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道-第3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子听了,便也笑道:“若不是女真奴南下,主上却又如何没来由的动用咱等?这大正月的,难得好好歇歇。”

    那诚哥儿听来,却是斜眼做鄙视样儿瞟了这汉子一眼:“你若想歇,早几年何不就拒了俸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你可知道?”

    也在这时,但也见得坐在车头御手位置边上的一个身穿号服夹袄的汉子突然扭头低声喝道:“万诚、朱顺,休要闲聊!尔等可是大车坐得腻歪,想要下去走动走动?”

    “何队将,我等知错了!”被唤作万诚的汉子急忙脸色一变,腆着脸忙来认错,倒是那朱顺一脸不屑,就见他挪了挪屁股,与那何队将道:“三妹夫,这车上又没什么外人,却与俺好好说说,今次到底是不是叫女真奴又围了东京?”

    听得朱顺这么一说,那何队将脸色就是一变,不过再打眼一瞧,这四轮大骡车上,也不过坐了七个人,而且除了这何队将所领的五人小队外,赶车的车夫也是相熟的老黄州卫,倒也真没什么熟人。

    瞧着朱顺的脸色,何队将先是皱了皱眉,最后还是没有绷住气势,只得低声道:“舅哥休要坏了规矩……”

    哪知朱顺却是浑然不管,只是凑近了道:“开拔前,俺可是瞧见了大队正寻了各队的队将去说话,见你转来时脸如锅灰,定是得了什么消息才对!”

    听得朱顺如此一说,其余的黄州卫们都是一脸恍然,便也都是齐齐拿眼来瞧那何对阵,便是万诚也忍不住凑上前来,低声道:“队将只管与俺们说道,规矩都懂,不该听的不听便是!”

    瞧着大伙儿一个劲眼巴巴的瞧着自己,何队将也是为难,最后还是没能忍住,也就小声道:“要说这次,俺们接着的乃是一个护送任务,只是知道要护送将主家中住着的贵人去往东京。”

    众人听来,有人恍然大悟,有人却是摸不着头脑,便如朱顺就道:“阿耶!这不是混话是甚,将主家中的贵人好些位,到底是哪位贵人却又不说,急死个人来!”

    何队将也是急了,便也道:“俺就知这多,怪得谁来?反正队正说了,此去东京或有差池,大伙万不能掉以轻心就是。”

    这话说来大伙都是满脸诧异,就听万诚问道:“只是护送个贵人,难不成还能与人交战不成?”

    何队将也是摇头道:“交不交战倒也不知,不过将主平白也不会没来由的动辄就出动俺们黄州卫,而且还是小两千人之多。好了,不该说的俺都说了,你等权当不曾听过便是,可莫要害人。”

    大伙都是答应一声,便也沉寂下来,不过各人心中倒是暗自犯了嘀咕。于此同时,同样的对话,也在整个车队中暗暗流传,不过黄州卫们都是积年的老兵,虽然很是奇怪这次不明缘由的北上,但军心士气却是并无半点动摇。

    由于此次北上采用的骡马化机动,轻轻松松就能保持日行百里(约五十公里)的行动速度,因此北行速度异常的惊人,也不过五日时间便行了半途,到了蔡州。

    而吴敏也如他所言,正月初二一早便快马急赴信阳军,动用他的三寸长舌和手中的诏书,还真是说动了信阳军的知军罗孟,于正月初五拔出六千步卒北上,为太上皇后銮驾护卫。

    也在这时,倒也听得北面不断传来的战报,一方面是二帝被虏之事渐渐掩盖不住,开始在北方各地暗中流传开来,另一方面则是种师道闻询之后,大势调动各地宋军对裹挟赵桓父子逃窜的金军围追堵截。

    而二帝被虏的消息,到底是不是因为种师道调动宋军围追堵截而泄露出来姑且不说,也就听得黄杰安插在汴梁城中的坐探不断发回急报,据说莫约也就是在正月初二,这消息便在汴梁城中传开了,随后李纲与宗泽便发了门禁,更是调了驻扎在城外的禁军入城。

    到了正月初四,更传来消息,说是张李二人组不但返回了东京,还升起了早朝,也不知道他二人在朝上说了什么,随即东京市上的物价即刻一日三变,百姓开始蜂拥购物并囤积粮食。

    还有一些大户人家更是举家从外城搬往内城,亦有一些机灵者开始设法出城。对此,不得已之下宗泽只得下令打开城中府库对百姓放粮以平抑物价,而李纲则下达了更为严厉的门禁,更派人出城大索,将东京城附近三十里范围内的百姓全数迁入城中。

    待黄杰一行于正月初八抵达颍昌府时,更传出消息称耿南仲、唐恪率领十万禁军抵达了南京应天府,传召李纲、宗泽并张邦昌、李邦彦等人赴南京朝议国事,却被四人给严词拒绝。

    待到正月初九,黄杰的队伍刚从颍昌府开拔之后不久,便也见得东京方向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竟也不是别人,正是老宗泽和张邦昌。

    待得老宗泽与张邦昌拜见了郑太后,也就见得老宗泽直愣愣来问黄杰道:“郡王此来,意欲何为?”

    黄杰一脸无奈,便指着吴敏道:“宗老却是问错人了,此事当问吴少宰。”

    哪知道老宗泽却是摇头道:“非也!非也!郡王却是不知,如今东京市上四处风传,称郡王此来,或有不臣之举!”

    黄杰听来大惊,忙也道:“何人这般害我?”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五章 【徐徐抵京】() 
东京市上的风言风语,据说正是起于正月初四。

    那一日正好是张、李二人返回了东京,并点起当初未被赵桓带去泰山观礼的各部留守官员在兵部开了个闭门会议。这大宋官员的口风向来不严,因此这会才开完,有关赵桓、赵佶二帝被虏,而吴敏已南下黄州请郑太后返京主持大局的消息也就传了开去。

    而不知怎么搞的,与这个消息一道传开的,便是那当初在东京城下“五连杀”的上柱国将军黄天霸(为黄杰道号黄天八的误传)自然也要随太上皇后一并返京。

    由于前段时间有关“黄天霸”的折子戏在东京城内极有市场,因此对这传说中的人物,东京百姓都是算是街知巷闻,而凑合着二帝被虏,诸王及赵氏宗亲也被一网打尽的消息来看,也就怪有人会分析出黄杰此时来京,或有什么“不臣”之举。

    须得知道,北宋时赵氏倒也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以此对民间舆论并无什么管控的办法,早在仁宗时期这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就敢大势上演各种版本的“狸猫换太子”戏码。而到了神宗以后,便是如“群英会”(也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点检做天子”(即陈桥兵变)戏码也都能公然上演,也就知道大宋的民风如何奔放了。

    一时间,街头巷尾难免将赵佶父子的作为与那传说中的“黄天霸”来做比较,论说起来这“黄天霸”虽然是道士出身,可他所行之事却是件件可圈,桩桩可点:他首先有神鬼之能,能御使雷法,会飞天遁地;其次会修房修路还能造出天渠与喷泉;更擅民生商贸制得出罐肉,开得了黄楼,便是一碗黄州拉面也能整出花样百般;更是不世出的绝世武将,武力值高得顶破了天,现实真人版的“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还是得老天眷顾之人,不但娶了大宋的公主,还把死敌金国的长公主也拐带回来做了小妾。

    最为重要的是,上次东京数十万金军围困之时,他居然就敢孤身一人来救,更拉起义军恁的将金军揍得找不着北,在临清城下一战歼敌数万。

    当绝大部分的实事加上毫不算特别夸张的戏说结合在一起,对于黄杰此次护送郑太后北上的行为有了别样解读,倒也当真怪不得别人了。

    对此,黄杰除了苦笑不得之外,还真是百口莫辩。

    不过接下来事态发展,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便也说宗泽正与黄杰说着东京城中事故的时候,张邦昌却与郑太后道:“太上皇后返京主持大局是为正道,只是驸马不宜返京,望太后定夺!”

    郑太后闻言一愣,却也厉声道:“宰相此言差矣!若是驸马不护送哀家母女返京,哀家便去东京又有何用?”

    张邦昌听得一愣,急忙拜倒道:“太上皇后务忧,京中朝臣安敢不敬焉?”

    郑太后却是冷笑一声道:“前次驸马勤王,便敢不与驸马入城,如今是何说法?张子能张侍郎,哀家却来问你,可是已经有了新君之选?”

    张邦昌对于前一个问题只能呐呐不言,而后一个问题也不能不答,只得如实道:“人选有二,一为太宗之后,名唤赵阿大,是年二十八岁,如今在汴河水门外瓦市行商为生。一为濮王赵允第九子所出后子嗣,名为赵士商,年才九岁,与寡母居于城东杨楼街,其母以织补营生。”

    郑太后听来顿时冷笑几声,也是没想到赵桓不知是发了什么疯,竟为绝了后患,将赵家宗室血亲全部带去了泰山,以至于如今罹难之后,所能找出的血亲居然是这等货色。

    当即郑太后便也命人换来宗泽与黄杰,并叫出赵福金,与宗、张二人道:“今次哀家返京,驸马功不可没。若不与驸马入城,哀家这便与驸马一道折返黄州就是!”

    宗泽与张邦昌二人听来大惊,老宗泽忙来劝解,而张邦昌却是满头大汗喃喃不言,也在这时吴敏忙也出来转圜,愿先随张邦昌返京劝说朝中诸臣。有了吴敏圆场,事态倒也缓和下来,当即也就留了宗泽在颍昌府作陪,而吴敏与张邦昌二人则火速返回东京协调此事。

    由于一时间还进不了东京,于是大队人马便又在颍昌府外停了下来,而老宗泽虽然名义上是留下来陪着太上皇后,但实际上却是跟在黄杰身后寸步不离,不断试探黄杰的心意。

    待到正月初九的下午,却是一条河北军中传来的飞递抢在火速从东京返回迎驾的吴敏等人前面传到了颍昌府:据种师道军中得报,金军已经分为三路,从朔州、应州和武州方向离开宋境,宋军的堵截宣告失败。

    而更为叫众人震惊的消息是,在宋金边界,宋军追击部队倒是寻回了不少被虏的宗室之人,但全部都已经是死人,目前已知的罹难血亲就有七位年幼的亲王、十一位帝姬和四位驸马,而罹难的宗亲更多达百余人,全是年老或幼稚者。

    瞧上去该也是因为宋军追击的缘故,金军嫌弃这些人带着累赘,便就地抛弃减轻负担。

    有鉴于此,吴敏等人火速赶到颍昌府前迎接郑太后急速入京,而东京城中的大臣也自然不敢再反对黄杰随郑太后入城之事。

    于是,返京队伍便于正月初九的下午即刻动身,日夜不停赶往东京,于正月十一的下午便也来到了汴梁南城的南薰门外。

    而也就在黄杰一行徐徐抵达南薰门外十里之地时,叫人感到意外的却是发现就在南薰门城前,两支宋军却是刀枪林立的摆开了阵型正在对峙,阵中不时还暴起阵阵喊杀之声。

    惊讶之下黄杰急忙命人打探,得来的消息却是,城前两支宋军一支是御车军,就在南薰门摆阵做阻截之态,另一支为捧日与龙卫军,正摆出了欲行攻城的姿态,阵前所树大旗正是耿、唐二字。

    惊讶之下,黄杰急命两千黄州卫在前,六千信阳军在后,以战斗姿态缓缓往南薰门行去。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六章 【生为宋卒】() 
乾道二年的正月十一,倒也算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一早虽然呼呼挂了阵北风,但到了午后便也云开见日,见着了难得了冬日暖阳。

    只不过,被这冬日暖阳打在身上的东京城守军们却丝毫未有感觉到什么暖意,有得仅仅焦躁与不安,而这种感觉的来源正是城下旌旗林立,已经列出了攻击阵型的近十万大军,尤其是这些看上去即将要进攻东京城的敌军,看上去一个个穿的竟还是宋军的装束,这如何叫人不焦躁?

    李纲今日倒也换了一身文山纸甲,却是不配鏊兜,只是将头上发髻以红巾裹扎,配合他唇下的尺多长髯,看起来倒也是一副典型的儒将装扮。不过如今看上去,李纲的双眼赤红,眼袋肿大,口唇干裂,也是一副焦躁不安的模样,而让他如此这般上火的缘由,显然就是城下的宋军了。

    “哼哼!耿唐二贼,狼子野心!”看着城下近十万禁军,李纲虽然咬牙切齿,但面目表情却是自我控制得很好。眼下这支禁军,自然就是赵桓带去泰山封禅的那支,在兖州被授予耿南仲、唐恪二人统领,后来先是退自南京应天府,又于昨夜抵达了东京城下。

    前文有述,这支由捧日军、龙卫军和御车军组成的大军,本来就是用作礼兵,随赵桓去泰山封禅装逼的,因此随军的甲胄虽然齐全,但骑步配置却不足够,其中超过八成都是步卒。而随着赵桓先是抽掉两千捧日军精锐骑兵护送自己跑路在鱼台遭伏,随后韩进宝又抽掉五百御车军精锐骑兵携带全部马匹前往追击,最终使得这支禁军成为了一支纯步卒的军队。

    可就算即便如此,才用了二十多天就从山东兖州赶回了东京,倒也算是得上精锐了。

    而如今的问题,当这近十万的大军昨夜风尘仆仆赶到东京城下,想要入城驻扎歇息的时候,李纲却是严令四门紧锁,不与放行。不得已,这支宋军只能在城下冻了一夜,今日一早便再次列阵于城前,等待着打开城门,入城归建……至少,如今在城下打着哆嗦排着队的官兵们是这么想的。

    也就在李纲与城头骂着耿唐二贼的时候,位于城前军中的耿南仲、唐恪二人,同样也在骂着“李纲匹夫”。

    先说耿南仲,此人字希道,本是开封人士。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历任提举两浙、河北西路常平,提点广南东路、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使。后入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坐事出知衢州。政和二年时,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读。俄试太子詹事,在东宫十年。

    赵桓即位后,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因力主割地求和又对赵桓封禅一事大力迎奉,因此在兖州被赵桓封为行营使、

    至于唐恪,此人字钦叟,余杭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任郴县尉、榆次知府、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乾道元年刚进拜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也即宰相),在兖州被赵桓封为御驾总管。

    说来二人也是倒霉,原本在兖州时,他二人就对赵桓采信那“金蝉脱壳”之计极力反对,赵桓在鱼台出事后,两人便与吴敏闹了分歧,后来发现手中的十万禁军在面对机动力高到破表的金军毫无用处时,所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快领着这支部队返回东京,再做图谋。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二人先是发觉吴敏在与他们闹了分歧之后,居然跑到大名府与张邦昌和李邦彦二人合谋,然后火速南下去了黄州,跟着二人就听闻张、李返京后朝中对他们起了非议,以至于他们带着禁军紧赶慢赶的来到兴仁府后,兴仁府居然闭门不供应粮草饮食。不得已,因为此时唐恪相熟的同科进士正在南京应天府任知府,于是二人便领军转往应天府就食。

    抵达应天府后,二人一合计,便派了使者去东京,希望叫了李纲、宗泽并张邦昌、李邦彦等人赴南京商议,结果还被四人给决绝了,最后不得已之下,只能亲自领着部队返回东京,谁知道李纲居然下令关闭城门,不放禁军入城。

    而这套说辞,也就是眼下耿南仲、唐恪与手下所言的版本,别人信是不信暂且不管,反正他们二人的手下都信也就是了。

    一时间,城下的禁军们不明就里只想回城,而城上的李纲却自以为知道耿南仲、唐恪二人的狼子野心,死活不肯开门放他们入城,自然也就僵持了下来。

    不过待到午时前后时,事态又发生了变故,也就见得一队宋军骑兵从东面疾驰而来,抵近后直奔城前,却叫李纲瞧出领头的小将不是别人,正是御车军中的岳飞。

    岳飞领着三百余骑风尘仆仆的骑兵来到城墙,李纲便也大胆叫人放下了吊桥放了他们来到城门之前,岳飞便也指着城下列阵的禁军问道:“李大人,何故如此?”

    李纲自然岳飞与黄杰关系,更知道他不会是耿南仲、唐恪二人党羽,便也直言道:“耿唐二人携军威而来,恐欲行不轨之事,故不使其入城矣!”

    岳飞熟读兵书,如今又久在军旅,自然明白李纲所言之事,便问道:“大人可知我军将主行踪?”

    岳飞所言将主,自然也就是御车军名义上的主帅黄杰,李纲自然也不相瞒,便也直言道:“上柱国护卫太上皇后自黄州来,算算路程,该也在这两日抵达东京!”

    听得这个消息,岳飞当即有了算计,便道:“大人,可有岳某效力之事?”

    李纲听来,沉吟片刻后反问:“敢问岳小将军一句,御车军姓黄……还是姓宋?”

    岳飞听得勃然一怒,便也喝道:“自然姓宋!”

    说着就见他伸手往左臂一抓,便扯破臂上衣袖,露出臂上印刻文字。见了岳飞动作,三百余御车骑兵也都齐齐效仿,都是裂袖亮臂,就听岳飞喝道:“我家将主建军时便有言明,御车军将士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生为宋卒,死为宋鬼!”

    “生为宋卒,死为宋鬼!”随着岳飞所言,三百骑兵皆做怒吼,而也从人人臂上瞧见四个金印大字,正是“保家卫国”。

    李纲将来,便也问道:“既如此,御车军可助李某守城否?”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七章 【倒戈】() 
城前一幕,虽然叫守城一方瞧得清楚,但城前列阵的三军却不知道。

    至于原本在怒骂“李纲匹夫”的耿南仲、唐恪二人在见此变故之后,也是诧异不解,急忙与人打探刚刚直去城前的宋军骑兵究竟是何人部下。

    可尚在揣测之时,突然见得一骑手持战旗的骑兵突然折返到了栈桥之前,也就见他将手中战旗就在马上快速舞动起来,那战旗招展翻飞,煞是好看。

    “来人!那厮耍的可是旗语?”作为名义上的三军主帅,耿南仲此时自然也在阵前,但瞧他已是五十余岁的样子,也不着甲,穿一身紫色朝服,颌下一把长髯足有二尺,瞧起来倒也是一脸威严模样。

    随着他开口来问,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