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惊雷-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梅英接过文稿看了一遍,上面都是一些简短的话,什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什么“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还有“挖塘蓄水养鱼,堆埂围田种稻”等办法,虽然有些她不是很懂,可也为杨天风的开阔灵活的思路感到惊讶。

    杨天风见杜梅英只是看了一遍,便坐到桌前,提起毛笔,刷刷地写了起来,一色秀气的蝇头小楷,不禁赞叹道:“杜姑娘真是才女,只看了一遍,便能落笔如飞,难道是传说中的过目不忘?”

    杜梅英淡淡一笑,谦虚道:“过目不忘不敢当,只是年轻记性好罢了。”

    杜老先生捋着胡子,一副得意的神情,颇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而感到自豪。

    几个人说话,倒是冷落了赵雨柔,她走也不是,不走也没事干,听到杨天风夸赞杜梅英,看着杨天风眼神中的钦佩之意,心中竟有些许酸意。

    “雨柔,忙了一天,你的身体又没大好,早些休息吧!”杨天风柔声说道。

第七十八章 缝衣,统制() 
虽然听起来有些肉麻,但此时却多少减轻了赵雨柔的尴尬,她也就没那么大的反感,冲众人笑了笑,她抱歉地说道:“杜老先生,杜姑娘,你们也早些休息,我先回房去了。”

    “三太太请便。”杜老先生点了点头。

    “赵姐姐慢走。”杜梅英也回了一句。

    赵雨柔刚走了两步,杨天风突然说道:“雨柔,你会不会针线活儿?”

    “怎么了?”赵雨柔停下脚步,不解地问道。

    “呵呵,练兵时动作太大,把衬衣的线给挣开了。”杨天风指了指墙上挂的衣服。

    说实话,赵雨柔是真不会,她的家庭,她的教育,可不是象传统女性要学女红的。听到杨天风的话,她有些为难,犹豫着。

    “赵姐姐要是太累,就取些针线来,我给杨队长缝上两针。”杜梅英好心地给她解围。

    可这次杜梅英的善解人意,却让赵雨柔很不舒服。凭什么我处处不如你,又是才女,又过目不忘,还会针线活儿。

    好胜心占了上风,赵雨柔微微一笑,上前将杨天风的衣服拿在手中,有些不示弱的说道:“这种事情怎好麻烦杜姑娘,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这点时间我还是有的。”

    杜梅英脸一红,她是无心之语,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赵雨柔的话中却不无提醒,人家男人的衣服,自己一个大姑娘来缝补,确实不太合适。她赶忙低头写字,将这尴尬遮了过去。

    赵雨柔赌气揽下活计,面色不悦地回到了自己房内。韩氏母女听到门响,从小套间里走出来相迎。

    “大姑,给我找针线,我要做活儿。”赵雨柔没好气地将杨天风的白衬衣扔在椅子上。

    “针线,有,马上就拿来。”韩大姑赶紧回屋取来。

    赵雨柔摆弄着针线,干咳了一声,说道:“大姑,萍儿,你们去睡吧,我一会儿就忙完了。”

    “让萍儿陪您吧,三少奶。”韩大姑起身说道:“让您一个人做活儿,我们都去睡觉,也太失礼了。”

    等韩大姑走后,赵雨柔笨拙地穿针认线,拿起衣服,又皱眉抱怨道:“臭男人味。”。

    萍儿偷笑起来,看着赵雨柔粗针大线地缝补起来。几天来,萍儿贴身照顾,两人的关系亲密起来,赵雨柔倒也不怕在萍儿面前丢丑,而且萍儿的话少,也不怕被宣扬出去。

    哎哟,赵雨柔苦着脸抽回了手指,一滴血珠沁了出来。

    韩萍儿赶忙抓过赵雨柔的手,将被扎的手指含在嘴里吮了吮,安慰道:“没事了,看,血不出了。”

    赵雨柔嘟起嘴,耐着性子又缝了起来。不一会儿,又是哎哟一声,这回自己把手指含在了嘴里。

    “刚开始都要扎手的,练多了就好了。”萍儿安慰道。

    “不干了,不干了。”赵雨柔生气地将针线一甩,走到床前,脱衣睡觉。

    韩萍儿无奈地摇了摇头,将针线和衣服收拾好,转身走到了外间屋,在灯下把赵雨柔缝的线拆下来,细细地补了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控制资源,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从好的方面来看:实行“统制”成功的度过抗战初期孤立无援的局面,保证了战争的基本需求,最后拖跨了日本侵略者。

    特别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最基本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从不好的一方面讲,经济统制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内部整肃管理,且政府官员不能有效的自律,这种政策就会成为他们利用手中职权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大发“国难财”的致富手段。

    杨天风无法改变可能出现的这样的结果,他只能寄希望于在本县尽量少些无良的贪官,在自己管辖的区里能做到相对的干净。因为洪水,因为战争,统制是必须实行的,这是唯一的办法。

    政治上的事情他尽力去做,使之能向好的一面发展。军事上的,他投入了绝大部分的精力,招兵,训练,整天整天地泡在军营里。一晃就过去了十几天,招兵的人数很快突破了六百,他要出城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杜老先生拜会县长姚宗发,取得了很大成功。姚宗发对杜老先生灾后重建的措施和计划深表赞赏和钦佩,并委以重任。因为,杜老先生还是本县宿儒、士绅,拉拢到他,对姚宗发稳定政权也非常有帮助。

    赵雨柔和县长夫人宋淑华也干得风生水起,积极响应第一夫人宋美龄在战争与和平通讯上的号召,很快成立了涡阳县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始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

    兴许是那几个大学生真的踏实肯干,兴许是答谢杨天风不干预县府政务的回报,王志尚和冯德光都在县政府中任了实职,一为民政副局长,一为税务局长,算是平步青云了。

    总的来说,县长姚宗发还是个干实事的官员,连续颁布的政策法规都比较符合现实,也基本上遵循着他原来的初衷。

    再有杨天风的军队在城中镇压,宋青圃的警察局又严厉处置了几个汉奸,总算是打开了涡阳县沉闷已久的局面。他终于可以在举国抗战的大环境下,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了。

    军营操场上,喊声震天,几百名新兵在教官的监督下,正在卖力地训练。

    古时便有当兵吃粮一说,目前的社会情况也没有多大改变。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饭问题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严峻的问题。

第七十九章 作媒() 
感谢山外还是伤,紫灵魅影,badboy938988,左飞右飞,书友15121919。。。,书友1105221等书友的打赏支持,祝朋友们万事如意。

    *******************************************************************

    一有灾荒,人们就不得不流离失所。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出路就是去当兵。当然,这样招来的兵也不知道为谁打仗,只是职业性地参军混饭吃。

    杨天风不能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和想法,却可以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的调整,当时民族感情的迸发,以及思想上的灌输教育,让这些兵知道打仗是为了自己,打仗对家里有很多好处。老百姓可能听不懂为国为民的大道理,或者说是不愿意听大话、空话、假话,但是摆在眼前的实惠却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是最能让老百姓信服的。

    特别是县府实行粮食统制之后,杨天风所推出的军烈属优待政策就更加具有诱惑力了。士兵不光是自己有了饭碗,更能为家里人多挣一份口粮。

    而且,以后打仗抢来的。不,应该说是缴获的物资,也会划拔出一定比例分给士兵。当然,前提是你经受得起训练,以后不当逃兵,打仗更要不怕死。

    “嗯,嗯,又发了一笔财,总算是不用动老本了。”杨天风穿着训练服,站在树荫下,读着陈大龙送来的信。

    陈大龙率领部队很顺利地抄了王金庆的老家,缴获的财物直接运回了卧龙岗,这是杨天风的安排,省得看见的人多,眼红不说,再伸手向他要。

    这份是整理出来的物品清单,虽然贵重财物不多,但王金庆家的土地可不少,城里城外还有十几家铺子,现在可都被杨天风抢到手中。再加上县府拔下来的经费,杨天风简单算了一下,大概是不用从床底下拿金银珠宝来发军饷了。

    至于以后,杨天风是要把精兵带走,留在城内的就由县府照顾。等他在外面打下地盘,军饷也就不用太发愁了。

    一声哨响,休息时间到了。几个帮工将大桶的淡盐水抬了上来,士兵们并不纷乱,而排着队去解渴。杨天风轻轻点了点头,小样儿的,不敲你们几棍子,不踹你们几脚,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

    哎,杨天风在帮工中看到个熟人,不由得拍了拍额头,差点忘了件事情。他伸手招呼道:“程大满,过来一下。”

    中国这个社会,或者说全世界都差不多,认识人好办事,这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程大满一家在这次洪水中可谓是倾家荡产,穷困潦倒,只勉强保住了小命。可人家有个好妹子,还勾走了虎子的魂儿。这一下可就有了大改观,程大满在军营里打杂,程大嫂到杨家洗洗涮涮,不仅离开了破窝棚,还吃得饱,住得暖,生活倒比原来还要好上不少。

    “杨长官,您叫我?”程大满小跑着奔过来,笑呵呵的说道。

    “来,咱们这边谈。”杨天风走到围墙跟前,这里没有人,说话方便一些。

    程大满跟在杨天风身后,不知道他要跟自己谈些什么。他虽然有些粗,有些倔,但眼前这位可是给饭吃的大头,一家人现在过得挺滋润,可都靠人家的照顾。自己一个小百姓,即便让自己干点事,估计也就是跑跑腿,挨点累的事情。

    “那个——”杨天风没做过媒,一时倒不知该怎么说,停顿了半晌,继续说道:“是这样的。虎子呢,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家里的情况也还可以。他呢,也算是救了你们全家人的性命,当然,不是要你们的什么报答。我呢,是看他和珍姑挺般配的,便想做个媒人”

    “虎爷,那没的说。”程大满立刻接话道:“我们一家,全靠虎爷,还有长官的照顾。珍姑也常叨念着要感谢虎爷,和长官呢”

    费劲,带上我怎么就那么别扭呢?杨天风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他还准备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呢!

    “那么,这事你是愿意了?”杨天风很期盼地问道。

    “愿意,愿意。”程大满使劲点了点头,又有些迟疑地说道:“这事还要回去同珍姑说一下,她脾气挺倔,要是不乐意——不过没关系,长兄如父,我答应就是成了。”

    切,你没长眼睛呀?狗男女,嗯,这么说有些过分。这一对男女,近来是眉来眼去,勾勾搭搭,你给我偷偷买些零食,我给你悄悄做双鞋子,就是没庄稼地可钻罢了。

    “嗯,嗯,虽说长兄如父,你还是回去和珍姑说一声,我想她是会同意的。”杨天风心花怒放,成功,很成功,“过几天,我就要带人回去了,你们一家都跟着走,在曲龙镇热热闹闹地把亲事办了。然后呢,你愿意住城里,就去我的铺子帮忙;不愿意呢,住在曲龙镇也是一样,总亏待不了你们一家。”

    “中,中。”程大满也是笑容满面,他虽然表面憨,可也不是傻子,妹子的心思多少也能看出个大概,现在既给了杨天风面子,妹子也有了个好人家,自己一家也有了依靠,这叫什么来着,三全其美吧!

    一个士兵从大门处跑了过来,杨天风赶紧打发了程大满,迎了上去。

    “报告长官,门外来了一群人,说是县长前来慰问。”士兵立正报告道。

    慰问?杨天风微微皱了皱眉,搞什么名堂,他来不及细想,快步向大门走去。

    宋青圃一直不服杨天风,认为他没有真本事,只是碰巧赶上了好时候。而把他的队伍变成警察,也让他心中感到不快。这名义上的变化,不就意味着他带出来的兵只不过能维持维持治安,连军队的资格都够不上了?

    今天是县长召开全体会议,宋青圃趁机向县长建议,应该去军营巡视一番。杨队长最近练兵练得很辛苦,慰问一下,更能加深彼此的关系云云。

    姚宗发觉得有道理,让县府官员见识一下自卫队的勇猛善战,能提高信心,也能压服一些人的蠢动。他可不知道宋青圃是想借机吹毛求疵,给杨天风好看的。

第八十章 找茬() 
杨天风来到大门外,不易觉察地皱了皱眉,这来的人还真不少,竟连那个什么妇女指导什么会的正副会长都到了。

    “姚县长。”杨天风立正敬礼,大面上的尊敬还是要的。

    “呵呵,杨队长治军之严,从这哨兵身上便可略窥一斑哪!”姚宗发很亲热地和杨天风握了握手,笑着说道:“没你的命令,我们可都被挡在外面,罚站喽。”

    “这是我定的军规。”杨天风一点也没有道歉的意思,而是解释道:“军营重地,要是能随便进出,岂不成了菜市场了。”

    姚宗发点了点头,说道:“都说杨队长手下是虎狼之师,我和县府官员早就想见识一下,也提高下抗日的心气。不知杨队长可否允许?”

    人都到了,我能说不行吗?杨天风后退一步,作了个请的手势,笑道:“欢迎诸位莅临指导,我是求之不得呀!”

    众人走进军营,士兵们的训练已经重新开始了,一半人马穿着防刺训练服,拿着木枪在捉对演练着刺杀动作,一半人马在摸爬滚打地练着战术动作。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惜这里面连宋青圃在内,也没什么内行人。姚宗发等人只看到了士兵们精神饱满,喊杀震天,木枪磕碰在一起梆梆作响,脚跺在地上,尘土飞扬。宋青圃则看到了士兵们在进行着简单的刺杀动作,在练着简单的匍匐、跃进等动作。

    “好啊,真乃威武之师。”

    “是啊,是啊,有如此强军,咱们县算是安定了。”

    “杨队长功不可没,劳苦功高啊!”

    好不好看,总得有人捧场吧?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就算是全体士兵正在看脱衣x舞,那也得说是个个眼睛倍亮,有“虎狼”之师的潜质。

    杨天风含笑致谢,要谦虚,要和蔼,赶紧打发这帮老爷滚蛋才是正经。

    本来是一团和气的走过场的事情,有了宋青圃,立刻就有些不和谐起来。

    “杨队长,这是什么衣服,怪怪的。”姚宗发好奇地盯上了桌上的一件防刺背心。

    “这是我设计的防刺背心,准备大批生产,然后配发给战士们,能在与日本鬼子的白刃战中占得上风。”杨天风将一块块竹板从防刺背心上众多的口袋中掏出来,解释道:“现在还不算合格。这竹板要选老竹,还要在桐油中泡过,才能起到更好的防刺效果。”

    “原来如此。”姚宗发钦佩地点了点头,说道:“杨队长真是独具慧心,且爱兵如子。姚某佩服,佩服。”

    宋青圃撇了撇嘴,从腰里抽出把匕首,猛地一下扎在竹板上,竹板出现了裂痕。

    “这恐怕有些异想天开吧?”宋青圃抿起嘴角,带着嘲讽的意味,“我还没使大力呢!”

    杨天风哼一声,伸手把把另一块竹板横了一下,推到宋青圃面前,反唇相讥道:“看来宋局长劈柴是把好手啊,还知道顺着纹路来呢!”

    宋青圃眨了眨眼睛,发狠地一刀插下,这下他明显感到了手上的阻力。刀横着扎进了竹板,但没有裂痕,更没有扎穿。

    竹子的纤维具有強度高、弹性好、密度大、強度大等优点,且其截面呈环形,竹节处的外部环箍与內部橫隔板又提高了竹片的橫向承载能力。因此,用竹子作甲胄,在古代冷兵器作战时便已有之!

    杨天风用刺刀试过,想逆着纹路扎穿一定厚度的竹板需要很大的力气和速度。如果选取靠近竹子根部的密度更大的竹板,再加油浸,防护效果肯定还会有所加成。

    “杨队长,这刺杀方法过于简单了吧?”宋青圃的注意力转向训练的士兵,又开始挑毛病了。

    他在军校也学过刺杀技术,那时国*军的刺杀技术比较繁复,有花枪中抖盖等动作。而且国*军的军事理论效仿德国比较多,对白刃战不太重视,但重武器装备却又达不到德国的水平。

    “简单而有效,比繁复而不实用的要强百套。”杨天风微笑着回敬道。

    现在士兵所练的刺杀术,可以归纳总结为三防一刺,可以说是日式的改进。但在防左防右刺的时候,从日式的拨枪改为双手用力平移枪枝,有崩枪的意味。而这样的动作,能在下一步突刺的时候更加直接地发力。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借鉴武术,有了弹跳步的升级。

    至于刺杀术中的挑、盖、砸等技术,虽然确实存在,但杨天风只是略微一带,作为高等的升级版,并不要求普通士兵学会。

    因为,在实战中,刺杀术中基本就是那几个简单的技术。就象真正的格斗比赛中,很少有飞踹、扫堂腿这种电影动作一样。

    宋青圃眨了眨眼睛,似笑非笑地置疑道:“强百套?我看不见得吧?”

    “宋局长信不信,对事实没有什么改变。”杨天风不冷不热地嘲讽道:“你不见得,也不重要。这些士兵练的都是最最有用的杀敌保命的技术,没和鬼子面对面厮杀过的人,只会嘴上胡说八道,根本不懂其中的奥妙。”

    宋青圃脸涨红了,杨天风的话击中了他的痛处,他确实没和鬼子厮杀过,甚至连面儿都只是远远地寥寥见过几次。

    眼见两人话不投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