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启风云-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想了想让卫士把军机处、军参处和军政处其他人叫来,大家商议完后好当场指派人员。天启早上来时军务院中的人就知道了,大家隐隐约约知道要选些人去贵州平叛,有人期待着选上自己好立功,也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等结果,当内卫叫人去军机处开会时,所有人都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赶了过来。

    见张维迎、高第、王永光等人还有军参处和军政处一批人到齐后,天启仔细看了看问道:“怎么倪元璐没来?”

    王永光回答道:“回皇上,倪元璐倪大人去博学院去了,昨天在渤海军区试炮的孙元化和茅元仪回来了,找倪大人去商议大炮上海船的事。”

    听王永光这样一说,天启想起了前一阵渤海军区王在晋的奏报,他说渤海军区造了大量的渔船,与山东、南直隶、浙江等省达成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就是各省出钱让渤海军区统一造渔船,造出的渔船和打到的鱼归各省所有,渤海军区可以从中抽取一定费用造炮舰,炮舰护渔船渔船出费用大家皆大欢喜。但是在福建海边的时候受到了盘居在台湾的外国炮舰攻击,渤海军区的炮舰跟敌人打了几仗,虽说收复了一些小岛但自身损失惨重。

    渤海军区失利的原因很简单,自己船上的大炮没别人的大炮打得远打得准,自己的船是全木结构防护能力也比不过外国炮舰蒙有铁皮抗击打。王在晋气不过就请旨让人去帮忙造炮改船,天启让博学院中的孙元化和茅元仪带人去实地考察,并说过还需要帮助的话可找倪元璐,因为倪元璐正跟几个泰西人在造新型大炮。天启询问过龙华民等人,龙华民说在台湾的那些人跟他们不是一个国家的,双方还处于敌对状态,天启想外国人的技术应该能对付外国人。

    听到孙元化和茅元仪回来了,天启说:“事情应该不大,如果事情不好办孙元化他们应该来军务院求助,现在他们只找军备处的倪元璐去,可能是遇到点小问题想解决了继续研究。先不说他们了,我们说说整顿军队的事吧,前一阵我们商议过在贵州平叛外带整顿培训军队的事,后来觉得全国的军队都到贵州去不现实,所以想多设立几个培训地点。开始孙先生提出在辽东或者蓟州军区培训,这样做可以加强北方的兵力,你们有什么好意见?”

    王永光首先赞叹道:“皇上,孙大人的巧思那是极好的,臣是非常地佩服!臣一直也担心张静安和赵率教带走七万人南下,北边的防务就会不会很空虚,万一蒙古人和女真人联手进犯,虽说不一定遭受好大的损失,但也会让朝廷手忙脚乱。现在如果能在北边也建立个培训基地,山东、河南、北直隶的军队就相当于轮换着来拱卫京师,如此巧思怎么会不让人佩服呢?反正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孙承宗听王永光如此拍自己马屁,心情大好之下谦虚了几句,但也向其他人说道:“这只是本官的一个建议,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或者补充都可以说一说。”

225 开疆拓土(下)

    前一阵大家已经对在贵州和四川边界处平叛的事有过商议,事后军务院中的众人又多次私下探讨过,因为平叛和整顿军队跟军参处和军政处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个部门中的人都在深思熟虑,知道天启迟早要过问所以大家都做足了准备。

    军务院的人喜欢思考的主要原因源于天启的奖励制度,在对个人的奖励方面,天启不以人的年龄、资格、品级来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的年龄、资格、品级已经在俸禄上作了体现,奖励只能以贡献来区分,这样才算是公平,也才能激发年轻人和有进取精神之人的激情。军务院中人都不是玩刀舞剑使力气的人,他们的长处是个人的智慧,所以天启规定奖励要根据谁出的主意多和效果好来定。

    在这一制度的驱使下,每次要轮到大家出主意时大家就知道机会来了,每个人都憋足了劲要露一手。上次倪元璐出了个制造手雷的主意,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终于做出来了,并在宁远之战的关键时刻立了功,倪元璐回来就得到三千两银子的奖励。三千两相当于倪元璐十五年的俸禄,这让好多人都眼红得不得了,据说这次新型大炮的奖励更多,只要造出不炸膛、不变形、内口均匀射程远的大炮,一万两的奖励不会少一分,这让几个军机大臣都很羡慕。

    由于大家都准备得比较充分,孙承宗叫大家说话时反而冷了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微笑着观望。见大家都笑嘻嘻的不说话,黄道周说:“既然大家都不说话,那我就来抛砖引玉吧。我认为既然要通过平叛整顿军队,就应该慢慢来做扎实点,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地方,只看哪个地方合适就在哪里办,其中还得遵循某些原则。比如说这次之所以要以贵州为中心整顿军队,是因为那里有叛匪,我们这样做是平叛整顿一举两得。”

    天启点头说:“黄大人所言极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是长久之计。既然说到贵州平判,朕先宣布一下,这次由高第高大人坐镇贵州协调指挥,请高大人不要推辞。”

    高第一听大喜说:“臣遵旨!多谢皇上看重,臣一定不负皇上重托!”

    天启点头说:“高大人谨慎稳重,宁远之战之所以取胜离不开高大人的亲自主持,相信这次贵州平叛高大人也一定能马到成功,只要记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就行了。”说完又转头对黄道周说:“黄大人开始说要遵循某些原则,不知道黄大人认为有哪些原则需要遵循?”

    黄道周说:“皇上,臣认为既然要整顿军队就得准备打仗,打仗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是让战争远离百姓,现在大明虽说地大人多,但是没有一个战争的缓冲地带。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宁夏之役虽说各自发生在某一地,但也波及到四川、贵州、湖广、陕西等好几省,朝鲜之役更是动用了举国之力,嘉靖年间的倭寇祸乱也让东南各省的百姓受尽了苦,战争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会削弱国力民力,臣认为今后应该想办法让战争远离百姓。”

    天启想了想说:“黄大人所言有道理,以前的不说就说现在,奢崇明和安邦彦叛乱影响了四川、贵州、云南、湖广等好几省,盛产粮食的四川和湖广的粮食产量都因此下降。辽东女真叛乱,几十万辽民或被迫入关或受其欺凌至今还没彻底解决,想起来让人心中有愧。黄大人说让战争远离百姓朕赞同,但不知道黄大人有具体做法吗?”

    黄道周说:“有!臣这么久以来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如果在守边军队和百姓居住区设置个缓冲地带,打仗归打仗种庄稼归种庄稼,这样一来就能够生产打仗两不误。”

    天启说:“朕明白了,黄大人的意思是要分个内外,大明的四周边境地区都应该有个军事隔离区,或者说是军事警戒区,现在没有军事隔离区的就要向前扩展出一个军事隔离区,是不是这样?”

    黄道周点头说:“是的,像当年的倭寇祸乱,就是我们没有在海岛上成立军事警戒区,致使倭寇直接就登岸劫掠百姓了。北边也一样长城边就是百姓居住区,蒙古人一过长城百姓就会遭殃,但自从皇上在两河口到喜峰口和古北口连修两道边墙后,臣听闻长城边的百姓心中大定。两道边墙的防守力量并不大,但它能起到警戒作用不至于蒙古人打过来时百姓还在梦中。”

    天启点头说:“黄大人言之有理,军务院下来要好好议一议,谁再来提好建议?”

    陈奇瑜这时候说:“皇上,黄大人思虑深远臣等素来佩服,臣的办法或许是黄大人建议的补充。现在只有辽东、蓟州、渤海三大军区既有守备部队又有机动部队,臣想是否可以根据地域再组建几支独立于各省守备部队的机动部队,这些部队专门用于野外作战受皇上直接指挥。野外作战部队受皇上直接指挥可以增加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还可以让其与地方守备部队互相监视避免出现奢崇明、安邦彦、努尔哈赤那样的叛匪。”

    天启笑道:“开始朕跟孙先生正商议是否在贵州之外再在蓟州设置个地方,用来整顿培训军队,陈大人居然说要按地域组建野战部队,不知道陈大人认为应该在哪些地域组建多少野战部队呢?不过这些野战部队全由朕亲自指挥朕怕忙不过来,也没有那个军事才能,朕可不想重蹈英宗的覆辙。”

    陈奇瑜说:“南北两京各有一支是肯定的,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还得组建四支以安定四方,开始说到有外国人占据了台湾,那么还得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共有七支应该够了。皇上忙不过来也好办,臣记得皇上原来提过要在经过检验的部队前面加上皇家二字,这七支部队必须是在经过检验的精锐之军中挑选,到时候冠以皇家二字既是实至名归也相当于是皇上亲自指挥。”

    听了陈奇瑜的话天启还在寻思,洪承畴这时说道:“皇上,臣认为黄道周黄大人和陈奇瑜陈大人都说得有理,组建野战部队和扩展警戒区域都很重要,臣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层层挑选和传递交接完成这个过程。”

    天启抬头看了看洪承畴,问道:“洪大人有何具体办法来完成?”

    洪承畴说:“先在现在的边军中挑选,把现在的屯守部队分为战斗部队和生产建设部队,然后在战斗部队中再次挑选,分其为守备部队和野战部队。把三支部队经过有针对性地培训后,让野战部队向外扩展占据险要,行动上以歼敌为主要目的,在该地域征战驱敌直到没有敌人再敢来滋事。当一切稳定后野战部队就可以将占据的地域交给守备部队,同时让生产建设部队来屯田。”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意思是野战部队在前开拓,守备部队在其后驻守,生产建设部队紧跟来屯田作长期打算。假如再要向前又该怎么办?”

    洪承畴说:“三支部队各司其职分三层布置,可以增加警戒范围满足黄大人说的让战争远离百姓,将来有需要了要再次前进,可以将屯田交给百姓耕种,如此步步为营可为大明不断开疆拓土。”

    天启赞许道:“看来前一阵的西北之行对洪大人有很大启发,如此想法当可一试,还有谁说说建议?”

    张祥安这时候说道:“皇上,前面几位大人说得都很好,但是有个根本的事情不解决恐怕都是水月镜花之谈。”

    张祥安这话一说一下子就得罪了不少人,好多人都冷冷地看着他,他老子张维迎听得直皱眉头,心想这孩子怎么还这样说话?

    天启也是心中一乐,问道:“小张大人有什么好建议?为什么说他们说的都是水月镜花之谈?”

    张祥安没有理会其他人的目光,只对天启说道:“皇上,臣认为要整顿军队首先得废除军户制度,这行军打仗不是好看让大家看着玩的,也不是随便走一走就能把敌人吓跑的,那是要真刀真枪血拼的。一个人的体力、精力、耐力在二十岁左右最好,超过三十岁就会走下坡路,现在军队中四、五十岁的老兵大有人在,这样的军队能守城就不错了,用来野战跑不了两里就该停下来喘气,怎么会有战斗力?”

    大家开始都不满张祥安口无遮拦,听他提到废除军户制度让军队年轻化这一建议,心里还是对他有一点佩服的。天启也点了点头说:“小张大人这话说得好,不过你准备怎么个废除法呢?就算废除军户制度那些年纪大的老兵该怎么安置?又该从哪里召集到那么多的年轻战士?”

    张祥安说:“臣早就想过了,年老的去生产建设部队,太老弱不堪用的让其回家,人不够就实行普征制度,宣布全国每个适龄之人都应该服兵役。”

226 兵役制度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期,劳动力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不是敌人打到家们口,一般都不会把所有壮劳力抓去当兵,因为壮劳力一抓走这个家里就没有人能下地种田。如果恰好这个家的女子都是缠过脚的小脚女人,男人全被征去当兵这个家就算毁了。当然遇到战事紧急时也会在民户中征兵,不过都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留点劳力好撑持一个家。

    当张祥安普征的话一说出来,大家都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洪承畴问道:“张大人,假如依你所说让所有适龄之人都从军,那谁来种地呢?真要这样恐怕敌人还没打来农民就先会起来造反吧?”

    张祥安说:“洪大人多虑了,下官的意思并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当一辈子兵,只想让每个人为国家当几年兵。一个男人十六成丁,当五年兵后才二十一岁,回家不影响成家立业。至于说要把每家的男丁都抽走的说法也不成立,一个家里的男人都是相继成丁的,还是可用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老法子,只不过是兄弟轮流着当兵而已。”

    洪承畴一想也对,除了双胞胎和多胞胎谁家的男丁都不是一齐长大的,轮流当兵也说得有理,不过他不甘心地问:“张大人说废除军户制度,是不是就是说民户当了兵就可以转成军户?假如他服了五年兵役后回家,是转为民户呢还是转为商户匠户?这样一来会不会把户口搞乱?还有就是现在一般都是十六、七岁就要成亲娶媳妇,一个人到二十一岁再回家怕已经不好找媳妇了,到时候他们会不会埋怨张大人呢?”

    张祥安挠了挠头说:“洪大人说的户口和娶媳妇的事下官一时没想那么多,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应该都好解决,反正取消固定军户制度是利多弊少,而且下官可以肯定地说是势在必行的。”

    正在大家争论之时,谈敬来到天启身后轻声说:“皇上,内卫来报说倪元璐倪大人回来了,现正在外面求见,是否宣他进来?”

    天启点头说:“倪元璐的鬼点子多,让他进来讲讲他的看法,正好也听听渤海军区的事情解决了没有。”

    谈敬点头出去后一会儿倪元璐进来了,他先是向天启弯腰行礼,然后又向孙承宗等人告罪,天启吩咐他坐下后问他:“听说你去跟孙元化他们商议大炮上船的事去了,商议出什么结果来了?”

    倪元璐说:“回皇上话,陆地上的大炮都还没解决好海上用的大炮就更没办法,我们以前的大炮比不过别人的大炮射得远威力大,铜炮打几炮就变形只能装装样子吓人,要上船不难但要取胜就有点难。至于说要像占据台湾的外国船一样用铁板蒙在船外侧挡炮弹,现在还没有进行过准确计算,臣怕现在的船装上铁板没挨上炮自己就沉了。”

    天启嗔怪道:“哪里来的那么些俏皮话?明天起你就专心计算大炮和铁甲吧。不过呢这事急不得要慢慢来,反正台湾就在那个地方外国人一时半会儿还搬不走,等我们准备充分了终究会收回来的。”

    倪元璐点头说:“皇上说得是,外国人再厉害毕竟他路途遥远,像这次一样他们海战赢了但也有损失,我们损失大但可以及时得到补充,他们损失小补充起来就不容易,最后的胜利肯定属于我们。不过皇上让臣明天开始搞这个,那两河口还去不去呢?”

    天启说:“不用去了,原来让你去两河口坚守是因为兵力不够,需要你带人用手雷威慑蒙古人。现在大家有了新的考虑,兵力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要把你用在该用的地方。”说完后就把大家开始的商议过程给倪元璐说了说,并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

    倪元璐想了想说:“皇上,臣认为张祥安张大人的建议很好,年轻人灵活反应快比中老年人适合打仗,普征制度在现在来说是最恰当的制度。户口转换的问题臣了解不多不好多言,不过耽误娶媳妇一说占不住脚,说不准二十一岁娶媳妇比十六岁娶媳妇对国家更有利。”

    洪承畴见倪元璐帮张祥安说话,不高兴地问:“倪大人,常言道‘早栽稻秧早打谷,早生儿子早享福。’你说二十一岁娶媳妇比十六岁娶媳妇对国家有利,这是怎么一说?”

    倪元璐说:“洪大人有所不知,下官偶然在医学院中听人这样说过,说民间很多妇人都是因为难产死的,年龄小生孩子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你想一想,男子年龄大些娶的媳妇是不是年龄也要大些?妇人年龄大难产死亡的就少,今后会生出更多的丁口,是不是对国家有利呢?”

    洪承畴听倪元璐这样说不禁有些语塞,天启这时候笑道:“你说男子年龄大娶的媳妇年龄也大,妇人到了婚嫁之年不会嫁给别人吗?当了五年兵回来会不会娶不到媳妇?”

    倪元璐说:“皇上,这个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想办法把媳妇给他们留着就成。不过这事呢还离不开皇上的帮忙,只要皇上一道旨意,服了兵役的人回来都能娶上媳妇。”

    天启迟疑地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要朕下旨延后婚嫁年龄不成?”

    倪元璐说:“臣听闻皇上准备在宫中广召宫女,允许她们学习各样手艺并同意每年放一批到年龄的宫女出宫还乡,并且在各府县都设立了女官,专门组织妇人在一起学习针工织绣女医等事。臣的意思是这些每年出宫的宫女可不可以成为各县的女教谕?让她们把十三岁到十八岁的妇人都召集到一起读书识字学习各种技术手艺,到了十八再出来说不准因为条件高还能嫁个好人家。”

    天启点头说:“依你的意思优先嫁给退役军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是不是?”

    倪元璐说:“话是这样说,但不能说培训出来的妇人必须嫁给军人,根据各人选择来嘛。”

    听了倪元璐的话大家都觉得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以来女子一般都在十六、七岁就嫁人了,早的有十三、四岁就嫁人的,如李白的《长干行》里就有‘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的叙说。一个女子只要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嫁人,县官就要派人到她家问她父母是不是准备养老女,老女就要跟男丁一样纳税,所以女子都嫁得早。假如一个军人二十多岁退役回家,年龄上适合的女子都嫁人了,剩下的年龄都差太远,如果所有女子都培训到十八再嫁人军人刚好赶得上。

    就在大家仔细琢磨倪元璐的话时,张维迎说道:“皇上,开始小儿祥安说到废除军户普征兵员让人人服兵役,臣对此有点看法,臣认为废除军户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