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说现在还没有和政府签正式合同,不过这个项目的运作模式却早就已经明确。那就是由林,胡两家负责把这个项目建起来,而作为报酬,或者说林胡两家未来的主要收益,其实就来自大卖场本身。
等大卖场建好后,政府会将部分商铺,店面折价给林胡两家,抵偿整个项目的建设费用。
这虽然是个细水长流的生意,但却是个十拿九稳稳赚不赔的生意。像羊城荔湾这种地方,这地方的商铺店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暴利?那根本就毋庸多言,是个人就想得明白,尤其是知道未来趋势的穿越者,那当然就更加不用想,总之在电商时代来临之前,那就是这些实体店铺的好日子啊。
李华勇甚至都不用想将来的经营问题,到自己手上的那些店铺到底用来卖什么东西,光靠当地主收租都至少有20年的好光景。
不过李华勇后来一想,严格来说自己还真不算地主,等这个项目建好后,这里的最大地主婆多半会是林兰花同学。因为林应虎当初想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的意图就就很明显,他是想把这个项目当做自己这个私生女的安身之处啊。
想到林兰花同学这样的文艺女青年将来居然可能成为一个地主婆?李华勇实在忍俊不住,他笑着摇摇头,然后离开化工厂,向国棉厂那边走去。
国棉厂这边,那就是准备建则商务酒店和写字楼这些东西了。如果说化工厂那边算商业区,国棉厂这边则算是行政区,也算是整个大卖场的配套设施。
根据之前的约定,大卖场由林家负责,配套设施则由胡家负责。因此现在拆迁也是这样分工,李华勇负责拆化工厂,朱鼎源负责拆国棉厂。
来到国棉厂这边后,李华勇有点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是刚从化工厂那边走过来,那边算是他的地盘,他的地盘上今天晚上空空如野,一个人影都看不到,而国棉厂这边现在却有人在作业。
李华勇在旁边默默观察一会,看过之后暗自点头,心说未来的“羊城地王”果然不亏为拆迁专家,号称羊城每一根烟囱的倒下都有他的一份功劳。从两个工地的现场来比较,那么至少从拆迁这个工作来说,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比较过后李华勇暗下决心,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敲打敲打那个吃货架子工沐阳,省得他整天牛逼哄哄的,认为自己会搭架子就一定会拆房子。
只可惜李华勇并没找到好机会来敲打他的手下,就在他回到羊城的第二天,他正在琢磨这事的时候,陈挺来找到他:
“阿勇,粤省交通厅已经发布招标公告了。”
“哦?!”
李华勇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没有办法,他等这个消息已经很久了,可以说在一年多以前,他第一次听林应虎和他说羊鹏高速这是时候,他就在等这一天。
“那招标文件买回来了吗?”
高速公路属于公共设施,像这种公共设施类项目,招标文件是需要向招标方购买的,陈挺知道李华勇很看重这个项目,听厉害问起之后他笑着说道:
“买回来了,在发布的第一时间我就去把它买回来了。”
“快拿来我看看。”
把自己的事业版图扩展到路桥领域,这可以说是李华勇的既定目标。因此对于国内准备修的这第3条高速公路,李华勇早就打定主意绝对不能放过。
只不过同样是“打定主意”,他现在打定的主意已经和一年多前有所不同。一年前他只想着这条路自己一定要干,或者是找个单位挂靠,或者干脆就在哪家中标单位下面做分包,总之先进入这个市场再说。
可是现在就不同了,李华勇已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资质,那么为了今后的发展,他当然就要尝试一下进行独立投标。
而想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独立投标,研究招标文件就是必做的功课。因为所谓的招标文件,可以看做是整个工程招标的“明规则”。
虽然地球人都知道,一个工程项目想要中标,光靠“明规则”是不够的,这个行业存在大大小小无数种的“潜规则”。
然而还是那个道理,假如一个人连“明规则”都不懂的话,这种人有资格玩潜规则吗?
李华勇现在就是在研究这个项目的“明规则”。当然喽,既然是“明规则”嘛,那肯定要比潜规则相对简单一点的,尤其建筑行业的明规则大多都大同小异,因此像他这样的业内老鸟看得很快,厚厚一本招标文件他一目十行几分钟就看完。
看完之后李华勇嘴角挂起一丝笑容,因为他在这个招标文件中看到了一点新意。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李华勇看到的“新意”,那是属于这个年代的“新意”,而对于李华勇这样的老鸟来说,那就是旧得不能再旧的“旧意”了。
“嘿嘿,居然是准备采用“菲迪克条款”啊”
第四一三章 一个关于厕所的经典案例()
所谓“菲迪克”,其实是一个名叫“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国际组织的法文缩写。而所谓的fidi条款,其实就是这个组织捣鼓出来的一种标准施工和同范本。
嗯,这样形容吧,菲迪克条款不属于法律,也不算是法规,但却是一种“国际惯例”,就是那种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国际惯例”。
是那种由西方世界制定,反映西方人文环境,按照西方普法精神而形成的一种“国际惯例”。
菲迪克条款在国际工程界的地位很高,相当的高!这样一个条款,甚至被一些人称作是国际承包工程的“圣经”。号称集聚了西方发达国家土木建筑业上百年的经验,是把工程技术、法律、经济以及管理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种合同范本和管理模式。
既然是“国家惯例”嘛,前世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李华勇自然对这玩意不会陌生。尤其是放在现在这个年代的话,李华勇认为目前的国内,那可能还真没多少人能比自己对这玩意更熟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他看到这条“羊鹏高速”也准备按这个“国际惯例”来的时候,李华勇笑了,他是发至内心的笑了。
李华勇之所以笑得那么开心,这就要从菲迪克条款的特点说起,而提到这个菲迪克条款的最大特点,有熟悉的同行当然都知道,菲迪克条款其实就一个关键词;工程索赔。
李华勇常常开玩笑似的想,可能所有理工男都会有一点强迫症的倾向吧,比如这个菲迪克条款就是这样。这就是一个有严重强迫症症状的“国际惯例”。
因为这个条款那就是由西方一帮工程师捣鼓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一帮理工男捣鼓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让这个号称“国际承包工程圣经”的玩意充满一股浓浓强迫症的意味。
李华勇自己就是有一点轻微强迫症的,所以他当然不认为强迫症就全然是坏事。比如这个菲迪克条款,大家公认这个玩意有两大优点:
第一,脉络清晰,逻辑性强,在划分承包人和业主之间的风险分担时公平合理,尽量不留摸棱两可之词,致力于让任何一方都无隙可乘。
第二,对承包人,业主以及工程师的职责权限规定明确,使合同双方的义务权力界限分明,工程师职责权限清楚,能避免合同执行中过多的纠纷和索赔事件发生,并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大家瞧瞧,仅从这个评价来看,这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理工男的气息?算不算是强迫症患者的一个优点?
而强迫症患者的缺点呢,这当然也没什么好说,应该所有人都清楚,那就是这种人往往都喜欢钻牛角尖。用湘省那边的土话来说,这种人喜欢“拌蛮”。对于菲迪克条款来说,李华勇倒是认为后面这个形容可能更贴切一点,这就是一个非常“拌蛮”的条款。
正是因为菲迪克条款太过“拌蛮”了,这个条款的最高目标,其实就是企图用一纸合同就把工程建设中所有事情都解释清楚,因为这个追求,导致这个条款繁杂无比,各种各样的规定应有尽有非常详尽,算是各种合同范本中最繁琐的一种了。
繁琐到什么程度?在早年的时候李华勇见过最复杂的版本,连现场工程师需要配什么样型号的计算器,居然都会在合同里明文规定。
不要以为规定详尽就一定是好事,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过犹不及。李华勇一直认为,菲迪克条款恰恰就是因为各种规定太过详尽,企图做到面面俱到,这反而是它最大一个缺点,算是那种“过犹不及”的典型代表。
要知道在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就算把战争,地震等所谓的“不可抗因素”排除在外,那也有很多情况是无法预见的,甚至说极端点,再高明的工程师都无法预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了后世以后,凡是执行菲迪克条款的项目,工程索赔的事情时有发生。
本来按照菲迪克条款的本意,它之所以把合同条款弄那么繁琐,就是想规避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预防工程索赔的事情出现。可李华勇知道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啊,到了后世以后,越是执行菲迪克条款的项目,各种工程纠纷仿佛就越多,大家一提到这个条款,首先想到的就是工程索赔。工程索赔甚至成为这个条款第一关键词,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讽刺。
本来对于这个问题,同为轻微强迫症患者的理工男李华勇一直想不通,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在行业内厮混了很长一点时间后,他听说过业内一个经典的索赔案例,他才隐隐有些明白。
这个案例和房地产的起源一样,同样和厕所有关。
据说国内曾有某个项目,因为施工现场的厕所问题,承包商曾向业主发起了索赔。
当时的业主懵逼了,这个厕所好好的呀,你以什么理由要求索赔?
承包商:这个厕所距离我们工人的生活区太远了,所以我们要求索赔。
业主:
承包商:现场的大临布置我们是按照你们要求来做的,而你们是按照菲迪克条款要求来做的,可现在我们发现,那个厕所的距离太远了,导致我们的工人每上一次厕所,都需要花费比平常更多的时间。按照我们整个工地300名工人计算,每个工人在上厕所这件事上每天浪费半个小时,我现在要求你们把这个误工费赔给我们。
业主: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李华勇没有去考证,不过他猜测多半是假的,这很可能是业内某位高人编造出来的段子。李华勇甚至猜测,这位高人很可能还是大学里某经验丰富的教师,他是想跟学生解释清菲迪克条款的利弊,才编造出如此生动的一个例子。
李华勇之所以认为这个例子“生动”,是因为现实中假如真出现这样的案例,假如大家都严格执行菲迪克条款的话,那还真没什么好说,业主还真必须赔偿人家的误工费。
那么这样的索赔合情合理吗?嗯,虽然李华勇自己一直都是当承包商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就连他都必须承认,像这样的事情,只能算是“合理”,不能称为“合情”。
那么这种“合理不合情”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那当然毫无疑问,根源就在菲迪克条款本身。
什么叫过犹不及,这就叫过犹不及。什么叫没事找事,这就叫没事找事。而这个,其实就是菲迪克条款的最大弱点。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吧,当李华勇看到这条羊鹏高速准备执行菲迪克条款的时候,他会笑的那么开心,他现在想中标的**愈发强烈。
“呵呵陈生,现在还要麻烦你去做一件事。”
“阿勇你说。”
李华勇对陈挺吩咐道:
“你现在快去打听打听,除了我们之外,现在还有哪些单位也购买了标书。”
第四一四章 金桥银路铜房子()
时间来到了11月,由于羊鹏高速进入投标阶段,李华勇再次忙得不可开交。
这一天,李华勇正在办公室里研究羊鹏高速的图纸,考虑在总共划分的10个标段中,自己去投哪个标段合适。这时林兰花同学冲了进来:
“阿勇,你什么意思?”
见到一脸严霜俏立在自己面前的林兰花同学,李华勇莫名其妙:
“兰,兰花姐,啥意思?我没啥意思呀。”
“荔湾那个项目你就不管了是吧?”
李华勇先是一愣,想通之后又是一乐。这几天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羊鹏高速上,对荔湾那个项目确实过问得少。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荔湾这边刚启动拆迁,在各方面大力协作下,特别是朱鼎源那边的动作相当给力,暂时还没遇到什么大问题而已。
让李华勇意外的只是林徽现在的态度,难道像她这样的文艺女青年,也会关心这样的俗事?或者说她也知道自己就是未来的地主婆,所以对这个项目特别上心?
“这个我没不管呀,这不现在这边一切正常,所以我就”
“哼!”
“这不这边有兰花姐您亲自在坐镇,我放心得很,所以我就”
“哼!”
李华勇不用继续跟林徽解释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钟志文走了进来:
“阿勇,陆总到了。”
“哦,到了?快请快请,不不,我亲自去迎一下。”
钟志文口中的“陆总”自然就是陆于泉,他是特意跑来羊城和李华勇见面。
没有办法,如果再承接一条高速公路的话,那么以李华勇现在拥有的管理资源,甚至再加上老陆手上的管理力量,似乎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前几天在和老陆通话时,李华勇也和对方提起这事,老陆当时也没说别的,只说他正好要回一趟香江,等他回来的时候大家在羊城见上一面。
听说是老陆来了,林徽也没什么话好说了,她乖乖和李华勇一起去迎接老陆。
“小李,没想到啊”
大家见面之后,老陆首先就来这样一句感慨。他说的“没想到”当然就是没想到在短短时间内,突然多出羊城荔湾和鹏城福田这两个项目。应该说这两个项目都是在原先的计划之外,之前无论是李华勇或者陆于泉,都没想到一下子会有这么多项目要做。
可以说也正是因为多出这两个项目,才促使老陆必须亲自跑这一趟。毕竟这些项目并非李华勇一个人的事,除了关系到李华勇个人事业的布局,其实也关系到老陆以及他家“陆记营造”未来发展的重心。
因为关系和交情都摆在那,大家见面之后李华勇也没有过多废话,面对老陆,林徽,以及钟志文,他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泉叔,我实话跟你说,在眼下这几个项目中,我个人最看重的就是这条羊鹏高速了,毕竟金桥银路铜房子嘛,因此这个领域我们无论如何都是要想办法进去的,不仅要想办法进去,假如这次能够中标的话,我们对这一块还要做相应的资源倾斜。”
李华勇在说这话的时候,无意中看了林徽一眼,却发现林兰花同学正盯着自己,那么很自然的,李华勇这话换来文艺女青年一个大大的白眼。
反倒是老陆对此一点不觉意外,因为在很久以前,李华勇就曾经和他探讨过这个问题,一家香江建筑公司想在大陆有所作为,想走普通路子肯定是走不通的,光是两地巨大的人工成本差异,这就让港企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那么像老陆家“陆记营造”这样的公司,他们想要在大陆发展的话,走专业化或者机械化的路子才是比较适合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要承接那些用普通工人比较少的项目。
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话,路桥项目无疑就比较适合了。虽然说路桥项目同样需要大量的普工,但和房建项目相比,普工比例还是没那么高。
另外一个,像南江那样的bt模式,或者像荔湾那样的工厂改造项目,这当然也算一个发展方向,但这些项目毕竟要垫资不是?如果要在垫资和不垫资之间做选择的话,那当然谁也愿意选择不用垫资的项目。这其实就是李华勇想跟陆于泉说的意思,也是他如此看重这条羊鹏高速的原因。
对于这样的道理,在大陆待了那么长时间的陆于泉自然一点就通,所以听了李华勇的话后,老陆在那微笑不语。
这时倒是一旁的钟志文对李华勇一种提法来了兴趣,他插话问道:
“阿勇,我老听你说什么金桥银路铜房子的,怎么?难道修路真的比盖房子更赚钱吗?”
李华勇诧异道:“这不是建筑行业的老话吗,怎么,难道你们在香江没听过这种说法?”
见钟志文和老陆同时微笑摇头,李华勇醒悟过来,醒悟过来的同时他哑然失笑。严格来说,这句话虽然在大陆地区如雷贯耳,有很多吃瓜群众都知道这句话,但这还真不算是什么建筑行业的“老话”。甚至在大陆地区,这句话也只在整个九十年代已经新世纪的头几年流行,大概在2005年之后,业内说这种话的其实就比较少了。
稍微组织一下语言后,李华勇对钟志文简单解释道:“这样说吧,在建筑行业中,修桥算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算是土木工程中的“技术密集型”吧,而修路的特点是需要用到大量机械设备,算是一种“机械密集型”,至于普通房建呢,那当然主要还是靠人,可以称为土木工程中的“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于“机械密集型”高于“人力密集型”,这应该算是“金桥银路铜房子”这种说法的内在逻辑。”
听到李华勇这样解释,不仅是老陆了,就连钟志文也频频点头。的确,李华勇这话并不难懂,并且貌似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
李华勇继续笑着说道:“当然喽,在大陆之所以会有金桥银路的说法,尤其是这个“银路”,那就不仅仅只有这个内在逻辑了,应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
“嗯?还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面对钟志文的追问,李华勇却不肯继续解释了,他对此微笑不语。
李华勇不是不想解释,只是不方便解释而已。因为他认为的所谓“更深层次原因”,无非就是整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才刚刚起步,方方面面都还缺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