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洛阳、长安,长期以来,唐朝的兵力布置外重内轻,安禄山的部队战斗力甲于天下,一时间叛军长驱直入,

    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很多郡县。唐玄宗这才大梦初醒,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防御。他让名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御敌,无奈双方实力相差太大,

    唐军一路败退,洛阳失守,只得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坚壁不出。唐玄宗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又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诬陷,

    派人将封常清、高仙芝斩首示众,朝廷丧失了两员经验丰富的大将,为后面的惊天祸患埋下了伏笔。

    这时,唐玄宗想到了病废在家的哥舒翰,虽然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唐玄宗又让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王思礼、李承光等人担任属将,领军二十万

    ,赴潼关拒敌。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让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

    常常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统军又“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他的族弟安思顺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

    因此没有被唐玄宗问罪。但是,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这时,大权在握,

    就让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假装在潼关城门口抓住送信人,

    让安思顺背上了无法辩解的黑锅,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都被朝廷处死,

    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岭南荒芜之地。兔死狐悲,一向支持哥舒翰的杨国忠也感到后背冷嗖嗖的,他担心哥舒翰下一个要清除的敌人就是自己。

    当时人们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就劝说哥舒翰,“安禄山造反,

    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如果我们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

    安禄山的进兵就没了借口”。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虑到,真要如此行动,自己就成了安禄山第二了,最终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

    但是,二人的谋划很快传到了杨国忠那里,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只要哥舒翰振臂一呼,

    杨国忠就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自保,杨国忠想出了一条对策,他征得了唐玄宗的同意,

    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马上上表请求将灞上的军队纳入潼关军队的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自己的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

    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安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

    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

    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奸相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

    “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他严词苛责,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

    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

    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

    初八,决战打响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

    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

    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籍枕,遭到重创。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

    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

    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

    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

    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

    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

    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

    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

    哥舒翰收拾残兵败将,重新守住关口,想继续与敌人周旋。叛军稍事休整,就向唐军直扑过来。

    哥舒翰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

    “二十万大军在你手中全军覆没,你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你没看见吗”,哥舒翰此时倒还镇定,他正色说道,

    “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皇帝杀头,你们放开我”,火拨归仁等人见他不肯就范,将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

    一起押往东去。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

    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现在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

    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命人将火拨归仁拖下去斩首示众,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灵宝之战使战场形势急转而下,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还有自己的皇子、皇孙,加上官员和禁军数千人,

    仓皇逃往蜀地。队伍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禁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党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皇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来到朔方,指挥抗敌,七月,他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每当读到唐书中张巡的传记,总是心中黯然,当抽象的道德重于实体的生命成为共识,

    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由此又想到了当时的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

    他坚守南阳整整一年,最后弹尽粮绝,率军突围,叛军在遭到重创的情况下,进攻江汉地区的图谋化为泡影。张巡没有效仿鲁炅,

    他选择了将睢阳城中的百姓当作军粮,吃完了城中的妇女,接着吃男性中的老人和孩子,史料上记载,城中的百姓打个盹就可能被别人吃掉,

    真是一副人间地狱的画面,张巡饱读圣贤之书,不知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中作何感想?柏杨先生曾就此发表评论,“悲剧性地以身相殉,

    是表现个人尽责的诚实行为,却绝不能慷他人之慨,强迫别人以身相殉。更不可以杀战友,尤其不可杀妇女儿童,有一于此,便是禽兽”,

    中国人的生命,在强盗匪徒的眼中,固然是一文不值,在忠臣义士的眼中,同样是一文不值,难怪柏杨先生“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保障了江淮的补给源源不断地支持平叛的唐军,唐朝不亡,张巡立有盖世功勋,他以不足万人之众,奇计百出,消灭叛军十二万人,射瞎叛军首领尹子奇一只眼睛,前后牵制了安庆绪的几十万大军,

    使唐军的主力部队能够从容反击,一路凯歌,迅速收复长安和洛阳,如果张巡不算大唐名将,那么大唐就没有名将,如果张巡没有守住睢阳,

    江淮地区的千万百姓就要遭到战火的蹂躏,生灵涂炭就是就是不可避免的下场,但是,睢阳要靠吃人才能坚守,却让人对张巡的道德情操产生了怀疑,

    孟子曾说过,“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张巡,这个争论不休的人物,唐朝以来就让人无所适从。

    张巡生于公元709年,死于公元757年,他的籍贯,《旧唐书》说是蒲州河东,《新唐书》说是邓州南阳,在这里采用《新唐书》的说法,邓州南阳属于今天的河南。

    张巡自幼聪明过人,读书不过三遍,就终身不忘,写文章不打草稿,从来都是一蹴而就。

    他博闻强记,每结识一个人,马上会记住他的名字,以后见面都是脱口而出,没有不认识的,这就是说,他守睢阳时,城中百姓数万人,他后来率领士兵宰杀的每一个人,他都认识。(未完待续)

第337章 【大唐将帅32】() 
张巡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是个高大威猛的美男子,他喜读兵书阵法,难怪后来每战必胜。

    他志气高迈,喜欢与有学识的长者交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庸俗之辈从来不入他的法眼。大唐帝国的晋身之阶,无非是军功、科举、父荫,

    他在唐玄宗开元末年考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他的兄长张晓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兄弟二人都是文才出众,为世人所称道。

    天宝年间,张巡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县令。他扶危济困,倾财好施,政绩考核列为最高等,任职期满后回到长安。当时,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是当朝宰相,灸手可热,皇帝的宠信是无以复加,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去走杨国忠的门路

    ,有人也这样规劝过张巡,让他找个好出路,张巡却严词拒绝,“此人得势绝非国家之福,我断不会去阿附他”,尽管张巡政绩出众,却得不到升迁,不久,

    他调任真源(今安徽毫州西)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横行一方,鱼肉乡民,当地有一个顺口溜,“南金口,明府手”,指的就是豪强地主华南金,

    他是当地的“南霸天”。张巡到任后,收集华南金违法乱纪的罪证,将之依法处决,百姓拍手称快,民心归附,张巡又威恩并施,

    赦免了华南金的党羽,这伙人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个个改行向善,真源县一片太平景象。张巡为政简约,史书上记载,“民甚宜之”。

    大唐帝国承平日久。中原多年没有战事,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控制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军队,他看到内地兵力空虚。

    萌生了取代唐室的念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谎称奉皇帝密旨诛杀杨国忠。起兵十五万,向洛阳、长安杀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唐玄宗清醒过来,叛军已经攻陷河北诸郡,准备南下夺取江淮之地。安禄山占据洛阳以后,

    以其将张通晤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太守,让他带领精锐部队向东发展。

    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向叛军投降。逼迫张巡担任长史,到西边去迎接叛军。张巡义愤填膺,率领吏民大哭于玄元皇帝祠,宣誓起兵讨贼,

    从者有数千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攻克睢阳,杀掉了张通晤,起兵与叛军抗衡。

    当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举城降叛,击败了淮阳救兵,俘获了百余人。他将这些俘虏押至雍丘。准备当众处死。

    令狐潮出城办事,俘虏们趁机挣脱绳索,杀掉看守。迎接贾贲入城,张巡也亲自带领一千人到雍丘与贾贲会合。令狐潮的妻儿都在雍丘城内,

    张巡将他们统统杀死,让城外的令狐潮看得清清楚楚,令狐潮怒火攻心,发誓为妻儿报仇,带领精锐叛军攻打雍丘,在雍丘城外将贾贲杀死。

    张巡统领众人,严防死守。滴水不漏,叛军尽管气焰嚣张。却无机可乘。此时,已是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守卫雍丘城的唐军只有三千人,而围攻的叛军有一万五千人,叛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伤亡过半,

    依然无法撼动雍丘城。之所以双方志在必得,是因为江淮地区是唐朝的财赋供应地,而雍丘则处于洛阳通往江淮地区的交通要道上,

    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吴王李祗得知张巡的战况,将兖州以东的战事委任给张巡,让他负起守卫雍丘的重责。

    突厥的兴起

    突厥的祖先起源于中亚咸海地区,追溯起来,突厥应该是匈奴的别支。后来迁至叶尼塞湖上游。

    突厥最早游牧于中亚的叶尼赛河上游,后迁徙到高昌(今吐鲁蕃)北山(今博格多山),以从事锻铁而著名。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突厥,把他们迁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

    公元552年,即南北朝的西魏时期,突厥在首领阿史那。土门的率领下,大败柔然,占领漠北地区,

    建立了突厥汗国。国势最强时,疆域很广阔,东到辽东,西到中亚黑海一带,中到贝加尔湖一带。就连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自治区,

    一直到渤海这一带的地方,向西则控制了西域一带地区,全部被突厥汗国所控制。

    公元583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即东突厥和西突厥,二者为了争夺汗位不断地发生内战。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倚仗强大的力量,

    两次侵扰关中,威胁唐都长安。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和李勣等率10余万大军分道,出击东突厥。630年,唐朝攻灭东突厥。657年,西突厥也为唐朝所灭。

    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队撤出中亚,突厥再次活跃起来。约在公元1000年,以酋长塞尔柱为首的一支突厥人侵占伊朗。

    公元1055年,攻入巴格达。公元1071年,北上拜占庭,占领小亚细亚,形成一个大国,史书上称为“塞尔柱突厥”。随后,因内讧而迅速瓦解,

    分成许多小国,其中一个是位于小亚细亚西北角的“鲁姆苏丹”国,又称“罗姆苏丹”。

    12世纪末,留在中亚的突厥人建立花剌子模国,都城乌尔鞬赤,包括中亚,伊朗、阿富汗全境,为中亚一个大国。

    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派商队450人出使花剌子模,结果仅留一人回来报信,其余全部被杀。成吉思

    汗再次派使者前往抗议,结果又被杀。

    公元1218年秋,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征讨花剌子模。很快,花剌子模为蒙古攻灭。花剌子模国王没诃末逃到里海的一个岛上。

    并在那里死去。在蒙古人的逼迫下,突厥族大量西迁,最后来到小亚细亚。

    同塞尔柱突厥人和睦相处,后来从鲁姆苏丹国得到一块位于达达尼尔海峡南岸的

    封地。

    公元1242年。罗姆苏丹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来自花剌子模的突厥人,在首领奥斯曼的率领下,

    乘机打败临近的各部和拜占庭,宣布独立。公元1326年,夺取小亚细亚重镇布鲁萨,定为首都,称奥斯曼突厥。居住于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很多,

    他们与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等多种民族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被称为土耳其人,也称奥斯曼土耳其人。

    “土耳其”一词,就是从“突厥”转化来的。因此,奥斯曼突厥又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

    所以,公元十一世纪后,在国外有的史籍中使用的“突厥”,

    已经不限定于原来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诸民族的共称。

    令狐潮引领四万叛军来到雍丘城下,城中军民大为惊恐。都认为城池难以守住。张巡及时鼓舞士气,大家心里才稍为安定。

    唐军主动出击,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叛军恼羞成怒。环城设置百门石砲,拼命轰击,城楼及城上女墙全被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