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惊雷-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轮到杨天风了,外罩的便衣、脸上的泥垢使医护人员并没有认出这位年轻的中将。

    医护兵一言不地解开包扎的绷带,仔细检查了下伤口,然后用磺胺粉清洗了一遍。另一名医护名非常健壮,用力的大手紧紧抓住杨天风的手臂,并让他转过去不要看伤口。随后,在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的前提下,医生熟练地割开伤口,判断子弹并没有留在肉里,但有轻微骨折的迹象,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象铁钳一样攥着杨天风胳膊的医护兵提着建议,“哭出来吧,这会有帮助的。”

    杨天风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充分意识到了疼痛,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落。但他没有哭,虽然他很想用哭这样的方式渲泄。

    总算是处理完了,杨天风吊着胳膊有些无力地走出了大帐篷。他不怪那些医护人员,哪怕是表现得冷酷,这也不是他们的错。相反,他们在尽职尽责。相对于大量的伤员,他们的数量还是太少了,医疗条件也太简陋了。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有过几次血腥的经历,便会把生命看轻看淡。有的伤员被送来后,医生判断已经无法救治,便会果断放弃。毫无希望的伤员就会被抬到另外的地方,那里可能有人记录伤员的最后遗言,也可能就是等死而已。

    轰隆隆的爆炸声几乎没有了,只有零星的枪声。这预示着敌人已经被基本歼灭,部队开始搜杀残敌、打扫战场。

    杨天风心里奇怪地没有什么胜利的狂喜,反倒显得很惆怅。雨点不停地落在地上,却冲刷不去牺牲在这里的烈士们的英勇壮烈,冲刷不去为国而战的英灵们的事迹。

    “司令,您——”大壮迎上来,满脸的内疚,“这都是俺们的失职,差点让您——”

    杨天风摆了摆手,难看地笑了笑,说道:“我不过蹭破点皮,和那些伤员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那不一样。”二壮眼睛瞪得溜圆,“您是上将,是主心骨,要有个闪失,天都会塌下去的。”

    “是啊,是啊!”大壮连连点头。

    “天塌不了。”杨天风象是叹息,又象是放松地长出了一口气,抬头看了看战场,转身慢慢地走远。

    天没塌,但却被捅了个大窟窿。

    五千多鬼子被全歼,虽然战斗兵是一个三千多人的联队,其余都是辅助和技术兵种;虽然这五千多鬼子面对的是六七倍于己的优势兵力;但如此重大的损失,对日军来说却是巨雷击顶般的沉重打击。

    由徐州出援的一个大队的鬼子,紧急抢通了被山大队破袭的刘套镇附近的铁路,却在行进到黄口镇时,遭到了佟支队及廖磊所抽调的加强团的联手伏击。在大雨中一场激战,鬼子损失惨重,狼狈退去,又被一路堵截追杀,只好就近逃进萧县县城。

    而仓促调动的曹县、单县、成武县等各处日军,多的不过五六百人,少的不过一个中队,在增援的路上被骑一师个个击破。由于各县守军力量被大大削弱,各地抗日武装趁势反攻,光复大片乡村地区,日军只能龟缩于县城,丧失了机动作战能力。

    华北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南下增援开封,遭到庞炳勋第4o军各部的阻击拦截。

    其中第39师115旅(曾在台儿庄大战、临沂阻击战中立下卓著战功并付出重大牺牲)在黄树勋旅长指挥下,率领该旅数千名官兵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合力,分别在窑头、关爷坡、常平口等地设防,节节阻击日军。

    在历时近半个多月的阻击战中,115旅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部阻击了兵力数倍于我的日寇,共进行大小战斗二百余次,毙伤日军三千多人,四千多名中国抗日将士也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

    而就在杨天风率领参战各部围歼田中勤步兵团之后的第三天,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率三十一师及直辖的独立第四十四旅赶到开封,接过了指挥权。

    孙连仲一直觉得自己的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表现不坏,尤其是台儿庄一战打得很出名,便想谋求到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或省主席的地位。但由于他没有加入派系,在***军政要员中,没有得力的奥援,而蒋委员长是不会轻易把较大的权位授予杂牌将领的。

    所以,孙连仲一边派人到重庆活动,一边想捞取更大的军功。在他想来,对于有功之臣,蒋委员长不能不应付一下吧?

    而豫西豫东的节节胜利,使孙连仲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如果能再次光复开封,并坚守一段时间,那将是多有影响的战绩?况且,从整个战局来看,成功的把握性是很大的。(。)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布署;后方猜想() 
孙连仲抵达开封后,听取汇报,布置兵力。这时,他才现进攻开封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有不劳而获、摘桃子的嫌疑。思来想去,孙连仲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把光复开封的功劳让一半给第三集团军。

    第二天黄昏,伴随着轰隆的巨响,开封古城墙在东西两面被炸开了上百米的缺口。第三集团军的周遵时第二十师,第二集团军的二十七师,在炮火掩护下,迅攻入开封,东西对进,与开封日军展开激战。

    周遵时的二十师经过了第一次开封战役,武器装备又有所加强,技战术水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二集团军的二十七师,有台儿庄战役的老底子,也算是有巷战的经验。两个师,两万余人,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血战,开封第二次光复,日军三千余人被全歼,豫西最大的日军据点被拔除。

    等到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突破层层阻截,进抵原阳县时,开封已经失守一周。而挡在面前的是攻取开封后没有后顾之忧,且严阵以待的六个师(包括归建的八十一师)、一个军(孙殿英的新编第五军)、一个独立旅的中国x军队。

    以黄河故道为第一道防线,二十多公里的纵深防御,十万以上的中国x军队,平汉线时断时续,游击武装频繁骚扰,第三十五师团面对的局面十分不利。且沿陇海路西进的田中勤步兵团已经覆灭,师团长原田熊吉在试探着进攻了两回,全都失利后,不敢再继续深入,请示上峰后,主力暂退回新乡。

    至此,由淮阳战役展成的会战以国x军的胜利而暂告结束。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如同拳击比赛中短暂的休息,敌我双方在调整、积蓄着力量,准备着下一回合的厮拼角斗。

    “开封易攻不易守,十万多国x军长期驻防,压力很大。”

    “日军退守新乡,是一步好棋。既可窥视开封,保持压力,还能沿焦作、沁阳、太行山古羊肠坂,攻入山西,打通太行山南侧的豫晋通道,实现与侵晋日军的会合。如果达成这个目标,就形成了对八路军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该地区国x军部队的包围,进而分割、蚕食、摧毁我抗日根据地。”

    “但我军取得会战胜利,陇海路西段几乎被全部摧毁,并光复了路南的广大地区,已经形成了很大的战略纵深,日军想再卷土重来,困难不小。”

    “如果日军没有大的动作,在以后的两三个月内,我军应停止北进,尽量少刺激鬼子。”

    “各部的战损应该很快就能得到补充,但要保证战斗力,还要加紧训练整顿。而且,在三个月内三纵的五个支队至少要扩充至两万人,也就是每个支队最少四千人枪。要知道,下回鬼子来进攻,不会是联队级的,旅团级的有可能,也不排除会是师团级的。”

    “即便是师团级的进攻,我们也不用害怕。先是战术打法,其次是友军配合,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其实,对于鬼子的大规模进攻,我们是有经验的,也有比较成熟的打法,而更要警惕的是鬼子的蚕食和封锁。新上任的多田骏是个需要研究,需要重视的对手,尽管我们处在华北的边缘,压力可能会小一些,但绝不可掉以轻心。”

    “根据地的重心西移,也就意味着要形成新的防御圈,各部防守的区域大了,虽然兵力扩充,也会显出薄弱之处。这就要求各部主官在布置兵力时要更加灵活,部队的调动要更加快,重点防守的地方要更加坚固。”

    军事会议上,杨天风讲了很多,而且将形成文件资料,下到未能到会的各部主官手中,并向下传达。

    豫西、豫东,战略、战术,相关的、暂时无关的,杨天风都讲到了,他希望手下的军官们能开阔眼界,提高军事素养,提升指挥水平。

    根据地扩大了一倍还多,以商丘、柘城、淮阳为线,以东的地区都归杨天风这个豫皖边游击副总指挥管辖。但他分身无术,且历史的轨迹也生了变化,就更加需要能独立指挥、精明强干的手下。

    当然,事情是多了,复杂了,但战胜的收获也是巨大的。缴获的武器、弹药、粮食、棉花等物资,马上就要秋收的庄稼,还有大量反正的伪军和光复区踊跃参军入伍的百姓,以及战区和国府调拔的物资和奖励的金钱。不仅为三纵扩充创造了有利条件,占据了豫东粮仓,还解决了“民以食为天”、“打仗靠后勤”的大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保持温饱,或者有小幅的提升,才会有更旺盛的抗战热情。这或许与大多数人想法不同,但却是杨天风从后世带来的固有思维。

    留下参谋长梁末青坐镇,按照计划布署兵力,杨天风趁着敌我双方短暂的偃旗息鼓,率领警卫营赶回永城。产业搬迁、分流已经确定,大量的工作还需要他去指导安排。

    晚霞已从天边消逝,暮色笼罩下来,窗外浓郁树林的枝叶的轮廓已经模糊,仿佛要溶化在越来越浓的夜色之中。

    蒋委员长坐在长沙上,面孔对着窗外,听戴笠在汇报着把高宗武、陶希圣营救到香港,日汪密约即将公之于众,给卖国汉奸汪精卫以沉重一击。

    “文白,请孔院长、张秘书长、王部长嗯,还有端纳先生,一起来研究、起草为‘日汪密约’告世界友邦书。”蒋委员长等戴笠汇报完,沉思了半晌,吩咐着侍从室主任张治中。

    “是!”张治中领命而去,屋内只剩下了蒋戴二人。

    戴笠恭谨地站着,知道委员长肯定还有事情要问他,脚有些麻,他不留痕迹地换了下重心。

    “豫东、豫西大捷,呃,这个时候取得胜绩,时机很好,振奋民心士气,遏制汪逆引起的投降求和之风。”蒋委员长缓缓说着,话风一转,看着戴笠问道:“杨天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来是要再次嘉奖表彰的。但有些问题要弄清楚,就是他背后到底是什么势力,什么组织在支持。”

    戴笠略想了一下,说道:“校长说得极是,学生一直在派人观察、监视,但至今也没摸到头绪。”

    “哼!”蒋委员长象是冷笑了一声,说道:“单枪匹马,化装刺探,就能搞到各国的科技机密?之前我也只是怀疑,有些猜测,但还不确定。看到你昨天呈上的甲报,杨天风背后的势力也就差不多露出水面了。”

    “校长睿智,学生愚钝。”戴笠有自己的猜想,但却不说出来。

    蒋委员长伸手向下按了按,示意戴笠坐下,瘦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说道:“雷达,呃,这个东西有几个国家有?日本,没有;苏联,没有;连法国都没有。按照军统的情报,现在也只有英、美两国有吧?”

    “校长分析得透彻,只这一项,杨天风背后的势力便不难猜出。”戴笠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而绝口不提他所提供的英美有关雷达的情报。

    蒋委员长拿起水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关于中日战争,西方国家曾共同表了声明,在道义上支持中国,谴责日本。欧洲战事爆,德日勾结更加密切,英美这些国家的脑,可能会明白养虎为患,自生祸殃的道理了。就算他们不好公开支持,暗地里援华抗日,也是很聪明的策略。当然,我倾向于杨天风背后有美国人的支持,而不是英国佬。”

    “美国的可能性最大。”戴笠点头赞同,“也可能是美国民间性质的团体,美国政府或不知情,或是默许。”

    “不管怎样,这是有助于我国抗击日本的。”蒋委员长轻轻点了点头,说道:“中国的抗战,不只是为了保卫中华民族。这个,这个也是保护了友邦的安全与自由。援助支持中国,也就是援助与支持友邦自己。只需要很小的代价,即可消除太平洋上永久无穷之祸患。这个道理并不复杂,相信友邦也会有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

    “校长的见解十分重要,学生看可以加在为‘日汪密约’告世界友邦书里。”戴笠恭维道:“通过揭露驳斥‘日汪密约’,使友邦警惕,共同抗击日本,抗战的局势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

    “但愿如此。”蒋委员长很欣赏戴笠能明白他的思考。

    “那,对杨天风——”戴笠欲言又止地请示。

    “人、财、物尽量满足他,倒要看看他还能拿出多少令人震惊的东西来。”蒋委员长沉吟了一下,又摇头道:“军衔暂时不能晋升了,他太年轻,已经是中将,再升的话,资历难以服众。呃,新编第五军,就留在豫皖边区,归杨天风指挥。孙殿英嘛,你看如何安置啊?”(。)

第二百二十八章 重用;外援的希望() 
孙殿英是经戴笠引荐,于一九三八年夏在武汉见到蒋委员长,并得到一个暂编第五军的番号。但孙殿英所部奉命开拔到冀南、豫北,最后在林县一带开展游击,生存却很艰难。

    所以,孙殿英利用庞炳勋的保护,避免与国民党嫡系部队直接冲突;利用副军长韩麟符和八路军的关系,从八路军处解决一些服装、弹药。孙率其新五军在河北、豫北多次与日军作战。但他同时又和日本人有来往。在他的新五军军部附近,他开设了三个招待所,分别招待国民党将领、八路军和日本人,可谓“狡兔三窟”。

    这些情况,戴笠是知道的,只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况且,他和孙殿英也没有太过亲密的关系,引荐也只是看在孙殿英贿赂的宝物份上。蒋委员长要给新五军换将,戴笠也觉得杨天风更有价值。所以,他并不想帮孙殿英说什么话。

    “新五军不过一万多人,顶着军的番号确实有些浪费了。”戴笠附和着说道:“学生看,可以取消番号,缩编为一个师。另给杨天风番号,比如原定给张岚峰的新七军,再把这个师编入,只要待遇有保证,新五军的官兵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至于孙殿英等高级将领,将他们召到重庆,进入将校训练班学习,或是调到别的部队,他们也只能服从命令。”

    蒋委员长微微颌首,“这样就最大程度减轻了杨天风整顿收编新五军的阻力,你考虑得很周到。这个,对杨天风的一举一动要特别留意,但尽量不要让他发觉。这个孙殿英嘛,如果肯屈就于杨天风之下,给他个副军长,倒是一举两得的办法。要是他不愿意,那就算了。”

    “是,校长训示,学生谨记在心。”戴笠见蒋委员长再无吩咐,得到了蒋委员长的手势,忙告退而出。

    蒋委员长独自坐着,又思索了半晌,除了给杨天风一个新七军番号,把新五军缩编为师外,他还决定给孙连仲一个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头衔,以示安慰和褒奖。

    而最让他感到中国独力抗战的局势将有所转变的,还是欧战的爆发,以及美国对华贷款的放松。

    在蒋看来,德国在欧洲挑起战争,与英法成为敌人,这是国际形势开始变化的开始。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总体上与德、意两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一致的,这就势必损害美、英等国的利益。因此,他相信中国的孤军奋战状况,定有转机。

    东方和西方的战争终于有了联系,中国的抗战也与世界形势拉上了一点关系。但蒋心中有数:日本人要打败中国的困难很大,中国人要单独将日军打出中国去,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将得到世界民主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在英美还没有明显改变态度,甚至对日本还持绥靖政策的时候,对于杨天风的猜测,无疑燃起了蒋委员长的希望。

    明着帮怕得罪日本人,只好暗地里插手。这些自私自利的国家,蒋委员长有些鄙夷地撇了撇嘴。

    虽然淞沪抗战时,蒋希望九国公约国出面干涉,保住上海,结束战争。但最后只落得一纸空洞的宣言,制裁日本的措施一点也没有。

    但蒋委员长并不认为自己的希望不切实际,而是认为九国公约国只顾本国利益,害怕得罪日本,也没有看透日本的野心。所以,他对西方国家援华抗日一直充满期待,抓住一切机会给他们敲警钟,警惕日本。

    或许,自己应该给杨天风写封信,对他的战功进行表彰褒奖,以示亲近和重用,顺便探探口风。蒋委员长突然产生了一个有些奇怪的想法。无他,他想使自己的希望更大,更确实一些。

    窗外仍是一片灰暗,但杨天风知道这已是清晨,必须离开令人留恋的被窝。而今天,就能到家了呀!

    洗漱、吃饭,然后杨天风在警卫营的保护下继续出发。中午时分,来到了夏邑县的马牧乡,离永城还有四十多里。

    正吃着午饭,外面便来了人,是肖四派来的。等向杨天风讲述完情况,杨天风的脸色不由得阴沉下来。他也没细说,只是催促着手下快吃,吃完继续赶路。

    赵雨柔病了,而且已经有十天左右。起初是当感冒治,但没有效果。直到发现她肝脾肿大,皮肤颜色加深,才最终确诊为黑热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曾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大量流行,仅次于结核病和疟疾。据统计,当时仅河北省就有黑热病患者十万人,疟疾患者六十万人,结核病患者一百七十万人。

    因为当时没有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所以,黑热病的潜伏、发病时间虽然长,但死亡率也很高,达百分之**十。

    而之前杨天风给实验室布置的任务,是制造疟疾专用药氯喹和结核专用药异烟肼,对于黑热病有些疏漏。毕竟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