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苍茫-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顿酒饭就要了局的时候,李禄关于小琉球收复的信函呈报上来。

    “弗朗西斯科,从今以后,澳门的商船路过小琉球到石岛或是倭国再无阻碍,我麾下的军兵已经将小琉球夺下。”

    赵烈看完信报笑着对弗朗西斯科道。

    “哦,上帝,这真是大好的消息了,”酒意上头面色潮红的弗朗西斯科抚胸叹道,“尼德兰人的战舰在那里就是噩梦般的存在。”

    弗朗西斯科摇了摇头,仿佛往事不堪回首。这些年澳门商船被尼德兰人的战舰是祸害的惨了。

    “烈儿,这个小琉球不大吧,据说土人密布,瘴气弥漫,不是开拓的好地方,日后你打算如何处置小琉球。”

    赵海明疑惑的问道。

    在大明水师军将看来。小琉球就是个荒蛮之地,实在是没什么用处,这也是直到大明朝,还只有零散的汉人迫不得已才渡海到那里开拓的因由。

    而大明朝廷也对那里不管不顾,甚至默许了尼德兰人占据那里,因为朝廷上下对这里的看法同赵海明差不多,放弃了也没什么,既不能养军也不能养民,要之何用。

    即使晓得其中有些平原可以屯垦。但是开拓的钱粮呢,大明财政已经崩溃,哪里有开拓这个荒蛮海岛所需的几十万甚至百万两银子。

    对于海权论,呵呵,大明官吏是一窍不通,你就是同他们好生讲解,他们也会嗤笑以对,整个大明如今内陆还忙不过来。何谈荒岛,笑话。

    “父亲大人可是看到如今水师的紧要。如果我军没有强大的水师,夺取北华、击败倭国、夺回小琉球都是决计办不到的,跟不要说从倭国和北华赚取银钱了。”

    赵海明听到此处微微点头,对此他作为一个老水师是身为自豪的。

    “水师大兴,它同步军不同,水师抵御西夷人的攻击不用在大陆上。依仗这些海岛就可以办到,也必须依赖这些海岛,如果我军不占,就是西夷人夺占,作为窥伺我大明的据点。此番的小琉球就是如此。”

    赵烈为了给老爹讲解,这话说的有点直白,弗朗西斯科听闻老脸一红,这个西夷人肯定是包括澳门葡萄牙人的,他们占据澳门的手段就极为不光彩。

    赵烈说的如此的浅显,赵海明当然了然,再想想小琉球被尼德兰人占据袭扰大明沿海,让大明福建海疆疲累不堪的情形,老赵也是点头,这些大的海岛真是不能不占。

    第二天,赵烈来到石岛西北部冶炼厂的东边的试炮厂,今日是新型的行军炮试制的日子。

    赵烈来到试炮场时,试炮场四周警卫森严,数里的范围内都被破虏军军兵封锁,无论任何人都不能靠近。

    赵烈对此表示满意,此番的新型行军炮是制敌利器,绝不能泄露出去,他估摸在石岛的建奴细作肯定是有。

    他虽然对军情司和内卫司施加了压力,但是也没指望杜立和汪全能将细作全部肃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吃一堑长一智的建奴也会转变,他们的细作定会更为的狡猾,行踪会更为的隐秘。

    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后世各种尖端手段应用的情形下还是个棘手的难题,何况是这个时代。

    因此赵烈必须防患未然,重要的军情一定要加强防护戒备。

    场地里摆放着十门小型的行军炮,一眼看上去就要比如今的六磅行军炮小一圈,短一些轻一些。

    赵烈细细看看这些铁炮,他们的炮身短一些,炮的身管也薄了不少,而他的炮车也是很古怪。

    “秉大人,这些行军炮可是将重量降低了泰半,都是精铁铸造的,只是。。。。。。”

    郭福一旁紧张的讲着,他看着赵烈的脸色有些吞吞吐吐的。

    “哈哈,郭福你就说吧,这大炮能发射几次不炸膛。”赵烈不以为意道。

    “大人,也就十余次,即使少装药,也就是二十余次。”崔福结结巴巴道,他偷眼看看赵烈。

    “嗯,足够了,如果发射次数就是几次,重量能不能再轻些。”

    赵烈问道。

    “这,这倒是可以再试试,只怕,只怕轻省不了多少。”崔福结结巴巴道。

    他心里却是腹诽,赵大人你确定你要的是火炮,这么多精铁打造贵重的物件你就是打算发炮几次就废了它,这是放响玩的吗。

    赵烈看出了崔福的诧异,但是他没有多言。

    自从张可大派出他的得力部下禀报了当时登莱总兵同建奴对阵的情形,赵烈就对新崛起的建奴第一号打手汉军深深戒备。

    建奴汉军的战法简直就是同破虏军的战法一模一样,就是山寨破虏军的作战模式,虽说汉军的火铳都是火绳枪,射速上慢些,但是数万叛军同破虏军血拼,破虏军走的精兵策略吗,赵烈这么拼伤亡拼不起。

    就如同建奴同破虏军拼伤亡拼不起一样,在女真人看来让低贱的汉人同对面的汉人血拼,从而保存八旗的实力,那是再合算的法子了。

    想到建奴为了对付破虏军而扩充的汉军以及如今同破虏军临阵密布的铁盾木盾,似乎破虏军只有血拼才能获胜。

    因此赵烈需要在接阵前打破敌人防御阵型的利器,当然行军炮是最好的。

    但是即使是六磅行军炮近两千斤的体量也是过重了,路况好还可以,如果路况差,那么行军速度太慢,目标是将破虏军全部骡马化,同建奴的行军速度有一拼的赵烈绝对不能允许行军炮拖累整个大军的行进速度。

    因此赵烈就吩咐冶炼厂试制五磅或是四磅行军炮,同时将炮筒的内壁做薄些。

    至于十几次轰击后就报废,赵烈浑不在意,赵烈要的就是一两次大会战的胜利。

    只要能在这样的会战中能发炮击溃敌人的战阵,将汉军的齐整阵势摧垮即可,为了决战的获胜为了大大降低自家的伤亡,浪费些火炮算什么。

    这就是眼前这些大炮的来由,就是一两次的消耗品,甚至为了以后炮手的安危,一次大战后立即扔了就是。

    所以赵烈的要求是能有几次发射就够了,消耗品嘛。

    当然这个要求可是吓坏了这些工匠,如今破虏军的匠户营对大炮和火铳的质量要求极高,每门大炮和火铳都是可有工匠的名字,一旦照着鸣放报废的最低次数相差太多,那是会追责的。

    因此郭福才战战兢兢的,他真是怕了,到时几炮就废了,镇抚们找他的麻烦怎么办。

    试射的效果还算是不错,最多的十五次,最少的十一次报废,炮管开裂,这就足够了。

    但是赵烈还是叮嘱崔福还是要减重量,为此不惜再牺牲炮击的次数。

    崔福只能无奈的答应下来,赵大人的吩咐,只能听从了。

    赵烈还没有走出试炮场,杜立匆匆而至,赵烈立时感到一阵头疼,说实话杜立亲自前来禀报就没有什么小事,这个是肯定的了。

    果然杜立带给了他新的劲爆消息。

    建奴组建了六万余的汉八旗新军,并且已经编练完毕,皇太极等人前些时日亲自点检的。

    同时辽东方面还禀报,建奴集结了数万大军准备攻伐朝鲜。

    赵烈听完也是心中一沉,这个绝对不是好消息。

    六万余这个数字压的他心里沉甸甸的,同一国之力的建奴对抗,赵烈深感沉重。

    赵烈迅速的估量了一下敌我实力,等不起了,赵烈决定就在下次建奴入寇之时,就与建奴决战,否则汉八旗继续扩大,破虏军即使大胜也是伤筋动骨。

    还得想法子,这个可以放在一边,好好想想。

    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置,那就是建奴的征朝,皇太极这么精明的人不会无故征朝,他肯定是想要在朝鲜身上得到什么,他想得到什么呢。

    赵烈同杜立好好商议了一番,终于做出了一些决定。

    赵烈、杜立即刻返回官署,新的征程又得开始了。(未完待续。)

    ps:  拜求订阅推荐,谢谢

第五百二十七章 李倧的委屈

    朝鲜王李倧这天夜晚正在王宫昌德宫休憩时,被内臣唤醒的,年纪已经四十多,身子大不如前的李倧起床气颇大,他发火的理由充分,万事繁巨都要他做出决断,好不容易昨晚睡个好觉容易吗。

    如今锐气全无的李倧一天也就是子时这个时候睡的最沉,这个时候被打扰唤醒,那就意味着他晚间不会再好睡,当然大发雷霆。

    但是他听到的消息立时让他睡意全无,北方义州西北道都元帅传来紧急军情,对面胡虏在镇江堡集中了数万大军,马上就要攻伐朝鲜。

    李倧立时就想到了所谓的大清建国和上贡事宜。

    今年年初胡虏改国号为清,派官吏通晓了朝鲜,而朝鲜朝野知晓后一片声讨声,迫于极大的舆情,李倧被迫没有接见皇太极派来的使臣。

    作为一国之主的李倧没有接见胡虏派来的使臣,这个信号太耐人寻味了,因此下面接待的官员就极为怠慢。

    最后皇太极派来的使团是灰头土脸的返回了沈阳。

    虽说李倧明面上没有接见使臣,但是事后为了弥补这个让皇太极极为恼恨的事情,李倧还是派出了使臣道贺。

    这两位使臣罗德宪、李墎在大清建立的庆祝仪式上被要求跪拜国主皇太极。

    当然这是事先大清官吏通晓他们的,结果这两人推说朝鲜大王没有通晓,他们不敢跪拜,反正就是你们无论说什么,我们就是不跪拜。

    这让皇太极极为的恼恨,使团的事以及拖欠上贡大清的钱粮的事合并到一起,让皇太极意识到,朝鲜君臣现在还是极为的不老实。同明国勾三搭四,这对他的侧后多少还是个威胁。

    李倧想到的绝对没问题,这就是皇太极出兵的因由。

    问题是想到了也没辙,李倧当然是感到委屈,朝野上下对大明感激之深,对胡虏痛恨之深。即使他是朝鲜国王,即使他大权在握,也不敢反对不是。

    至于罗德宪和李墎,天晓得他们为什么不拜,李倧感觉冤枉透了,简直是无语问苍天。

    现下胡虏就是打算出兵攻伐了,李倧还怎么解释,无从解释了,皇太极如果听他解释。就不会出兵讨伐了不是。

    介于军情急迫,这时李倧已经顾不上别的了,他只好下令立即召集朝中重臣商议,我这个朝鲜大王没法入眠,你们吃我俸禄的诸人也别闲着,都到宫中忙活吧。

    一个多时辰后,领议政金鎏、左议政洪瑞凤、右议政李弘胄、吏曹判书崔鸣吉、兵曹判书李圣求、户曹判书金荩国、礼曹判书金尚宪等人齐聚昌德宫。

    当胡虏将要大举攻来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殿内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大王。胡虏铁骑实力强横,就连明国辽东铁骑都是不能力敌。臣恐西北道边军不是胡虏对手,到时胡虏击破我军守护,只恐直驱汉城城下。”

    吏曹判书崔鸣吉当先拱手道,他的话说中了李倧和很多大臣的心里的,已经有人点头附和,而李倧则是未语思量。显见心中动摇。

    “臣意立即派遣使臣前往镇江堡向胡虏王求和,如果事情拖延,恐怕。。。”

    崔鸣吉的话已经很明白了,明国最强的边军辽镇都不能匹敌,呵呵。我大朝鲜的边军还是算了,此时还是求和为上。

    “崔贼可恶。”殿内一声暴喝,礼曹判书金尚宪应声而起,他怒发彭张,

    “你休要胡言乱语,如你所言,派出使者,胡虏还是会提出让我朝断绝同大明的一切联络,拜胡虏为上邦,认嗜血荒蛮的胡虏为父,并且让我朝进贡大量的钱粮,大王如听你所言,答应了胡虏的条件,日后在士林中我王面目何存。”

    金尚宪一向是抗掳派,他对大明向来亲近,希望借助大明的力量抵抗胡虏,因此他对以金鎏、金自点、崔鸣吉为首的同胡虏的求和派冲突激烈。

    “到底谁是胡言乱语,”崔鸣吉脸上现出一抹潮红,他脸上感到**辣的,他是主和,但是他心里也是向往明朝的,他同金自点真是不完全相同,但是他向来主张不发虚言,注重实务。

    “如今大明式微,胡虏强横,我朝不妨虚以为蛇,暂且隐忍,代明国恢复实力,再行其是,绝不可同胡虏硬碰硬的胡来。”

    “隐忍当然可以,但是投降胡虏,断绝与大明的往来,让我朝君臣颜面何存,大明数十年前花费数百万两银子,伤亡数万人终于击败倭寇,帮我朝保住了这三千里江山,如今我朝如此行事,岂不是让人齿冷,更是让我朝君臣遗臭千古不成。”

    金尚宪也是满脸涨红的吼着。

    “再者说大明前不久还攻入倭国,迫使倭国大将军臣服,大明也算是中兴在望了。”

    “此不过是商贾间胡言罢了,至今并没有实据,怎可据此决断。”崔鸣吉也是反驳起来。

    大殿里充满了两人的怒吼,其他大臣此时都是沉默以对,李倧则是怒容满面,毕竟这两人简直太目无尊上,将他这个朝鲜大王视若无物。

    “好了,你们两个休要多言。”金鎏起身厉声道,他眼神凌厉的看向两人。

    崔鸣吉一向善于隐忍,他压下怒气坐下,而金尚宪则是极为不甘的坐了下来。

    这倒不是金尚宪连最起码的养气功夫都没有,而是他深知金鎏也是倾向同建奴谈和的大臣,而且还是官拜领议政这个要职。

    果然金鎏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想法。

    “诸位大人,我军边军是不是不敌胡虏铁骑。”金鎏看向诸人。

    “是。是。”洪瑞凤、李弘胄纷纷点头,李圣求也附和,只有金荩国默不作声,但是不出言反对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

    “可以想见,如胡虏大举进攻,我朝鲜北部河山定是被胡虏蹂躏,因此臣属意还是派出使臣,哪怕是谈和拖住胡虏,多给我北部边军些备战的时间也好。”

    金鎏此言一出,众人此番齐齐附和,只有金尚宪没有言声,但是大局已定,他也明确的反对,大王也是对他极为不满,因此此番他也就没有再出言驳斥。

    “当然,胡虏凶残狡诈,向来言而无信,为防万一,请大王即刻向东部南部各道发出勤王令,让各处刺史镇守即刻点兵前来汉城勤王。”

    金鎏的举措极为的严谨,既有开始派人和谈,也有发出勤王令,因此诸人包括金尚宪都没有立即反对。

    李倧点头,“还是领议政考虑周详,非是他人可比。”

    言罢,李倧看了看金尚宪和崔鸣吉两人,两人都是老脸一红,这是大王在敲打他们方才的失仪之罪,两人如果连这个都听不出来,真是枉费宦海多年了。

    “大王,臣下认为还是要向大明登莱镇发出求助,最好能让大明派出援军襄助,上番丁卯胡乱时大明就曾派兵援助。”金尚宪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提出了这个建言。

    “恐怕金大人此番要失望了,”一直沉默的兵曹判书李圣求发话道,“登莱镇经过大明孔贼的损毁,上番胡虏入寇大明京畿,登莱总兵张可大以下五千战兵全军覆没,可说大明登莱精兵尽丧,恐怕派不出什么援军了,至于大明其他军镇就是能调集军兵,赶到我国也是为之晚矣。”

    李圣求既然职掌朝鲜兵曹判书一职,也不是一个尸位素餐之辈,对大明和建奴的形势也算捻熟。

    “大明新任的登莱总镇不是那个屡次大败建奴的赵烈吗,怎么会没有援军。”

    要论对大明的熟识,还是得说金尚宪,他对登莱大员的更迭那是颇为上心的,不愧是亲明派。

    “既然金大人对大明如此看重,不会不晓得这个赵烈拥兵自重,颇为大明天子忌惮,此时赵烈是保存实力为先,绝不会出兵我朝的。”

    李圣求慨叹一声,他心道如果这个声震大明的赵烈能前来助战当然是大好事,但是,唉,这不过是水中花井中月罢了,他如果在那个明人赵烈的地位也会明哲保身,如果实力大损,还怎么同大明天子叫板。

    “原来是个乱臣贼子。”李倧怒斥道,赵烈这般的人物是个君王都不能忍,因为这样的人威胁他们的王位,挑战他们的王者尊严。

    既然李倧都是如此怒斥,金尚宪再也没有多言。

    接着众人就开始讨论派何人为使臣出使胡虏,这也是个艰险的差事,凶蛮的胡虏一言不合他真是敢斩杀使臣,目的就是威吓朝鲜。

    这使臣既得有胆略也得有韬略识进退,这个人选真是不好挑选。

    朝鲜君臣商议了一个时辰也没有确定好这个事情,此时天光已经是大亮。

    就在此时,西部都元帅金自点紧急军情报来,建奴大军渡过鸭绿江大举攻伐义州,大战开始了。

    这个消息将众人雷的不轻,至于使臣就没人提及了,此时还什么使臣啊,打起来看吧,不打出个结果,使臣就是无用之事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十月的瘦马、静泓2016、不灭情火、三环少主、燕长弓的100的打赏,感谢会稽山人007的打赏,其他老朋友不一一叙述了,拜谢订阅打赏推荐的朋友们,周末愉快

第五百二十八章 板荡见忠臣

    接下来的两天里坏消息不断传来,胡虏大军三万余在奴酋皇太极统领下先后攻陷北部义州、定州,一路上是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势如破竹。

    北方边军只是龟缩在自己把守的城寨内坐看胡虏大军耀武扬威滚滚南下,至于出城迎敌那就是算了,他们还没有活够。

    这天朝鲜君臣又一次在昌德宫汇集商议对策。

    “李卿,此刻北方的军情如何了。”如今只有四十余岁但是李倧的须发已经开始斑白了,朝鲜此时内政紊乱,外有胡虏施虐,李倧的压力极大。

    “回禀大王,刚刚传来信报,安州刺史和府判不战而降了。”兵曹判书李圣求硬着头皮道,他这个职位注定最近的这些坏消息都得由他呈报,也是要命的差事。

    砰,李倧猛击桌案,“无君无父之辈,枉读圣贤之书,竟然不战而降,真是好狗才。”

    李倧怒目圆睁,面上皮肉抽动,显是怒极。

    李圣求额上全部是冷汗,他这个兵曹判书如今是最棘手的位置。

    其他的大臣也是噤若寒蝉,毕竟北方战事太过糜烂,按照他们君臣的构想,投入几十万两银子历经数年加固北方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