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石岩 禅--心的效能训练-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性的生活也是一样,如果不能从过去的情感和情绪中解脱出来,就会沉迷于过去而发生情感生活上的困扰。不过,如果没有用功的学习和丰富的经验,便谈不上解脱;缺乏努力和磨炼,也谈不上成长。
  解脱成见才有真知
  人如果把过去主观经验所得到的片面意见,用作响应新情境的决策指导,就会坠入成见的陷阱。对别人观感不佳,就会排挤他,批评他的美意;对别人观感好,就会一厢情愿地接纳他的欺骗。人世间,有许多难以弥补的错误,都是在成见中铸成的。
  成见不一定只是主观的片面观感;过去所获得的见闻或知识,不分青红皂白,顽固地用来处理新的问题,也是一种成见。外表是“现代”而思想带着“古代”情结的人,往往在适应上发生很大的困难。
  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结婚时,传授了许多驯夫术;女儿把它奉作圭臬。母亲赐予的这份幸福秘笈,竟然成为破坏女儿婚姻的利器。成见通常是不知不觉的,所以它常被形容为一种心魔。它破坏人的正知正见,而自己却认为它是必然的真理。这位女士,一直到家庭破碎之后,才向我诉苦说:过去她与先生的误会和冲突,有许多是母亲一手造成的。不过,就这件事而言,成见不仅来自她的母亲,也同时源自她自己的观念。因为她不能认清母亲的话,她完全顺从母亲,不肯检审明辨,这是她婚姻生活的致命伤。人一旦缺乏“了了分明”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邪恶和迷信。
  决定事情,最忌用道听途说的意见,或根据一己之见作孤注一掷的决策;必须客观无私、清醒地搜集资料,审慎研判,才能作最好的判断。请注意,意见的来源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意见的理由是什么。
  解脱障碍才有创意
  佛经告诉我们,创意不能开展的原因是心中有了障碍。这就好像视野被阻挡一样,看不清前景,道路被堵塞,无法通行似的。在精神世界里,有三种障碍会破坏生活,阻碍心智的开展:
  所知障。
  烦恼障。
  业障。
  绝大部分的人都深信知识是重要的,我们只赞美饱学,却很少注意饱学之后,更需要清醒和自由。古人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就是食古不化,会阻碍清醒的独立思考。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记忆知识,缺乏良好的思考训练,在创意上无法突破,研究发展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准。
  在心意活动方面,社会上通常的习俗、价值观念和宗教文化现象,往往以“所知障”的方式,束缚个人思想,发生刻板或狭隘的思考。比如说,宗教的规范和真义就很容易被迷信的观念所束缚,以致教义被曲解,而产生迷信的心理情结。许多不幸的宗教灾难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多年前,美国曾经发生过某宗教团体集体自杀的惨事,那是由于障碍所致。佛法阐扬的是觉。觉必须建立在免除障碍和解脱上,这就是空的本义之一。
  其次,烦恼是一种情绪和情感的紊乱或亢奋,它可以使人乱性,可以使人消沉痛苦,可以令人紧张焦虑。它是一种情性的障碍,会干扰思想,影响生活态度,破坏人际适应。烦恼是从贪婪、愤怒的脾气、无知的执著、傲慢和自卑中延伸来的。诸多烦恼中,以贪婪为核心。也就是说,贪婪能演化为一切烦恼。所以嗜欲越深,烦恼就越重,生活的创意和喜悦就越少。唐朝大珠禅师说:
  嗜欲深者机浅。
  是非交争者未通。
  触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机者慧沈。
  傲物高心者我壮。
  执空执有者皆愚。
  寻文取证者益滞。
  苦行求佛者俱迷。
  离心求佛者外道。
  执心是佛者为魔。
  生活的智慧必须以破除障碍为前提,要懂得解脱和善巧。然而这样的解脱,是不是很容易被认为一无所有呢?大珠的弟子在听完他对解脱和空的解释之后说:
  “我知道了,空的要义就是毕竟一无所有。”
  大珠解释道:
  “毕竟是你自己,不是毕竟一无所有。”
  这位弟子恍然大悟,很高兴地离去。从大珠的谈话中,我们知道空和解脱,是要归到实实在在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质或真我也否定掉。
  最后,业障是指行为和习气上的障碍,人如果没有恒心,缺乏定力,生活习惯不好或染上恶习,都是恶业。许多人以为自己体弱多病是业障,生意失败是业障,这是错误的。真正的业障是自己被不好的思考、生活和工作习惯所阻碍,人所以有厄运,都是业障形成的。如果能从业障中解脱出来,就能看清事实,发展出得宜的适应。能从业障中解脱出来的人,就是有福气的人。福气不在占有,而是在“能用”;业障阻碍了你的“大用”,以致失去智慧,丧失机会。失去大机大用的人,又怎么能活得幸福,活得成功呢?
  人要从所知障、烦恼障和业障解脱出来,生活才显得自在,思想才有自由和创意。不过,我们还须省思:如果没有所知,又怎么能解脱而生智慧呢?没有烦恼,又怎么能体会转识成智的妙法呢?不是因为蹉跎岁月,又怎么会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事实呢?从现在开始,只要你肯改变自己,愿意从执著与沉迷中解脱出来,你就能过成功的人生。
在解脱中成长(2)
  解脱占有才有自由
  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说法:一位佛门弟子在临终魂魄脱体时,从一个小门进入一个珠宝的世界,放眼望去,应有尽有。这游魂拼命地攫取,于是陷入痛苦的地狱,走不出来。各种珍玩统统穿戴在身上,这时,地藏菩萨看到了,对他说:
  “把你占有的东西放下来,不就出离地狱了吗?”
  游魂说:
  “我舍不得。”
  游魂继续在那里受着苦。
  这段故事是很发人深省的。人一旦走入野心的占有,就会陷入心灵的地狱世界。反之,只要一念能与别人分享,改变占有的态度,即使是经营庞大的事业,也是自由自在的。
  解脱执著而后通达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生活负起责任,为工作尽心力,为某些挑战作坚持。目标明确,过程和方法清楚,能清醒地响应所面临的一切挑战,这样的人是通达而负责的;反之,如果缺乏清醒的思考和工作计划,凭着欲心一头栽,像工作狂一样地猛干,或者死心眼儿不肯变通,那就是执著了。
  我们应该对工作负责,而不是对工作执著;要为自己尽本分,而不是让自己执著放不开;要有通达的性情,而不是让自己的心思打死结。
  佛教有则故事说,有一次某地方洪水泛滥。某人被汹涌的洪水所困。有一位船夫勉强撑船来救他,他说:
  “我平时用功念佛,我要等观音菩萨来救我。”
  他不肯上船,船夫看到水势越来越大,只好把船划开了。洪水越来越高涨。这时,他只听到一个声音:
  “刚刚我来救你,你为什么不上船呢?”
  这位佛门弟子太执著了,以致失去获救的机会。
  人的心如果在追逐着物就会执著,死缠着一个顽固念头也是执著;反过来,如果用心来看物,来检讨观念的正确与否,就会通达无碍。大珠禅师说:
  心逐物为邪。
  物从心为正。
  儒家所谓的诚意和正心,正是要破执著,显智慧,要培养“君子不器”的通达胸襟。
  解脱执著能使人通权达变。那是自性真如展现的缘故。所以禅家说:
  若了了见性者,
  如摩尼珠现色,
  说变亦得,
  说不变亦得。
  当一个人不被色相所缚时,就不会执著,成见和刻板的态度自然不起。他超越于变与不变,完全的通达,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就好起来。
  解脱消极才有积极
  消极是等待的、惧怕的、逃避的、悲观的。如果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烦恼就会满篓满筐。等待的人就会错过机会,惧怕的人就会焦虑不安,逃避的人最会累积难题,悲观的人更是沮丧乏力。
  有人说,积极是往好处想,肯上进;消极是往坏处想,所以畏首畏尾。我认为积极和消极并非取决于乐观或悲观,而是决定于能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思想行动,不是正对着解决问题而发,那就是消极,能面对它而设法予以克服或解决就是积极。
  父母亲都希望子女用功,绞尽脑汁来鼓励,送他去补习班补习,然而如未能真正了解成绩低落的原因,设法予以补救,那么任何措施都是消极的。反之,如果能协助他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果,那么给他一顿训斥,也不失为积极。
  有些人企图心旺盛,看来似乎很积极,但他拈轻怕重,不肯吃苦,不肯用功学习,这就形成欲望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矛盾往往加速了消极态度的形成。因为不满、憎恨、嫉妒和逃避的意念,很快就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先把自心中的骄诳、嫉妒和种种愚迷加以净洗;要把野心和贪婪放下,这才能够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活个现成,展现自己的潜能。唐朝黄檗大师说:
  直下无心,
  本体自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照遍十方更无障碍。
  能够实实在在展现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光明积极的生活态度。
  消极的人活在虚伪和狂妄的蕴识世界里。他的行动不是为了丰富或光明生活的本身,而是为了虚妄的意图。他们是疏离的,是痛苦的,是挣扎的。
  解脱色心的我,才看到真我
  一般人对于色心的我是很执著的,从心理咨询的观点来看,人们为了维护“色心的我”,真是用尽脑筋。许多人在心中经常这样自我对话:
  “我有我的尊严,这面子是要撑的。”然后又自己回答:
  “我的颜面受到伤害,害得我无地自容。”
  结果许多虚幻的意念,钻牛角尖的想法,不停地在心中浮现盘旋着。时而想要超越,当个强人;时而绝望,自卑彷徨;时而不平,嫉妒愤怒。这些都是围绕着“色心的我”而发出的情绪作用。许多情绪性的冲动和行为,都是在“我相”被侵犯时才出现的。
  禅家指出,色心所形成的我相,是过去生活经验中,搜集别人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形成的。它不是与生俱来,不是本来就有的。对于过度执著我相的人,要时时参透它的本质,不要让它成为不断指责自己的压力。也不要为了“死要面子”,不顾是非曲直,而陷入错误的泥淖。
  禅家的参禅,就是要帮助人,从参透中解脱色心和我相的羁绊,而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以下是一段咨询式的参禅,用来帮助人看出那我相的非实在性。首先,禅者大略说明了真我和我相的本质,他要帮助人参透我相,去接触真我。以下即是这段对话:
在解脱中成长(3)
  禅者:“你有过做梦的经验吧,举个梦来说说看。”
  学生:“我做过一个令我欣喜无比的梦。我梦见失去的情人,我好高兴,梦做得很长,觉得好开心……”
  禅者:“在梦的主观世界里,真实吗?”
  学生:“真实,非常真实,恨不得大梦不醒。”
  禅者:“醒来之后,你觉得怎么样,是真的还是假的?”
  学生:“醒来之后看它是假的,在梦中却是真的。”
  禅者:“在梦的世界里,看醒着的生活世事真实吗?更确切地说,白天的一切能被带进梦的世界吗?”
  学生:“不可能,带不进去。”
  禅者:“所以就梦而言,醒着的时候,你所拥有的一切,其性质如何呢?”
  学生:“相对的不真实。”
  禅者:“有没有发现你生活在两个精神世界?”
  学生:“我觉得我在梦境时,白天醒境的一切活动都退去了。一旦进入梦的世界,白天所有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当我醒来时,梦中的一切也不存在了。”
  禅者:“现在,你参‘谁从梦境到醒境,又从醒境到梦境’,那是谁?”
  学生:“啊!是……我不会说……呃!”
  禅者:“就是那不会说的。它与你的地位、财富、得失、名利都不相干的自己。现在,请念一声‘阿弥陀佛’。”
  学生:“阿弥陀佛。”
  禅师:“不用你的名字,请问念佛的人是谁?念佛声的源头是什么?”
  学生:“就是他。”
  当一个人被指引到能看清自己的“他”或真我时,他慢慢从“我相”的执著中解脱出来。他知道得失、是非都只是一个名相的表层。人生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如来,而生活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披露自己,去实现和布施,去悲智双运,去证入无余涅。
  当一个人能从是非心中解脱出来,就能看清是非,且外于是非;能从毁誉中解脱出来,就能不被毁誉所动,而真正过清醒光明的生活。
  禅法最重要的就是解脱,有解脱就能开悟,能展露自性如来,就能福慧增长。现在,我们要说明另一个禅法:自性如来的开展。
真我的开展(1)
  “自我”这个观念是含糊的,如果不加以阐明,就会造成误解。在禅家的眼里,色心所形成的我相,是一般人所谓的自我。这种自我是表层的,往往带着相当的欲心和评价性。因此它的特质是比较和分别,追求的是“比别人好”“胜过他人”和“占上风”。无论是在道德、事业或日常生活,都带着较劲的态度。成功了就高兴自负,失败了就沮丧自卑。这个色心的我不是真我,而是“我”的外衣表象罢了。
  那么,什么是真我呢?你先想想,如果你跟一伙人登山郊游,请问你穿着衣服的颜色、样式、新旧、价格、品牌是否跟登山览胜有关?登山的是你,不是你的衣服,也不是你的地位。登山郊游是你去实现它,而不是你的地位、衣饰去实现它。人生也是一样,人生如旅,实现这趟旅行的是你自己,你的真我啊!
  你当然可以穿上好质料的衣服登山郊游,虽然你买得起,但你并没有因之欣赏到比别人更多的风景。你可能穿着破旧,但风景并不因为这样而失色。问题是你有没有用“真我”来欣赏风景。所以,如果你把生活交给只会比较挑剔的“色心的我”,那就注定有许多烦恼,而那些烦恼会引开你的视野,看不到悦乐光明的一面。如果你让自己交给真我,那么就活泼自在起来。所以,你要放下我相的执著。禅的宗旨是:
  万缘调直。
  当你把虚假的妄缘放下时,就能做到百丈怀海所谓:
  心地若空,
  慧日自现。
  这时真我渐渐展露出光明和积极的力量。在生活适应和工作的表现上,会气定神闲,不慌不乱地展现开来。当一个人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时,一种源源不绝的创意,就会在生活与事业中披露出来。
  禅法中所谓的披露自己,就是用自己的真我去生活,去展现人生。这是说先放下虚妄或不合理的抱负水准,洗涤野心和成见,然后好好去成长,去实现,去过“你自己的丰富生活”。唐朝的云门文偃禅师说:
  要在举起之前,
  放下之后,
  去披露自性。
  这是说,在你走上实现真我之路前,一定要经过一番割舍和努力。未经割舍必然拖泥带水,不能集中心智。没经过一番淬砺,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人生。故云: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总之,你要把握自己根性因缘的“绳头”来生活,要用真我的光明性去发挥它,那就是真我的展现。唐朝时,云门和曹山两位禅宗大师,在这方面的对话是:
  云门问:“要如何才能亲近到这个(指真我)?”
  曹山说:“不要从秘密处去亲近。”
  云门又问:“如果做到了又如何?”
  曹山说:“这就是真的亲近。”
  云门说:“对极了!对极了!”
  在这段对话中,很真实地指出,只有愿意接纳自己的根性因缘,用真我去实现自己,执持平凡踏实的态度,才能活得自在喜悦。禅者总是劝人在色相中,发现真正的“法王身”,它就是真我。故说: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这是要你在林林总总的色相中,去披露自己。唐朝的僧肇禅师说:
  中有一宝,
  秘在形山。
  那个自我的宝藏,并没有什么秘密,如果有的话,就是在你自己的根性因缘和日常生活的有形世界之中。
  现在,我们要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个宝藏呢?更确切地说,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披露自己,而活得圆满呢?
  许多人以为,只要把万缘放下,就可以披露自己。我发觉,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放下虚伪,并不表示展露真实;放下错误,未必表示已步上正途。以下就实际生活的领域,提出四点实践的方法,作为大家砥砺自己、培养康健人生的依据。它们是自由的心智、独特的自己、善群之美和宗教的希望。
  自由的心智
  禅的本意就是心智或心灵的自由,也是真我的披露。但这里所谓的自由不是浪漫或纵欲,而是一种禅定与智慧的展现。
  自由表示一个人有能力承担自己,接受一切生活的考验。因此,一个肯承担的人,不会找借口推卸责任。他愿意面对事实,厘清问题,设法解决。这是健康的态度,是通往自我实现之路。他的心智是无障碍的,能实现的,自由的。
  就精神生活而言,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负责表示自己的行为具有有效的校正系统,愿意改正和学习,使自我功能渐渐强壮起来。经常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的人,精神生活往往不够健康,心智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人活着是艰苦的,一个个的挑战接踵而来,如果一味想逃避,就会走投无路。如果你愿意面对它,认清问题,设法解决,就能不断成长。而逃避使人精神变得不健康,渐渐地把责任推卸出去,对于四周的情境也越来越模糊,无法有效地响应生活的挑战。许多精神陷于困境的人,是因为不肯负责的结果。
  肯承担肯负责的人,在无形之中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了练达的待人处世经验。他们容易走入顺境,他们的人格显露出自由的特质:
真我的开展(2)
  有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碰到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