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石岩 禅--心的效能训练-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承担肯负责的人,在无形之中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了练达的待人处世经验。他们容易走入顺境,他们的人格显露出自由的特质:
真我的开展(2)
  有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碰到问题不是坐困愁城,而是检讨规划,设法解决。
  富于创意,信心较好。
  能看清事实,容一时的挫败,减少压力和心理负担。
  人若能为自己负责,心智和人格就会不断地成长,能为别人负责,人际适应也会活络起来。负起责任才是自由轻松之道,逃避责任,反而是背负着沉甸甸的包袱,而把自己压垮。心理治疗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说:“恢复健康的心理,必先恢复其责任感,这也同时恢复了他的自由。”
  负责和承担是禅的重要教诫。肯承担的人,就能实现人生的抱负,不肯承担的人,处处逃避,自我功能越来越萎缩,是陷入三涂苦的原因。
  禅法中的“头陀行”就是要磨炼负责的态度,培养自由的心智,让真我得以展现光辉。头陀行可以解释为成功人生的动力,因为肯负责,能激发我们以下几种行为特质:
  真实的行为和态度。愿意诚实地接纳自己,不再自欺欺人,所以能从许多虚伪的意识中解脱出来,能接受自己,自在感也随着出现。
  发现自我价值。无须贬抑或剥夺别人的尊严以彰显自己,自己就能发现尊严,而不再陷入一种自卑的情绪状态。
  从负责中展现伦理的行为。不是为了名誉和掌声才被动地表现道德,而是主动负责,展现道德的本身。
  守得住原则和戒律。不受诱惑,心智是自由的,是独立思考的。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陷入心理困境的人,唯一的共同特质就是失去人格中自由的能力。他们从不肯负责到失去自由,从推诿到无奈,从消极到绝望。最后,瘫痪在一堆难题之中。
  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生来就与别人不同,生活经验和成长的历程都不一样。长期以来,你构筑了自己,所以注定要为自己而活。“你是独特的”这句话,并不是要标新立异,矫俗干名;而是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这就是自我实现。禅家说:
  无须往外追寻,
  要找的正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依自己的根性因缘来生活,要想幸福简直缘木求鱼。
  成功的生活是依据自己的本质和条件订定目标,把能力和经验开展出来,让心智不断地成长,而获得成功。人若能运用自己的特质,智能就会不断地增长。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能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化中成长的:
  顺化是指改变现有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变化。
  同化是指吸收了新的经验而使心智成长。
  因此,如果不运用自己的资才,从中不断地努力成长,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的文化很重视“长进”的价值。每一个人从小开始,都被教以长进的观念。这是文化中很珍贵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所以能日新又新的原因。不过,长进的观念却经常被误用了;我们为了激励自己长进,开始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于是比较和竞争成为现代社会中残酷的事实。因为比较,在精神生活上往往造成不能自我接受。
  当自己把比较的眼光投注在别人身上时,心里想的是能和别人一样。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别人能办到的,自己也以为能。这使他的欲望和抱负水准提高,却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接着,残酷的事实却告诉自己,“我办不到,我差劲!”这样的自我批评,使自己矮化了。相对的,也等于否定自己的价值。
  你想想,要小鸟儿和一只猫在同一个跑道上竞走,是否合理,这样的比较和竞争是否荒谬?你一定会说,鸟儿应该在天空飞,猫儿当然要在地面跑,而且不能比较。那就对了,你的根性因缘和别人不同,就不应该与别人比较。所以,长进的意思不是赢过别人,而是心智世界的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是生活的真理。人如果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目标,就无异放弃了自己,背叛了自己,于是痛苦日深。这痛苦来自两方面:
  失败使他自卑,从而否定了生活价值;成功使他自傲,却失去生活的情趣。
  他不能依自己的根性生活,而有失落感和空虚感。即使是成就,仍然掩不住自我的空虚。于是要借许多娱乐、色情和药物自我麻醉。
  人注定要为自己活出意义和创意的。因为他是唯一的、独特的,他必须肯定自己,实现自己;否则,精神生活就会落空,人格就会出现瑕疵;因为他不能成为一个统整的自己。他开始有了困扰、痛苦,甚至更严重地并发精神疾病。心理治疗学家罗洛.梅的看法是:每个人无论多么想要成为别人,终究是办不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心智的健全就是要接受这个独特性。
  就人格的观点来看,健康与苦难的分野正是能否接受自己,用自己的本质和经验,成长为他自己。当一个人一味想扮演别人时,必然要出错,不是失败就是精神上的错乱。
  禅就是要你忠实于自己,形成你的个体性。它正是你的本来面目。禅家说: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汝。
  你无法把自己变成别人,别人也不可能替你活出你的本质来。好好地接纳独特的自己,去过实现的生活,那就是“一切现成”地披露了自己的真我。
真我的开展(3)
  善群之美
  人活着就一定要和别人相处,因为你不可能离群独居。于是,人际关系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范畴。人的自我价值和受尊重的感受,大部分来自社会的适应。罗洛.梅的说法是:“神经质的人,主要特质就是无法和他人和谐地相处。他怀疑别人,觉得四周都是敌人。”
  人如果不敢信任别人,就会觉得处处危机,任何事情都会使他不安。长期下来,不但孤立了自己,而且对别人的敌意也越深。
  敌意和孤立往往阻碍自己的人际交流,影响知识和情感的正常活动。因为破坏了认知的回馈系统,而使自己更易陷入错误。人的社会活动,不只是互助合作和彼此依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人际活动,使我们的人格越来越健全。因此,当一个人对他所生存的社会怀有敌意时,他的精神生活状况是困窘的。
  社会适应的困难是从哪里来的?心理学家大多认为来自自卑情结。最通俗的说法是:人从婴儿、幼儿、儿童渐渐发展到青年和成年,都是在被保护和照顾中成长的,所以在个人的早期依赖经验中,总是留下“卑小”记忆,它就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在人生历程中,却成为追求独立、成长和强大的动力,因为他很想摆脱“卑小”,成为强壮的大人。
  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幼年及童年时代,如果缺乏成功的经验,信心会相对薄弱,自卑心就随之加强,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障碍。在此必须澄清的是:生活的经验是整体的,成功并非只有好的学业成绩,而是包括解决各种应对进退的经验。有些人学业成绩虽好,但在处理日常事物上经常受到批评,情感上受到过多的压抑,那就有了自卑。因此,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一旦经常受到挫败,都会造成过强的自卑。
  精神生活的最大悲剧是拿自己与别人比。自卑感过重的人,很害怕输给别人。他一张开眼,一打开意识的银幕,所看到的都是“不战而败”的预感。于是,他退却了,他“不战而退”了。这就是自卑的悲剧。
  当然,自卑也可以透过努力克服。那就是寻找自己的优点,设法实现,期许自己超越自己,愿意锲而不舍地努力,发展潜能。但唯一成功之路是: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能找回信心,使自己成为“具有价值感”的人。这时,他的信心建立起来了,他意识到自己能与别人平等交流,这就是自在感。
  自卑的情结,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烦恼。在现代社会里,过分强调竞争和名位,以致不能克服这种情结的人越来越多。不能克服自卑的人有两种倾向:
  索性把门关起来,不愿意与别人接触:把过错统统推给别人,说别人不好,这就种下人格异常的成因。或者,不断地责备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或不好,长此下去,就容易导致精神官能症。
  设法夸张自己:用种种欺骗、剥夺、虚张声势、自夸的方式膨胀自己。这样的结果,不是犯错、犯法,就是精神错乱。
  人活着不是没有烦恼。禅法中所谓“自性清净”,是要经过修持和历练才办得到的。因此“禅行”之中,仍然强调《华严经》所揭示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它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丰富自己,才能获得证悟。《六祖坛经》所谓: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人如果采取消极的做法,让自卑坐大,就会产生麻烦。反之,如果能够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历练和学习,智慧自然增长,自卑情结也就被克服,真正获得解脱。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着自己向别人学习,走入人际交流中,克服自卑而不断成长的法门。人如果想让自己健康,展现健全的人格,必须勇敢地接纳自己,努力向别人学习,才能自我肯定,证得自性清净之果。至于离群独居,而以为可以获得清净的,总会坠入精神生活的困境。
  禅所谓的闭关,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在与人同在的成长过程中,透过闭关洗涤种种虚妄,让自己更加清纯觉醒,更能实现自己,披露真我。
  宗教的希望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宗教提供了人类寻找自己去来和安身立命之道。宗教的世界,是所有精神活动中最难以理解的范畴。它不属于知性的范畴,却与心灵的根源息息相关。所以它是神秘的,但又是实存的。因为那个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不断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对于宗教的需求和活动,成为人类精神活动中,分量很重的一环。
  宗教赋予生命新的希望,让个人接触到永恒与究竟。这种希望是事实,而不是自我欺骗。宗教不是知性的,而是你愿意起正信时,才能接触到那不可思议的范畴。我们的一切现象界,似乎都在那个范畴之中。我们的智慧、良知、慈悲和勇气,都是从那儿流露出来的,连科学、哲学、文学都与那神秘世界有关。
  人是在越偏离那不可思议处时,才越发神经质,产生迷失或所谓的迷信。当我们越能正信时,就越显得有智慧和光明,这就是觉的世界。依我的观察,越是否定那光明正觉的世界,就越容易产生精神的错乱,越失去那力量的洗涤,就越陷入黑暗与困境。罗洛.梅说得对:
  “那些与宇宙对抗、否定其意义、断绝与它关联的人,无异于与自己内心深处对抗。人的内在自我是和宇宙相连的。人一旦和那个无限格斗,实际上是把利剑刺入自己灵魂深处,人除了发展自我之外,同时要寻求宇宙精神来源的根。”
真我的开展(4)
  高级的宗教,提供了人类寻找精神根源之道。禅则彻底地打开生命之窗,让你亲证究竟与圆满。只有用精神的法眼去看,才看得到它。诚如禅诗云:
  举手攀南斗,
  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
  谁是我般人。
  当我们接触到宇宙精神根源的法界时,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如一场戏,而且正在透过法界开展着美妙无比的人生。对于那些逆境和挫败,反而觉得是弥足珍惜的珠光宝饰。这时,你不再挑剔自己,没有高下成败,没有是非得失,只看到生命的如来面目。
  禅法就像是一根手指,它指引我们从成见、障碍、占有、贪婪和消极的尘劳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披露真我,同时接触那法界和根本。这时,你已不再狐疑,不再茫然,而人生的顺逆和喜乐,都成为光明法界的一部分,这就自在下来了,狂心也息了。这时,会看到那明历历的自在和圆满,而许多生活的禅机就从那儿流露出来。
禅喜——体验生活的悦乐
  由于心的开启,个人就能领会生活的悦乐,于是生命变得活泼生动,心情旷达,当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习禅的最终目的,却是习禅过程中的大丰收。因为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喜乐,这种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为健康,更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禅喜大体上可分为五种,这五种禅喜,是由正确的修持得来的回报。
  在工作之余,“在举起之前和放下之后”,才领受到人性的至柔至美。它必须透过定慧的修持才能领会。
  过去拔提王子修禅,有一天,他悦乐地叫了起来,对他的同修好友说:“我真快乐啊!我真快乐啊!”他的朋友并没有看到什么值得他快乐的事,然而真正的快乐,就在当下触目遇缘之中。
  当我们在工作之余,不妨放下忙碌的事,只稍给自己一点悠闲,也许只是几分钟。你望着办公室的同事,专注地各忙各的事,不禁兴起敬爱和欣赏的乐趣。你凝视窗外,白云带来悠闲的心境;而墙上的一幅画,则令你神往其境。禅者不是不工作,不是不用心于职场,而是他们能保持禅喜,在工作中、在工作后保持喜悦。
  办公桌上的小小盆栽,只因为它的绿意带来宁静,眼前思索不出来的计划,却在冥冥片刻中浮现答案,那也是一种禅喜。禅者把这些工作和心境,调和得恰到好处,喜悦的心情自然流露。他们在居家中有责任,在俗物中有承担,甚至为照顾家人或公益付出更多心力;但他们的心境是开启的,一些周边的事物,仍然能带给他喜悦和兴致。他们心的效能得到良好的开发。有一则禅偈,微妙地道出这个真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现代人生活在繁忙的信息社会,触目遇缘都是工业文化下的产品,要投身于老圃黄花,要领受采菊东篱,了不可得。但就在这工艺与信息生活中,同样可以领受个中的喜悦。你在搭电梯时,是否领受方便之美,坐在捷运或便捷交通工具中,是否领会工艺创造之美;拿起行动电话就能与家人、友人通电话,是否感到方便的快乐,坐在计算机前就能阅读各类信息,是否领受个中的丰富。
  不是信息时代失去禅喜,而是现代人忙于追逐,忘了生活周遭许多妙悦动人的禅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执著与追逐,而忘了抬起头来,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各种乐悦之事。
  当心被单一的目标绑住时,我们变得麻木;当心被烦恼、不安的烦躁关锁时,我们就失去禅喜。
五种禅喜(1)
  由于心的开启,个人就能领会生活的悦乐,于是生命变得活泼生动,心情旷达,当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习禅的最终目的,却是习禅过程中的大丰收。因为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喜乐,这种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为健康,更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禅喜大体上可分为五种,这五种禅喜,是由正确的修持得来的回报。
  心灵自由的禅喜
  首先是心灵自由的禅喜。自由是被许多人误解的心理现象。一般人总以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乍看好像自由自在。但就心理层面来看其实不然,生活是一个现实,当你失去自律,不能自我控制时,生活就产生危机;就像驾车失控一样,会撞车,会翻覆,会故障抛锚。
  人想到要什么就去做,有时是一种失控,而不是自由。所谓自由是一种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失控,那才是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自由,吸毒酗酒和赌博成瘾是不自由,动粗动怒是不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也是不自由。
  禅喜建立在心的自由上。他清醒的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们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生活和工作容易成功,喜悦增加,烦恼减少,这是一种禅喜。
  能自律的人,心灵得到自由,他们不会白费心力和体力在不该有的追逐和享乐上,于是悠闲之心带来敏锐的心境,生活的趣味就更多。
  自由的心是活的、自律的、轻松的,也是单纯的。自由的人像省油的车子,能行驶更远的人生路。
  恬淡的禅喜
  其次是恬淡的禅喜。禅的生活态度之一是恬淡;人能为自己订一个适当的抱负水准,跳出占有、操控和囤积的伎俩,生活自然一切现成,这就叫恬淡。
  人不因为经营一个大企业就不恬淡,也不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就叫恬淡。恬淡是一种生活态度,其生活简单、朴素。恬淡的人,悦乐多;追逐和贪玩的人,心情散乱不快乐。
  贪婪的心会令人陷入饥饿的心理情结。它带来心灵生活上的赤贫感。反之,恬淡则能使心理回馈系统复苏,产生知足;知道满足的心,正是带动悦乐的关键。
  恬淡者颖悟性高,其心如天空的晴朗;贪婪者沉重,其心如饿鬼道般的甸重昏黑。
  如意的禅喜
  其三是如意的禅喜,禅除了保持安定的心之外,还要在生活中做四如意足的努力。禅者认为,要让生活充实如意,必须具足以下四个因素:
  欲如意足:生活有目标,使一个人感到充实、有价值,这能令人振作,过有意义的生活。
  勤如意足:勤奋积极使人感到有活力和朝气,它带给人成功和成就的喜悦。
  心如意足:安定清醒的心,带来自在感和创意,它使人面对真理,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观如意足:透过观念的改变,转识成智,在生活中看出希望,提升信仰的情操。
  这四个修持法门,能带来良好的生活适应,促进精神的成长,从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和悦乐。
  现前之喜
  其四是现前之喜。透过冥思和禅定训练,人的心渐渐从虚妄和烦恼纷扰中解脱出来。这时,自己很自然地生活在当下之中。所谓当下是指“此时此地”,面对真实,活出喜悦和自在。
  生活是一切现成的。人如果在赚足了钱,才要让自己轻松、享受生活的悦乐,那么当下的生活就会被否定。此时此地正生活在勉强和痛苦之中。人不能等待缴完最后一期房贷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