,朕就能理顺内政,等国家富强了,以我大明的实力剿灭金贼不在话下!”

    “陛下远见,可天下臣民不会同意啊,您刚登基不久,会失民心的。辽东几十万百姓将何去何从?难倒都丢给女真人吗?”熊廷弼道:“我大明子民头可断,血可流,丢土之事万万不能!”

    这句话说到了他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只要弃守辽东,天下必然震动,几十万辽东百姓会憎恨朝廷抛弃他们,满朝文武也会极力反对,与他对立,进而会影响他的皇位,因为没人会效忠这样的皇帝!

    朱由校沉默良久,缓缓开口,轻声的说:“将辽东百姓全部迁徙内地!”

    “啊!”

    众人一片惊呼。

    将几十万人迁徙到内地,且不说这么多人愿不愿意,就算愿意,往哪迁?浩繁的费用也是不菲啊!

    朱由校看出了他们吃惊的样子,说:“西南之地多荒芜,可将百姓迁徙到西南,朕会有优惠政策,凡是到西南的,沿途州县免费供其食宿,在西南开出多少荒地就归谁所有,且免一代人的差役赋税。”

    众人沉默。

    “陛下如何向百官和天下臣民交代?他们不会理解陛下的苦心的。”熊廷弼说道。

    朱由校长叹一口气,幽幽道:“守辽东是战术,拖累全局,弃辽东是战略,痛一隅而利全身!朕需要一个人做出牺牲,担此罪责!”

    “谁?”众人闪着惊疑的目光异口同声的问道。

    众人瞬然脸色巨变,惊悚的目瞪口呆,这种罪就是灭九族都不够,谁敢担当,何况是要遗臭万年的!

    皇帝是要让谁来担此罪责?那他可够倒霉的,不仅全家的性命不保,名节也就此毁了。

    大厅内一片死静,甚至人们的呼吸声都听不到了,看似平静,实则人人心中翻腾。

    许久没人说话,朱由校一直盯着他们,众人都像雕像一样没有动一下,都把脑袋埋的深深的,不敢抬头看皇帝一眼,都在暗暗的想:不会是我吧?

    在沉静许久后,朱由校终于说话了,“朕深知此事重大,卿等不言也有各自苦衷,但为大明,只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朱由校咽了一口唾沫,幽深的眼光扫视过每一个人后,大声的喊道:“熊廷弼!”

    熊廷弼大惊,脸色苍白,众将也都抬起头来,复杂的表情难以形容的看着这一幕,熊廷弼面如土灰,浑身颤抖。

    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皇帝选定的替罪羊就是他了。

    “啪”,他惊颤的伏地跪下,那一瞬间的骇然之变,如惊天之雷,将他的五脏六腑炸碎了,他瘫软的跪地痛哭道:“陛下,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