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建奴入寇的时候,百姓是吃不起肉,而现在却是因为肉食不足导致欲食肉而不得。”

    朱大咸随后又说道。

    “不过陛下请放心,这只是暂时的情况。待到将来蒙古和东北的鲜肉运来之后,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倒是现在市面上的棉荒、纱荒以及布荒,眼下一时间还解决不了,甚至还有可能愈演愈烈,毕竟,中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故而对布匹需求也在逐日猛增。加之百姓现在家用充足,买布添衣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臣以为朝廷最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曾几何时,朱明忠还曾考虑过布匹出口,甚至需要为其出口开辟新市场,但是谁能想到,现在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呢?

    “现在布荒的根源是纱荒,而纱荒又是因为棉荒所导致,而百姓又因为棉花种植费时费力,不愿意种棉,但想解决布荒,必须先解决棉荒。”

    “棉荒……”

    朱明忠有难以置信的点着头,毕竟这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在历史上还有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种植桑棉的收益超过种粮,而现在百姓之所以不愿意种棉,是因为种棉费事,种棉的收益,远不如养殖的收益。

    “进口吧!”

    沉吟片刻,朱明忠直接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棉花等原料的短缺,造成纱荒、布荒,国内的产量既然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就从海外进口原料,印度棉,还有……我们不是从美洲引进了新棉种吗?现在的试种驯化正在进行中,它的产量比土棉的产量高,等将来也可以推广开,从海外进口棉花,就像进口粮食一样是为了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凭着来自后世的经验,朱明忠直接作出了在他看来最合适的选择,就在他作出这个决定之后,那边有人禀报道。

    “陛下,海州急电!”

第195章 遣明使(第一更,求支持)() 
兴乾六年十月二十三,看起来这一天,似乎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从长崎驶入海州的“新福安号”驶入海州港的时候,立即在海州引起了轰动。

    倭使来访!

    尽管倭使来华,看似并不是什么大新闻,可是对于海州的那些从事对日本贸易的商人而言,他们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嗅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

    日本锁国已经几十年了,按日本的锁国令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的都要处以死刑,所以,一直都只有大明船往日本贸易,而不见日本船来大明,尽管这次日本的使团是搭乘大明的商船来的海州,但是这些商人们仍然感觉到危机,他们担心对日本的贸易垄断会被打破。

    而商人们的担心,尤其是以北洋商会的反应更为强烈,

    “这可如何是好!”

    作为新任北洋商会会长汪明川神情显得有些不安。

    其实能够成为北洋商会的会长,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毕竟汪家的名声并不怎么好,其曾祖父早年徙居扬州,业盐两淮,行盐数十年,累资巨富。三传至此,为两淮大盐贾。当年的满清豫亲王多铎南征扬州,他的父亲汪文德和偕其弟汪文健将全部家财三十万两献与清军,乞求勿杀无辜。尽管看似为扬州百姓乞活,可是却也可以理解为捐银三十万两的“犒师”,毕竟,他的捐纳并没有保住扬州百姓,只是保住了汪家。

    也正因如此,多年来,汪明川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被朝廷追究,而这一次被选为商会会长,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不争的性格。

    可是眼下,突如其来的日本使团,却让他不得不谨慎应对。

    “万一日本开国,我商会到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对日本贸易一直是北洋商会的主业,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北洋商会开辟了多条析航线,甚至把手伸到了南洋,但是,其利润往往来自于对日本贸易的垄断,所以,一但日本取消锁国,自然会对北洋商会造成严重的冲击。

    “会长,现在这件事情,以在下看来,已经不是咱们能左右的了,不过,在在下看,即便是日本开海,一时半会的,他们也没办法恢复当年的海运兴盛,所以咱们应该有几年的时间,现在还来得急早做准备。”

    梅文山看着会长说道,在他看来,倭国开海对北洋商会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毕竟,北洋商会不可能永远坐守对日本的贸易。

    “准备是要做的,只是这一时半会怕是准备不过来啊……哎……”

    摇头叹气之余,汪明川又开口问道。

    “那几个倭人现在是什么情况?”

    “回会长,那几个倭人还算好。每日对我们点头哈腰客气异常。只是时常询问,何时能往中都去,总的来说他们的情绪都很稳定,只不过,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很好奇,其中有些使员,更是直接要求买书。”

    身为商会协理的梅文山如实的报告道,现在接待日本使团的正是他。

    “买书?四书五经可以给他们,至于其它的,都不能给他们,毕竟,这是朝廷的要求,好酒好菜的招待着,至于其它的,咱们就不要去考虑他们!”

    对于日本使团,朝廷已经有了吩咐过来,当然,现在朝廷还在为如何接待使团的事情犹豫不决,但是却在要求商会出面接待的同时,又特意要求必须做好对日本人的监视,避免他们了解大明。

    “这个不需要咱们担心,朝廷已经派专人负责此事了。”

    因为北洋商会垄断着对日贸易的关系,所以梅文山自然知道,朝廷对日本的态度,而且每艘北洋商会驶往日本的商船上,都有军正司的军正,甚至就连北洋商会也会对自己的船长、水手进行培训,以配合军正司的工作。

    “这也难怪,朝廷是不想让日本知道现在的世界变化之快,其实,这样对咱们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日本人知道,咱们大明已经开海如此,甚至和西洋人一样,满世界的寻找殖民地,那日本人又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到时候开国,和我们竞争也是也很正常,虽说他们的实力远不能与大明相比,可是有一个竞争对手总是不好的。尤其是在家门口,所以,咱们才要散布种种假消息,让他们无法知道世界的变化。”

    轻蔑的一笑,汪明川的神情露出些讽刺。

    这几年,大明可是把日本变成了聋子、瞎子,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大明需要让他们知道的,至于不想让他们知道的,自然不会知道。

    那些日本人并不知道,现在的大明早不是过去的大明了,甚至就连世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日本人仍然实施着锁国令。

    或许,一开始的时候,商会还无法这种消息上的封锁,但在现今的北洋商会上下看来这么做却是理所当然之事,估且不说其它,至少日本的锁国,对于商会的贸易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现在,日本却派出了使团。

    “会长所言甚是,不过在下觉得,这种欺骗恐怕是无法长久的。您没有瞧见现在的那些倭人对大明的好奇,他们甚至恨不得,打扮成明人,在大明的街道到处走动一番,他们已经多次要求离开酒店,到街上逛逛了。而且,他们还不时的从酒店的伙计身上,甚至那些广南妓女的身上套取消息。”

    梅文山不无担心的说道,在他看来,消息可以封锁一时,但不可能封锁一世,总有一天会漏线的。

    他的这番话,立即引起了汪明川的警惕,他几乎是立即沉声警告道。

    “居然会是这样?记住,对那些那倭国代表,千万不可因其唯喏有礼而放松警惕!一定不能让他们有接触真相的机会,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相信过去所得知的假消息,把那些广南婢换上商会里特意培养的那一批,他们想探听消息,咱们先在他们身上探听清楚再说。”

    身为商会的会箍,汪明川可以从那些人来到大明之后,朝廷的反应中得知朝廷对于他们的态度,或许现在军正司接手了一些工作,可是如果因为他们影响到了朝廷的大计,万一朝廷怪罪下来,可就不是他能负担得起的了。

    毕竟,汪家的名声在那,万一要是新帐旧帐一起算,汪家可就不是流万里那么简单了。无论是杞人忧天也好,鳃鳃过虑也罢,总不能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再去处理。

    其实,汪明川并不知道,当他在那里忧心如焚,担心着做不好“接待工作”的时候,身处中都皇宫中的朱明忠本人,也是眉头紧锁着。

    “日本使团……”

    提到这个词,朱明忠就是一阵头大,他没有想到,箱馆的几发炮弹,并没有轰到日本的军队,反倒是一下子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把日本的使团给轰来了,

    “黑船来袭,变成了鲸船来袭?”

    心底这么苦笑着,朱明忠现在更担心的让日本看到世界,就像日本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在其国门打开后,日本不得不与欧美国家打交道。由于缺少经验,幕府希望从中国身上学习有关知识。德川幕府意识到,必须与中国建立经济和外交关系,这既是抗衡欧美国家的政治需要,也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于是,幕府决心组团访华。

    然而,去中国需要排水量较大的桅船,日本没有,只得花34000银元向英国商人购买了一条商船,改名为“千岁丸”。1862年5月27日,这艘商船载着由官员、翻译、藩士、商人和学者组成的51人使团从长崎出海了。

    初见上海时,日本人都惊呆了,“千岁丸”上海行使得日本人的中国观被彻底颠覆!正是那两个月的访问,让日本对中国和西方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在过去几千年里,日本人一直仰视中国的话,“千岁丸”来华以后,其内心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深深的失望和蔑视;虽然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见到曾经辉煌繁盛的中华帝国被西方列强践踏到如此地步,向来崇拜强者的日本人开始对西方满怀敬畏之情。

    这些认识上的变化坚定了日本“脱亚入欧”的决心,深刻影响到日本后来的政治选择。

    在这个时代,日本人如果看到大明发生的剧变,他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会不会就像另一相时空中那样,以“脱亚入欧”的决心,再一次派出“遣唐使”,再一次全面向中国学习?

    这可不是朱明忠愿意看到的,之所以费尽苦心,向日本传递假消息,可就是为了让日本沉浸于锁国之中,或许他们不一定会像满清一样“妄自尊大”,当然他们也没有那个本钱。

    但是却可以让他们不断落后于世界,为最终的解决铺平道路。

    现在,怎么办?

    这使团总不能不见吧……

    “要不然,就让他们参观一下?”

第196章 使团忧心(第二更,求支持)() 
    向大明派出使团!

    在三十六年前,幕府颁布第一道锁国令,其后又连下四道锁国令为开始,这还是三十六年来,日本人第一次出海。

    对于日本来说,这一次使团的派出显得有些仓促,尽管仓促,但是效率极高,从作出决定,再到选派人员,再到成行,一共只用了不到三十天。

    因为日本自己已经没有了适合航海的大船,所以只能搭乘大明商船,按照长崎奉行的建议,使团一行便搭乘“新福安”号,作为商船的“新福安”号,根本就不是一艘客船。尽管“新福安”作为一艘刚刚建成四年三桅帆船,在大明属于一般水平的船只。但是因为它并不是客船,所以其起居条件非常一般,除幕吏在船尾住上等舱外,医师、通词也就是翻译、会所官员都挤在右舷中段统舱,藩士们挤在中段原本堆放货物的统舱中,颇觉困窘,所谓“舟中杂沓,终日拮据,不逞喘息。”加之船上规章严格,众人登船后,长崎会所定役中村咸平即宣读规章,计14条,大略有―饮水限制,按照规定每人每天只许用一升水、注意火事、禁止吸烟、船中勿点纸灯、勿戏谈争论、不能随便到别的房间探访等,甚至还特意强调道。“若有侵法者,则不许登陆。”,对此日本使团的诸乘员均感到不便。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是在大海上,就在他们驶离长崎的第三天,在大海上,他们遭遇一场暴风雪,原本平稳航行的大船,船身随浪剧烈颠簸,可即便是如此,船速仍然飞快,在船体倾侧动摇之间,船上物体也是不时跌落,至于这些使团成员无不是晕船呕吐。到了第二天,风雪越来越大,狂风甚至掀起数丈波涛,船几乎要颠覆似,狂风吹得风帆作响,几乎要把桅杆吹断。

    接连忙两天的狂风浊浪,使乘员们身子像散了架,许多人都晕倒,但是这些藩士们豪情不减,出航的藩士们怀着“日本勇义胆”的心思,自比昔时遣唐使,以

    朝衡、吉备真备那些遣唐使为榜样,颇有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不过海上的暴风雪只持续了两天,此后几日,风平波静,船行缓慢。因蓄水。日少,原定一人一天一升的定量被减少了一半。不过接下来一路风平浪静,船只顺利的在十月二十三午后驶入了海州港。

    这一天,在“新福安号”驶抵海州的时候,天色阴沉。

    午前,“新福安号”慢慢地来到了大明最繁华的海港——海州港。数以千计的商船和军舰停泊在这里,仿佛填满了与郁洲岛之间的海峡。陆地上耸立着数不尽的商馆,建筑无一例年的宏伟庄严。这从未曾离开过日本的那些藩士在目睹海州的繁华之后,他们简直无法用言语纸笔描述眼前惊人的画面,只是不住的发出惊叹。

    “船向西行船向西南行驶,江面宽窄不一。此时船已离港口不远。各国商馆相连,停泊的船只之多难以形容。南面连桔林立,一望无际。“新福安号”在明国船间行十里多抛锚。海面上几乎被船只覆盖。陆地房屋鳞次栉比,这是何等昌盛之景……”

    面对着海州港的繁华,在惊讶之中,儒臣三宅尚斋特意写了一首汉诗。

    “帆墙林立渺无边,终日来去多少船,请看街衢人不断,红尘四合与人连……”

    这首汉诗描述着海州港的繁华,当然,这座繁华的港口在给他们带来震撼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大明之行,更加期待了。

    不过等他们抵达海州港之后,立即感受到了更多的不自在。就像是在长崎他们对待明国人一样,在上岸之后,一行二十六人组成的使团,就被请进了“望海楼”这是海州最富丽堂皇的酒店,然后,就被客气的留于酒店之中,就像他们在长崎对待明国商人一样。

    对此,即便是身为使团团长阿部正能,也是早有准备,毕竟,根据旧时的资料来看,明国过去对待贡使,确实是先将他们安置好,初时不准他们上街游历。

    “大家不要心急,相信很快,明人就会准我们于海州游历的,他们在长崎的时候,我们可是都不准他们外出的。但是,明国人和我们不一样的,中华气度是大大的!”

    阿部正能在夸奖着“中华气度”的时候,并不知道,其实从他们一行人抵达海州的时候,就被当成贼似加以提防着。

    不过尽管如此,可连日来留宿望海楼里的日本使团上下却始终显得兴致昂然。尽管他们无法离开望海楼,但是因为望海楼位于半山腰,从其阳台上可以直接欣赏海州城景,似乎海州城里的每一样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那么的令人激动。

    而他们的到来,同样也在海州引起了轰动,甚至就在他们上岸的时候,就曾经与港口引起民众蜂拥围观,甚至一度造成“交通拥堵”。

    为啥?

    这些人梳着日本武士的传统发髻、穿着和服、腰间佩双刀。这有些另类的打扮,立即引起了海州本地绅民的打扮,在得知他们是日本来的“遣明使”时,这下海州本地的士人,无不是激动非常。他们几乎是立即想到了史书中的“遣唐使”,想到了那跨越大海的友谊,于是立即纷纷上书海州官府以及海关,希望能够与其会面。

    尽管一开始官府表示拒绝,但是在他们反复请求之后,在理藩部的同意下,最终还是同意几名本地的士人在监控下,与日本使团接触。这一接触不当紧,国人立即见识到了日本有的浮夸,于那些日本人的眼中,似乎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上国士人,其才学都能让他们惊为天人。

    而且为那些士人的才学惊叹不已,虚心求教的时候,他们会是会主动邀请那些士人到望海楼的观景台上向他们介绍海州,尽管足不出户,但是他们却对海州的许多建筑有些了基本了解,那些平素看起来只是有颇为威严的建筑,更是让日本动不动就惊叹不已,用极尽夸张的言称称赞着这些建筑,堪称“宇内第一”。而在夜晚,当海州城的路灯完全点亮,整个海州成为一座不夜城的时候,包括阿部正能在内的所有日本人,甚至都用一种想要跪下欣赏这“星河”的念头。

    如此种种,日本人这种喜好夸张的性格,正迎合了国人的脾胃,他们的恭维更是让海州本地士人颇感受用,而这群来自东瀛的“矮冬瓜”因为其知书达理,而立即赢得了本地士人的好感。

    如果不是因为屡屡有侍者打断他们之间的交流,恐怕这些对其好感倍增的士人,就会和他们聊起世界、报纸、大明诸如此类的话题了。

    然而这些对其好感倍增的士人们,却不知晓在使团中这一张张谦卑的笑容背后,这些日本人内心怀揣着怎样复杂的心理。当他们在赞叹海州城的繁华时,他们的心态却是焦切的。

    “八嘎!”

    几乎是在回到房间,房门关上的瞬间,阿部正能就恼怒的失声骂道。

    “这些明国人实在太狡猾了,每一次汪真君与我谈论时局时,都会被官方侍者打断,我今天差一点,就问出荷兰船了!”

    尽管表面上是来大明就箱馆问题谈判的,但是他们却担负着收集情报的任务,也正因如此,在使团之中足足有一半都是长崎的风说役。他们可以在言语中不露声色的引导大明人说出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每一次他们的引导都被会人为打断。

    “阁下,下官以为,那些所谓的侍者,应该就是明国的“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