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着就好!

    就在这时,余震又一次发生了,幸存的人们又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地动山摇、山崩地裂。

    整整一夜,余震接连不断,幸存的人们,只在余震中,无不是惊恐的逃到了城外的旷野中。

    当第二天,天明之后,站在城外的空地上,看着地南裂开的足以吞没一栋房子的缝隙,李紫婷的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只剩下一面废墟,除非了废墟,还是废墟。

    雨水已经把原本久久不散的尘雾打了下去,大雨淋在身上,让她感觉到寒冷,她看着前,依稀可以看到郯城,但事实上,那里已经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

    在大雨中,成千上万幸存的人们,他们的衣服全都被雨淋湿了,可是他们只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

    “大家伙别愣着,快去救人啊!那里头还埋着人哪……”

    不知是谁喊了声,那些原本神情惶恐不安的人们,开始有人朝着城市的方向走去。

    李紫婷和王瘐两人对视一眼,向前走。

    在废墟中,他们看到的最多的是尸体,被压死在砖瓦下面的尸体,还有就是野狗于废墟之中奔走。在废墟间,还有人在那里顺着呼救声,在搜救着废墟里的幸存者。

    看着眼前的惨状,泪水从李紫云的目中流了下来。,

    全没了,没都没有了……

    一天之内,从山东等地传来的消息,由快马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传递至中都,尽管此时,中都同样遭受余震的威胁,但是一条一条的指令还是中枢发布出来。

    即便是作为皇帝,为了安全朱明忠也只能在大雨中住于帐篷内,各地灾情比预想的严重得多。

    “……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数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

    朝臣的话语,让朱明忠皱紧了眉头,震中周围的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数万人死难,即便是把他们“赶”出了家门,仍然有大量的人员伤亡。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赈灾……”

    沉吟片刻,朱明忠看着这些朝臣,他能够从顾炎武等阁辅的神情中看到一丝复杂的眼神。

    这件事已经不能再提了!

    鬼神之力不可信。

    “灾情十万火急,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救人,就是赈济百姓。就是避免大灾之后的大疫!”

    与2世纪不同,在7世纪,面对自然灾害,官府能做的并不多,他们不能大规模的派出军队救灾,因为距离的关系,等到他们到达那里的时候,埋在废墟里的人恐怕早死了。

    “朕已经下令五军都督府调动附近驻军,前往震区,一是护送赈灾的粮食,二是维持当地秩序,三是收敛废墟间的尸体,避免震后大疫。其它的还有什么补充的?”

    对此,没有任何人反对,其实,即便是在古代赈灾,调动军队也都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当然,调动军队并不是为了救灾,而是为了防止民变,所谓的“押解粮食”不过只是为了告诉居心叵测者——胆敢作乱朝廷有能力镇压他们。

    “臣以为,震区需免除今处税租。”

    这是灾后的正常处理流程,在顾炎武的话声落下后,朱明忠便点头同意道。

    “确定受灾区域后,根据轻重不同,可免除三年、两年以及一年的田赋、地租,此事由户部处置,”

    接下来的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进程,无非就是调动钱款、粮食,而之前为西征准备的粮食就成了第一批调往灾区的粮食,甚至就连西征的军队,也转往灾区。

    这场地震改变了一切。

    而作为大明帝国的内阁首辅,顾炎武很清楚,这场地震改变了什么,或许,对于外界而言,那天臣君之间的争执将是永远的秘密,甚至就连“起居注”中也删除了那一段,但是却无法从他们的心中删除。

    “陛下,臣……”

    跟着陛下走出帐篷的顾炎武,看着陛下的背影,垂首说道。

    “臣万死!”

    “何出此言?”

    看着外面的雨,地震之后的大雨已经连绵数日,看着那雨水,朱明忠皱眉说道。

    “那件事,朕已经忘了,你们也必须要忘记,天灾,谁人能料?”

    当事情发生之后,朱明忠能够体谅他们为什么会坚决反对发出预警,皇帝有“通天之能”对于朝廷而言不是好事,对于国家同样也不是好事。

    或许自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真命天子”,

    可然后呢?

    在某一件事遭到反对的时候,也许还会籍着对地震的预料来强迫大臣同意自己的观点,当然习惯了那种“唯我独尊”之后,不受制约的权力是很好,但是代价很大。

    “天灾……”

    顾炎武的心里略带着一丝苦楚,是天灾不假,可是……

    “当初你们的苦心,朕又焉能不理解,今后,朕还要与你做一辈子的君臣,朕需要的是铮臣,而不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好了……”

    回头看着顾炎武,朱明忠神情严肃的说道。

    “此事,今后切莫再提及,现在大明最需要就是救灾,毕竟现在灾区有数百万灾民嗷嗷待哺,等着朝廷的赈济,你是大明的首辅,这担子可全在你的身上啊!”

    如此长叹一声后,朱明忠扭头回到了帐篷之中。即便是身为皇帝,对于灾民他能做的也不多,仅仅只是能让他们不至于挨饿,也就仅此而已了,上百万灾民的赈济,即便是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也是不小的压力。

    就在这时,地面又一次晃动起来,余震的又在提醒着朱明忠,地震带来的伤害,仍然在继续。

    回到帐篷之中,看着散落在地上的书纸笔墨,朱明忠的神情中略带些许苦涩,然后他只能长叹一口气。

    今年……运不在我啊!

第174章 新贵(第二更,求支持)() 
    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同样也感受到了地震,甚至城内外也有建筑倒塌,不过相比于潼关以东,这里的震动几乎是不值一提的。

    可即便是如此,也把玄烨吓了个够呛,毕竟,在地震的时候,他直接从山坡上摔滚了下去。

    在最初的惊恐之后,随着山东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从潼关东的河南传到西安,一时间,整个西安尽是一片欢呼雀跃状。

    “老天保佑啊!”

    “可不是,天佑大清!”

    “怎么不震死那姓朱的!”

    对于这几年,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自家的妻女都沦为汉人奴婢的旗人来说,他们无不是把这场地震归于老天对明朝皇帝的惩罚,他们甚至信誓旦旦的说道着,什么老天爷当时是准备震清河的,谁知道老天爷打着盹,结果一下震偏了。

    这样的话,在西安城内的大茶馆里最为常见,这种大茶馆是旗人来到之后,从京城里带来的习惯,虽说现在他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拿着朝廷发的银子,每天在蹓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现在这种闲人已经不见了,毕竟,大清国已经养不起闲人了。

    可有些习惯,却一时总是难免,就像这茶馆里,虽然见不过那么多的闲人,但总还是开了起来。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那些下了差的人们,在这里商议事情的,谈天说地,一碗茶也就是两文钱,来这地方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倒也算是自在。当然,这茶馆里总能听到最荒唐的传闻,过去那些传闻要么是与西域有关,要么就是与明朝有关。

    什么西域的女子身上带着骚狐狸的味道,什么明朝不日就打过来了,诸如此类的传闻,即便反复证明是假的,可仍然有人在这传着,就像现如今,他们更是信誓旦旦的说着什么,地震把中都都给震平了。

    “诸位是不知道,我听我大姑家的三舅子的二表叔说,那明朝皇帝如果当时不是在园子里头吃酒,估计一下就给震死了,知道他的金銮殿不?听说当时也是一下给震没了……”

    听着那边传来的话声,正在喝茶的男子那眉头微微一挑,他知道这是谣言,他已经从皇上那里知道,中都的损失非常有限。

    “明朝中都新房修建的极为坚固,几乎未见裂缝,只有少数旧宅倒塌。”

    这些人啊,总是喜欢传播谣言。

    可奇了怪了,他们还愿意相信,那怕明知道这是假的,他们也愿意信,也愿意传,有时候谣言总能给人看到一些希望,或许,对于这些人来说,那些谣言正是他们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个人坐到了他的面前,坐下的时候,那人又把腰刀放到了桌上。现在陕西,旗人出行必须携带兵器,汉人若是携带兵器以谋逆论。

    “老哥刚从宫里出来?”

    来的人,看了眼面前的男子,笑着问道。

    “嗯,”

    他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我给你谋了个差事,这次是皇上亲自抬得旗,包衣也是皇上亲点的,明个,你就过去,拿着我的信。”

    他说说话的时候,便把信递给了这个男子。

    “请老哥放心,小弟必定不会给您丢脸的!”

    “知道就好,跟了新主子,好好侍候着,将来少不了你的富贵。”

    随后他喝了口茶,便起身离开了。

    在茶馆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幕,没有谁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年月,谁不去求人,谁不想有个好差事。可问题是很多时候,不是谁都能求着对的人。

    这香要烧对!

    要烧到最受宠的人那里。

    现如今,这朝廷里谁最受宠,索额图、纳兰明珠……人们能说出一串名字来,可若是提到皇上的“布衣之交”,恐怕也就是王化行了,他的官职不显,当初也就是西征军的随吏,可谁都知道,他是皇上的布衣之交,他与皇帝相识于野,他从西域来的时候,皇上甚至特意与他一起在外游玩了一天。

    皇上为何会那么信任他?

    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明珠却很清楚,毕竟,当年正是在他的引荐下,王化行才为皇上所结识,而皇上对王化行的信任,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皇上需要其出谋划策,

    过去如此,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又一次,玄烨穿上了便装来到了王化行的府上,所谓的府上并不算宽敞,不过只有三间正房和三间偏房,可即便是如此,在这西安城中,能有这么一处“大宅子”也是皇上格外的恩宠。

    在阿古娜倒茶的时候,玄烨忍不住还是看了一眼,这满是异域风情的女子,不过也只是看了一眼而已,然后才对王化行说道。

    “老天保佑啊!”

    相比于过去,今天玄烨似乎心情非常不错。

    “看样子,明朝今年是抽不开手,打过来了,从河南那边传来的消息,原本于河南的屯兵,有一半都调到郯城等地去了,粮草也大都调往那里,至少今年,明朝肯定无法再西进了。”

    在王化行的面前,玄烨并没有隐瞒他内心的欢喜,原本他最担心的就是明朝会突然打过来。

    “嗯……”

    王化行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确实是老天保佑,这一震,至少给了咱半年的时间,皇上,要趁早决定啊!”

    所谓的决定,倒不是其它,而是要把西安的旗人,尽量往西迁移,毕竟,那里现在已经差不多腾空了。

    “嗯,快定下来了,别人不说,至少旗下的奴才们是愿意过去的,毕竟那里有十几万西域女子在等着他们,他们肯定乐得过去。”

    因为王化行并不是朝臣,所以不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不过今天玄烨来他府上,倒也是不是为了其它,而是为了另一件事。

    “熙如,这几年,你于朕帮助甚多,朕这次来,不为其它,是过来给你送礼的!朕差人从旗下给你选了二十名包衣,现在全都转送给你。”

    说着,玄烨从明珠那里接过一张纸来。

    “熙如,你已是汉军正红旗籍了,是朕亲自抬得旗,既然是旗人,又焉没有几个奴才?收下这张转赠文契,你便是他们的主子,操着他们的生杀大权。有这些人在下边做官也好,为将也罢,都是你的奴才!”

    “皇上……”

    王化行听着皇上的话,不由为之一惊,他更是连忙跪下去。

    “奴才谢过皇上!”

    叩头谢思后,他用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张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份厚礼可说是万金难买。因为这些包衣旗人,哪怕将来入相出将,那怕就是封了侯,也仍然是他王化行的奴才!

    一霎间,他的心里甚至升起一种,为皇上粉身碎骨的念头。

    毕竟,现在旗里的奴才不多了,就是奴才前几年也都抬籍为旗人了,那点奴才,还是这几年刚纳的包衣……

    “皇上大恩大德,奴才就是粉身碎骨亦是难报万一。”

    “起来吧,朕要的不是你粉身碎骨,要的是你为我大清尽忠办事。”

    对于王化行的反应,玄烨倒也颇为满意,二十个包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送给他正合适。听着皇上的话,王化行再次叩头,在起身后,平息一下心情,他看着皇上,仍然激动不已的他,好一会才说道。

    “皇上,其实奴才这几日一直想要去见你。”

    “哦?可是有什么事情?”

    玄烨看着王化行,知道他肯定是有话要说,而一旁的明珠也盯着王化行,他这个结拜兄弟现在是越来越受皇上的信任了。

    “皇上,奴才上次在西域得了一个宝贝,一直寻思着,想把这个宝贝献给主子。”

    过去,王化行都是称臣,而现在被抬了旗的他,立即改口称了主子,似乎对于这一切,他早就是心存期待了。

    “宝贝?什么宝贝?”

    玄烨有些诧异的问道,而明珠也有些诧异,就他所知,王化行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他在西域得到什么宝贝了?

    “皇上稍等,奴才回屋里取。”

    片刻后,王化行从屋里取出一个卷轴,在皇上的注视中,他展开了卷轴,然后对皇上说道。

    “皇上请看!”

    地图?

    一开始还以为是副画的玄烨,看到只是一份地图的时候,不由一愣,有些不解的看着王化行说道。

    “熙如,这是什么?”

    看着地图上那根本就看不懂的蝌蚪文,玄烨有些不解的问道。

    “皇上,可知道,西域往西有多大?”

    看着皇上,王化行指着地图说道。

    “西域往西土地辽阔不下数里,罗刹就在这里……”

    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然后王化行又继续说道。

    “罗刹可谓是强国,带甲不十数十万,而西域与罗刹之间,还有哈萨克,还有……”

    指着地图,王化行为玄烨上起了地理课来,而玄烨也慢慢的为其所吸引。

    “……往南朝贡,需经过波斯,往南既是印度……”

    “熙如,你的意思是……”

    玄烨抬起头看着王化行,然后说道。

    “待占领西域后,我们继续往西、往南,然后……”

    突然,看着那地图,玄烨似乎明白了,明白了王化行的意思,他的手在地图上一圈,然后激动的说道。

    “如此一来,明朝既可为我大清环围……”

    请记住本书:。书阅屋阅读网址:

第175章 失业(第一更,求支持)() 
在中都的玄武大街,有一所名为“大明陆军学校”的地方,这里曾是忠义军的讲武堂,忠义军的官佐大抵上都曾与此接受过学习,也是现在大明陆军的最高教育机构,大明陆军的军官都毕业于此,即便是许多收编的官佐也必须要到这里接受至少半年的培训。

    这所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合格称职的武官。

    尽管在地震后,基于安危的考虑,学校的师长学员都住在帐篷中,但是正常的教学仍然没有停下。

    当然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则在这里等待着最后的毕业典礼,因为地震的关系,典礼推迟了,而在典礼结束之后,他们就会各奔东西。

    林东就那么躺在帐篷里的行军床上,心里盘算着如何起床。耀眼的阳光透过,帐篷的纱窗照到了帐篷内,也照在了他的脸上。

    是起来,还是躺着?

    林东的心里这么想着。也许是因为宿醉的关系,所以他的头很疼,但他并不觉得难受。他决定暂时不起床。继续躺着吧。

    我要退役了。

    林东的心里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就在昨天毕业生的排名已经出来了,他排到了第317名,而陆军今年只会留用250名之前的毕业生,这意味着,250名之后的213人都不得不回家去当老百姓。作为补偿,每人发五百两的安置费。林东没能成为前250名,自然只能拿那笔安置费。

    就在昨天,他干了一件蠢事,冲着教官说了一通蠢话。

    “凭什么,我们就要遵守排名,而勋贵子弟就不需要排名,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军队服役?”

    尽管按照根据祖制,功臣驸马等要入太学习读军事。但是正统之后,功臣等人往往都以子幼拒绝学习军事。但是兴乾后制定的“爵位继承法”的规定,不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军事,并且服役五年以上的勋臣子弟不得继续爵位。也正因如此,功臣子弟想经袭爵就必须要进入军校学习,并且服役,所以他们就在排名之外,不受排名的限制。

    而林东这样的指责,无疑是在质疑国朝的法律,限制名额的原因是因为军队的规模并不需要更多的军官。也正是这种不公平,才会让林东愤愤不平。

    想到这一切,林东的思维乱成了一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