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烽烟万里-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瑜才说道:“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王上名正言顺,理应剿灭篡汉之贼,何有诽议之处?王上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孙策思索片刻,说道:“这……且等公瑾病情痊愈之后,再议此事不迟。”

    周瑜听完后,面带微笑,即刻从床榻上一跃而起,将屏风一掀,赫然是张昭带着文武众官员全部进入,众人皆拜伏于地,齐声说道:“王上既然应允,便可择吉日,行大礼。”

    孙策举目观瞧,下跪说话的头一排便是孙氏宗族,首当其冲便是二弟孙权,如今官拜吴国相,兼领吴郡太守之职;还有孙翊、孙匡、孙朗几兄弟。

    再往后是张昭、张纮两位老臣、谋主吕范、心腹老将们:黄盖、程普、韩当、朱治。这些人都是江东几朝的元老,自然是全力支持孙策的。

    亦有青衣侯吴景,乃孙策舅父;乌衣侯孙静,乃孙策叔父。这两个颐养天年的老侯爷都被请来,可见此番周瑜与张昭下得功夫之大。

    又有左护军鲁肃、右护军吕蒙、武烈将军陈武、雏羽校尉留赞、议军校尉步騭、偏将军全琮等江东重臣。

    再有年轻一代将领:凌统、朱然、朱据、朱桓、贺齐、黄柄、程咨、韩咨等一干众人。

    反正,但凡该来的都来了。

    孙策见大局已定,自己再演下去毫无意义。但他还是很吃惊周瑜竟然如此煞费苦心的设计,可谓又惊又喜。

    但见孙策黑着脸,探手点指众人,唉声叹气道:“唉!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这话说的模棱两可,可周瑜听明白了,这就是答应了呗。

    周瑜即刻说道:“王上既允众臣所请,便可择吉筑坛,恭行大礼。”

    众人齐声道:“还请王上早择吉日,恭行大礼!”

第613章 大凉朝会议伐吴() 
东吴众臣立即与孙策回宫,一面命张昭、张纮光掌礼,在建业之南筑坛。诸事齐备后,多官整设銮驾,迎请孙策登坛致祭。

    张昭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曰:“皇帝策,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韩炜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载肆凶逆,窃据神器。

    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嗣武二祖,躬行天罚。

    策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说: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策一人。

    策畏天明命,又惧大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

    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将韩炜比作王莽,而后孙策又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可谓合情合理。当然,谁先称帝,谁就要面对这样的情况。韩炜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当时事到临头,也容不得他考虑那么多。

    读完祭文后,张昭率众官员送上玉玺,孙策接后捧到坛上,也是再三推辞说道:“策无才无德,请众卿再择有德者居之。”

    周瑜此刻奏道:“王上欲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今已祭告天神,断不可再行推辞!”

    言毕,文武百官立即山呼:万岁。生怕孙策再演过头。

    拜祭礼毕,改元:兴汉,意为复兴大汉;国号:大吴。册立王妃乔氏为皇后,长子孙绍为太子,三女皆为公主;又封二弟孙权为桓王,三弟孙翊为鲁王,四弟孙匡为梁王,五弟孙朗为齐王。

    封周瑜为大将军,封张昭为丞相,张纮为尚书令,吕范为太尉,朱治为司空,鲁肃为司徒,黄盖为骠骑将军,程普为车骑将军,韩当为卫将军,周泰、蒋钦、陈武、吕蒙四将为东、南、西、北四镇将军,其余大小文武官僚全都升赏,又下诏大赦天下,江东军民无不欢欣鼓舞。

    孙策称帝的消息不到半月,便也传遍天下。

    洛阳金銮殿上,大凉太初皇帝韩炜韩孟炎端坐龙书案前早朝。

    中常侍任昂任清风高喊道:“上朝!”这任清风也是一个特例,韩炜体恤他年迈,便没有让其净身。而任昂自是有先见之明,从不往后宫走动,只派小太监们去。

    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山呼万岁。

    即刻,满朝文武商议起孙策称帝之事,很自然的,主战、主和分为两派,主战派力求一举攻下江东;主和派则主张新朝初建,不易妄动刀兵,还需休养生息,可以诏安为主,让东吴年年朝贡。

    一时间争执不休,韩炜看着贾诩、郭嘉、赵云等心腹,这些人自然是闭口不言,只听韩炜示下。韩炜也不多言,任他们去争论,也不制止。

    这新朝初立,自然少不了加官进爵。而新朝新政,韩炜自然不会再用大汉那一套,以凉王府六曹为班底新开了六部,六部以辅尚书台,归尚书台管辖:

    兵部顾名思义,执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而加官进爵之后,其中最为荣耀的自然是大凉国丈吕布吕奉先,如今进爵温王,韩炜欲封其兵马大元帅之职,可吕布却数次拒绝,不愿出任。只受了王爵之位,也不愿上朝。当真是人老心亦老,不复当年,令人唏嘘。

    可听闻孙策称帝,老王爷吕奉先破天荒的头一次上了早朝。

    “启禀陛下,温王老千岁殿外觐见。”任昂听了小黄门耳语,启奏道。

    韩炜一听,即刻道:“宣。”

    任昂高喊道:“宣,温王吕布,进殿!”此言一出,打断了朝堂上的争论,顿时安静下来。

    但见吕布金盔金甲,罩袍束带,一身戎装,可谓老当益壮,不减当年。

    他步履雄健上了金殿,见了韩炜恭敬道:“老臣吕布,拜见陛下万岁,万万岁!恕老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国丈年迈,朕岂能怪罪?来啊,赐座。”韩炜一看吕布披盔戴甲而来,就知道他是容不得孙策称帝。

    “老臣谢陛下恩典!”谢后,吕布便端坐于绣龙墩上。

    韩炜笑着问道:“国丈颐养天年多日,如何今日却想起上朝了?”

    “回陛下,老臣闻言江东孙氏谋反,此乃大事,故来朝会。时方才在偏殿等候陛下宣召,闻听有人说什么诏安反贼?听闻此言,心中火起,故而才未听宣召而来。”

    说完,话锋一转:“户部尚书张大人!你主张诏安,是否怕此番伐吴,你户部耗资巨大啊?”说完,吕布起身给韩炜施礼,而后瞪着户部尚书张松。

    韩炜笑而不语,任由吕布去闹。

    张松爱财如命,领了户部尚书之职,那更是投其所好。掌管天下钱粮赋税,做梦都能笑醒。而吕布一针见血的直击他内心深处。岂能不慌?

    即刻进言道:“陛下,此乃老千岁臆测,不可为信。臣自任职以来,兢兢业业,从不懈怠。还请陛下为臣做主!”

    韩炜也知道,新朝初立,许多官员刚过上两天舒坦日子,自然是都不会主张打仗。可江东孙策不平,如何坐稳江山呢?

    “永年呐,朕知你忠心耿耿,国丈他此番前来,绝非针对你。国丈且坐,莫要动怒。”韩炜示意吕布坐下。

    吕布却将绣龙墩一转,直接面对整个文班众臣,而且瞪着他们。

    典韦见状,微微欠身,躲着韩炜目光,朝吕布挑起大拇指,表示干得漂亮。吕布呢,也朝典韦点点头,又眨了眨眼,那意思是还用你说?

    韩炜见状,忍俊不禁,由于冕旒遮面,无人察觉。当然,谁也不敢总盯着皇上看。

    吕布端坐怒视文官,颇有“我不是针对谁,你们这些文官都是垃圾”的意味。

第614章 平乱韩沣初上阵() 
伐吴不伐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商讨出来的,接连几天两派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韩炜决定下旨,起兵伐吴。

    可又有为难之事了。

    伐吴之后,江东平定。实乃定鼎天下之大功。朝中武将纷纷响应,再次争执起来。

    韩炜心中认为吕布是最佳人选,只可惜他患有旧疾,加之年迈。吕布自己亦想挂帅,可老不以筋骨为能,他也明白的紧,故而坐山观虎斗,看着众将争论。

    韩炜见吕布无意挂帅,也就不再提及。这要让一把年纪的吕布再次出征,吕雯绝不依他。

    退朝之后,韩炜回了后宫,第一件事便是要去看看孙仁孙尚香,毕竟这是要往她的故乡发兵,再怎么说也要安慰一二。

    后宫之主自然是皇后赵雨,皇贵妃有云贵霜、蔡文姬、黄月英、张宁,剩余诸女皆为贵妃。

    孙尚香岂能不知如今大凉要伐吴?虽说是怨了孙策多年,但事到临头,还是娘家亲啊!她整日里闷闷不乐,在院中习武。

    忽听门外内侍女官高喊:“陛下驾到!”

    孙尚香急忙与宫中侍女迎驾:“臣妾恭迎圣驾。”

    “爱妃不必多礼,快起来吧。”韩炜示意她平身。

    孙尚香喜道:“陛下怎么想起到臣妾这里来了?”

    韩炜道:“怎么?朕还不能来啦?”

    “陛下初登大宝,整日忙于国事,哪有闲暇?臣妾也是意外。”孙尚香说道。

    韩炜看着孙尚香一身习武劲装,便问道:“又在习武吗?”

    “嗯,若武艺不精,如何跟随陛下征伐江东呢?”孙尚香说道。

    韩炜看孙尚香眼神有些恍惚,便知道她这是言不由衷,便说道:“可若非朕御驾亲征?”

    “如此军国大事,陛下岂能放心别人挂帅呢?”孙尚香有些焦虑的问道。

    其实韩炜早在朝会之上,就打算自己御驾亲征,也免得众将争先。这也是打算好的,毕竟自己亲自去,还可设法保全孙策。但凡换其他大将,必定不饶孙策。为将者,若能斩下敌国皇帝首级,这必定是无上的战功!

    当然了,孙尚香也想到了这一辄,故而才说要跟韩炜一同前往江东。

    韩炜即刻说道:“爱妃放心,朕答应你,此次征伐江东,定带你前往。”

    “臣妾谢陛下恩典!”孙尚香欣喜的跪地谢恩。

    “起来吧!今夜朕就留在你这里啦!”韩炜暧昧的看着孙尚香说道。

    孙尚香连连点头,即刻吩咐下去歌舞伺候。而后说道:“陛下且看看臣妾最近排练的剑舞。”

    二人即入殿去,等待舞姬就位。

    载歌载舞,不觉间便至夜里,用膳之后,又叙谈许久,便歇下了,一夜缠绵。

    翌日,孙尚香亲自为韩炜更衣上朝。刚刚进了金銮殿,韩炜刚落座,还没等坐稳,上将军赵云匆忙入殿,奏道:“陛下,幽州紧急军情。”

    韩炜听闻,急道:“念!”

    赵云念道:“臣幽州兵马大都督张辽恭请圣安:兹有逆贼公孙渊擅杀襄平侯、辽东太守公孙恭,自立为王!还请陛下圣裁。”

    韩炜点点头道:“先启朝会,再做定夺!”

    却说公孙渊是辽东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康的儿子。

    当年张辽奉命追杀袁绍外甥高干一干人等,并没有再进攻辽东,公孙康斩下高干等人的首级献给张辽,张辽奏报韩炜,韩炜便加封公孙康为襄平侯。

    公孙康死后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公孙晃,次子叫公孙渊,当时都很年幼,公孙康的兄弟公孙恭继任。韩炜依旧加封公孙恭为襄平侯,并拜为辽东太守。

    而公孙渊长大成人,文武兼备,性子刚强好斗,夺了他叔叔公孙恭的位子。

    朝会开始,还没商议出个所以然,幽州急报又至。

    原来,孙策闻讯,即刻派遣张弥、许晏带着金珠珍玉赶赴辽东,加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害怕大凉的势力,于是就斩杀了张弥、许晏两人,把首级送给张辽。张辽又遣百里加急送至洛阳。

    韩炜眼下要征东吴,便问计于群臣。

    贾诩献计道:“陛下,可拜公孙渊为车骑将军,封乐浪公。以安其心。”

    韩炜听闻,以为可行,即刻下旨传往辽东。

    可不出几日时间,幽州再来急报。言那公孙渊还不知足,和麾下文武商议之后,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

    辽东,燕王府邸

    军议之时,谋士贾范劝谏说:“大凉给主公的爵禄已然不薄,如若造反,于情于理不顺。更加上凉帝韩炜善于用兵,连当年的曹孟德尚且都不能取胜,何况主公乎?”

    公孙渊大怒,喝令左右道:“胡言乱语,乱我军心!来人,推出立斩!”言毕,便捆绑贾范就要斩杀。

    参军伦直急忙再行劝谏:“主公,贾先生言之有理,主公应当谨守疆土,不可轻举妄动啊!”

    公孙渊此时膨胀到了极点,哪里还会再听劝诫?顿时勃然大怒,喝令亲卫捆绑起伦直和贾范一起斩杀于市曹。

    又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点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而去。

    边关飞报到洛阳,韩炜皱起眉头,十分不悦。盖因伐吴在即,他不想分心。

    此时,年仅十五岁的四皇子韩沣出班奏道:“父皇,儿臣愿往辽东平逆!”别看年纪轻轻,便已是兵部侍郎。

    韩炜定然不放心,即刻说道:“皇儿,此番路远,恐难收复。不可胡说啊!”

    韩沣说道:“行兵征战,在于能设奇用智。托父皇洪福,儿臣必能擒拿公孙渊献给父皇。”

    韩炜又问道:“哦?皇儿以为此战如何对敌?那公孙渊又如何拒敌?”

    韩沣即刻答道:“公孙渊如弃城逃走,此乃上计;死守辽东拒我大军,是中计;坐守襄平为下计,必定被儿臣所擒。”

    韩炜接着问道:“这次往返需多长时日?”

    韩沣说道:“四千里的距离,去一百天,攻打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中间要休息六十天,大约一年时间足矣。”

    韩炜大喜,立即命韩沣兴师前去征讨公孙渊。

    阅读网址:

第615章 韩家子各有抱负() 
韩炜虽是答应儿子韩沣出征辽东,但依旧不放心,即刻下旨道:“朕意,擢四皇子韩沣为征东大元帅,中军大将军典韦为副元帅、虎卫大将军许褚为正印先锋官,率本部兵马征讨辽东!”

    “儿臣沣领旨!”“臣,典韦、许褚领旨!”三人跪地接旨道。

    韩炜派出自己的两员亲卫大将军,这本是出于父爱。可却被有心之人看在眼里。

    消息不胫而走,到了兖州。

    兖州,州牧府邸

    身为兖州牧的大皇子韩凉可听不得这样的消息,即刻唤来诸葛亮询问。

    韩凉拿着消息竹筒失落的丢给诸葛亮,叹气道:“唉,孔明你看看吧!四弟如今可是父皇的宠儿呐!”

    诸葛亮迅速浏览之后,婆娑着竹筒,表情平淡。而后羽扇轻摇道:“大殿下以为如何?”

    “还能如何?典、许二将乃父皇贴身亲卫大将,如今尽数保着四弟……这,还用问?真不知父王赐剑何意!”韩凉并没有看诸葛亮,目光转向了武威架。

    那架子上,赫然是韩炜上个月赏下的,正是倚天剑。

    诸葛亮言道:“大殿下以为陛下要立四皇子吗?”

    韩炜走到切近,执剑出鞘,而后凭空斩了几下,抖出几朵剑花之后,利剑归鞘,淡淡说道:“什么时候父王将玄明剑赏下,我心才安呐!”说完,将倚天剑推到诸葛亮怀里,嫌弃道:“这剑,送你了。”

    诸葛亮也不敢收啊!刚想回绝,却见韩凉已经离开了,还飘来一句话:“孔明须多些思量,看看如何让我回京任职才是!”

    望着韩凉离去的背影,诸葛亮若有所思。

    而在扬州,徐庶也带来了此讯。可韩治却不以为然道:“先生还不知我?”

    “二殿下当真无意?”徐庶抚须问道。

    韩治爽朗笑道:“哈哈,我嘛!能当个亲王逍遥自在就再好不过啦!再说了,母妃也总想着让我领兵复国,此事父皇也不止说过一次。况且,除夕家宴之时,我观父皇雄姿英发,立储之事怕是要十年之后。”

    徐庶点了点头道:“嗯,二殿下能如此思虑,庶便放心啦!”

    “哈,先生是不是怕自己到时候斗不过孔明?”韩治快人快语的问道。

    此言一出,还真说中了徐庶心事。他先是老脸一红,而后也笑了,不住的摇头,点指韩治。

    韩治却收起笑容,看着兖州方向说道:“先生,比起我而言。我更担心皇兄,他这些年绞尽脑汁的拉拢文武,若被父皇知晓,岂能轻饶?”

    徐庶却不以为然道:“二殿下这倒是多虑了。陛下岂能不知大殿下近些年所为?只要不越雷池,陛下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韩治学着父亲的样子拍了拍脑门,说道:“嗯,也是我多虑了。毕竟虎毒不食子,但愿皇兄能好自为之吧!”

    书归正传,单说四皇子韩沣。

    韩沣与典、许二将辞朝出城,令龙骧校尉孙礼为先锋,领前部兵先到辽东扎下营寨。

    辽东探马飞报给公孙渊,公孙渊命令卑衍、杨祚分兵八万屯扎到辽隧,挖起围堑二十多里,环绕鹿角,严密防守,孙礼亦派人报告韩沣。

    韩沣听后,笑道:“贼兵不和我军交战,意在拖延时间。我料定贼兵主力都在此处,贼巢空虚,我军不如放弃此处,直奔襄平。贼兵若闻讯,必前往救援,就在中途截杀,定然大获全胜。”于是下令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

    而辽燕大将军卑衍和杨祚商议:“如凉军前来进攻,我军不宜交战。凉兵千里来袭,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凉军退却时,我军再出奇兵追击,韩沣小儿可擒。”

    两人正在商议间,忽然有探马来报:“启禀大将军,凉军直往南去了。”

    卑衍大惊失色,急道:“大事不好,韩沣小儿定知我襄平城兵少,直接去袭击老营了。若襄平丢失,我等扼守此处便无任何意义啦!速速传令,追上去。”遂下令三军,拔营起寨随后而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