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这就是命运!

    尽管作为贱民,不过因为父亲是中人官吏,所以金敏俊还是成为了一百多名民夫的头目,不过他队中的民夫都是贱民,平民是不会让贱民管理的,那怕这个贱民是出身大家。

    “天朝又怎么样?”

    一旁站着的鞋匠,看了眼码头上的明军,然后闷闷不乐的说道。

    “当初我给将军做了三天的鞋,也不过只给了一碗小米,天朝,天朝的兵,又岂会多给那一碗小米?”

    鞋匠的话让周围的人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更有人接腔说道。

    “你还得了一碗米,当初我正在田里干活,老爷让我为他抬轿,一直抬进城里,抬了几十里路,什么都没给。”

    “就是,我看,这天朝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

    就在众人抱怨着的时候,一匹马跑了过来,那马背上的骑兵穿着一身红色的军装,于战马奔腾中,那一抹红色就像是朝霞一般。在战马跑上码头的时候,原本乱码挤于码头的朝鲜民夫,无不是惊恐的想要避开战马,马上的骑手却操着马于人群间闪过,最后在其中的一片空地上勒停马。

    “你们谁会说汉话!”

    手握马缰,乐以平冲着周围大声喊道。

    “回将军,贱民会说汉话。”

    金敏俊主动的站出来,用并不算流利的皇明官话说道。

    “贱民?”

    乐以平盯着金敏俊,下意识的问道。

    “你是贱籍?”

    “家父是为中人,因家母是乐女出身,所以……”

    原本想要解释自己身份的金敏俊话还没说完,就被乐以平打断了,

    “以后不要说什么贱民不贱民的,这里是大明,”

    这里是大明!

    对于这些来自朝鲜的贱民,乐以平并没有丝毫的歧视,他盯着金敏俊又问道。

    “你会说汉话,是队正吗?”

    “贱……草民是队正。”

    “识字?”

    “识字。”

    “很好,既然如此,你这队人跟我走!”

    一答一问之间,已经对金敏俊有所了解的乐以平,并没有说什么废话,而是直截了当的要了一队人,看到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夫时,他的眉头略微一皱。

    “怎么一个个的都穿成了这样,一会你们都先领一套劳工装,先把这身衣服换下来!”

    按照规定,对于随军的劳工凡检验合格者,需要编上号码,然后发给新制服一套。不过因为他们在上船的时候,都已经经过初步的体验,所以只需要发给制服就可以了。

    “将军,还会给我们发衣服?”

    金敏俊惊诧的看着骑在马上的“将军”,在诧异之中,又有些担心,担心他们会被打了壮丁,毕竟,他并不希望死在战场上。

    “你是担心被拉了丁吧。”

    乐以平自然看出了这个朝鲜人的担心,于是便笑道。

    “忠义军的兵,不是谁都能当得上的,你们就是穿灰衣裳的民夫,不需要担心这个,再说了,民夫一天也就是10钱15钱的工钱,又怎么可能发你们为兵?”

    新衣裳!

    当灰色的布衣发到这些劳工手中的时候,他们无不是惊喜的看着这些衣裳。

    “居然会给我们新衣服?”

    鞋匠欢喜的看着刚领到的衣服,尽管这些衣服不同于他们穿的衣裳,反倒与军人的衣服类似,但是他们仍然表现非常激动,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年也难得有一件新衣服。

    “不但有新衣裳,而且还有工钱,刚才那位将军说了,我们每天有十钱到15钱的工钱!”

    衣服、工钱!

    不过只是简单的两个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待遇,便让这些劳工们立即感受到了天朝与朝鲜的不同,他们甚至顿时对天朝感恩戴德起来。

    “哎呀,你看敏俊啊,他会说天朝汉话,而且还识字,跟在将军的身边,将来肯定会受重用的!”

    换上了一身灰布衣的鞋匠,望着跟在马身旁的金敏俊,那语气中全是一副羡慕的模样。

    “嘿,你也可以学汉话,学会的汉话,没准到时候还能留在天朝也不一定。”

    “留在天朝,我们那有那个命啊!”

    当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那里言道着在他们看来,不过只是白日梦的幻想时,很快就到达了营地,这是一片待开垦的荒地,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开垦荒地。这个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不过只是一个寻常的,甚至不值一提的任务,其实,大多数民夫的任务都很简单,或是开荒、或是筑路、或是筑屋,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危险。

    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却是汉人再一次扎根东北的保证。甚至就连同这些朝鲜的劳工,同样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不过作为当事者的这些朝鲜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完全沉浸一种莫名的激动之中,而这种激动是他们来到大明后的第一顿饭带来的。

    当天的晚餐很简单,不过米饭咸菜,顶多也就是每人有一块咸鱼,可即使是如此,在得知这样的饭不要钱,而且米饭管饱后,也让他们每一人无不是感激涕零的跪在那感激着“大明皇帝的恩情”……

第83章 昭忠祠(第一更,求支持)() 
皇宫!

    不仅仅只有京师才有皇宫,在南京有皇宫,在沈阳同样也有一座皇宫,只不过与南京的皇宫不同,这座沈阳的皇宫,是后金与所谓“天命十年”修建,满清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京师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尽管其只是留都宫殿,但却因为其是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满清帝王特殊的重视,每年皆加以修葺。

    而现在,这所谓的“留都宫殿”,随着沈阳重新归于其真正的主人之手,其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满清的皇宫,摇身一变成为了“昭忠祠”,而其中所供奉的皆是从明初于辽东阵亡的将领官兵牌位。尽管除少数将帅之外,只有正三品以及将帅才有单人牌位供奉,而从三品以下直至九品级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至于普通士兵则以集体名册藏置在箱子里,每箱有万人名单,只不过因为名单不全的关系,所以仅只有数箱名册。

    可是即便是如此,将清虏的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也是沈阳皇宫中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崇政殿”用作为昭忠祠的主殿,仍然让不知多少人心底暗爽。

    “想来,既然是我大明数十万英魂在天有灵的话,今日忠魂驻此,亦会告慰于九泉之下。”

    对此,没有任何人会怀疑,甚至在月前奉灵典礼上,众人看着那殿上的“昭忠祠”的字样时,那脸上总是带着若有若无的笑容。恐怕即便是皇太极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其所谓的皇宫,会成为大明的昭忠祠。

    “三学士在天有灵,今日能入天朝昭忠祠,实是天朝恩赐”

    在等待着大王到来时,宋时烈看着殿前林立的卫兵,心底默默的想到,他甚至抬头看了一眼天空。

    在往昭忠祠去的路上,朱明忠同样从车窗中看了一眼天空,只不过,与其它人不同,他所在意的是天气。

    “今天这个日子还不错!”

    朱明忠自言自语道。

    “这场秀,无论如何都得做下去!”

    今天的“奉灵典礼”只是一场秀,一场演给朝鲜人看的秀!而所奉的“灵”是朝鲜三学士的牌位。

    崇祯九年也就是所谓的后金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后金汗皇太极于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事先,遣使通报朝鲜国王,要其断绝与明朝之友好关系,并参与拥戴行列,被断然拒绝。

    当朝鲜君臣得悉皇太极准备称帝及使团所携二书中要求朝鲜背弃明朝而向后金称臣的内容后,举国愤慨。国王朝会群臣时,大臣们纷纷谴责这一举动。他们慷慨陈词,指出朝鲜同明朝的传统友好关系,是“列圣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不可改变。而后金此举实为“窃伪号”的不义行为,“于天朝有新犯叛逆之罪”,必须严加拒绝。甚至提出斩来使以上奏明廷。国王于是下令:拒见来使、拒受来书。后金使者忿然徒劳而返。

    对使团被拒皇太极十分恼怒,遂于称帝后,便亲自出马致书朝鲜国王,严责其不通权达变,并以大军压境威逼其就范,仍然被拒绝。当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率领兵征伐朝鲜。朝鲜虽然举国奋起,各路出击抵抗,然终不敌攻势凶猛的八旗军,而节节潰败。第二年正月下旬,朝鲜被迫同清签订屈辱和约,并向清交出坚决主张忠明抗清的三位文臣:司宪府掌令洪翼汉、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三人,也就是“三学士”。

    三学士先后落入敌手后,凛然不屈,拒绝了清人的诱降。当清兵撤回时,乃被挟至沈阳。面对清人的一再威胁利诱,他们毫无所动。不论在囚所里、在清廷之上,面对劝降者、皇太极及众大臣,侃侃而言。义正词严地指斥清叛逆明朝、征伐朝鲜之非礼悖义,表示了宁死不屈的坚定态度。清廷招降失败,便以“倡议袒明,败盟构兵”之罪名,先后将其杀害。

    由此也就有了三学士喋血沈阳!

    三学士之就义,这是朝鲜崇明、拥明的“事大”思想所在。同样也是由他们衷心认可并坚奉不移的义理,即所谓春秋大义所决定的。他们坚持尊王攘夷,严明夷夏之防。他们认为明朝是天朝大国,是独一无二的天下共主。自“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必须全力维护。尊周事大即是真理,是“穷天地亘古今之大义”。所以,他们“以不背皇明为第一义”。以“臣事皇明”为“礼之当然”。这是举国共识。

    当然,这同样也是朱明忠所需要的,他不仅仅需要朝鲜的“事大”,更需要将朝鲜从“自治”变成“行省”,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举行这次奉灵典礼,将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的灵位请入昭忠祠,以表彰他们的忠明之举。甚至还特意请永历赐三人谥号,可谓是哀荣至极。

    而这一切,不过只是为了收买朝鲜的两班大臣以及士林,这种表面上的文章是值得的,至于将来只需要顺水推舟既可。

    马车越来越近了,坐在马车上的朱明忠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大王袍服,神情变得越发肃穆,他现在是大明的淮王,这场秀的主演。

    “忆皇恩,忆皇恩,赐名藩邦是皇恩,忆皇恩,忆皇恩,再造藩邦是皇恩;忆皇恩,忆皇恩,命将东援是皇恩;忆皇恩,忆皇恩,救邦水火是皇恩”

    唇边喃喃着这首诗吴达轩,作为吴达济的同宗,他曾于以朝天使的身份抵达过京师,但此时的心境却截然不同于过去。

    不仅仅是同宗堂弟此时所享的哀荣,给吴家带来的名声,现在朝鲜谁不知“吴文忠公”,谁不知他那位堂弟的谥号是由皇明皇帝所赐。忠明之事带来的身后哀荣,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非但三学士获得了谥号,就连数位身故忠明士人亦得到了大明皇帝的赐谥。

    皇恩浩荡至此,朝鲜上下自然是感激涕零,甚至现在朝鲜士林之中,更是大谈如何“以小邦至诚事大”,谈论如何“臣事皇明”,此时的朝鲜士林无不以“臣事皇明”为荣,当然这是“大义所在”。三学士正是为捍卫此大义而死!

    此时,再次来到天朝,在激动之余吴达轩更想看看那位大王,因为此行并非“朝天”,所以他至今还没有见到大王,只有在典礼结束之后,一行人才能拜见大王,接受大王赐宴。

    在朝鲜三百年事大历史上,这种典礼是第一次,容不得丝毫马虎。此次奉灵典礼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双方精心商讨才制定的。现在,只需要等到大王到来之后,就可以举行典礼。

    佛祖保佑,一切顺顺利利的!

    在场的几乎每一个朝鲜人,无不是暗自祈祷着,他们之所以会如此紧张,是因为他们生怕因为天气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导致奉灵典礼不能如期举行,让朝鲜上下为此遗憾。

    现在于朝鲜,甚至因为皇帝赐谥号的原因,使得其士林之中对未来生出了另一种憧憬,也许有朝一日于会有朝鲜人配享从祀孔庙!

    配享从祀孔庙!

    想到于汉城时听到的“妄想”。吴达轩只是暗自一笑,心道着那些人的无知,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朝鲜地窄既无大江亦无大河,如此焉能出圣人”,既然不能出圣人,又怎么可能会有圣贤配享从祀孔庙?

    “若是身后能得皇明“文”谥,虽死而无撼了!”

    就在吴达轩的心里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那边的军号声响起。

    大王到了!

    首先抵达“昭忠祠”的是一队骑兵,在骑兵经过之后,才有一辆马车停在“昭忠门”前,然后侍卫上前打开车门,在车门打开后,位于前排的吴达轩尽量往“昭忠门”看去,他记住大王的相貌,这会和当年他于殿上得见圣颜一样,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身着红色大典袍的朱明忠神情肃穆的缓步前行,进入昭忠门后,两侧站的除了忠义军的文臣武将之外,还有朝鲜的使臣,足足五十六人,除了官员之外,还有“三学士”的亲友,既然做戏就要做全套,他特意将微微则视那些朝鲜人,并向他们微微点头致意。

    一些轻微的举动,并不是失礼,而是“恩宠”。至少这些朝鲜人都感受到了大王的另眼相待,站在宋时烈身后的吴达轩,尽管年岁已长,可在大王走近时,他感觉到自己的呼吸突然停止了,现在他感到自己的身体颤抖的就像抖筛一般,他的脸膛甚至因为过于激动而变得通红,他想要大声喊发现自己的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噎住了一样,根本就说不出话来。

    看着越来越近的大王,吴达轩的双眼盯视着大王,嘴唇轻颤中他只觉得视线变得模糊,眼眶中噙满了泪水的他双膝一软,在伏倒于地上的瞬间,突然那声音回来了,放声嚎啕道。

    “小邦之臣,叩见陛下”

    

第84章 世人(第二更,求支持)() 
一面“太白遗风”的酒旗,标志着一座酒馆,这酒旗从何而来,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在乱世之中,于江南各地,这样的酒馆每城都起码至少有一处。当然这里卖的酒并不是烈酒,而是黄酒、米酒,与那茶馆有些相像,这酒馆往往都是人们,在于街上蹓达够了之后,到这里歇歇腿,喝上两杯浊酒,与友人畅谈的地方。这里既然谈论事情的地方,同样也是休闲所在,有事无事的都可以在这坐上半天。

    过去,在这里头,往往可以听到最荒唐的传闻,什么东西成了精,什么人被精怪附了身,千奇百怪的事情,不一而足,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一些书生于此商讨着国政,大有一副他们才是当朝首辅的模样。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争论往往都是因为报纸上的新闻而起。

    现如今,这几文钱一张的报纸,早就实兴开了,但凡是个识字的,即便不是天天买上一张报纸,也会隔几日买张报纸看看,若是家境稍宽裕一些,自然是天天看报,而在这酒馆里头,自然时常有人在那里看着报纸,在那谈论着报纸上的新闻。

    “瞧瞧,足足两万万两银子!”

    这几日,若是说这酒馆里头,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恐怕要数忠义军在沈阳缴获的银子!

    二万万两!

    这个数字,莫说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连想都没想过,即便是达官显贵,恐怕也没想过这个数字。

    “可不是,这下子咱江北可就阔绰了,二万万两银子,啧啧,若是堆起来,可不就是一座银山嘛!”

    银山是什么模样,没有人见过,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在那里比划着,想象着那银山的模样。

    “你们说,这么多银子,从沈阳往咱江北运的时候,那要用多少船啊?”

    一个人的好奇,换来的是另一个人的白眼,只听那人说道。

    “瞧你就是没见识的主,你没瞧见报纸上说的嘛,海军舰队已经驶往辽东了,为啥过去?不就是为了把从清虏手里的抢来的金银财宝都运回来。”

    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解释了,为什么刚回国的“秦国号”急匆匆的与“齐国号”一同编成舰队驶向了辽东,为的就是把银子带回来。

    其实,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早在半个月前,江淮银行就急不可耐的在报纸上告诉世人——淮王府决定将于沈阳缴获的银两全部存入银行,甚至过了三天还特意显摆了一下,一千万两银子刚刚运抵海州,在交存海州的江淮银行之后,随后对被运到银元局铸成银元。

    “二万万两,这下子咱们可踏实了!”

    这声踏实指的人们手中的银元券,毕竟,一直以来,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这银行里的银子不够了,他们手中的银元券换不出银子,现在,有了二万万两银子作保,自然的再也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你瞧……”

    放下手中的酒杯,富鸿基搭眼瞧着那边的酒客,用半嘲讽的语气说道。

    “这世间百姓多是愚夫,二万万两银子,便让其对纸钞深信不疑,全无当年顾虑,如此,江北自然财力无虑,”

    “可,这也是事实啊!”

    李光地看着这位从福建来到江北的同乡,他是顺治十五年戊戌进士,选为庶常,学习满语以及满书。顺治十六年己亥御试第一,又被授编修,分校礼闱,升侍讲。按常理来说,他的仕途如此一帆风顺,本应于京中任职,可就在此时,因为父亲去世丁外艰守制三年。按常理来说,即便是他日丁忧复出后,也会为朝廷重用,可是谁曾想他这边守制结束的时候,大清国已经不在了,不是不在,而是大清国已经远逃至关外,自然也就不能在丁忧结束后返回京城了。

    其实,这也不算是坏事,至少他躲过了对出仕满清官员的清算。不过世事总是不尽人意,虽然他躲过了一劫,可是他的优免却被撤消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几经辗转之后来到了江北,试图在江北出仕。因为是同乡的关系,所以富鸿基在来到江北之后,才会找到正在清河书院读书的他,试图通过他获得书院山长等人的推荐。

    “磐伯兄身为闽人,原本可以轻松于闽王处或者南安侯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