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承包王-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挨踹了,这次还加上了一个徐文远,用两位老爷子的话说,没出息,一句混吃等死的话也好意思在他们面前开口。

    wxi7

第418章 再穷不能穷教育() 
到了两位老爷子如今的年纪,他们都还想过混吃等死的生活,李宽在他们面前提起,确实让两位老爷子高兴不起来,要知道李宽才十八,十八岁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之时,但李宽却是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细细品味,确有几分味道,两个老爷子毫不要脸的将这句话变成了自己的,念叨了几遍,越念叨越感觉心境空明,倒是佩服起了李宽的才情。

    李渊和徐文远对视一眼,突然之间像是想通了什么,大笑不止,顿时觉得自己踹孙儿(徒弟)好没道理。

    仔细想想,孙儿(徒儿)的理想实现了吗?

    实现了。

    楚王府钱财无数,让孙儿(徒儿)数钱数到抽筋才是正常,而且睡觉睡到自然醒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他愿意,大可睡觉睡到自然醒;而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今不是也有了吗?

    “理想实现了,是不是该实现了目标了?”李渊笑道。

    经过李渊这么一问,李宽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像确实如祖父所说,自己的理想还真就实现了,别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实现的理想,自己在十八岁就已经实现了·······奇迹啊!

    难怪都说投胎投到了好人家可以少奋斗几十年,确实如此。

    李宽从未否定过身份带给他的好处,不管李世民前几年是如何看他不爽,但是他终究是占了这份便宜,所以哪怕是他迁移到台湾也没想过动摇大唐的根基。

    不过,李宽也从未否认过自己的努力,身份给他带来的好处固然不少,但是没有自己的努力,身份再高贵也混不到如今的地步。

    所以,他在笑,笑的像一个傻子,因为他不由得有些佩服自己。

    明明是个聪慧的小子,而且还是将来的皇帝,像小傻子一样成何体统。

    李宽被踹了,踹他的是李渊,看着李宽龇牙咧嘴的样子,老爷子心情好了不少,笑道:“带祖父去转转。”

    转转就转转嘛!干嘛要踹人呢,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李宽心中的怨念无穷大,刚准备找个理由让李渊自己去转就听见有人喊二叔,只见第五座小楼的二楼上,杜煜博趴在楼道的围墙上,朝自己的院子傻笑。

    自小楼修建完工后,杜煜博便带着从长安来的仆从和侍女住进了自家的小楼,用杜煜博的话说,自己好不容易从长安出来了,得过过当家做主的瘾,否则老爹和母妃总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朝杜煜博招了招手,差点没把李宽的心脏病给吓出来。

    只见,杜煜博从二楼一跃,抱住一根桅杆晃悠了两下便身轻如燕的落在了地上,朝着李宽他们跑来。

    刚跑到李宽面前就被李宽踹了一脚,怒骂道:“不要命了,以后再敢这么干,打断你小子一条腿。”

    对于李宽的教训,杜煜博只能报以讪笑,说着以后不会了;谁让李宽是他崇拜的人了,而且李宽是为了他好,他又不是不知道。

    踹人的感觉很好,踹了杜煜博两脚,李宽心情打好,大手一挥带着杜煜博和李渊徐文远出了府邸。

    四人才刚出府,李渊便问起了城中最显眼的两栋建筑物,他昨日刚来台湾就想问了,只是忙着回府收拾,没来得及。这两栋建筑物比李宽的府邸还要宏伟明显有些不合事宜,毕竟李宽的府邸在李渊的认知中,将来就是皇宫,怎能出现比皇宫还要雄伟的建筑物呢?

    “左边的是政务大楼,顾名思义,就是平日处理政务用的地方;右边是军务大楼,处理军务的地方。”

    “这就是你小子说的军政分离?”

    李宽点头。

    “那立国后的皇宫呢?”

    “祖父,咱们台湾没有皇宫。”

    “没有皇宫?”李渊嘴巴张的老大,在他认知中,凡国那是必有皇宫的,不管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小,皇宫这种东西必不可少,那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对,没有皇宫。”李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接着解释道:“您看看两座大楼中间的工地,这是将要修建的是总务大楼,也就是将来商议国事的地方。”

    “这所谓的总务大楼也就是皇宫了,不过是否太过于小气了一些。”

    李渊的意思,李宽明白,无非是觉得占地面积太小,不能彰显一国气度而已。

    李宽解释道:“孙儿知道您的意思,不过总务大楼只是处理一国事务的地方,并非咱们居住之地,毕竟家是家,国是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咱们台湾初建没几年,所以现在的一切事务都在政务大楼中,但是以后各官署成立后便会从政务大楼中分离出去,修建各官署的大楼,所以总务大楼没必要修建多气派,只是需要高度而已。”

    一边听李宽解释,一边朝着政务大楼走,忙碌的人群让李渊眼前一亮,朝气蓬勃的氛围让李渊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一般。

    一行人看到了未时,连政务大楼的底楼都没看完,皆因李渊和徐文远的问题太多,挂着牌子的各个部门他们从未听过,总要李宽给他们两人解释一番,一解释,牵涉到的话题就越来越多。

    实在受不了李渊和徐文远的盘问,李宽无奈道:“咱能先去用饭么?各个办公室的职责等到了您老参与其中之时就能了解了;再者说,各个官员对于自己的职责都清楚,您老有时间自己询问便是,何必让孙儿再给您细说呢!”

    听李宽这么一说,李渊和徐文远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李宽将来是皇帝,让皇帝干讲解的活确实有些过分,而且李宽能分离这么多部门出来肯定是给各个官员讲解过自己的职责所在,如今从头再来一遍,就是他们自己也会感觉恼怒。

    “走吧,正好去城中看看。”

    出了政务大楼,李宽带着李渊等人到了胖厨子夫妻开的一间酒楼。

    好不容易等到了上菜,连吃饭也不让人吃个安生,因为李渊看见了用饭的食客结账时并没有用铜钱而是用的纸币。

    纸币的使用,再次颠覆了李渊一直以来的认知,纸张也能当作铜钱使用?

    听李宽一边吃一边解释纸币出现的缘由,看过纸币的情况,李渊越发佩服这个孙儿的才智,总算是让李宽安安心心的吃了一顿饭。

    酒足饭饱睡意来,本打算回府睡午觉,可是李渊兴致勃勃,非要拉着他在城中转,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什么都要问两句。

    对于李渊的行为,就连徐文远也看不过去了,拉着杜煜博就走。

    徐文远跟着去政务大楼纯粹是为了看看李宽这个徒儿在台湾的情况,对于政事和民生方面的东西,徐文远其实不怎么好奇,他看重的还是教育。

    正好,杜煜博来了台湾大半年,在台湾进学,给他讲解台湾的教育问题非常合适。

    台北的学城囊括了小学到大学,占地面积不小。

    虽说不少的地方还有工匠在忙碌,但是徐文远看的明白,学城修建起来之后到底有多壮观,大唐的国子监比起台北的学城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庞大的面积,忙碌的场面让徐文远震惊,忍不住问着杜煜博:“学城中有多少人进学?”

    “徐爷爷,现在的学城大概有四五千学子吧!听思舞姐姐说,台湾如今正在推行小学教育,二叔要求所有的县城必须有一所小学,将来都会到台北的学城来进学,到时候至少有万人啊!”

    如今有四五千人就已经让徐文远震惊了,上万人的学舍让他张大了嘴,但是震惊也就片刻的时间,回神之后就想到了杜煜博话中的漏洞,不满道:“你小子敢欺骗老夫,四五千人的学城,有那么夫子教学吗?”

    “我可没欺骗您,学城之中的老师可不少,就是我也是老师中的一员。”杜煜博说到这句话之时脸上带着些许的骄傲,见徐文远眼神有些不对,立马一本正经的解释道:“真正教授的学识的老师确实不多,也就珊珊姐姐几人,因为老师缺乏的原因,像咱们这类有些学识的学子也会被安排时间去教授刚刚进学的学子。”

    杜煜博的解释让徐文远猜到了七七八八,学识不足以继续进学的学子就是将来教导刚入学的学子。

    对于李宽的这个办法,徐文远很赞同,但是一想到当年闽州学城的开支皆有楚王府支出,徐文远显然有些担忧,闽州学城的可不比台北的学城,从规模上来说便小了十倍不止,学城的开支楚王府自然能支付。

    可是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台湾初建,楚王府还得承担台湾各项建造的支出,楚王府还能承担起这么大的财力支出吗?

    “学子进学需要交束脩吗?”

    “这倒是不用。”像似猜到了徐文远的担忧,杜煜博仔细想了想,解释道:“不过,学子所需的一切费用皆由家里承担,二叔只需修建学城。”

    “那就好···那就好······”念叨了两句,却总感觉杜煜博的话依然存在不小的漏洞,徐文远再次问道:“台湾的百姓有如此富庶吗?笔墨纸砚的花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听思舞姐姐说,最初来学城的人也不多,但是二叔颁发了政令,说什么教育是台湾发展的根本,咱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所以才有现在的规模。而且,咱们台湾因为糖厂和竹子众多的原因,纸张并不贵,只是质量有些差,但是咱们学城早已不再用笔墨,纸张的质量完全没有问题。”

    “不用笔墨用什么?”

    “用铅笔啊!”杜煜博说的理所当然。

    “这铅笔又是何物?”

    “铅笔是二叔弄出来的,一文钱一支,既便宜又适用。”

    wxi7

第419章 去台南() 
说到了教育的事,徐文远明显精神十足,让杜煜博带着他在城中转,只要见到书店就会进去看看,询问价格。他发现,在台湾想要进学并非像大唐一般困难,因为学习所用的东西价格低廉,就算是大唐的一般人家也能负担。

    大唐的寻常农户之所以不能让家中的孩子进学,无非是因为负担不起孩子的费用,在大唐供养一个孩子进学耗费太大。

    一来,大唐农户的收成低,缴纳赋税后所剩无几,日子过的紧巴巴。

    二来,每年得给夫子交纳束脩不说,还得担负孩子进学所用的笔墨纸砚,单单是笔墨纸砚就让百分之九十的人望而却步了,更别说大唐的夫子们不愿意教授农家孩子。

    三来,大唐的阶级划分和社会意识,也导致了大唐的农户之子进学困难。

    但是在台湾,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台湾水稻一年三季且赋税低廉,百姓只要稍微肯干一点,家里的粮食是不缺的,完全可以负担家里出现一两个“米虫”。

    让人望而却步的笔墨纸砚也因为台湾造纸技术的发展和铅笔的出现得到了大力的缓解,以至于对于不少百姓而言,承担的花费并不多。

    至于阶级的划分和社会意识,台湾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吗?或许有,但那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到时候还是否是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还得两说呢!而所谓的社会意识,李宽的意识就是如今台湾的社会意识。

    台湾进学的情况自然比大唐要容易许多。

    兴奋的徐文远好像忘记了时间,直到夜幕笼罩了整个城区,城中点燃了灯笼,徐文远才带着杜煜博回了府邸。

    之后的时间,李渊和徐文远把自己当成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日太阳初生便从府中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会回到府邸,各有各的乐趣。

    李渊整日在政务大楼和军务大楼转,遇见自己不能理解意思的办公室便进去询问一番;徐文远则是喜欢在城里各个书店转,遇到书店总会进去询问一番价格,然后怒骂书店的店主没良心,纸张和笔墨的售卖价格竟然比学城周边店家的价格要贵一些。

    让一群被骂的店家忍不住骂娘,他们的位置能和学城周边的位置能比吗?学城周边的店家生意好的不像样,卖便宜一些那叫薄利多销,他们要是卖的便宜那叫亏本,毕竟他们售卖的纸张和笔墨那是供应给城中的富户的,质量比学城周边的质量好,卖贵一些怎么了,碍着谁了吗?

    好在,店家们知道徐文远的身份不凡,好言好语的给徐文远做出了解释,而他也是通情达理之人,知道情况后给店家赔了礼,否则名声肯定会在台北臭大街的。

    两位老爷子经过半个月的考察,总算了解了各自想要了解的情况,也总算是到了各自该到的岗位上,徐文远去了学城教学,李渊带着福伯到了政务大楼办公。

    李宽也从繁忙的政务中抽离了出来,开始安排家中的事宜。

    两个儿子四岁了,该进学了,所以被李宽毫不留情的扔到了学城的小学读书,对于这件事一家人举双手赞成,但是对于让两个孩子跟着蒙云学武却一致反对。

    不过,李宽坚持己见,两个孩子的苦日子便开始了,上学的时间上课,休沐的时间练武成了两个孩子的日常,直到三年之后才结束这样的日常。

    苏媚儿去了学城,孩子去了学城,妹妹、弟子也在学城,家中顿时显得有些安静,这样的安静万贵妃不喜欢,所以孩子们去上学之后,她便带着侍女去了自己的花草地,打理自己的花草和蔬果,到了傍晚孩子们回府之时才会从地里回来,俨然成了一个农家老太太。

    李宽倒是乐得这样的安静,但是他却很忙,忙着给怀恩灌输商业方面的知识,楚王府在台湾的所有产业毫不保留的交到了怀恩手上。

    好不容易忙完了家事,想着休整一段时间准备去台南,周县令等人却来了。

    对于这些前来的县令,李宽有大用,没敢让李渊插手,他再次忙碌开了,不仅要给周县令等人安排合适的位置,还得给众人介绍职责,毕竟台湾的情况有些复杂,与大唐和闽州的情况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等到忙完一切,原本给自己留下的休整时间也没了,因为刘仁轨带着海军舰队到了台北。

    没敢和李渊他们说自己打算随军出征,只是说自己要去台南看看。

    处理政务大半个月,李渊对于台湾的情况倒是了解不少,知道台南的问题,对于李宽去台南丝毫没有怀疑,拍着李宽的肩膀说:“亲自去看看也好。”

    有了李渊的赞同,众人真就以为李宽只是去台南看看,也没反对,只是提了一点要求,早些回府。

    然而,李宽却知道早些回府是不可能的,毕竟随大军出征,什么时候能回来是一个未知之数,就连能不能回来也不知道。

    按理说,李宽作为台湾将来的皇帝,他是没必要冒随军出征这个风险的,但是他却是不得不为。

    想要立国,必须的完全掌握军队。

    而完全掌握军队的办法,除了军中的思想教育外,就只有带着大军出征建立威望,若是在军中没有一点功绩,如何能让士卒信服呢?

    威望这东西,在李宽当年和冯家开战之时就明白,那是打出来的。

    等到众人各自去忙,李宽让怀恩叫来了马周,带着马周、刘仁轨和怀恩进了书房。

    “宾王,知道本王叫你来所谓何事吧!”

    “微臣知晓,微臣等着殿下大胜归来之日。”

    “知道就好,太上皇年纪大了,所以本王出征的这段日子,多替太上皇分担一些政务,能处置的之事莫要去劳烦太上皇。”

    “微臣明白。”

    李宽点点头,朝怀恩看了一眼,怀恩心领神会,从书房中找出了一个箱子放到了马周的面前。

    “这些是本王离去之后对台湾的规划,希望本王归来之日,宾王已经将这些规划妥善的实行了。”

    “殿下放心。”马周打开箱子看了一眼,神色莫名的看向了李宽:“殿下难···难道就不担心微臣······”

    没说完,李宽却领会了马周想要表达了意思,笑道:“本王向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是对宾王有所怀疑,本王当初也不会带着宾王来台湾了。”

    话是这么说,但是李宽真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忧吗?

    他还真就没有。

    马周总管台北不假,但是马周在百姓中的威望和名声却远远不及他,煽动百姓叛乱几乎没可能。

    而且,李宽没有后手吗?

    他当然有,台北治下的各县县令都是从桃源村出来的老人或学子,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而周县令这些与马周交情不错的县令却被李宽分散到其他三个市,总管一番,就算想跟着马周造他的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

    更何况,杜荷所管理的稽查部不是摆设,稽查部早已不是闽州那时候的小猫两三只,如今的稽查部其实已经相当于后世的警察和检察院没了,招收了不少的人马,马周一旦有异动,稽查部的动作比马周还快。

    当然,重要的还是军队,楚王大军迁移到了台南,台北的军队不多,可是李宽将留在闽州的楚王军带到了台北,由蒙云统率,蒙云的忠心,李宽是信得过的。

    更别说,还有李渊坐镇台北,李渊老了不假,但是姜是越老越辣,对于这点李宽早有体会,他还就不信马周能斗得过李渊。

    在如此众多的不利情况,马周还能夺了他打下来的基业,李宽只能佩服了,然后带着出征的大军扫平一切。

    不过,这些情况马周一时间也没想到,因为他从未想过要反叛,他也就是那么一问,再次确定下李宽的心性,毕竟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历史上发生太多了。

    而听到李宽那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马周放下了自己的担心,这样的皇帝值得他一生跟随。

    “是微臣多心了。”马周再次躬身行礼。

    李宽不在意的摆了摆手看向了刘仁轨,问道:“仁轨此次与本王出征,基隆的政务安排妥当了吧!”

    “殿下放心,一切皆已安排妥当,政务由李山石为主,王誉为辅。”

    李宽点点头,像似再给刘仁轨说,也像似自言自语,说道:“此次出征后,咱们得立国了,所以仁轨以后恐怕得要留在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