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台湾这些年-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变油条了。

说起台湾部队的春节假,大部分都是分三批放的。其实早在好几个礼拜前,对于春节时期该怎么分批放假,谁要留守,放几号到几号,表面上看起来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关系啊!留哪一批都可以。”但私底下已经暗潮汹涌,对于回家过年已经是志在必得的事。并且,这一年过完春节马上又有情人节,所以放哪一批就显得很重要。

终于,某天晚上点名时公布了休假时程。第一批是过年前开始放到初二,第二批是过年前一天放到过年后几天,第三批是初二晚开始放,通常没人喜欢放第三批。

“想放情人节的就去登记第三批。不然,到时候就到楼上去打手枪吧!哈哈!”值星官以一贯尖酸刻薄的语气调侃着。不过没有人笑得出来,毕竟大家都想既过年又过情人节。我有了去年初二就被叫回来留守的不愉快经验,因此极力想放第二批,结果不幸,承蒙副连长厚爱,第一个就点我留守第一批,我只好一脸大便地排到旁边去了。

终于,春节留守正式开始,整个连上只剩不到20个人,整栋楼空荡荡的,显得异常冷清,几个人除了站哨外,也没其他的事。过去一直认为,一个人要很清楚地知道他今天做过了哪些事才不算虚度光阴,也才是有意义地度过了一天,糟糕的是,我几乎忘记了这几天都做过哪些事情。

那几天跟一般部队的作息很不一样。虽然还是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10分早点名,值星官照例说了去打扫之类的话就解散,但大家总是又昏昏沉沉地晃回去继续睡觉,等到7点要吃饭了,才慢慢起床,但起床后通常又重重地躺了下去。这一段通常睡得都特别爽,接近8点时醒来,8点点过名后,一天才算开始。

8点集合后,大家作鸟兽散,不过通常都上了四楼KTV室,租了一堆DVD回来看。大家四散地躺着坐着,前面放映着影片,不看影片的人就在后面看漫画,打战国无双或看电视。留守的时候正值第一次直飞的两岸春节包机,一台华航空巴客机就这样毫无悬念地降落在北京机场,那是第一次有台湾的客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看得我心情激动无比。后来几年,我也有机会坐那种春节包机了,反倒没那么激动了。

就这样,早上看完一部影片,就差不多吃中午饭了。吃完饭后午休,下午再看一部影片,就吃晚餐了。晚餐后,各自归位,行程如前。这时候你就会想:“啊!一天又过去了。”

除夕当天,照例请外面进来办桌,十一道菜,席间觥筹交错,酒酣饭饱后还是一样上了四楼。队长意思意思,给每个人发了一百块钱的红包,感觉就像被摸摸头一样:“乖喔!过几天就放假喽。”

当天晚上很早就睡了,是近几年来除夕最早睡的一次。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听到了此起彼落的爆竹声。“啊,过年了!”却又懒得睁开眼睛,遂翻个身,带着一丝丝失落感继续睡下去。

隔天初一,“总司令”要来发红包,从营长以下都乖乖地在旁边列队欢迎。过了不久,“总司令”坐车来了。他的官邸离本队只有一墙之隔,所以便衣哨也算是在给他们家站岗。我们在服役期间遇到两任“空军总司令”,前一任是个翩翩儒将,夫人也气质高雅,后来这个“总司令”跑去当“参谋总长”了。后一任让人印象深刻,就跟普通中年发福的大叔没两样,江湖味十足但又对人亲切,夫人也跟邻家那种啰嗦的爱关心人的大妈一样,我们常常看到“总司令”晚上一个人穿着白色汗衫短裤骑着小绵羊摩托车就出去买珍珠奶茶了,一点儿都不起眼。两任“总司令”的气质非常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个是开战斗机出身,另一个是开运输机出身的原因。

“总司令”一人又发了一百块钱的红包。我觉得发红包真是一件尴尬的事,当时倒也没人讲什么话,可是发完了,就有人觉得少。人真是难做。

过年这几天大致就是这样过的。但话说回来,因为觉得看影片挺无聊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还是躲在楼下看书。偶尔,还会听到办公室传来A片的淫声浪语,可能是大家都太苦闷了。另一方面,大概觉得过年了可以散漫一点,就把电脑的喇叭开到最大,淫靡的气氛遂在空无一人的回廊中荡漾……

另外,所谓的“留守加菜金”也被我们拿来吃喝玩乐,边看影片边吃炸鸡比萨之类的。

这种醉生梦死的日子过到最后,我居然开始感到心虚:“当兵真的可以这么爽吗?”直到留守结束的初二晚上,就看到一帮人一脸大便样地回来接替了。

任务型“国大选举”

在台湾,选举,尤其是县市长级以上的选举,大抵来说,过程还是“浪漫”的,不管你是什么颜色,都可以把选举过程当做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嘉年华来享受。

不过,2005年5月的那场“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可真是个例外。媒体不爱,民众也不关心,本来已经够冷清了,再加上选举当天的大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投票冷冷清清,小猫两三只。

也许是台湾人已经习惯了“热烈”的选举方式:单一候选人造势,大型造势晚会等,因此对于这次“选党不选人的”投票方式显得没什么兴趣。

关于“国民大会”,前面已经提到过,依照台湾的政治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在台湾“宪法”的设计中,孙中山认为,“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亦即管理众人之事。照此,政府的功能分为政权与治权。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而治权则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行使,为人民提供必要的协助。其中,关于“监督政府”、“领土主权”及“修改宪法”等“中央政权”则是交由“国民大会”行使,并将“国民大会”的“宪法”层级置于“五院”之上。人民通过选举“国民大会”的代表于“中央机关”行使政权,进而控制政府施政的治权,使得政权与治权之间达到平衡,人民权益不受政府侵害,同时也得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功能。

立意很好,但是,行使起来却是畸形万分。比如说,以前就常常看到“国民大会”各种自肥情况,或者“宪法修正案”一变再变,即所谓“山中传奇”。另一方面,“国会”已经有“立法院”了,“国民大会”随着时代的演变,也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台湾民众记得比较清楚的,可能是每次开完会,“国大代表”在中山楼下面的餐厅吃些什么料理而已。所以,“宪政”改革,将“宪法”议题交由“立法院”处理,并且民众要求废除“国大”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是,依照“宪法”,台湾的政治体制仍然是“五权宪法”加“国民代表大会”,如果要作“宪政”改革,仍需要“国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此前提下,这一次选举的意义就是选出“国大代表”,通过“国民大会”来修改“宪法”,使其“自废武功”。所以,这次选举意义是重大的,气氛却异常冷清。

这次选举对台湾以后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也许不是最强烈的,但我个人认为是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选举。“任务型国代”选况的冷清,其实也多少反映了台湾人民的政治态度:喜欢热闹的选举气氛。

到了6月,“国民大会”正式归为历史。而建得美轮美奂的中山楼,最近外包给了酒店业者,要改做温泉度假中心。

而在2005年上半年,最大的政治性新闻应该是泛蓝三党纷纷都跑到大陆去访问了。

2005年到大陆旅行

退伍后不久,我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又跑去大陆旅行。又是一次没有目的的旅行,带了当兵时存的一些钱,在家人有点儿反对的情况下上路了。

我先是到了深圳,然后坐大巴,清晨到了厦门,租了一间短期房。没想到过几天闽北遭遇特大暴雨,往北交通中断,结果我在厦门待了一个星期。厦门是个讲闽南语就能沟通的城市,感觉这座城市婉约秀气,不仅仅存在于城市美丽的风景,也存在于闽南人敦厚的个性里。这样的性格,显现在公交车的让座里,显现在与人日常的对话中,显现在城市的干净整洁里,也显现在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里。因此,相对于其他都市的喧嚣及匆忙,厦门就多了一份安静及闲逸。

去厦门,当然去了美丽的鼓浪屿。后来几年到过南洋之后,才发现南洋那些老厦门移民对这座小岛的情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后来,混进厦大去听台研所的讲座,发现厦大台研所的研究果然如传说中那样最贴近台湾实情。那天是知名的陈孔立教授主讲,分析连宋访问大陆后两岸的情势发展。现在看来,他在那时就能冷静地几乎完全预测到后来几年台湾政局的发展,并且说明,当时大陆政府对台的政策已经是“不表态不介入”,就是选举时不说话,让台湾自己玩去。但当时民进党人还没发现这一点,每次选举都还想激怒大陆以博取同情,事实证明这些伎俩已经没用了。

厦门之后,我到了南昌,看了多年未见的朋友。第一次到南昌,看了八一起义纪念馆与滕王阁。南昌比起其他省会都市,给人比较旧的感觉,许多房子看起来都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灰灰黑黑的建筑。在火车上我与一堆南昌人聊起这些事,他们自己认为也许这是革命老区的通病。

但是南昌的餐饮业真的很火爆,到处都是餐厅。我看到南昌许多的新房正在建筑,另外也有许多旧房正被推倒。也许南昌的发展起步在同级城市中比较慢,但未来应该会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奋起直追。

我在南昌待了一天,当晚坐火车往杭州转往宁波。受了余秋雨那篇《风雨天一阁》的感召,我特地再去宁波看了天一阁。

但后来比天一阁更吸引我的是月湖。“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月湖位于宁波老三区市中心的海曙之地,四周被热闹的市区包围,中间也被路桥切为一半,但岸边垂柳婆娑飘飘,清风扑面,曲径深流,水道静谧,亦有花溪石拱桥,颇有大隐隐于市之姿。月湖水波逸韵,在湖边小坐,时有清凉之感。虽然月湖比起杭州西湖小了很多又不那么出名,却又更生活化,在偶有微风吹皱如镜湖水的夜里,湖畔的烧烤、茶余饭后的乘凉、一家大小的散步、铺席纳凉而睡,都诉说了月湖的可亲。

我喜欢宁波那种典型的江南城市的气氛,随处可见的那种小水道般的细细流水,三五个老人在岸边搬椅搬桌而坐,打牌品茶,快意纳凉。

我在宁波待了一天,坐大巴经沪杭甬高速来到上海。没想到那几天遇到高温黑色警报,我却又一直在太阳下走来走去,后来几天严重脱皮。我在上海五天,看了一些很久不见的朋友,然后,就离开往山东去了。

第一次进入齐鲁大地,首站是曲阜。这座城市的商业看起来没其他城市那么发达,比较大的商场几乎没有,大多是中小型的。而许多店的灯光也不是特别明亮,开了日光灯却呈现一种有点儿昏暗的气氛。走在路上,除了一般市民很容易认出来外,有很大部分都是观光客。在这里,尽其一切“消费”孔子就对了,就连大排档名或小吃也喜欢取如“孔府”、“孔门”之类的名称。沿桌卖艺的乐手拿的都是简易版的古琴,击出来的音乐都是古乐,真让人禁不住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呀!

儒学对中国文化造成的阴影随着圣人家门的开放而逐渐消散。也许这两年兴起的国学热,终于让孔夫子的思想不再带有沉重包袱,而重新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事的指导方针。

半夜,我从山脚开始爬泰山,累得跟狗一样,终于在爬完最后一阶楼梯,凉风扑面而来时大声欢呼出来。正所谓“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想必当年李太白也是这种心情吧!不过很不幸,天阴没看到日出,整个人就瘫倒在石头上了。

下山后坐火车至青岛,几天后再往济南。青岛海岸线的市区景色是极佳的,从古典优雅绿树红瓦的青岛一直到现代化的高楼青岛,山、海、城,尽收眼底,融为一体。若薄雾迷蒙,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迷离。青岛整个市区的建设就依着地势坡峦起伏,逐层而建。如果从海上看青岛,野味的海风,蓝色的海波,绿色的山坡连成一片,山坡上红色的屋瓦散落,又整齐地叠在其中。众所皆知,这是德国人规划的城市,因此充满了想象中的异国情调。

而济南的旧市区又是另一派风景了,在这里有灰砖、乌瓦、黑门。小户门楼,或大户人家,无不给人苍凉的安静之感,无不带着岁月的痕迹。但隐藏其中的处处泉水各有特色,汩汩地从泉眼流泻而出,在民居之间串流,再合流入大明湖,醇美而令人回味,如同这个城市,朴实但渐渐发现她的美妙而令人流连忘返。济南不是秀气的江南,而是直爽朴实的北方城市,但又因为有泉水缓缓流过而温柔,使她刚柔并济。济南自古以来以泉闻名,如同这个城市的灵魂与精神般,令多少文人雅士魂牵梦萦。真无法想象,如果济南少了泉水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离开山东后到了北京,托朋友的福,这次得以深入北京的各大街小巷。在北京待了一个礼拜,也见了许多长期不见的朋友。之后,我就往河南去了。

清晨我在新乡下火车,搭小巴往辉县去,再转车往北寨,最后坐摩的到郭亮,进入太行山区。夜宿一日后,第二天早上9点半开始步行至南坪。约12点到达,在南坪待了一晚,隔天穿越昆山挂壁公路,进入山西境内。太行山势绝壁连绵,危岩相叠,但走在其上可说是移步换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天下午我到了王莽岭下的锡崖沟,途经锡崖挂璧公路。此段公路,在同一个悬壁上盘旋了三层,可说是鬼斧神工。我在遗世独立的沟内住了两天,第三天早上离开当地,经山西陵川县再绕回郑州。

郑州这座位于中原的北方城市,虽然比东边的开封、西边的洛阳历史悠久许多,但就是给人缺少一点儿文化底蕴的感觉,在中国的各大都市中,并没有给人特别的印象。提到郑州,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总是只能想到京广线跟陇海线的交会点,一下子就没话好讲了,总觉得郑州根本就是一个特大的单位院子而已。但话说回来,郑州的绿化还是蛮成功的,法国梧桐的随风摇曳,到底使这座朴素而大气的城市有了点儿优雅的感觉。

在郑州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馆以及二七塔附近的街道后,我隔天晚上就往洛阳去了。

洛阳被洛河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当然古代的洛阳城大概也是这个格局的,现在河以北是传统的旧市区市中心,以南旧城墙外是新开发区。

我参观了洛阳的王牌景点龙门石窟群,在远处即可很明显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洞窟石龛,或浅或深,如蜂窝般排列。上面的佛像,或立体地神采飞扬跃出石面,或浅浅地表情拘谨浮雕于石上,各有姿态。架在石壁上的楼梯栈道上下起伏,爬起来也挺吃力的。时至中午,烈日当头,真难想象当初几百年间,多少工匠在此,不知流下多少汗水,才完成了这艺术史上不朽的历史集体创作。

龙门石窟里的奉仙寺那几尊雄伟的大佛与其他人物,代表武则天时代以及历史上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代表着盛唐时期大帝国的恢宏气度。据说这尊佛是照着武氏的面形雕造的,意味着武则天成佛化身的地位,但在佛慈祥又带点儿神秘的眼神注视下,却让人深深感到自己如同孙悟空逃不出佛的手掌心般渺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渺小,更是一种面对人类艺术巅峰之作时,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渺小。

在洛阳的第三天早上我参观了白马寺,下午继续往西安去。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西安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钟鼓楼以及南大街,这次发现南大街的夜色更为美丽,霓虹灯更为绚烂迷离。到了晚上约10点,路上人潮依然川流不息,充满朝气而热闹异常,夜生活挺发达,这完全跟一般古都的印象不同。而让我一直在意的是,西安的女人是那样的美丽,就是那种轮廓较深的美丽,活脱脱都像陈红扮演的唐朝美女般那样的婀娜多姿,看得我眼花缭乱。

本来想去爬华山的,但我一想到之前爬泰山时的惨烈,遂打消念头,但到现在又后悔不已。在西安时我认识了一个六十几岁的希腊老头,骑着脚踏车一路从希腊出发,经过中亚到了西安,要继续环游世界,那几天还上了西安当地的报纸。

我在西安休息了几天,一解一路奔波之苦。之后往北到了延安,一路见识了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的黄土高原。

那几年很流行“红色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游览一些与中共历史有关的景点,借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延安当然是红色旅游第一首选了,重要的景点有枣园、杨家坪、清凉山、王家坪等。

离开延安去壶口瀑布。站在瀑边才感受到照片上无法感受到的震撼力。黄河在壶口这一段,本来数百米宽的河床突然收束到只有50米,巨流被挤压的结果就是,水势在此如涌如喷,如天崩地裂般飞流而下。此处地势如同壶之口,因此得名。站在瀑布面前感受,正所谓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瀑水冲击至水底,如同巨龙滚水冒起浓烟,阵阵扑面而来,像是要把人拉入水中一样。其声势又如惊天雷鸣,轰轰如大军压境,荡荡壶口,让观瀑者无不胆战心惊,被这气势压得不自觉地无法动弹而腿软。

离开壶口回到西安,我又休息了一天。本来考虑继续西行到甘肃再南下四川的,但因时间关系,我遂决定从西安经108国道直接下四川。

108国道西安至汉中段,要越过秦岭,车子就一直在山里绕呀绕的。想韩信当年逃到南郑,想着不能走官道,于是在这荒山野岭里也是绕呀绕,还杀了个倒霉路人才找到路。又如刘邦,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久居关中之地,对秦岭的另一面完全陌生,怪不得他把前往蜀地视为畏途。过了秦岭,果然,不管是植被还是种植作物,都与山北面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这里人的口音都比较偏向四川,一般人对陕西的刻板印象到了汉中却在一瞬间瓦解。

汉中现在是不起眼的小城,但充满了历史文化氛围。地处于秦岭及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关中入蜀要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