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后传来的喊声,让费之刚扭头看去。

    是佟国东,与费之刚不同,他并不是大清国的勋贵,但却是也是旗人,而且还是上三旗的奴才,他是大清入关的那年生在盛京的。他们两人之所以不计身份悬殊成为好友,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住的宿舍在同一个院子,也是因为佟国东的学业极好,所以才会让费之刚佩服,两人由此才成为好友。

    因为是好友,所以费之刚才了解他,了解他的出身和家世。有一次,佟国东曾和他说过,他出世的情形。那时大清国还没有入关,他额娘在屋子里头嚷了半宿,然后才生出来他来。产婆从小屋里走出来,告诉他那个正准备出征的阿玛,生下来的不是别的,是个儿子,做父亲的重又问了遍。

    “男孩?”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做阿玛用无可奈何的口吻说着。

    “第四个了,主子又多了一个奴才,将来能为主子效命,打明人了……”

    说完之后,他就套上了盔甲,上阵了。

    然后,大清国进了关,入主了中原。再然后,他阿玛和他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也正因如此,他额娘才希望他读书,原本是想做官的,可谁曾想却被皇上派到了关东,派到了大明。

    若是被抓住,那可是要杀头的。

    是啊。

    要是在这里被抓住,那可是要被杀头的!所以,这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里干活。

    又一次,在心里冒出这个念头后,费之刚看着佟国东笑道。

    “安之,今天怎么有空了?你原本不是要去拜访牛教授吗?”

    费之刚口中的牛教授,是现在清河书院里最知名的西洋教授——牛顿,三年前,他来到了大明,他刚一抵达清河书院,就向书院里的教授们展示了他所“创造”的三门学科——微积分、力学和光谱学。

    只不过,让他失望的是,在清河书院,他发现自己所研究的微积分都缺乏清晰的、严谨的逻辑基础,而在清河书院这一学科已经相对成熟,而与他采用的以古典的几何论证方式论述不同,清河书院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欧洲学者看来几乎是非常自然的:希腊平面几何的成功给予欧洲数学非常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唯有几何的论证方法才是严谨、真正的数学,代数不过是辅助的工具而已。直到笛卡儿及费马倡导以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的问题,这种态度才渐有转变。可是一方面几何思维方式深植人心,而另一方面代数方法仍然未臻成熟,实数系统迟迟未能建立。这也是造成两者差距的原因。

    当然,牛顿并不知道,清河书院的微积分完全是朱明忠凭着大学里学习引入的,是经过无数数学数百年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的,虽然只是大学初阶段所授的微积分课程,距离其迈向更高深的解析学仍然有一段距离,可仍然足够让这个时代的学者为之赞叹。

    而且清河书院领先于欧洲的,并不仅仅只有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也有其领先欧洲同行的地方,虽说其中不乏朱明忠起到的“金手指”的作用,但现在大明在这些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仍然足以让欧洲的学者们不敢轻视。

    也正因,才让牛顿、胡克等人纷纷收起内心的骄傲,一边作为学生向大明的学者学习,一面在大明传播着他们的学识,并继续着各自的研究。

    而牛顿到达清河书院所开创的力学、光谱学,仍然令其声名远扬,甚至还曾数次受到陛下的邀请,前往皇宫与陛下讨论数学问题。现在的牛顿,已经是清河书院的终身教授——终身教授制,顾名思义,就是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终身,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没有被解聘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当然,牛顿现在已经归化为明人。

    而牛顿作为清河书院最知名的教授,只有最出色的学生,才能成为他的学生,而佟国东就是其中之一,而他主要从事的研究是力学。

    “牛教授去了南京的国子监,所以……”

    无奈的笑了笑,佟国东朝着远处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等到牛教授回校之后,我也就毕业了。”

    “你应该继续读研究生,”

    费之刚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劝说道,可话刚一出口,他就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家里,催我们回家了。”

    所谓的“回家”,就是回陕西,回“大清”,助大清国练兵造械,以备大明的进攻。

    走到河边,佟国东看着眼前这条已经“变成”为淮河的“黄河”,然后低声说道。

    “当年,我们过来,是为了学大明的练兵造械,学不了练兵,那就学造械,可学了造械才知道,这造械并非仅仅只是造械,还有其它各种知识要学,从采矿到冶金,再到机械制造,如此种种,又岂只是照着葫芦画瓢那么简单,可是……”

    回头看着费之扬,佟国东苦笑道。

    “待到回家之后,以我所学又如何造兵,如何造械强兵?”

    所学的并不是造兵之术,自然不为朝廷所喜,到时候,自然不会受到朝廷的重用。甚至还有可能为朝廷所怪罪。

    这也正是佟国东的无奈,尽管无奈,但他却不敢留在这里。按照大明的法律,他们在这里的行为就是敌国的间谍,这可是杀头的大罪,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间,最担心的事情,也就是有朝一日身份外泄。

    “其实,即便是咱们回去了,又有什么用呢?”

    手指着面前的淮河,佟国东的感叹道。

    “你看,明人可以变黄为淮,可以让淮河两岸再为鱼米之乡,咱们能干什么?”

    这么样的一番感叹之后,佟国东的神情变得有些落寞,最后他又在那里低声说道。

    “咱们……既便是咱们在这里苦学,将来回到了家里,以家里的情况,又岂能追得上大明?”

    “那你想如何?”

    费之刚盯着佟国东问道。

    “难不成,你想投奔大明不成?”

第140章 盟友(第二更,求支持)() 
戌时,是宫门上锁的时候,太监手提着灯笼,满院的巡视,边走边在西安城内这并不大的宫城里头吆呼着。

    “小心灯火哟……”

    尽管西安城里,也学着大明设立起了路灯,可是这皇宫里头,却并没有设立路灯,这究是是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楚,反正,现在这宫城里头,依然是靠太监提灯照路。

    虽说宫门上了锁,可这个时候,倒也不妨碍王化行和索额图递牌子来见皇上,不但玄烨惊异,连在上书房值夜的明珠也不知出了什么事,急忙提了一盏灯笼赶往来见皇帝。

    作为大清国皇帝的玄烨论到勤政的话,确实比大明的皇帝更为辛勤一些,在几案上,炕上,来自各地的文书、战报、各地的奏折堆得一堆一堆的,就像几座小山东一般。

    几乎每天,玄烨都会批阅奏折到深夜,若是论勤政,他确实胜过大明的皇帝,可是论国势,依然与大明相差甚远。

    明珠、索额图和王化行三人依次进来了。

    看着三位心腹大臣,玄烨笑着问道。

    “这个时候递牌子,朕想不出有什么要紧事。莫不是奏事匣子没递进来,怕朕责罚?”

    王化行先将方才与索额图、多济商议的沿着兰州张嘉峪关等地沿路屯田驻屯的办法,一一奏明之后才缓缓奏道。

    “臣等惊动圣驾,倒不为这些事。而是为了派人往明朝学习一事,请皇上圣裁!”随后王化行便将事情一五一十,详细奏明了皇上。

    “……陛下,这几年,明朝为何越来越强,其强就在于实学盛行,而我大清想要不惧明朝,就非得造火器不可,而造火器离不开实学,可明朝的实学又岂止火器一样?其强又岂仅只是因为火器?”

    玄烨一直紧蹙眉头听着,听他这么说后,立即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其实。这件事朕想着应分两层儿来瞧:一层,朝廷眼下无力去问其它事情,这几年,咱们为了练兵,不但用俄国人帮咱们练兵,还秘雇佣汉人帮咱们造火器,咱们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先能挡得住明朝的兵,而不是其它。至于这二层,实学看似包罗万象,可是其中却有许多都是无用的学问,就像那个什么星相算术,此等学问又有何用?”

    明珠立即于一旁赔笑说道。

    “主子说的极是。咱们学汉人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学明朝的实学,当然也是如此,臣听说,那明朝有一个什么牛教授,现在在那研究什么,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如此荒唐之事,居然可以登堂入室,以奴才看来,这明朝的气数也就是如此了……”

    王化行听了这话,心里对明珠的这番话自然很不以为然,涨红了脸冷笑一声道。

    “陛下,奴才以为,或许研究这苹果为何落地,是不成体统,难登大雅的学问,可奴才所知,这实学实是包罗万象,我大清,若是只学一样造兵制械,总归是要吃亏的!”

    因为与明珠是朋友的关系,所以王化行并没有说的那么直接,并没有直接出言讽刺,而只是提醒着皇上,只学一样肯定是不行的。

    明珠在皇上眼前一向是打顺风旗的,揣测出皇上的心思后,便笑着奏道。

    “王大人,现如今明朝之所以盛行实学,皆是其上所好,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像那所谓星轨学问,还有那什么苹果为什么落下,而不飘于空中,之所以会有人研究,皆是因为其上所喜,以奴才之见,那明朝皇帝,当真是朱家皇帝的血脉,历代朱家皇帝,勤政者不过区区数人,修道、炼丹、深迷工匠之事,现在明朝皇帝又沉迷于这等无用之学,这不正是天佑我大明吗?”

    索额图看了明珠一眼,便于一旁说道。

    “皇上能以慧眼识得实学之中,何物可重,实是慧眼独道。”

    索额图自然是站在皇上的一边,更何况这皇上还是他的女婿。而且在他看来,那些明朝的学问,也太过匪夷所思,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不落在地上,难不成要飘到天上才是正常?

    不过,对大清国来说,那朱家皇帝玩物丧志倒也是好事。

    皇上和索额图以及明珠的态度,让王化行无奈的于心底苦笑一声,他知道,很难说服他们像明朝一样接受实学,对此他也没有坚持,但随后,他又提到了那些留学归来的人。

    “……奴才以为,应该让他们再于明朝再呆上一两年,于工场之中学会造械之后,再回大清,总比他们一经书院毕业,就回大清更有用处。”

    玄烨想了一会,然后说道。

    “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能回来一个总归对朝廷来说是有好处的,朕听说,我大清的火药力不及明朝的八成,这事非得那些人回来解决不可,如果不然,我大清将来与明朝打仗,肯定是要吃亏的。”

    他这边的话音一落,明珠那边立即说道。

    “皇上圣明。”

    正事说完之后,君臣四人又谈了一些其它的事情,从青海谈到了西域,当然还有就是迁往西域的事情,面对来自大明的压力,即便是对方还没有越过潼关,也没有谁敢掉以轻心。

    毕竟,对于身处西安的满清上下来说,他们早就已经被大明给打丧了胆,从离开了京师之后,对于他们而言,逃,似乎就是他们的本能选择。毕竟,所有人都很清楚,现在大清与明朝的实力差距太大。

    “西域,是我大清的根本,虽说,这几年,明朝皇帝没有用兵西北的意思,可是朕总感觉,离他用兵西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如果咱们不能在他们用兵之前,夺下西域,到时候,一但他们攻过来,只恐怕……凶多吉少啊。”

    作为皇帝的玄烨,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可是在说出这句话后,阴沉着脸,望着外头的夜幕,良久都不曾言语。因为他是皇帝,所以才知道大清现在虽说已经恢复了一些实力,可却远不是明朝的对手。

    “皇上圣明。”

    一如之前的马屁之后,王化行沉吟了一会,说道。

    “主子,奴才,前几日,曾听说过一件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玄烨扭头看着王化行说道。

    “什么事?说来听听。”

    “不知主子还记不记得吴三桂。”

    见王化行提到这个名字,索额图和明珠无不是吓了一跳,忙说道。

    “那个奸贼叛我大清,谁人会忘了他!莫不成他还活着?”

    尽管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一副义正辞严的模样,可玄烨却看着王化行,让他继续说下去。

    “主子,当年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入了山林,我等只以为他已经死于蛮地山林之中,可是前些日子,奴才与友人聊天时,从友人那里得知,似乎吴三桂还活着。”

    索额图立即大吃一惊道。

    “吴三桂还活着?”

    “是的,他不但还活着,听说他还在天竺那里当起了土王。”

    索额图和明珠无不是浑身一震,抬起头来看玄烨时,他脸上同样也是震惊状,惊骇了半晌后,玄烨才说道。

    “天竺?你是说吴三桂到了天竺,而且还称了王!这个消息可否属实?”

    “奴才听说,这是明朝的商船,从天竺带来的消息,听说当年吴三桂离开云南后,就直接翻山越岭去了天竺,凭着其麾下十万大军,在天竺打下了一片基业,且于当地自称“周王”……”

    谁都没有想到,吴三桂不但逃出生天,而且还称了王,索额图顿时气得脸色苍白。“这个乱臣贼子,居然敢称王,他难道还想称皇吗?”

    相比于他,玄烨却没有丝毫的恼怒状,而只是问道。

    “此事可是真的?”

    玄烨忽然变了口气,对此似乎很感兴趣。

    “明朝那边难道就不知道吗?”

    “明朝怎么可能有不知道,奴才听说,吴三桂那里还开港与明朝做生意。不过似乎明朝那边对此也是装作不知,完全不问其商人与吴三桂做生意!”

    “看来,那明朝似乎完全不拿他当成回事啊。”

    玄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沉吟片刻。

    “这件事若是真的,对我大清来说,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沉吟片刻,玄烨继续说道。

    “虽说看起来,明朝是不问吴三桂了,可是,明朝又岂会忘记当年吴三桂领我大清入关的事情?”

    冷笑一声,玄烨继续说道。

    “明朝是必定不会忘记的……”

    “主子的意思是?”

    明珠看着皇上,只看到皇上冷笑道。

    “过去,咱们以为,天下就只有咱们一个是明朝的眼中钉,可是没想到,除了咱们,还有一个吴三桂,他活着,对咱们大清国就是一件好事,现在,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也能想明白了,这明朝为什么装作不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怕咱们知道,因为,他们的心里头,咱们是敌人,吴三桂同样也是!”

    玄烨沉默片刻,然后低头说道。

    “天竺在什么地方?这不重要,可如果咱们能和吴三桂一起合兵一处的话,大清国必定有机会恢复昨日的天下!”

第141章 阿萨姆的关宁军(第一更,求支持)() 
阿萨姆,对于绝大多数大明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名词。

    阿胡姆人是蒙古人的一支,13世纪从上缅甸移居到阿萨姆。由于比阿萨姆土著居民更勇敢和更好战,他们很快就成功地确立了他们在这个国家的统治。

    作为一个国家它在莫卧儿帝国东北角,与大明的云南接壤,这个地区受到大自然的很好保护:茂密而难以通过的森林、树木葱葱的山峦和岩石纵横的山谷将其环抱,使侵略军很难进入内地。因此,长期以来,这个阿萨姆王国没有受到莫卧尔的实际影响。

    在沙贾汉统治时期,莫卧儿人不得不与阿胡姆人长期作战,阿胡姆人醉心于骚扰卡姆拉普的莫卧儿边境。十年前他们更是趁着奥朗则布与兄弟争夺皇位的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利用其东部边境没有设防的状态,袭击莫卧尔的领地,夺取了卡姆拉普的一部分。

    不过,因为与大明的平南府之间有大片的无人区相隔,所以,他们从不曾对大明造成威胁。也正因如此过去除了平南府的官员之外,几乎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间,这个名词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平南府的官员奏折中,出现在军正司军正们上报的情报中。

    阿萨姆这个位于平南府北方的土酋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强大,他不过就是一个土邦小国,远谈不上强大,之所以会引起大明的注意,是因为一个人——六年前,那个人率领一支军队军队翻山越岭进入了阿萨姆王国,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当时率领着十万大军翻山越岭逃到阿萨姆的吴三桂,并不知道,他来的正是时候——此时的阿萨姆王国正处于亡国的边缘。而吴三桂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将阿萨姆从亡国的边缘拯救了过来。

    “应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咱们刚来这里时的惨状?”

    在阿萨姆城内那座曾属于阿萨姆王的王宫之中,尽管已经来到这里快六年了,但是吴三桂还是无法适应这种印度式的宫殿,不过,这也提醒着他,当年是何等的仓皇。

    “孩儿自然记得,十万大军离开云南,一路翻山越岭,万人沦为饿殍死于荒岭,两万人死于恶疾,即便是活者亦几如骷髅一般,其惨状,可谓是惨不忍睹!”

    吴应熊回答父亲的问题时,他知道,父亲必定是又想起当年了。当年西逃的路上,他甚至也曾后悔过,后悔为何没有随朝廷西逃。

    十五年前,由皇太后主婚,他与建宁公主成婚。由于多尔衮对吴三桂存有戒心,因此吴应熊只能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六年前朝廷西逃时,吴应熊趁乱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云南,可是在云南还没过上两天的安稳日子,再次随军西逃,那一路上的凄惨,即便是现在回忆起来,也让人心悸不已。

    “确实是惨不忍睹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