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惊雷-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孙绍全驾驶的头车已经冲过了鬼子车队,威风凛凛地停在路旁,车上的弹痕和凹陷,以及红色的血迹,象是大将军用身上的伤疤在显示自己的武勇。车上的机枪不时响着,射击着寥寥无几的目标。

    战场上,枪声、爆炸声逐渐稀疏,雪地里的伏兵发起了冲锋,或者说是跑步赶过去。

    一百五十多人的伏击,各种武器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本没给鬼子展示优秀战术素质的机会,便以轻微的伤亡代价,获得了胜利。

    这样的结果,令孙绍全等参战官兵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横七竖八、死状各异的尸体,燃烧冒烟的汽车,空气中皮肉、橡胶的焦糊味,却又都确定无疑地显示着真实。

    凶恶、残暴,战斗素质优良所有形容鬼子的词汇似乎都变成了疑问。这个时候,孙绍全等军官或许才想起杨天风说过的话。

    “在我们选定的战场,用我们设定的战术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武器效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鬼子发挥战力的空间,或者根本不给他们施展的机会”

    孙绍全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带着浓重的白雾,心情变得异常舒爽,头脑也变得更加清醒。

    “马上打扫战场,迅速掩蔽,防止鬼子的空袭。”孙绍全禀持了杨天风的谨慎小心,大声喊着下达命令。

    他知道步兵正从四铺镇向这里赶来,战斗已经结束,援兵恐怕全要变成运输兵,变成又背又扛的劳力了。

    春节攻势算是结束了,三纵将永、宿之间的防线向东推进了数十里,直达四铺镇。

    鬼子损兵折将,暂时无法再调集兵力展开进攻,采取了收缩保路的策略。由四铺镇至宿城的大小据点多数放弃,拼凑出一千多日伪军驻防宿城,并保证津浦铁路的安全。

    三纵也没有继续大举进攻,佟支队将主力放在四铺镇,一边补充训练,一边派出小股部队和各家地方武装的游击队,渗透游击、占领乡村,将四铺镇以东至宿城的地区逐渐变成光复区或游击区。

    郭松林率领的直属警卫团和陈支队兼程赴援,却没赶上仗打,都变成了运输队,把战斗中缴获又藏在各处的“东洋垃圾”运回根据地。

    宿县乡村,象四铺镇、西二铺乡等地的百姓开始返回家园,随之一起行动的是永城青训班的青年干部,分别担任村、镇、乡长,控制住基层政权,组建联防队,破坏公路、建设村落工事

    宿城的百姓撤出后,一部分投靠乡村的亲戚,一部分则迁至永城,由县长陆文平等人想办法安置

    。

    所有的这些工作琐碎又繁多,当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全部完成的。杨天风自然也不会事事亲历亲为,东进暂告一段落,把部队重新布防,交代好各项事宜后,他便返回了芒山镇。

    经此大战,杨天风再度下达了扩充命令,各支队和警卫团的人员都将达到两千余人,算上整合扩编后的各支游击队,他准备在两三个月内将部队增加到一万人枪。

    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军工能力在提高,最主要是此番东进作战缴获颇丰。

    虽然杨天风写出了游击战的教材,但在其中他也强调了“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并且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而只从战术上考虑,游击部队能否发展壮大,便不仅仅需要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特别是没有军工后勤支撑的情况下,适当地打运动战、歼灭战,便不可避免。不打歼灭战,武器弹药从何而来?

    三纵虽然有兵工厂,但除了卧虎岗月产千枝霰*弹枪外,芒砀山兵工厂主要生产能力还是集中在钢拳、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地雷等武器上。这样,装备士兵的枪械除了四下搜罗购买,也主要依靠战斗缴获。目标不光是鬼子和伪军,还有不抗日、专殃民的游杂武装。

    扩充有度,有眼光的人依然会给出“扎实”的评价。而基于地盘、人口、赋税、枪枝等支撑因素来综合计算军队的数量,在当时可能还是很先进的理论,且并不为人们所理解和赞同。

    当时,即便是八路军、新四军也为在敌后的顺利发展所误导,不知不觉形成了人多势众的心理。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严明纪律,爱民恤民的政策,撒入敌后就象种子遇到了适合生长的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四个人的工作组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一个工作队,甚至独立团。

    这样的迅猛发展固然使敌后抗日形势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因为枪械不足,训练不够,部队的战斗力却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时,脱产人员太多,也给后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反观三纵,盘踞于新划分的宿州专区,有数县之地,上万武装并不为过。当然,要说上万人枪,就有点吓人了。

    军事上布署完毕,政务上大撒手,杨天风又把精力集中在军工生产,以及钢铁的炼制上。顺便,他还得时不时地去刚有雏形的煤化厂和水泥厂进行指导。

    “东洋垃圾”不断运到,汽车发动机、电气设备、传动装置、轮胎等被拆解、维修、改造,再组装成各种用途的新设备的一部分。若论“变废为宝”,若论知识广博,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杨天风。

    尽管煤化厂初建,现在只能进行焦化,制取冶金用焦炭,并对煤焦油进行精制分馏,但杨天风却对前景充满信心。因为在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云南,曾有一群赤诚报国的先辈,自制设备,把煤变成了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松节油等宝贵的资源,为抗战贡献出了全部的心力。

    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匮乏,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烽火硝烟先辈能艰苦卓绝,白手起家,建立起世界级工艺技术水准的煤化工厂,创造天方夜谭式的传奇,杨天风自然不甘人后。(。)

第一百一十三章 发展;出兵助战() 
何况,低温蒸馏焦油加工液体燃料,可是目前的先进技术,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实际生产,以德国技术最为发达。

    而传奇故事中的传奇人物,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的张大煜先生,只是在留学德国时注意到这项技术,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千百次的研究、实验,然后东拼西凑、甚至是自制设备,才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追赶上了世界先进的步伐。

    同样的设备匮乏,同样的技术人员短缺,但杨天风也有着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现成的技术资料,甚至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当然,他不想敝帚自珍,而是要把这技术贡献出来,为抗战尽一份力,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力。

    没错,只是尽一份力。因为,杨天风是一个人,没长两个脑袋(长两个也不够),也不会分身术。他的精力分薄于科技、军工,还有顶重要的军事,很多事情就只能写出资料,规划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步骤,百忙之中偶尔能书面或现场指导一下,大多的工作却要依靠下面人员的努力了。

    不要忘了,当时可是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又不同于大后方。没有足够的军力,不能保证所设工厂的安全,那一切的建设成就都是暂时的,都是建在沙上的楼房。

    相对于杨天风的雄心壮志,战功和名声现在并不很重要,反倒是要尽量拖延日本人对他的重视,对三纵的注意,以免在他准备好之前招致大规模的报复。但又要显示出自己和三纵的价值,以得到各方物资和财力的援助,这就意味着要采取两面策略。

    基于这样的想法,之前生俘日军少将他没有宣扬,并要求国府保密、低调;此次缴获日军联队军旗,他也秘而不宣,把军旗藏匿起来,留待日后合适的时机。

    在当时国x军和抗日队伍都抢先报告战绩,甚至予以夸大,以提振民心士气的时候,这种做法明显给日军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金子联队的军旗已经被护旗官毁掉,他们自然也不会把这么丢脸的事情公之于众。

    再加上损兵折将,以及各地抗日武装的活动也日益增多,又时值冬季,鬼子在调兵遣将,巩固重要据点的防御,针对三纵的报复也就没有马上进行。

    从表面上看,三纵在东进作战后进入了休整期,虽然在根据地的边缘地带依然是小战不断,但大规模的行动短期内似乎不会有。而实际上,杨天风却在秘密地调兵遣将,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准备参加一场远离根据地的大战。

    历史车轮在滚动,抗战烽火在燃烧。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拂晓,武汉周边的日军凭借其大量的汽车、舰船和优良的装备,迅速调动集结了第、第6等四个主力师团的兵力,以及重炮兵四个半联队,战车一个半联队和海军、空军一部,分三路向鄱阳湖西面中国x军队各部,全线发动进攻。

    而由于整训、机动性极差、协同作战等原因,第三、第九战区军令部延误了在三月十日前完成集结部队,并进入攻击态势,于三月十五日发动进攻的命令。

    战机转瞬即逝,教训深刻!而日军赢得了时间,中国x军队原计划的抢先攻势顿成泡影!各部队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陷入了全线被动的状态。

    南昌战役作为第二期抗战方针确定之后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日军从战略进攻阶段转变为长期持久战阶段的初战尝试,实验性质浓厚,双方都展现了难得而大胆的创意,将所能运用的作战资源扩张到极致。

    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日军将领中是非常有头脑的指挥官,而且表面上也懂得伪装,不像一般日本军人一样变态。同时,在带兵上也很有天赋,指挥上也非常老练毒辣。

    南昌会战中,在传统步兵兵力之外,冈村宁次别出心裁地集中使用了战车部队与炮兵部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机械化攻击纵队。

    在此之前,日军一贯将战车分散到个步兵师团,分割使用。作战时则作为步兵的掩护,概念上仍然是步兵战车的基调。

    冈村宁次却集中了**式中型战车七十六辆,九四式轻型战车五十九辆,独立编组成为一个战车队,作为突破兵力,并以装甲汽车装戴一个步兵大队协同作战。再加配工兵、步兵与其它特种兵,这个战车队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装甲师。

    另外,在空援的布置上,冈村指定第三飞行师团的第四十五战队专门提供战车队的密接支持,并准备了侦察中队连续侦察****动态。使这个战车队获得完整的地空协同作战条件

    而将炮兵集中使用,则更令人惊讶。

    日军一向将个别野战重炮兵联队配署到步兵师团,冈村这次将四个一五野战重炮兵联队、两个七十五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七十五山炮联队及一个一五加农炮攻城炮兵大队编入第六炮兵旅团,使得这个炮兵旅团集中火炮达一百七十门,含七十二门一五榴弹炮与十六门一加农炮,比一个俄国炮兵师规模还大。

    反观国x军的战略战术,先是延误集结、攻击时间,随后又迟迟不下令破坏公路。因为破坏公路意谓着守军也无法利用公路,总司令罗卓英就持此种看法,认为在一个守势的阵地带,后方交通极为重要,为此而犹豫迟疑

    南昌战役的情况,杨天风并不十分了解。该说的说了,该做的也做了,再关心也无济于事。他把主要精力已经放到了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甚至是改变结果的,即将到来的大战上。

    “钢拳、榴弹发射器,这是孙总司令点名急需的武器。”鲁西招募处主任兼第三集团军联络官的时同然,正带着期盼的神情同杨天风在谈话,“袭攻开封,事关事大。如果杨兄能出兵助战,那自然是更好。孙总司令说了,要在郑州为杨兄摆宴,既接风洗尘,又庆祝和嘉奖杨兄在宿州的大捷。”

    不招请我,我还要蹦着高儿去呢!杨天风心中得意,但脸上却没表露出来,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东进作战结束后,杨天风分别将战报呈给孙桐萱和廖磊,并将指挥刀、望远镜等缴获作为礼物分送二人。同时,杨天风还送出了钢拳、榴弹发射器和霰*弹枪,数量不多,倒象是引*诱似的。

    从杨天风的心理上说,他确实有这个意思。供应第三集团军也不是第一次了,但在数量上却难以支撑一场大战。而这正是他需要达到的目的,参加大战,并力争改变历史。

    历史上,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偷渡黄河,成功地袭击了驻扎在开封的日军。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全国。外国通讯社称:此为华军对日军已占重要城市的第一次有效攻击。

    当时,第三集团军出动了一个混合师,一万两千余人;日军在开封则有步、骑、炮、战车等兵种,约千余人防守。

    如果只从兵力对比来看,以十打一,竟然没有全歼日军,光复开封,而只是“有效攻击”,或许令人产生疑问,或许让人感到不解。

    但战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抛开国*军重武器不足、攻坚难度大,日军有城垣工事依托、火力强大、作战顽强等因素,袭击开封可是孤军深入敌占区作战,全无后勤保障和增援部队,还要防备开封周边的日军增援,其困难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是杨天风指挥这场战斗,如果打得时间很长,他可能要拿出很多兵力堵截鬼子援兵。再除去炮兵、通讯兵等非战斗兵,能投入攻打开封的兵力数量也就在五六千人左右。在攻坚战中,这样的兵力对比,还真的算不上绝对优势。

    “我会出兵,助孙总司令成此辉煌战功。”杨天风在时同然的期盼目光下,终于缓缓开口,“但我赶赴郑州的消息要对外保密,这是为了根据地的安全,为了袭击开封的隐秘。”

    时同然舒出一口长气,终于可以对孙桐萱有个完美的交代了。

    杨天风供应第三集团军少量新式武器,既加强了部队的战力,也使孙桐萱有了更大的胃口和希望。袭击开封如果能变成光复开封,那将是怎样的轰动,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抗战时期,如果不算日军主动放弃的和投降后解放的,中国*军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光复一座大中型城市,令人唏嘘慨叹。

    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缺乏攻坚能力,这自不必说。其后果便是日军可以在城市中驻扎少量军队,从而增加机动兵力,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如果能光复开封、全歼守军,对日本鬼子将是极大的震动,迫使其改变现有的兵力布署,或改变战略都是有可能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 好姐妹的请求;赠送武器() 
感谢,黑色火云,上高广苍穹,麻辣熊猫,嚒叵,摩人,嗤魂邪仙儿,古亭往事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幸福快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而经过武汉、兰封等攻坚作战,国*军对日军守城的强韧战力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普遍对攻坚不表乐观。

    如一九三八年五月兰封战役,由教导总队改编的第四十六师对兰封城防阵地冲锋,三位旅长非死即伤,第四十六师几乎全军覆没。之后,第六十四军力克一个小村庄罗王寨,参谋总长竟亲电李汉魂军长致贺,称“抗战以来之收复失地自贵军起”。

    杨天风很干脆地答应了出兵助战,但对攻坚的困难也极重视。虽然有了钢拳、榴弹发射器,还有霰*弹枪,虽然是早就打算参加这场大战,他依然感到时间不够,准备还嫌不足。

    可他在很早之前也知道,兵工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制造已经成型的武器弹药,再上马新品种,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生产能力。

    东进作战中缴获了两辆装甲车、十几辆汽车(不算后来修复的),还在宿城缴获了很多汽油,以及一些修理工具。当看到那粗笨的油桶时,一个想法便浮现在杨天风的脑海中。回到根据地,他便招集人手赶制,很快,简陋、易造,但使用得当又威力巨大的轰天炮,或叫飞雷炮便应运而生了。

    在汽油桶底部向上依次放入抛射药包、缓冲板、炸药包,并将炸药包拉火绳固定在汽油桶上。使用时,点燃抛射药包,经缓冲板将炸药包抛出,由于拉火绳固定在汽油桶上,炸药包在飞行中自动点火。

    就是这么简单,尽管准头差,射程近,但在攻坚战中,却可以极大弥补国*军缺乏重炮的遗憾。

    油桶加上铁箍予以加固,抛射药的分量、炸药包的重量形状、油桶炮的施放角度等等,经过炮兵数十次试验,不仅基本掌握了数据,还提高了射程和精准度。不敢说尽善尽美,但用于实战还是可以的。

    胜负就在此一举了。杨天风送走时同然,在屋内来回踱步,思索周全后,猛地一跺脚。

    旧锅炉、马达、轮胎等等,以及不知从哪里卸下来的金属管件,堆了满满一仓库,令赵雨柔和郝佳琪有些茫然,没有什么头绪。

    “这些都是刚刚搜购和缴获的材料,按照图纸,我们正在进行制造低温干馏反应炉的尝试。”袁春林习惯性地用手指推了下眼镜,兴奋之余又有些赦然,“可惜我只是个高中化学老师,学识有限,腆为总工程师,却名不副实,实在惭愧。”

    “袁先生太过自谦了。”赵雨柔看着袁春林被烤成紫铜色的肤色,突然觉得自己才应该感到惭愧,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人家却没有丧失信心,正在竭尽心力地工作。

    “是啊!”郝佳琪点着头,深有同感地说道:“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现在已经能炼出煤焦和煤焦油,还能进行粗馏,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倒是我们,眼高手低,还需要袁先生多多指教才是。”

    “不敢,不敢。”袁春林摆了摆手,说道:“你们二位可是燕大化学系的高才生。杨长官虽然还委任我为总工,不过是看我年纪大,比较熟悉这个小厂。日后嘛——”

    “日后您也还是总工,我们俩一定向您虚心请教。”赵雨柔笑着打断了袁春林,“咱们共同努力,为抗战作出自己的贡献吧!”

    “袁先生不必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