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大宋做权臣-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命以后,刘仲武当即便打算辞别张宝,带着属于自己的麾下人马赶赴马邑,但张宝却没让他走,反而留他在朔州城待了半月有余。在这半个来月里,刘仲武也初步了解了武胜军与朝廷官军的不同,不仅仅是将士待遇上的不同,武胜军将士所要遵守的军纪,也比西军要多得多,也严格得多。

    没有铁一般的纪律,再多人的军队也只是乌合之众。刘仲武十分赞同张宝的这一观点,而他也有信心将武胜军的军纪贯彻到底。高出同僚数倍的军饷,家中的妻儿老小也会得到妥善安置,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还惹是生非,那就真的是该死了。

    宋夏之战此时已经暂告结束,但张宝的武胜军却并未因此就罢手对朔州以外的辽国地盘的袭扰渗透,只不过是由明转暗而已。而西京道留守耶律余睹虽然气愤武胜军的“小人行径”,但此时还有更严峻的问题急待他去解决,也就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先忙正事,等日后有机会了再跟武胜军算总账。

    张宝当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上了耶律余睹的小本本,他眼下正在与黄经臣见面,而黄经臣给张宝带来的绝非什么好消息,朝廷对内的平叛进行的并不顺利,官家赵佶希望张宝可以率兵协助朝廷官军尽快解决国内的反贼,还大宋一个太平年月。

第261章 平叛() 
如今的大宋不太平!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三大寇公开反抗朝廷,田虎自封晋王,王庆自封楚王,方腊自称圣公,各据一方与大宋朝廷分庭抗礼。而大宋朝廷自然不会任由田虎、王庆、方腊在自家地盘上“胡作非为”,虽然正值宋夏交战之际,但对国中叛党的清剿也是丝毫不肯耽搁。

    以王焕为首的皇卫军征讨王庆,以宋江为首的盐山军讨伐方腊,至于田虎,则调动一部分西军与剩余的十节度一起对其进行清剿。

    看上去朝廷的应对还算妥当,可实际战果却并不理想。三路平叛大军,没有一路马到功成,尤其是奉命征讨田虎那一路官军,更是接二连三的吃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自然而然的便想到了张宝。

    虽然嘴上不愿承认,可朝堂诸公的心里却明白,如今大宋最具战斗力的人马,当属张宝麾下的梁山军。原本大宋朝廷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梁山军虽强,但也强不过西军,可随着宋夏之战的结束,朝堂诸公惊恐的发现,梁山军要比自己所想象的更加强大。

    身据庙堂的朝廷重臣对于军事一知半解,不明白能够影响一支军队强大的因素多种多样,他们只会拿结果作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结论。宋军、辽军、西夏军以及武胜军这四支人马在朝臣心目中的强弱排位是辽、宋、武胜、西夏。

    但随着宋夏之战的结束,这个排位也就成了武胜、辽、宋、西夏。虽然宋夏之战大宋被西夏击败,但朝臣普遍认为这时将领指挥不当所致,并不能说明西夏军就比宋军强,而武胜军在朔州击败了朝廷心目中认为最强的辽军也是事实,这也就让人不得不承认武胜军最强的事实。

    原本朝廷“雇佣”张宝的梁山军是希望借宋夏之战削弱张宝的梁山军,却不想张宝如此狡猾,从一开始便与童贯分兵两路,断了让人想要背后使坏的可能,再加上童贯的西军又不争气,朝廷想要看到的结果自然也就落空,梁山军不仅没有受到重大损失,反倒因为夺取了朔州而变得愈发兵强马壮。

    而朝廷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想要借平叛之际继续削弱梁山军实力的计划。先前同意张宝的要求调动刘仲武至其帐下听用,便是朝廷的“礼尚”,而请求张宝出兵协助朝廷官军平叛,则是朝廷希望张宝付出的“往来”。

    其实就算朝廷不这么“阴险”,张宝也不希望大宋内部继续内斗不休下去。内斗,消耗的永远都是自身的力量。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华文明传承险些断绝,与其说是差点亡与外族之手,倒不如说是自毁长城所致。汉末三国,三家归晋,好不容易天下重新一统,可内斗却依旧没有止歇,一场“八王之乱”,导致汉家再也无力威慑周边各族,以至于胡族造反,汉家险些被灭族,从人口第一大族变成了“少数民族”,死在胡族手中的却还是没有死在内斗中的要多。

    如今的大宋虽然外部环境不似西晋时那样险恶,但随着金国的崛起,一个内部稳定的大宋尚且不敌,要是还内乱不休,那更是无力抵抗来自外族的侵略了。安逸的日子过久了,就容易忘记危险的存在。

    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那都是将如云,谋如雨,能人志士无数。无论是宋、辽、西夏还是如今的金国,开国时皆是人才辈出。金国虽然此时国家底蕴不足,但国中的能人却是不少,而且金军内部更是名将辈出,战斗力不容小觑。

    一旦金灭辽后,大宋挨着这个新邻居,而自己家中还在内乱不休,这不是“勾引”恶邻对自己下手嘛。张宝虽有意另起炉灶,但也不想看到故国灭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希望大宋能够渡过命里该着的一场劫难。

    参与朝廷的平叛那是必须的,但张宝也不会傻到“受人摆布”。军事独立指挥权是必须要拿到手里的一项权限,至于先对哪一个“贼寇”下手,张宝挑来挑去选中了淮西的王庆。要论距离,河北田虎距离张宝最近,不过考虑到西军的童贯,张宝便放弃了先找田虎麻烦的打算。由于宋夏之战的失利,西军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而童贯也同样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自己的名誉。早先西军便派出一路人马与落选皇卫军的十节度合兵征讨河北田虎,此时担负起征讨田虎的任务,倒也说得过去。至于奉旨讨伐方腊的宋江,张宝却没兴趣去关心宋江及其麾下盐山军的死活。

    相比起水浒中的梁山宋江,此时的盐山宋江在实力上依然不容小觑,虽然没有了梁山的五虎八骠,但有了陈希真、云天彪等人的加盟,在战将方面盐山军并不输方腊一方。当然,宋江的盐山军也不似梁山军那样兵强马壮。而且更要命的是,宋江在盐山并不能做到一言九鼎,陈希真、云天彪与宋江与其说是上下属的关系,倒不如说是合作互惠的关系。再加上张宝这个小蝴蝶的瞎扇乎,水浒里跟宋江“狼狈为奸”的吴用此时已经不在宋江的身边,而是另攀高枝,成了高俅的心腹,留在盐山军中也是担任监军一职,并不需要看宋江的脸色行事。

    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三大寇里就王庆的淮西距离汴梁最近,得知张宝决定先协助朝廷官军对付王庆,汴梁的大宋君臣自是不会反对。而张宝在出兵以前,当然要先把朔州的事情安排好后才会动身。

    朔州本为辽国西京道内的一州,此时被武胜军所占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西京留守耶律余睹忍耐,不过是因为手上力量不足,兼之西京道各部族态度暧昧,致使耶律余睹不敢轻举妄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耶律余睹就会放任朔州不管,一旦得知朔州空虚,他必会派兵试图收复。

    为了能够保全朔州不被敌所夺,张宝这次返回宋境并没有带走许多人马,偏关留下了姚平仲,马邑留下了刘仲武,至于朔州、武州这两座主要城池,则是分别交给了鲁智深跟杜壆,而随同张宝一起返回宋境的,也就只有栾廷玉、邓元觉、高宠、韩五、杨再兴等人。

    ……

    两万人马,相比起淮西王庆麾下的十五万人,在人数上的确处于劣势,但在得知张宝率兵前来的消息以后,已经自封楚王的王庆却表现出了慌乱的情绪。人的名,树的影,张宝的大名对王庆、田虎等人来说也算是如雷贯耳。早在起事之前,王庆甚至有过与张宝结盟的想法,只是可惜张宝瞧不上组织松散的房山王庆,两家结盟也就是房山王庆剃头担子一头热,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虽然没有结盟成功,但对于梁山军的动向王庆却是一直在关注。尤其是在前身是梁山军的武胜军击败辽军占据朔州以后,王庆、田虎等乱军更是对梁山军提高了警惕。现在得知张宝准备先拿自己开刀,王庆不由一阵心慌。

    说实话,王庆的实力并不弱,虽被张宝“挖”走了杜壆、袁朗、糜貹、酆泰、卫鹤五人,但手下依旧还有滕戡、縢戣、马勥、马劲、刘以敬、上官义、贺吉、陈赟等大将,更有剑法超绝堪称天下第一的金剑先生李助,有了这些人的辅佐,朝廷以王焕为首的皇卫军才战而无功,但对上刚刚击败辽军夺取朔州的武胜军,王庆的心里有点没底。

    淮西军虽强,可张宝的武胜军也不是白给,而且还是在知道武胜军将大宋的夙敌辽国给打的丢城失地的情况下,人心惶惶也就在所难免。而且王庆始终不能理解张宝的做法,都是拥兵自重的“乱臣贼子”,你张宝何苦要替赵宋卖命?

    早先大宋的西军是王庆、田虎等人最担心的一支朝廷兵马,但随着武胜军在辽国西京道的所作所为被广为人知,王庆、田虎等人也将张宝的武胜军视为了自己的头号大敌。此时武胜军直奔王庆的淮西而来,除了王庆内心发慌外,同为叛逆的田虎也不由生出兔死狐悲之感,但有心出兵相助,却又不得不先应付童贯所率西军的大举进犯,只得书信王庆,承诺待他解决了童贯以后,必会亲率大军助王庆一臂之力。

    不过王庆对于田虎的承诺却是一个字都不信!话得漂亮,可实际上还不是在坐山观虎斗,王庆相信在自己与朝廷官军拼个两败俱伤以前,田虎所承诺的大军肯定见不到踪影。当然王庆也并未因此就怪田虎见死不救,两家本就互不统属,甚至可以说是竞争对手。即便对调位置,王庆也不会过早插手朝廷官军与田虎的战事,此时田虎说“无暇他顾”,王庆自是不会去挑田虎的理。

    河北田虎指望不上,剩下能够指望的天然盟友也就只剩下江南方腊那一支,但奉命前往江南商议两家结盟的刘敏却并没有为王庆带回好消息。只因方腊一方的“要价”太高,必须要王庆向其称臣,才肯发兵前来。

    这种趁火打劫的条件,别说王庆,就是他手下的那些谋臣武将,也没有一个愿意答应的。此时的淮西军还并未穷途末路,寻找盟友的目的也无非是想要多增添一些信心,方腊所提的称臣要求此时并不合时宜,淮西军自是不会答应。

    大宋三大寇各自为战,这也就给了朝廷逐个击破的机会。而武胜军的参战只是开始,王庆只不过比较倒霉,首当其冲而已。

    官家赵佶早先接受张宝建议所组建的皇卫军并不弱,关胜、杨志、呼延灼、张清等人皆可称之为良将,尤其是关胜,更是梁山五虎之一。但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关胜虽勇,可王庆的淮西军同样也是藏龙卧虎,王焕能够率领皇卫军与淮西军斗得旗鼓相当,其实已属难得,但朝廷却不这么认为,以战而无功为由质疑皇卫军的作战能力,甚至有人向官家谏言要治皇卫军众将的罪,好在张宝知道以后劝阻了官家,要不然此时张宝就要孤军奋战。

    皇卫军上下也知自己这回能逃脱罪责是得益于张宝在官家面前说了公道话,除了杨志没给张宝好脸外,其余人面对张宝的到来,还是保持了面子上的过得去。当然,也不能完全怪杨志无礼,谁让杨再兴在张宝的身边呢。

    当年杨再兴随父不远千里投奔本家,结果却因为路上丢失了证明身份的信物而被杨家拒之门外。万幸得到张宝的收留,杨再兴父子才没有沦落街头。对于杨家的“无情”,杨再兴自是“怀恨在心”。而杨家虽已是家道中落,但依旧看重自家的颜面,张宝收留杨再兴父子的举动自然就引起了杨家的不满,只不过那时杨家已经大不如前,对于张宝的举动除了发几句牢骚,也只能听之任之。

    若是杨再兴没出息,杨家对张宝的意见也不会很大,可张宝不仅与杨再兴结拜为兄弟,更引荐杨再兴拜武学大师周侗为师,这种举动在杨家看来无异于是张宝在当众扫杨家的面子。一个杨家不愿承认的旁支子弟,所享受的待遇却要比杨家的正房子弟还要优越,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而之后杨志的仕途又不顺利,先是负责押送的花石纲在江上翻船,后为求一官半职就连代表杨家的天波府都转手卖人换钱用来贿赂上官。而让杨家更为不满的,就是天波府转手卖人不久,张宝就让人买下送给了杨再兴。

    在这种情况下,杨家的人除了杨再兴父子外,还有谁能对张宝有好感,实在是太不给面了。不过即便对张宝有诸多不满,杨家的杨志以及杨温的头脑还算清醒,知道张宝如今不是自家招惹得起的,也就没有做什么自讨没趣的举动,但让他们对张宝笑脸相迎,那也有点强人所难。

第262章 差距() 
道不同,不相与谋。张宝的武胜军跟王焕的皇卫军本就不是一路人,即便此时有着共同的敌人,但聚在一起双方都感觉别扭,倒不如分开各行其事。反正目标是一致的,兵分两路也有利于分散王庆的实力。不过在分兵之前,张宝与王焕要先收复被王庆攻下的西京洛阳,不把这个地方夺回来,实在不能叫人放心身后。

    王庆自京西房山起兵,三大寇中就属他占据的州县最多,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八座军州皆背其所占。在打破云安军又攻陷宛州以后,王庆便在云安建立行宫,而在占据西京洛阳以后,更是对东京汴梁构成了威胁。

    收复西京,就成了张宝、王焕当前的首要任务,而王庆自是也知道西京的重要性,派出手下得力大将马勥、马劲、刘以敬、上官义四人听从护国左军师李助的差遣,坐镇西京,对抗大宋官军。

    在张宝率领武胜军参与国中平叛以前,王焕也曾率领皇卫军攻打过洛阳,试图重夺西京,确保东京汴梁不受贼人威胁。只是洛阳城高池深,皇卫军屡攻不克不说,还白白损失了不少兵将。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原本张宝与王焕商议两家合兵夺回洛阳以后再分兵攻击王庆收复失地,但就在两家陈兵洛阳城外没两日,一则坏消息就让张宝跟王焕不得不更改原定的计划,王庆在不久前命手下刘敏这位护国友军师率领贺吉、陈赟、柳元、潘忠等一十八员战将率兵十万北上,杀奔颖昌府。

    这是围魏救赵,而且也是阳谋,就算张宝跟王焕看出了王庆军的意图,他们也不能不派兵去救。因为一旦颖昌府被攻破,王庆军只要再过了陈留就离东京汴梁不远了。

    分兵!只能分兵!张宝率领武胜军留下攻取西京洛阳,而王焕则率领皇卫军赶赴颖昌府阻击刘敏刘智伯。

    皇卫军一走,武胜军的兵力也就越显单薄,不过兵贵精而不在多,别看张宝身边只有三营人马,可对于野战,张宝还是充满了信心,而且此时身边没有了外人,武胜军也可以放开手脚,不必再藏着掖着,只要洛阳城中的王庆军敢出城与武胜军野战,那张宝就有信心将其歼灭于城下。

    ……

    洛阳城内

    作为此时主持大局的李助并没有待在府中发号施令,而是带着马勥、马劲、刘以敬、上官义四将登城察看城外武胜军的动静。皇卫军连夜离开,让李助对守住洛阳平添了几分信心,但他同样也没敢麻痹大意。

    人的名、树的影,对于张宝及其武胜军的大名,李助早已是如雷贯耳,虽然没跟张宝此时麾下的栾廷玉、邓元觉等将打过交道,但李助相信,既然能被那个“挑剔”的张宝委以重任,那就必定不容小觑。

    李助正考虑该如何退敌,忽然就见城外的武胜军中飞出一骑,离城尚有三百步时驻马,抬手就是一箭,射在了李助身后的大蠹旗上,随后也没说话,拨马掉头,返回了自家军阵。

    “好身手。”李助暗叹一声,伸手接过手下奉上的箭书,原来是城外武胜军的战书,相约城中王庆军出城一战。李助还没作出决定,身边的马勥、马劲、刘以敬、上官义四将已经鼓噪着向李助请战。

    “懹儿,你有何看法?”李助没理睬请战的四将,出声问身边的侄儿李懹道。对于李懹,李助可说是寄予了厚望,王庆起兵以来,多得猛将豪杰投奔,但这些人用以冲锋陷阵尚可,但统领大军出征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而李懹自幼跟随自己勤练武艺,更兼熟读兵书,如今所欠缺的也就是一些经验,李助将其带在身边,也希望可以借此锻炼李懹,从而让其将来可以独当一面。

    “左军师,属下认为出战并无不妥,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一探城外武胜军的虚实。”李懹闻言连忙一脸恭敬的答道。

    “嗯……既如此……”李助点了点头,把目光投向了马勥、马劲、刘以敬、上官义四将。这四人都是粗人,也是好战分子。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总是听说武胜军中的大将如何如何厉害,眼下机会难得,当然他们希望可以去领教领教。

    “……马勥、刘以敬,你二人随李懹出城,去试探一下武胜军的虚实。切记,不可恋战,需听李懹差遣。”李助点完将又不放心的叮嘱了一句。

    “军师放心,我等定会依照小军师的吩咐行事。”马勥、刘以敬赶忙答道。

    安排了马勥、刘以敬随李懹出城与武胜军交战,李助则带着马劲、上官义在城头观战。两军在洛阳城下摆开阵势,按照惯例,自是先要斗将。绰号白毛虎的马勥率先出阵,而武胜军这边的栾廷玉见状也催马上前。

    马勥是员猛将,但栾廷玉同样也不是白给,手中一根铁棒使得是出神入化,二将交战五十余回合,马勥已经开始转守为攻,眼看着就要招架不住。为其掠阵的李懹一见不妙,当即便让随他一同出城的另一员猛将刘以敬上前接应,而武胜军这边的张宝一见王庆军不守规矩,当即便命邓元觉出战。

    猛将对猛将,胜出的当然是更猛的人。刘以敬虽是猛将,但比起能够给水浒第一猛的鲁智深斗得旗鼓相当的邓元觉,还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二人的武艺走的都是刚猛的路子,刘以敬本就差了邓元觉那么一点,再加上所乘的坐骑也比邓元觉所骑的差了那么一点,有了这两点差那么一点,不到三十回合,刘以敬就快要招架不住了。

    李懹见状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