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目标。

    实学所要摒弃的是正是理学的两种治学风习,即“八股之习”与“道学之习”。这也是明代实学大家所共同针砭的目标,往往称之为“俗学”,以与他们所提倡的“实学”相别,他们讲究“实用”,提倡“实学”、“实行”、“实政”,主张“实心”任事。他们抛弃道学家游谈无根的陋习,更多地注意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诸如农田、水利、河漕、盐法、天文、地理等等,他们主张实践、主张科学、甚至主张中西合璧。

    这也是朱明忠选择“实学”的原因,在历史上,明代自嘉靖年间开始的实学风潮,于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股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对理学和心学的禅化进行抨击,终结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长期统治。

    只不过这场文艺复兴却因为满清的入侵被彻底摧毁,那些实学思想家,或是被兴义兵抗清,死于刀兵,或是以身殉国,或是流亡海外,或是隐居山林。而已经式微的理学,却因为满清的入侵,得已续命,最后这个被实学思想家称作“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的理学,反倒成了所谓的“儒家正宗”,历史总是如此的抓弄世人。

    但是现在,清河书院却已经成为实学的大本营,在朱明忠本人的支持下,清河书院毕业的学子,已经进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在大明的书院之中,实学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至于理学……“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自然被彻底的否定。

    今天,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云集于此,因为对于大明来说,是个大日子,至少对于皇帝本人来说,是个大日子,当然,对于清河书院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舜水兄,你看,世侄也来了!”

    黄宗羲冲着不远处的朱大咸微微点下头,

    “他是阁辅,陛下和百官都来了,不能不来。”

    朱之瑜微微一笑,或许他一生不曾出仕,但是儿子却能官居阁辅,已经让他颇为欣慰了。

    不过在看到人群中的另一个儿子,朱大勇的时候,他的神情还是略显有些不甚自然,既然是已经过去多年,也无法改变。

    觉察到朱之瑜的脸色变化,顺着他的目光,看到那位正与官员们畅谈的朱大勇时,黄宗羲自然明白,这位仁兄的脸色为何会显得不甚自在,毕竟朱大勇曾有赴满清科举的举动,对于朱之瑜来说,这是他永远无法洗去的污点。

    “舜水兄,今天对于我清河书院来说,可是一个大日子。”

    黄宗羲并没有插手朱之瑜父子间的事务,而是把话题转移到了眼前的事情上,他瞧着花棚后方那个被红绸遮挡物体看去,看到一旁的张英时,特意说道。

    “张敦复,他是工学科的,现在就在工部吧,也算是学以致用,听说,这个差事,就是他负责的?”

    虽说新朝已经两年未开科举,但是新朝仍然补充了数千官员,这些官员当然不是特旨招来的前朝进士,其中大多数都是清河书院毕业的学子,也正因如此,清河书院才会受到学子们的追捧,今年更是考进了三千新生。他们于书院所学的并不局限于圣人文章,毕竟“实理实学、学以致用”是书院的信条,于书院内先后设立了法学、数学、医学、工学、船学等学科,开展科学教育。这也是清河书院的特点,当然,现在国内的其他书院,受清河书院的影响,同样也相继开设了这些学科。

    只不过,现在清河书院的毕业依然垄断着官场,官场上六成的青年官员皆毕业于清河书院,其它四成则是出自各个专门学校。

    “他和师弟们一同做的,这件事是皇差。”

    朱之瑜倒是没有丝毫的隐讳,直截了当的道出了这件事的不同之处。

    “此事若成,我清河书院必将名垂千古!”

    世人皆好名声!

    朱之瑜同样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将全部心思放在书院上,既是想趁现在陛下推崇实学,朝中官员半数主张实学的机会,把实学推广至少全国。同样也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而他早已经和书院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才会显得这么在意。

    “毕竟,此事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说出这番话后,朱之瑜更是看着从那花棚中延伸出来的轨道,神情显得有些激动。

    “此物大行天下之时,必将是天下大变之日!”

    。

第7章 铁路(求支持,求月票)() 
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们不止一次听说过“铁马路”的大名。

    只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铁马路。

    铁马路,是什么,谁都不知道。当然,现在他们知道了。这是一条铁制的轨道,轨道铺设浸焦油的枕木上。

    这就是“铁马路”。

    黑木、黑轨,在这黄土地上,甚是显眼。

    这是伸向未来的轨道!

    作为工部工程师的张英,同样也穿得整整齐齐赶去,即便是作为铁马路的设计师,因为品级低下,所以他当然没资格列入贵宾行列,不过倒也能站在前列,这比外面那些看热闹的百姓人要好的多,至少在这里,他可以看到车站里的一切。甚至可以看到皇上,可以看到皇上在鞭炮的烟雾中,走到车前,亲自拉下车厢上盖着的红绸,将一辆黑色的车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就是铁路!”

    站在车厢旁,在即将上车的时候,朱明忠用脚点了下脚下的铁轨,转身对众人颇有些激动的说道。

    “有了这条铁路,一切,都会改变!”

    脚下的这条轨道,从南至北延伸。虽然只有八里,但却是一个开始!

    在即将踏上客车厢时,他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官员和百姓,然后说道。

    “今天,这条铁路,正式开行!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在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记住我说的这句话……”

    在说出这句话后,朱明忠特意对朱大勇,这位报社的总编说道。

    “记下来,铁路将会改变一切!”

    此时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极为严肃。

    这条从码头通往城区的铁路长8里,轨距为。5寻,略宽于后世的准轨。它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当然,是一条马拉铁路。

    马拉铁路!

    任何一个看过《让子弹飞》那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电影开头时的马拉铁路,尽管“吃着火锅唱着歌”确实是一句让人禁不住发笑的台词,但马拉火车的情景既让人诧异,同样也让人觉得荒诞。

    其实,这并不荒诞,世纪的英国就曾存在大量货车道,其轨道用粗糙的木头制造。当马匹和轨道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牵引的重量。在英国东北部,这样的轨道马车曾形成非常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72年,当地的一群煤矿主还建设了一条共享的马车轨道把煤矿连接起来。

    只不过朱明忠并没有选择寿命短的木轨路,而是选择了铁路,选择了用铁制的轨道修建铁路。这的路轨就是“工字型铁轨”,它是真正的铁轨,用生铁铸成的铁轨。。。

    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在7世纪的大明,自然不可能有轧钢机械轧制钢轨,这个时代唯一的选择就是铸造铁轨,实际上,最早的铁轨就是用生铁铸造的,甚至生铁铁轨一直使用到9世纪中期,才在一定程度上为锻铁轨取代,直到9世纪70年代钢轨出现后,钢轨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完全取代铸铁轨。

    铸造铁轨并不复杂,与铸造火炮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无非就是首先制成模具,铸铁轨每根长度为3米,用砂模铸造。成本倒还算廉价。

    就在朱明忠说话的时候,“驾驶员”已经牵着马——那是十二头高头大马,这种马是特意从军马场调来的夏尔马,这是去年刚刚从英吉利引进的重挽马,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马,也是挽力最强的马。

    在车夫将马挂在车上之后,车夫便手持长鞭坐于车首,数马匹分立于轨道两侧。在即将进入车厢的时候,朱明忠看到了官员中的张英,尽管马拉铁路是他的构想,但是,却是由张英将他的构想变成现实,这个历史上因“六尺巷”而闻名的满清礼部尚书,现在却成了一个工程师,历史居然在这里拐了一个这么大的弯。

    “张英!”

    于人群中的张英听到陛下的喊到他的名字时,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愣了一会才急忙小步跑去,深揖道,

    “臣见过陛下。”

    “免礼!”

    话声落下的时候,朱明忠侧开身,指着车门对张英说道。

    “你先上车!”

    瞬间,整个车站都变得静悄悄的,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惊骇的看着眼的这一幕。

    皇,皇上在说什么?

    如果说其它人是震惊的话,作为当事人的张英,这会后背已经冒出了冷汗,诚惶诚恐的他,甚至就连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

    “陛,陛下,臣、臣……陛,陛在下此,又岂有臣,臣先上车的道理。”

    相比于张英的惶恐,朱明忠颇为热情地对他说。

    “张英,朕虽是君,可此铁路却是由你主持修建,在工程缔造者的面前,礼仪是不存在的,你先上车,请!”

    如果说一开始,朱明忠只是因为高兴才会喊来张英的话,那么现在,他却有自己的用意。

    既然宋代那会可以金榜题名,可以夸马游街,那么现在,朱明忠就要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世人,工程师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夸马游街,而且更让人羡慕——因为是皇帝本人为其牵马!

    在张英上车的时候,他的神情是恍惚的,甚至有些不知所以,甚至直到坐上车的时候,他处于惊愕之中,这是古往今来,为人臣者从未曾有过的恩宠。当事人如此,车上的乘客同样也是如此,他们的神情无不是显得有些复杂,以至于他们甚至都忽视了这列车。

    恰在这里车夫一声吆喝,长鞭当空炸响,众马扬鬃奋蹄,拖曳着2节车厢朝着沿着轨道行驶。在车厢动起来的时候,朱明忠立即笑了起来,笑得很畅快。直到这时,人们才从张英受到了“似海君恩”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车正在行驶后,看着车厢内坐着的几十名乘客,作为报社主编的朱大勇立即问道。

    “陛下,这马车可以带三十余人?”

    “这个问题,你应该问张工程师,车厢和铁路一样是他设计的!”

    “臣,臣不敢……”

    明明是借鉴了陛下设计的运煤车,甚至就连同运煤铁路,也是陛下的构想。张英正欲开口解释时,有意树立典型的朱明忠,则微笑道。

    “张英,你来告诉他们,这车有什么不同?”

    得了君命,看着陛下投来的目光,尽管内心惶恐不安,但张英也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臣遵命。”

    随后才解释道。

    “运送旅客的车型与货车厅相似,车体全部为木制,每节前后安装四只铸铁车轮,在轨道上运行。前后开门,两侧各有小窗。车厢内两侧可坐30人左右,客满的话可以乘50人。”

    “50人,也不多啊,夏尔马,本身就是大马,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车用了六挽吧!”

    六挽就是六匹夏尔马,作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的张金生,自然了解夏尔马的挽力,毕竟,夏尔马本身就是作为改挽马的项目与其它重挽马一同引进大明。

    “回大帅,这车厢一共有2节,如果坐满,可以做00人!”

    00人,这个数字一出,立即让所有人无不是倒吸一口凉气,这会他们才想起来,其它人都坐到了后面的车厢。

    “如果是用来运货呢?”

    “货车为半敞篷车。高两尺两寸,之所以将车身设计低,是为便于装卸货物。每车满载可装粮食00麻袋,载重8吨。每列由0节车厢相连,同时可挂两节客车厢,用2匹重挽马牵引,一次可载重80吨。货车可以昼夜不休的运行,歇人歇马不歇车。这马拉的轨车,马匹套于车首两侧。到达北站车站终点时,将马匹卸下反牵至另一端,重新挂上,后车也就变成了前车。”

    这会,别说是像张金生,这样久经行伍的人被这个数字吸引了,就连其它的大臣,也都在那里合计了起来。

    “80吨,2匹马,大马车5吨,八匹普通马或者四至六匹重挽马,岂不是用相同的马,运力一下增加8倍?而且还能额外运兵……”

    在众人的惊骇中,前方“驾驶台”上的驭手扬起大鞭呼“驾”一声,车厢下方的车轮发出隆隆的声响,拖曳着2辆客车的六匹马奋蹄嘶鸣的奔跑着。

    “铁轨!”

    原本震惊于铁路运力的张煌言突然意识到问题的关键——铁轨才是关键!

    “如果本阁部没有猜错的话,这马拉铁车之所以运力如此之高,恐怕与这铺于路上的铁轨有很大的关系吧!”

    “首辅果然一眼便看出其中关键,马拉铁车之所以载重量大,速度快,正是得益于铁轨铺设的铁路,其实这……”

    就在张英试图把功劳还给陛下的时候,朱明便在一旁岔开话题说道,

    “那铁轨是怎么造的?”

    “回陛下,铁轨是用生铁铸造,造成铁轨后,再经过热处理,以提高铁轨性能。凭借着多年铸炮的经验,利国驿铁厂可以批量生产出一寻20斤铁轨,而且铁轨生产工艺非常简单,一般铁厂都能制造,当然需要派人指导热处理工艺……”

    在张英提到“20斤铁轨”时,朱明忠的唇角微微一扬,这种铁轨标淮与后世的公斤/米路轨的轨型相似,在寻(米)支距下实物静弯强度达到3吨,尽管无法同后世的同类路轨相比,但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发明。

    对此朱明忠所提供的只是一个概念,从烈山的运煤铁路到这条铁路,都是由张英设计完成,至于烈山那边,则是使用更轻的5斤铁轨。

    在张英着回答着他人的问题时,列车依然在用不快不慢的速度往前行驶着,看着窗外掠过的街道,朱明忠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这条铁路只是开始,只是某路技术验证,一但技术成熟,他就会下令向西修建铁路,从中都到开封、洛阳、潼关、西安直到新疆。

    当然,在未来的有一天,这条铁路甚至将修到了中亚,以至于欧洲,甚至莫斯科、圣彼得堡……好像现在还没有这座城市!

    修建这条铁路需要多长时间?

    十年、二十年?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蒸汽机车就会取代重挽马,那时,大明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沿着这条铁路进入西域,把那片已经失去九百年的土地夺回来,然后向西、向西……直到大海的另一边!

    尽管远洋商船可以帮助朱明忠实现这个愿望,但是,商船不能把物资运到新疆,运到中亚,但铁路却可以,即便是最原始的马拉铁路,也能用更为廉价的运费和更快的速度,把军队、物资运往西域,当然蒸汽机更好!

    还差一点,只差一点了……

    张煌言把目光投向陛下,他看到陛下的脸上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

    铁路是陛下寄予厚望的东西,想来陛下,正是想要凭借铁路,把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吧!

    “这一里铁路,需要多少铁?”

    恰在这里,传入张煌言的耳中的问题,让他立即把注意力从陛下的身上转移到了张英的身上,

    “一里500寻,一寻铁轨20斤,一里的话,就是2万斤的铁轨,每节铁轨都需要鱼尾板固定连接,每块鱼尾板重三斤四两……每里需2万7千斤铁,再加上道钉,需铁3万斤……”

    三万斤铁一里路!

    这八里路岂不就是二十四万斤铁!

    瞬间,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给“吓”到了,原本还震惊于铁路运力的他们,这会立即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的。

    三万斤一里,到西域的话,五千里铁路要多少铁?突然,张煌言已经不愿意再去思索这个问题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先前还曾对铁路满怀信心的话,那么现在却已经是心灰意冷了。

    一万万五千万斤铁!

    全天下才多少铁?

    这铁路怎么可能行之于天下!

    “陛下,这,这铁路,当真是以铁筑成啊!”

    面对张煌言的诧异,朱明忠反问道。

    “铁路不用铁修用什么修?”

    恰在这时,列车抵达了终点,从起点到终点,不过只用了半个小时,直到列车停下来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他们已经“到站”了……

第8章 西安事(求支持,求月票)() 
兴乾,这是大明的年号,尽管此时大明年号已经通行天下,可是在陕西,这里却用着满清的年号——天承二年。

    对于陕西的数百万汉人来说,相比于潼关东的百姓,他们仍然在满清的奴役下,过去身为奴隶的日子——近二十万涌入陕西的清虏,几乎耗尽了陕西的民力,让这里的百姓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如果不是因为去年土豆的传入,恐怕不知多少百姓会因苛捐杂税饿死于乡间。有时候,世事总是如此让人难以琢磨,原本于清河繁育的土豆是为了让北方的百姓在这个小冰河时期免于饥饿,可谁曾想到土豆却让联西的满清得已续命——相比于小米、高梁,高产的土豆更适合陕西的环境,而在百姓们把大半的粮食都交给官府后,土豆就成了百姓们续命的口粮。

    天承二年的陕西,尽管当地的百姓过着倍受压榨的日子,但是相比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却是幸运的,至少因为大明的存在,清虏不敢再像过去一样,对他们任杀任取。就像那满城之中,那些被清虏掳来的女子一样,虽说那些女子的相貌与汉人迥异,但是那些眉目间的哀色却是难掩的。在满清的屠刀下她们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兄弟和孩子,和她们的姐妹甚至女儿母亲一同被满清掳为奴隶。

    只不过,没有任何人会在意这些女子的想法。对于大清的君臣来说,这些女子是安抚军心的工具,当然,也是让旗人能够繁衍下去的工具。

    “今日旗中上下,能够安稳如此,多亏了先生当初的定计!”

    面对王化行的时候,玄烨这位大清国的皇上,言语之中带着些许感激,就在差不多两年前,他还面临着生死威胁——鳌拜突然被刺,尽管让他看了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