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曝布的脸色很难看,无颜以对。

“好了,这事怨不得你。”王贲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不知道武烈侯在方城放了一把火,更想不到项燕要逃跑,有此失误也在情理之中,武烈侯不会责斥于你。”

“要不要连夜追击?”曝布问道。

“来不及了。”王贲笑道,“不过你也不是没有收获,项燕不是把粮草辎重全部扔给你了吗?这个战果不小啊。李园刚刚杀到方城隘口,合纵军的粮草辎重基本上还在叶城。有此战绩,足以将功补过了。”

曝布一想也是,轻松缴获合纵军的粮草辎重,这个功绩也不小了。

王贲看到曝布不再沮丧,随即转身询问蒙武,“我们至今寸功未立,是不是也要干点什么?”

蒙武心领神会,知道王贲要自己拿主意,于是抚须笑道,“命令各部,日夜兼程赶赴新郑,包围韩国都城。现在项燕已经跑了,如果再让韩王安跑了,就无法向武烈侯交待了。”

“末将愿意为选锋,率军连夜杀奔新郑。”曝布急忙请缨。

王贲笑着挥挥手,“快去吧,以最快速度包围新郑。韩国是我们的了。”

曝布躬身领命。

=

二十七万俘虏的吃饭问题让武烈侯一筹莫展,就在这时蒙武、王贲急报,项燕跑了,但楚人把粮草辎重全部扔下了,战果丰厚。

宝鼎大喜,急忙把桓齮、魏起和章邯请到大帐。

“缴获的粮食可以暂时维持俘虏的生存。”魏起面无喜色,“但维持时间有限。接下来我们要攻打新郑,要攻打魏国,需要大量的粮食,而这么多俘虏的口粮必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工匠全部留在南阳,这些人南阳需要。”宝鼎说道,“南阳、南郡的作坊在未来一段时间都要扩大,需要大量的胥靡(奴隶)。在俘虏中挑选一部分青壮出来,送一些给两郡官作坊,其余的全部卖给两郡的巨商富贾。”停了一下,宝鼎又说道,“目前铁矿的开采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扩建后的冶炼作坊的需要。我们拿下韩国后,铁山更多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开采,所以你告诉那些冶铁巨贾,乘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大量购买胥靡。”

“他们当然想买了,越多越好,但短期内估计拿不出这么多钱。”魏起面有难色。

武烈侯这下发了,为了解决俘虏吃饭问题,他连青壮俘虏都大量出卖,这对两郡商贾来说可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武烈侯的要价肯定很高。蓼园巨贾太多,一个比一个厉害,为了给蓼园积累财富,他们绝不会贱卖奴隶。

“可以赊欠嘛。”宝鼎不假思索地说道,“利息可以低一点,让大家都有钱赚。”

魏起大喜,他就等武烈侯这句话了。这时候蓼园要是放高利贷,两郡权贵富豪购买奴隶的积极性将大大降低。

“此仗过后要论功行赏。”宝鼎又说道,“我不能亏待将士们,所以你再挑选一部分青壮俘虏做为将士们的赏赐。”

“几位统率呢?”章邯问道,“是不是要预留一些臣妾(奴隶)给他们?”

“当然,你马上给他们打个招呼,叫他们的属吏赶快到俘虏营挑人,随便挑,要多少给多少。”宝鼎迟疑了片刻,又说道,“你代我下个命令,凡五等大夫爵以上者,都到俘虏营挑选臣妾(奴隶)。不过你叮嘱一下,要严格按规定来,不要违规了,免得自找麻烦。”

“武烈侯,这有些不公平啊。”魏起笑道,“按规定,五等大夫爵就可以有六个臣妾(奴隶),但很多大夫家里已经有六个臣妾了,那他们岂不拿不到武烈侯的赏赐?”

“告诉他们,灵活一点,臣妾多了可以卖嘛。”宝鼎笑道。

“即便如此也解决不了这么多的俘虏。”章邯叹道,“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几个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把韩魏俘虏全部带到战场。韩魏两国打下来了,这些俘虏就变成了秦国人,可以把他们放回去耕田种地。中原烽火连天,韩魏两国的人口也有限,该放回去的还是要放回去,毕竟耕田种地、修路筑城、开沟挖渠都要人啊。

楚国的战俘当然直接转成奴隶,官府消化一部分,权贵富豪消化一部分,但消化数量有限,俘虏还是太多,最终蓼园不得不接下这个大包袱。

“先维持吧。”宝鼎无奈说道,“叫甘罗来,你们几个商量着办,想办法维持他们的生存,但不能光吃饭不做事,可以叫他们修路伐树,总之要最大程度地榨取他们的劳动力。还有,方城这把大火估计还要烧几天,等到大火基本停下来了,。你们尽快修复隘口,打通到叶城的道路。这些事都叫俘虏干,绝对不能再在南阳、南郡两地征调徭役了。”

魏起和章邯连连点头。

“等我打下新郑,肯定可以缴获大量的粮食,然后我再杀进魏国,大肆掳掠之后也能获得不少粮食,这样应该可以支撑下去。”宝鼎继续说道,“秋收之后就好了,韩魏两国的秋粮都在我手上,那么吃饭问题就能全部解决。”

“武烈侯,太子假、李园和张平这些人怎么处置?是送到咸阳还是暂时留在这里?”魏起问道。

“带到战场上去。”宝鼎说道,“这些人有助于我们尽快拿下新郑。”

当天武烈侯就绕道鲁阳,飞驰韩国,而桓齮、魏起和章邯则率军留在阳城,处理善后事宜。



秦军气势汹汹地杀到新郑,包围了韩国都城。

韩王安惶恐不安,不知道战局为何突然发生了逆转。几天前他接到韩相张平的书信,说合纵军正在杀奔南阳,接着便一连数日没有获得前线消息,张平也没有书信送来,他预感到事情不好了。

果然,秦军呼啸而至,显然合纵军出了问题,打败了?或者全军覆没?韩王安不敢想像合纵军打败的后果,合纵军打败,韩国肯定要灭亡。

三天后,秦军主力抵达新郑,公子腾和司马锌带着蓝田大军赶到战场。他们在方城没有建功,现在只能把建功的希望寄托在攻克韩都上了。



魏国得知秦军包围了韩都新郑,大吃一惊,以最快速度召回北线的渡河军队,西线屯驻华阳的军队,命令他们戍守大梁四周,严阵以待。

魏王增书告邯郸、寿春,详禀中原战局,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合纵军打败了,中原形势异常危急。

寿春此刻已经乱了。项燕败回陈后,第一时间禀奏寿春,合纵军大败,令尹李园生死不明,请求寿春火速增援陈,以阻御秦军的攻击。

楚王年少,国政由太后主掌。太后当机立断,下令由左尹阳文君熊岳临时代理令尹一职,全权处置军国大事。

熊岳马上拿出对策。紧急征调十万大军,由上柱国临武君景缨统率,火速北上增援。派使者赶赴齐国临淄,与齐国商谈连横事宜,试图阻止秦国攻占中原。再派使者急赴咸阳,向秦国道歉,并重建连横盟约。派使者赶赴韩国,与秦国武烈侯谈判,阻止秦军向楚国进行报复性攻击。派使者赶赴赵魏两国,要求两国遵从合纵盟约,值此危急时刻,齐心协力共守中原。

魏国指望不到赵楚的救援了,只能竭尽所能寻求齐国的帮助。

当赵国惊慌失措,火速派使者赶赴齐国的时侯,武烈侯到了韩都新郑城下。

秦人把太子假、李园和张平等一百多名合纵军将率推到城下,然后秦军士卒放声高呼,传达武烈侯军令,三日内献城投降,否则血腥屠城,鸡犬不留。

韩王安惊恐至极,派叔叔公子方出城谈判。

公子方试图保住韩国国祚,哀求武烈侯原谅韩国的过错,韩国愿意再献十座城池,从此一心一意臣服于秦。

宝鼎一口答应了,“好,叫韩王来见我,跪献城池。”

公子方不敢答应,韩王走进秦军大营后还有多少可能返回王宫?

“既然韩王不敢出城,那我就进城受降,如何?”宝鼎笑着问道。

公子方不能不答应。武烈侯就是要当面侮辱韩王,既然韩王不愿出来,那他就进城,如果这个条件都不答应,那还叫什么投降?

公子方匆忙回城。

“武烈侯当真要进城受降?”公子腾担心地问道,“有必要冒这种风险?”

“进城就是夺城。”宝鼎笑道,“命令各军做好准备,三日后,杀进城池。”

三日后,东方无畏带着两百黑鹰锐士,孟苌带着五百虎烈卫率先进城。进城就杀,虽然韩军有所准备,但武烈侯和虎烈卫就在城外,呼啸而至,转眼就攻占城门。曝布带着七千骑狂飙一般卷进城池。

秦军攻占新郑,俘虏韩王安,将韩国权贵公卿全部擒获。

韩国灭亡。



咸阳接到捷报,武烈侯在方城火烧合纵军,俘虏二十七万。

这个消息震惊咸阳,举城欢庆。

自魏国公孙衍创合纵之术,率合纵大军攻打秦国以来,八十八年了,在这八十八年里秦军只有樗里疾和吕不韦曾两次小败合纵军,余者皆被合纵军打得狼狈不堪,只能死守函谷关。这一次秦国算是扬眉吐气了,大败合纵军,憋了八十八年的恶气总算爆发了。

秦王政欣喜若狂,下令重赏中原将士。

仅仅过了十天,中原再报,秦军在武烈侯的指挥下,攻克新郑,灭亡韩国。

秦王政激动万分,再次下令重赏前线将士。

随同捷报送达咸阳的还有武烈侯的奏章。武烈侯要乘胜攻击,挥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攻韩和攻魏是有区别的。韩弱小,已经不足以承担东方诸国的屏障,灭了也就灭了。魏国是中原中心,打魏国,就是打赵齐楚三国的屏障。赵国自顾不暇,有心无力,而楚国新败,暂时也不敢北上救援,但齐国在东方虎视眈眈,它肯定不愿意看到魏国灭亡,一旦齐国出兵,秦国将遭遇一个强劲对手,为此,攻打魏国必须征询咸阳的意见,得到秦王政的支持。

秦王政担心宝鼎求战心切,带着大军就杀过去了,急忙下令大军暂停攻击,屯兵于秦魏边境,等待咸阳的命令。



中原秦军连续作战,也要休整了,秦王的停战命令正好遂了将士们的心愿。

公子宝鼎、公子腾等大军统率乘着这个机会瓜分战利品,同时遵照秦王的命令,把韩王安等韩国权贵公卿统统送往咸阳。

楚国使者找到武烈侯,递交了令尹阳文君的书信。

宝鼎不想在这个时候与阳文君撕破脸,毕竟接下来秦军要打魏国,要打赵国,这都需要楚国的配合,只要楚人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中原的战就好打了。

谈判很顺利,宝鼎除了李园不能擅自处置外,其余像昭劭、项疾等楚军将领都可以自由处置。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俘虏中的楚军中高级将率可以赎买,五十岁以上的士伍、民夫也可以赎买,但赎买的条件很苛刻,宝鼎只要粮食、布帛和武器,金银财宝统统不要。

宝鼎的目的很简单,他要继续打仗,要粮食,要武器。楚国一旦把这些战争存储给了秦国,那近期内它是没有能力发动攻击了,这等于逼迫楚国不得不与秦国继续连横结盟。

使者急报寿春。太后与阳文君等大臣紧急磋商后,命令上柱国景缨代表楚国与武烈侯进一步谈判,条件是楚国可以答应武烈侯的要求,但李园必须赎买,民夫必须赎买,另外至少还要赎买五万楚军青壮俘虏。

楚国看到了秦国财赋上的窘迫。这几年秦国连连打仗,每年都要动用几十万军队,损耗之大可想而知。此次武烈侯击败合纵军,形势大好,正是乘势攻略中原的最佳机会,错过这个机会秦军再想攻占中原又要大费周折了。

宝鼎和公子腾等人商议之后,觉得李园没有价值了,不如放回去,或许还能让寿春乱一乱。民夫也可以放回去,老的老小的小,留着价值也不大。唯独这个青壮值得商榷,放五万正规军回去,太不划算了。

景缨对青壮士伍志在必得,果断提高了赎买价格。价格高了,需要支付的粮食布帛武器也就多了,基本上掏空了楚国的储备。

宝鼎和公子腾等人觉得差不多了,只要楚军一到两年内无法发动攻击,那秦国基本上可以牢牢控制中原。




第一卷 崛起 第237章 攻魏

自拿下新郑后,宝鼎便与咸阳保持密切往来,基本三日一奏,与秦王政也是书信不断。

韩国国土不大,人口也少,但因为处在富庶的颍川,其财富甚至超过了南阳和南郡。咸阳对颍川垂涎已久,只是没想到韩国的灭亡速度如此之快,大大超过了咸阳的预料,搞得咸阳措手不及。

宝鼎有心在中原拓展自己的势力,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秦国一般在新占土地设置郡县,这次也不会例外,宝鼎便打算在新郡的地域划分和人事安排上获得利益。

宝鼎短短时间内便在中原打开了局面,功勋很大,但他已经是秦国的一等封君,整个南阳郡都是他的封邑,这次灭韩所缴获战利品的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现在秦王政对他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秦王政不封不赏,不代表宝鼎就不能要,尤其在财富上的侵占更要明显。

宝鼎知道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赢得秦王政的支持,若要赢得秦王政的支持,最起码要赢得秦王政的基本信任,退一步说,最起码不能让秦王政怀疑他要造反,否则事情就没办法干了。这个尺度的把握很难,好在宝鼎从后世穿越而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赢得君王信任或者缓解与君王矛盾的办法。

仗打赢了固然好,但赢得太多,功高震主,麻烦也就来了。宝鼎这个特殊身份的一等封君屡建战功,秦王政当然会感到无形的威胁。宝鼎为了维持与秦王政的关系,不得不想一些办法,比如对财富的侵占。后世有一种说法,越是贪图享受的人,胸无大志的人,越是能赢得君王的信任。宝鼎决意效仿,不论效果如何,对他而言都是有利,毕竟财富还是越多越好。

宝鼎奏请咸阳,把叶城、舞阳和昆阳划入南阳郡。叶城和舞阳一带的铁山关系到南阳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宝鼎志在必得。

在颍川郡的郡守人选上,宝鼎举荐了隗藏。这个位置对宝鼎实现自己的中原策略非常重要。宝鼎不想看到咸阳派一个其它派系的人来钳制自己,而不出意外的话,咸阳肯定要派一个持法治理念的关东人比如本为韩人的冯氏出任新郡郡守。

宝鼎率先举荐,就是迫使咸阳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想法。我不要关东人,我也不举荐老秦人,楚系外戚我也排除在外,那么就剩下巴蜀人了。武烈侯和巴蜀琴氏的关系路人皆知,武烈侯的未婚夫人就是来自巴蜀琴氏,这时候宝鼎举荐隗藏,摆明了就是任人唯亲,但偏偏他提出来的这个人选各方势力都能接受。

在宝鼎与楚国上柱国景缨的谈判进行到尾声的时侯,咸阳关于新郡的地域划分和新郡官员的任命终于下来了。

新郡叫颍川郡,治府新郑,原韩国之地,但叶城、舞阳和昆阳划给了南阳郡。颍川郡郡守隗藏,郡尉来自蒙氏,监御史则来自楚系。

宝鼎大为满意,第一次切身体验到了强大实力所带来的好处。只要有实力,即便是秦王政和咸阳中枢,在宝鼎没有触及到他们底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尽量满足宝鼎的要求。

宝鼎再奏,而这份奏章的内容就让秦王政和咸阳中枢不得不慎重了。

用战俘换取与楚国的连横,并乘机从楚国获取大量的粮食布帛和武器,这个计策对秦国非常有利,没有拒绝的理由,但宝鼎之所以实施此策,却是为了即刻攻打魏国。

现在中原形势变了,原有的历史轨迹在宝鼎的努力下也改变了,而这种改变因为方城大捷和韩国整整提前一年时间灭亡,导致秦军在中原战场上确立了巨大优势,这是宝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他也没有想到方城一把大火竟然烧出了一个提前占据中原的大好形势。

如果秦国能提前占据中原,那么中土的统一也极有可能提前,而中土统一进程的加快,明显有利于宝鼎把本利益集团更牢固地捆在一起,继而对咸阳朝政施加影响甚至直接控制朝政的走向。

宝鼎因此信心百倍,决意要利用眼前的大好时机拿下魏国,横扫中原。

然而,这里面有个变数,那就是齐国。历史上秦国先灭韩,再灭赵,然后在攻魏的同时重兵南下攻打楚国。这期间齐国一直没有动静。直到楚国灭亡,天下大局已定,齐国再想逆转乾坤已经来不及了,最终一箭未发,投降了。

今天呢?今天中原战局的变化与原有的历史轨迹差不多,不过提前一年灭韩,另外就是重创了楚国,而重创楚国是导致中原局势对秦国非常有利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秦国在灭韩之后再次调头去对付赵国,显然与齐楚两国对魏国的支援有直接关系。灭赵之后,秦军以主力南下攻楚,以偏师攻打魏国,这个策略明显就是断绝魏国的援军。至于齐国为什么一直隐忍不发,坚决不出兵救援赵魏两国,其原因当真无法估猜。宝鼎现在所能想到的也就是齐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可能太激烈了,以至于齐国的君王公卿都无暇关注中原战场,而最后的束手就缚、献国投降之举可能是内讧耗尽了他们的力量,除了投降已经别无他路了。

宝鼎现在打魏国,不需要担心楚国了,但必须防备齐国。齐国君王后刚刚病逝,临淄的权力争斗如火如荼,但距离一发不可收拾的内讧肯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旦齐国出兵救援,秦国在中原战场上的优势也就不多了,所以宝鼎在奏章中恳请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紧时间,果断攻击。

秦王政和咸阳中枢当然想打,但他们同样担心齐国出兵。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五都大军加在一起有四五十万,可谓兵强马壮,假如齐国在秦军与魏军打得两败俱伤之际突然杀出来,秦国这一仗肯定无功而返,严重一点可能被齐国杀得大败而走。

如其冒着葬送中原大好局面的危险,不如维持现有局面,与齐楚两国连横,稳住齐国,阻止齐国出兵,然后一步步蚕食魏国,待时机成熟,先拿赵国,后取魏国。之所以先打赵国,就是因为魏国是齐国的屏障,秦国要打齐国正面的屏障,齐国怎能无动于衷?

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日夜讨论,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迟迟拿不出决策,而宝鼎没有耐心一直等下去,再等下去时机就错过了,所以他召集中原诸军的将率们,开始商议和部署攻击之策。

方城一战,确立了武烈侯中原统率的地位,现在的护军府事实上总揆中原军政,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对他都不敢忤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