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生李紫婷见过三位师长,县尊。”

    李紫婷先对面前的校长以及两位老师行礼后,才对知县行礼,毕竟这里是学校,校长、师长的地位高于知县。

    “没想到,不过区区数年,大明现在居然有了女秀才……”

    虽明知道,现如今的县学学生并不是过去的生员,但是姚文灿还是忍不住这样暗自寻思着。

    现在的大明与过去截然不同,不同之处不仅仅只是那种“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强制教育的作法,更为关键的是对教育方式的改变,旧时的教育是为国择才,而现在则是为百业培养人才,比如每一省的府学中都会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校,俨然是7世纪的专门学校,成为各大书院的预备学校,为清河书院等书院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也正因如此,县学教育往往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设立有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身为知县的姚文灿来说,出身进士科的他对于这些并不怎么了解,所以只是起到“旁观”的作用,相比于女子流利的回答,他这时更惊讶会有“女秀才”。

    就在他这么感叹的时候,那边却有衙中吏员匆匆送来一封知府的公文,接着那公文后,他的眉头猛然一跳,不满的说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即便是回到了县衙之后,姚文灿仍然是心有不快。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朝中诸臣又在何处?难道就不知道劝阻陛下吗?”

    这一瞬间,姚文灿的心里有无数个疑问,在他看来,陛下一直都是明君,可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中旨。而更让他恼火的是,朝中诸臣居然没有劝止陛下,居然任由陛下胡来。

    “……这,这,这也太有失休统了吧……”

    别说的是姚文灿如此以为,甚至就连同身为其佐官的县丞李定义个也是如此觉得。

    “丰富百姓娱乐,各地宜于夏日时展开猜灯迷等娱乐活动,官府亦应组织戏班于晚间表演……”

    李定义的眉头紧锁,所谓的“中旨”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让官府于夏日时,组织各种娱乐活动,猜灯迷、演戏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于中旨中提及这些,可谓是有史以来头一遭。

    “陛下这么做,未免也太……”

    不等他说完,姚文灿便气恼的说。

    “难道于陛下看来,我大明非得“文嘻武恬”方才算得上是盛世之姿吗?以姚某看来,朝中必是有奸臣,方才有人如此蛊惑陛下滥下中旨……”

    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大明已经没有了宦官,恐怕姚文灿必定会将这个罪名归于那群只知道媚上祸国的太监身上,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气恼的是,阁臣们居然没有阻止住皇上。

    “内阁诸公又在干什么,他们怎么能就这么让陛下如此轻浮……”

    确实,皇帝鼓励百姓于晚间欢娱,丰富“夜生活”,以7世纪的标准来说,确实是轻浮的表现,而更让地方官们恼火的是,中枢居然没能阻止皇帝。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内阁中枢已经尽力了,甚至就是这个“轻浮”到极致的,甚至可能会导致大明再一次陷入嘉靖之后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衰颓之变,

    “难道,陛下就忘了当年天下世人皆是追求纵欲与奢靡,于我大明引所的祸乱吗?”

    姚文灿这般气恼时,李定义也是跟着摇头轻叹,大有一副为这“士风俭薄,民风奢侈”的倾向而忧心如焚的模样。

    “县尊,那我县是奉此中旨,还是……”

    看着面带忧色的县尊,就在李定义以为县尊必定会拒旨的时候,却又听县尊说道。

    “此旨虽可致民风趋奢,但毕竟是陛下所发中旨,我等身为人臣,虽明知此旨不利于民,可若是抗旨,也就谈不上事君……”

    说了一圈大道理,最后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遵旨。其实,这恰恰就是官员们的特点,或许他们会反对某项宫中的旨意或者朝廷的政命,但是最终他们还会是选择接受,这既是出于自保,同样也有另一种心态——把事情闹大。只要闹大了,才会证明他们的先鉴之明。

    从六月初九通过电报发出中旨开始,在短短的几天内,山东、北直隶、河南以及京畿、南直隶等地回馈的消息,让朱明忠总算是长松了一口气。

    随着一道中旨各地的夜市迅速热闹了起来,官府为了让夜市尽可能的吸引百姓,纷纷通过请戏班等方式来吸引百姓。

    “即便是乡间百姓,亦欢致亥时……”

    特意从众多文书中抽出了郯城的公文,朱明忠的唇角微扬,他需要的就是入夜之后,百姓走出家门,而不是早早的睡觉。

    郯城地震到底是在那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凭借着对曾经看过文字的印象,可以断定应该是发生在晚上,而且应该是上半夜,毕竟遭遇地震的记载中有“对烛饮”之类的言语,这表明地震发生在上半夜,而且应该是刚入夜不久。

    想办法,把百姓“赶”出门,让他们到街上去、到市集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百姓的伤亡,这也算是一种妥协吧!

    “云婷,为什么你会说,他们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推波助澜,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尽办法让城镇市集的夜晚变得热闹非常?”

    朱明忠看着宁云婷反问道,

    “陛下,因为只有百姓皆沉迷于此,才能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一但天下的百姓皆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他们便可籍此为由抨击“世风日下,人心趋奢”,这样便可以把一切责任皆归于陛下了。”

    宁云婷的声音不大,清脆而温婉的话声中,难免带着些许嘲讽。似乎是在讽刺着那些官员在推波助澜的时候,并不曾知道,他们越是如此,陛下恐怕就会越是高兴。

    “那你为何不担心,这中旨发出之后,“世风日下,人心趋奢”呢?”

    反问时,朱明忠的脸上带着笑容,宁云婷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臣只是女子,没有陛下的大智慧,即然陛下都不担心,那臣自然也就无须担心了……”宁云婷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一个马屁,她的马屁让朱明忠哈哈一笑,而在笑声之后,他又说道。

    “传旨五军都督府,令其各地清点上报各地军需物资……”

第172章 地震(第二更,求支持)() 
永历十六年冬天,为了让清河冬日漆黑的夜晚明亮起来,当时尚只是主政江北的朱明忠发布命令,要求居民住宅临街的窗户外必须安装照明灯具,也正是从那时起,清河的街道上出现了许多路灯。随后还正式颁布了城市道路照明法令,最终这一法令在兴乾后通行全国。具某些报纸上的说法,正是因为这部法令的颁布,兴乾年间才被称为“光明时代”。

    尽管无论是百姓悬于窗边的灯笼,或是官府的路灯,因为只是采用普通的蜡烛和各种植物油,所以光亮有限,但是每到夜晚的时候,大明的城市、市镇都是一片灯火通明。正是这灯光通明,使得大明的夜市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最近,官府组织城内外的商家像元霄节时一般,在公园、街上悬起灯笼,请百姓猜起灯迷,加之又于公园中搭起了戏台,对于平素从没有丝毫娱乐的百姓来说,这个夏日似乎与往年不同,与其在家中忍受着闷热,倒不如于街边游玩。

    一时间,这城中每天夜晚的时候,甚至显得比白天更为热闹,街头巷尾尽是人流熙攘的模样,不过,并非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灯火通明,越往城外,那灯火就越发的稀少,今晚虽是十七,可月亮依然很圆,如银的的月光洒在街道上,那些几百年来不知被多少行人的步履磨平的青石板,宛如嵌于地上的铜镜似的,散发出淡淡的清辉。

    街角的暗处站着一个少女,虽是光线昏暗,可她的身形依然被月光勾勒出婀娜的曲线,在黑暗中那身淡色的衣裙也甚是显眼。她的脸庞被阴影遮住,旁边不远处窗户上悬挂路灯散发的一点微弱的灯火照来,映出一张俏美的脸蛋。

    只见她一个人孤零零站着角落里,似乎是在等着谁,偶尔的,她会有些焦急的看一下远处,只到隐约看到有人从巷子里走来的时,她那俏丽的面上才挤出一丝笑容。

    “对不起,对不起,小婷,来晚了。”

    王瘐一边抱歉,一边又说道。

    “小婷,今天咱们去出云楼,听说那里挂着的灯迷,是梁进士为其出的,若是能连续猜中十个灯迷,可是有十文钱的奖金,到时候,咱们也能买些街上的……”

    “还是用来买纸笔吧!”

    李紫婷笑着说道,他们两人身上的衣裳,虽然看起来干净整洁,但是几个补丁还是道出了他们的家境并不宽裕。

    当他们来到城中心的时候,看着那热闹的市街和熙攘的人流时,不知为什么,王瘐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他在书馆中看过的一本书,似乎几十年前的大明也是这般模样。

    “小婷,你说,像这样酒庐茶肆,异调新声,市间百姓终日嬉戏如此,靡奢如此,又岂是国家之福。”

    虽是年少,可是王瘐却仍然有他的看法,相比于他对未来的担心,李紫婷却是兴致勃勃的看着这热闹的市街。

    “你瞧,这晚上比白天还要热闹一些,你再看看这街边摊贩的生意,好像也比白天要好……”

    尽管说是来猜灯迷,可慢的李紫婷却被眼前热闹的市集给吸引了。

    “王瘐,你记得《消夏闲记摘抄》里,在松江府一位名叫陆楫的人曾认为人们享受奢靡的同时,所有与此种奢靡相关的生产服务,也都从中获利,得到了奢靡者之利,因此也便养活了许多小民,嗯,我想想……“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过去,小妹还不知道陆楫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看这市场上不知多少小商小贩,因为夜市兴隆,才能维持生计,如此,岂不也算是好事?”

    尽管李紫婷能够理解陆楫公开为奢侈消费辩护的理论,但却看不出消费市场的繁荣,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这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就在话音落下的时候,原本正看着灯笼的王瘐感觉那灯晃了,与此同时,他的脚下也晃了起来……

    六月十七,晚上8点刚过的时候,朱明忠同样也在享受着他的夜生活,不过与普通百姓的不同的是,他是在皇宫的花园中,或许是因为觉得有些无聊,也可能是想要找回曾经的感觉,他和几个妃子、孩子一同于草地上,就像几百年后的人们一样,在那里享受着烧烤、啤酒,冻镇的啤酒在夏天喝起来,确实是再舒爽不过,就在喝完了一杯,正准备伸手再去拿一杯的时候,朱明忠忽然感觉地面似乎摇了起来。

    没错,在这一瞬间,在地给他的感觉就像是他突然到了船上似的,大地突然摇晃了起来。

    紧接着,他明显感觉地面开始抖动,而且抖动越来越剧烈。

    “地震!”

    视野里,大树甚至开始晃动了起来。

    “地震……”

    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朱明忠连忙站起来,他刚想提醒身边的郑灵,就被地面的摇晃给晃倒在地上。

    地震来了!

    尽管在另一个时空中,朱明忠曾经经历过地震,但是相隔千公里之外,也就只是那一瞬间只是大脑感觉到有种晕船的感觉,甚至很多人包括父母在内的所人都不相信他会有那种感觉。

    毕竟距离太远了,

    可是这一次不一个样,中都距离郯城太近了!不过只有区区几百里。尽管这里的震感无法与震中相比,但是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中都仍然受到了地震的影响,而在地震发生那一刻,以郯城为中心的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建筑都在集体摇晃,然后垮塌。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方园数百公里内的人们,都在地动山摇中跑到了街上,但不知多少人,却根本没有跑出房屋……

    这场85级的地震,其威力是毁灭性的,是另一个时空中,340年后的那场地震威力的数倍。从地震的中心郯城北至诸城,南至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山崩地裂,平地水涌数尺。而北至潍坊、益都,南至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毁坏官民房无算,同样也是地裂山崩,涌水出沙。即便是南京亦有房屋倒塌。

    而因为距离震中较近,中都同样在地震中遭受了重创,尽管不少建筑在地震中震出了裂纹,不少民宅倒塌,但相比于震中,尽管在地震结束之后,宽敞的街道上出现了宽达尺余的裂缝,但百姓的死亡总归有限。

    在地震发生后,身为大明首辅大臣的顾炎武,正在处置着公务,他的案前放着不少地方官员的公文,其中难免有对陛下推行夜市的抱怨,言语之中更带着对“民心入奢”的担忧。

    “你们又岂知道顾某的心中之忧啊……”

    想到那些陛下的雷霆大怒,顾炎武的心里同样是忧心不已,一来,他害怕地震发生,他并不怕因此为陛下所恼,他所害怕是什么?是陛下会不会因此再不纳谏,这才是他最担心的,至于这二来,他更害怕地震万一发生了,陛下会悟信鬼神之力,至于所谓的什么地震的征兆,在顾炎武看来,将来都有可能为人所利用。

    至于什么“民心入奢”,他根本就不关心!至少眼下并不关心。

    可怕什么,偏偏什么会来。

    当地动山摇来临的时候,在顾炎武也是惊恐的跑到院子里的时候,在躲避地震时,看着院中那垮塌的亭子,他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完了!

    完了!

    之所以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地震的发生,正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在地动山摇的时候,在顾炎武被家仆护着来到院中,置身于那空地之中躲避着地震时,谁都没有注意到,顾炎武的嘴唇轻颤着,他的嘴里更是喃喃着。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地震来了!

    对于顾炎武而言,这场地震的伤害并不是仅仅只是给大明百姓的伤害,而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伤害。

    陛下的预没是准确的。

    可是谁都高兴不起来,不是因为他们能竭尽全力阻止过陛下,而是因为,顾炎武知道,这样的鬼神之力正是大明所不需要的。这场地震对于大明朝廷而言,将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

    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不是顾炎武所能猜测的,

    地震之后,就在中都的百姓惶恐不安的时候,在官员们纷纷往皇宫的方向赶来的时候,就从宫中传出了消息,皇帝和皇家平安无事,与此同时,皇帝本人派出来的使者,直接去了五位阁臣的家中,一方面是询问他们以及家人是否平安,同时又请他们进宫,商议如何应对地震,而与此同时,信使还带来一个口喻。

    “陛下有口喻,顾相此后不得再提及六月初八下午与陛下商谈之事,违者斩!”

    传命的信使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森严,但是心底却有些好奇,六月初九,那天发生了什么?

    在听到这道口喻时,原本面色煞白的顾炎武,先是一愣,随后立即说道。

    “臣遵旨!”

第173章 震后(第一更,求支持)() 
废墟!

    当那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之后。

    不过只是几分钟的时间,曾经还是热闹非常的城市,突然之间被从地图上抹去了。

    整个郯城都化为了平地。

    在地震之后,郯城已经看到不到任何仍然屹立着的建筑,甚至就连未倒塌的墙壁也是寥寥无几。就连同城墙就像松散的豆腐渣一样,在地震中完全坍塌了。

    其实,在地震袭来的瞬间,在短短的几十秒内,郯城就被夷为了平地,留在房里的人,几乎都没有时间逃出来。

    人在自然力量前是脆弱和渺小的!

    在地震发生后,甚至在人们还惊恐的尖叫着的时候,坍塌的城墙和房屋扬起的烟尘,就把整个城市都给吞噬了,建筑的废墟下,几乎掩埋了一切生命迹象。

    当一切都结束之后,在地震中被大地“摔”倒在地的李紫婷和王瘐站了起来,他们的身边都是劫后余生的人们,所有人都被吓坏了,就在分钟前,他们还在那里欢笑着,还在街头上行走着。

    可是现在,片刻前繁华的夜市已经看不到灯火了,只有少数几个流动的摊位上,几个幸存的灯笼在那里摇晃着。

    这怎么回事?

    “地龙翻身了!”

    地龙翻身,这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地震的概念,就在他们庆幸着自己活下来的时候,在烟尘开始散去,在人们看到路边的房屋已经完全的坍塌的时候,回过神来的人们哭喊着自己家人的名字,而在路边的废墟中,还能够听到人们的呻吟声、求救声。

    “我娘,我娘她在家里……”

    “俺爹在家……”

    尽管有很多人哭喊着朝着家的方向赶去,但是在街上,更多的人们却在那里自发的顺着呼救声从废墟中去拯救那些被压废墟里的人们。

    再一次回到家里……应该说是城市的边缘,李紫婷和王瘐第一眼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甚至都没有看到什么活物。

    相比于城里,城外的毁坏程度似乎更严格一些,那些土坯房往往都是化成了粉尘,那些遗留在家中的人们,甚至都没来得急尖叫,就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中。

    一个满面灰土的男人耷拉着头,从瓦砾堆里走来,慢慢地,经过两人面前,又走进废墟里,他的目光空洞,眼睛中没有一丝神采。

    “死了、死了、都死了……”

    他就是在那里喃喃着,没有痛哭、没有眼睛,只有绝望的喃语。

    “娘!”

    突然,李紫婷在自家的位置看到了一个身影,是娘,娘还活着。她哭喊着跑了过去。一把抱住了娘。

    “小婷、小婷,你还活着,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活着就好!

    就在这时,余震又一次发生了,幸存的人们又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地动山摇、山崩地裂。

    整整一夜,余震接连不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