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帝国1908-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军校的教育长十分重要,金宰阗挑选教育长就十分谨慎了。保定军校(由于中华帝国陆军军官学校名称太长,所以仍然简称为保定军校)的第一任教育长,金宰阗选择了年方二十六岁的蒋方震。
蒋方震,字百里,晚号澹宁,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生于清光绪八年,翌年,随父居海盐城,十一岁始返里。幼年在家垫读书,毕四书五经。十七岁应童子试,历州府院八考,均名列前茅;夏,补郡学生员。桐乡县令方雨亭以其文采斐然,大器重之,劝以毋循科举途径取功名,应求实学,以成国器。且随方至省城,经介绍进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办之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所以浙江大学一直把蒋方震看成自己的校友)读书。入院后两试皆列冠军,文名大噪,但因赋悼唐才常烈士诗,为书院所不容,遂由林知府派赴日本留学。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东渡赴日,先入清华学校读日本文及普通课程。毕业后,即入初级武学成城学校,毕业入伍,名为士官侯补生。留日期间,曾担任「浙江潮」第一届主编。因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保荐,获升入士官学校第三期肄业。三十一年(一九○五)毕业,获士官步兵科第一名,以少尉资格回联队服务。次年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府督练公所总参议。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有云:精研兵法,著述宏富;吁谟擘画,多所匡扶。正是他一生的写照。算得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由于他曾经鼓吹革命,在由他担任保定军校教育长之前,金宰阗决定给他好好洗洗脑子。
在金宰阗从保定回京师的路上,他就给东三省督练公所发了一封电报,命令蒋方震即刻入京见驾。
十二月二十八日,金宰阗在乾清宫接见了蒋方震。
一路上,蒋方震一直都疑惑无比。相对于孙大炮中山,黄元帅兴,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以说是不足挂齿。就算是创办《浙江潮》,鼓吹革命,影响也远不及陈学士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而且《浙江潮》是在东京出版的,这个皇帝也看不到啊,怎么会突然接见自己呢?要说自己也算是朝廷命官,可是全国参议一级的官员不说一万,至少也有八千,皇帝怎么单单会看中自己呢?
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华已经被皇帝所赏识,也不知道金宰阗在前世曾经看过他的资料,知道他是一个军事理论家,甚至预测过二战时期德国入侵苏联。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人,一个沉沦于下僚的小官吏,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改变。
蒋方震被太监引到了宫中,见到金宰阗,便下跪叩头道:“臣蒋方震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时金宰阗正在批阅奏章,听到声音,便抬起头来,上下端详起蒋方震来。蒋方震身穿六品朝服,红珊瑚顶子,其人相貌端正,面容清秀,有一种学者特有的风度,又有军人独特的精神。
“蒋先生块块请起,朕还有些事情要向先生请教呢!”
金宰阗走到蒋方震的身边,扶起他来,又牵着他的手,进入了一旁的偏殿,同时屏退左右,只留下蝉儿在身边伺候。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日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一首苏曼殊的诗写得真是不错。蒋先生是从日本回来的吧?”
“皇上明察,确实如此。”
“蒋先生请坐。”金宰阗盘腿坐在炕上,又指着一旁的空位对蒋方震说道。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四十七章 笑看千古兴亡事(二)
(更新时间:2005…6…7 10:21:00  本章字数:2247)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日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一首苏曼殊的诗写得真是不错。蒋先生是从日本回来的吧?”
“皇上明察,确实如此。”
“蒋先生请坐。”金宰阗盘腿坐在炕上,又指着一旁的空位对蒋方震说道。
蒋方震有些受宠若惊,连连摆手道:“微臣不敢!”
金宰阗哈哈一笑,道:“蒋先生不是创办《浙江潮》,专门骂朕吗?怎么,连革命都敢干,还怕坐在朕的身边?”
蒋方震听了金宰阗的话,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道:“微臣年少无知,触犯圣颜,伏乞皇上恕罪!”
金宰阗微笑道:“起来吧,蒋先生!你办《浙江潮》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当时朕自身难保,一切诏命,都出自此禧太后之手,大多不合朕意。你批评朝政,也属于情有可原。朕赦你无罪。”
“谢皇上,皇上宽宏大量,自古少有,实在是千古难见的仁君啊!”蒋方震一边说着,一边按照金宰阗的命令站了起来。金宰阗却对他说:“朕是否是仁君,有多少斤两,还是颇有些自知之明的。蒋先生缪赞了啊!蒋先生在日本鼓吹革命,却在我朝为官,且问蒋先生,革命与君主立宪,孰是孰非?”
蒋方震十分尴尬,他本来是赞同革命的,只不过在皇帝面前倡言革命,他自问还没有这个胆量,脸上便露出了难色。
金宰阗看着蒋方震左右为难的样子,心中好笑,便说道:“蒋先生直言无妨,朕赦你无罪。”
蒋方震这才放心下来,畅言道:“假如君主立宪能够达到英国那样的水准,也是我们国家上下朝野所有人的愿望。宪法这东西,确实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假如中国果然能够实现宪法政治,我当要顶而礼之,膜而拜之,馨香而祝祷之。如果以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相比,本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不过是民主立宪要多选举大统领(大总统)一事而已。”
“依先生之言,革命与君主立宪要非绝对对立,奈何先生要鼓吹革命而反对君主立宪呢?”
“回皇上,今日之所谓救国救时良方的东西,依朝廷而言,就是预备立宪,就是筹备宪法政治。就朝廷一方面来说,则挽救危亡之局在是,图收富强之局也在是。就人民一方面来说,则恢复固有之权利在是,造就国民之资格亦在是。所以公然辱骂立宪是招致速亡的工具这些人,不过是头脑简单之人偏激的言论,而不是中正的公论。即使这样,古语常说道:正人行邪法,则邪法可归正;邪人行正法,而正法悉归邪。立宪之有效与否,也要看政府用心是否诚实。”
“那么先生的意思,朕是伪立宪,真专制了?”
“回皇上。今日之立宪者,莫非光绪二十四年之反对变法者。故皇太后(慈禧太后)面临垂暮,想要借立宪限制君权这一说,压制皇上不能行权于其身后;前庆亲王奕劻则担心太后去世之后其权位难保,祈求借立宪来架空皇上;前军机大臣袁逆世凯因戊戌政变,与皇上有仇怨,想要定下限制皇上之立宪大政,由其以内阁代替君主,暗掌实权。其余众人,则为吴樾炸弹所逼迫,其立宪之谈,或为哗众取宠以免刺客追随,或专为沽名钓誉起见。此数类人皆各为私利,各有所图,非为国家人民之福利也。故曰:如此立宪,不如革命。”
金宰阗听蒋方震说话,一面点头,一面沉思,将百里虽然是一个小官吏,看问题却是如此清晰,足堪大任。于是问道:“蒋先生,朕有意君主立宪,并欲以此行富国强兵之政,则先生何以教我?”
蒋方震正说得口干舌燥,见金宰阗问起,便想要答话。金宰阗连忙将他拉在自己身边坐下,又叫蝉儿端来一杯龙井,看着他喝完,才准许他回话。
“回皇上。若皇上有意实行君主立宪,则必须先掌握行君宪之权,皇上正人行正法,中国之富强,指日可待。皇上要掌握行君主立宪之权,则必须先掌握三权:一曰兵权,二曰人事权,三曰财政权。现今皇上亲政,已经掌握了人事之权,訾罚臧陴,一切都出自于皇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望皇上有识人之明,亲贤臣,远小人,此兴隆之道也。而兵权,现今皇上虽然建立神策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军七军劲旅,华夏之内堪称无敌,然地方军权仍未统一,各省自建新军,此分裂之道也,皇上不可不察。至于财政权,虽然当今财政收入已经达到近亿两库平银,但地方财政仍然没有统一,各地督抚不愿放弃财政权,这是一大问题,望皇上明察。这三权里面,军权最为重要,皇上务必要革新军制,废除雇佣军制度,建立义务兵役制度,方能手握兵权,除国贼于邦内,布国威于四方。”
“先生所言极是。今日朕有一件事情想要托付给先生,望先生不要退却。”
蒋方震蒙金宰阗召见,又受到这么好的接待,打从心底,已经把金宰阗看成能够托付一生的明主。加之金宰阗又向他询问了许多富国强兵的大政,正是他一生当中所梦想的。现在见金宰阗有事情要托付给他,连忙说道:“皇上所托,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金宰阗便将保定军校的事情告诉蒋方震,他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说道:“皇上以军校为基础来掌控军队,实谙用兵之要,这就是袁世凯这一类的人比不上皇上的地方。只是这教育长一职,实在是太重要了,臣恐怕会有负皇上的重托。”
“蒋先生毕业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军事乃是先生的专长,就请先生不要再推拖了吧。日后朕还要向先生请教编练新军的事情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传统。蒋方震从此便将金宰阗看作他一生的知己。即便是他后来成为中华帝国陆军元帅的时候,仍然记得金宰阗这一次约见,并将它写入回忆录当中。但此时的蒋方震,却只能说道:“臣当万死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四十八章 中华帝国之光华维新
(更新时间:2005…6…8 9:09:00  本章字数:2264)

公元一九零九年的元旦,正好是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阴历),就在这一天,朝廷正式颁布上谕,从即日起改光绪年号为光华,就是以光绪三十五年为光华元年。说起来这是与中国的传统不相符合的,因为历代改元,都是以旧历新年(春节)为新的纪年的第一天。金宰阗也知道人们的这种习惯,所以,在改元的同时,也要求朝廷以后纪年,一律以公历为准,公元纪年和年号纪年同时使用。也就是说,朝廷以后的公文,除了要写上光华多少年之外,还必须标明公元某某年。
假如说改元和使用公历纪元只是在朝廷上掀起了一些小风浪的话,那么改国号就可以称得上是滔天巨浪了。当听说皇帝陛下要将大清帝国的国号改为中华帝国之后,许多满族亲贵纷纷上书,反对这一决定。
有人在奏折中写道:“昔汉臣刘向上成帝封事云:下有泰山之安,则上必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保持宗庙,而令国祚永移,降为皂隶,纵不爱身,奈宗庙何!其词危苦,千载之下读之,犹将流泪。今日之国号,乃太宗皇帝所定,陛下改弦易辙,奈太宗何!”
这是搬出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帽子来压金宰阗,金宰阗本来准备将这份奏则留中不发,可转念一想,皇太极定国号是为了灭掉明朝,明朝属火德,“明”这个国号有传说指出是“三重火”,明是汉人王朝,汉朝是火德,称为炎汉,两重;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又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皇太极早在关外就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意以三个水德一副炸弹来毙掉明朝的三个火德。说实话,这怎么听都觉得很玄幻……《仪封县志》还有记载,村民们曾经在十堡村火神庙前挖出来一具铁牛,上面的字被侵蚀的很难辨认,只能看到前面写着
‘水德’,末行有‘大清’字、‘乾’字、‘四十四年’字。
此时明朝灭亡已经有两百六十多年,反清复明也仅仅成了天地会的口号而已,没必要再继续克制人家的火德。而同盟会的“驱逐鞑奴,恢复中华”口号却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既然他们要恢复中华,那就干脆把国号改成中华好了,反正朝廷也不会吃亏。
不过在改国号的同时,也要统一朝廷的认识,于是金宰阗就批复奏章,说满、蒙、回、藏、汉,五族一家,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成分。中国是一个有众多人口和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强有力的聚合体,山河相依,唇齿相联,骨肉相溶,思想相通。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勤劳、最富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上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它拥有雄冠世界的四大发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璀灿峨煌的文明古迹、绚丽多彩的传统技艺、精美绝伦的饮食宴乐、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古朴清新的哲学流派、独特玄妙的中医气功、奇绝奥秘的特异功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各兄弟民族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团结友好,英勇奋斗,共同塑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共同缔造了强盛的多民族国家,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形象。然而,不幸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思想,各民族间的歧视分裂,窒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活力,使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衰落和沉沦,泱泱大国不堪列强坚船利炮所蹂躏;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惨痛经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最为耻辱的一页。她的聪明才智被扼杀,她的辽阔国土被瓜分,她的神圣尊严被亵渎。愚昧、落后、孱弱、歧视、分裂似乎淹没了她伟大的民族精神!但中华民族决不是一个甘心沉沦、任人宰割的民族。一百多年来,她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挽狂澜于既倒,救国家于水火,使中华民族终于重新昂首站了起来。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们不能再宣扬大满族主义,也不能宣扬大汉族主义,而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坚持民族和解,坚持祖国统一,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经过金宰阗这么一侃,全体大臣都被侃得晕晕乎乎的,改国号的事情也就平息了下来。可接着另外一件事情,又捅破了马蜂窝,原来皇帝陛下要改姓了!
其实说改姓也不是很确切,因为金宰阗只是将爱新觉罗翻译成汉姓而已。“爱新”的意思是金,“觉罗”是姓的意思,爱新觉罗合起来就是金姓,金宰阗就是把爱新觉罗的姓氏改为金,以显示满汉一家。本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就不这么看了。
“数典忘祖啊!”有人在朝堂上咆哮,“臣万死不能从命!请陛下收回成命,否则臣就撞死在这朝堂上!”
金宰阗微微一笑,道:“你敢说朕数典忘祖,那朕也不用你撞死在这里了。来人,将他拿下,拔去顶戴花翎,按照‘大不敬’例,凌迟处死。还有谁反对朕改姓的,与他同样处理!”
一时间朝堂上人人面面相觑,心道这皇帝怎么这么狠,不过是反对改姓而已,就要将人家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就是碎剐,用渔网罩住身体,割上三千六百刀,第一天割不完,还要留到第二天接着割,那滋味,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结果朝堂上就没有人敢作声。
那老头听了皇帝要将他凌迟的话,也不敢再坚持己见,连忙爬在地上,求饶道:“皇上饶命,臣一时驽笃,冲撞了皇上,望皇上恕罪!”
“那你还反对朕改姓不?”
“臣不敢了。”
“好了,那你就站起来吧!朕就饶了你这一次,下次还有谁敢反对改姓,朕决不轻饶。”
看来皇帝的身份就是不错,仅仅说了一句凌迟,就吓得朝廷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本来封建统治就是这个特点:皇帝的命令,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同样也要执行。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四十九章 国旗、国徽、国歌
(更新时间:2005…6…9 8:39:00  本章字数:2343)

看来皇帝的身份就是不错,仅仅说了一句凌迟,就吓得朝廷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本来封建统治就是这个特点:皇帝的命令,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同样也要执行。
接下来,又是国旗、国徽和国歌的问题。既然国名已经更改,那原来的国旗(黄龙旗,西方人称之为病蛇旗)、国徽(还没有)、国歌(茉莉花)也就不适用了,当然要使用新的国旗、国徽、国歌了。
国旗和国徽还好说,毕竟朝堂上这帮老头子也没有什么美术才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且他们也见识过皇帝的雷霆手段(敢反对我,我就把你凌迟,金宰阗在一边狂笑,笑得让每一个人都渗得慌),结果就只听金宰阗一个人在那里吹嘘了:“国旗,就用青天金龙满地红旗。以红色为底,在旗帜的左上角为一蓝色的长方形,占据旗帜的四分之一,蓝色长方形的正中,为一金黄色蟠龙造型。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蓝色代表自由,同时也代表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黄色是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也是中国土地的颜色,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所以金龙代表了中华民族,也代表了皇室。红地象征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中牺牲的先烈的热血,指示我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也代表中华民族仁爱的传统。国徽用天安门和华表为背景,在背景上再盘踞金龙,金龙爪中,抓有宝剑和论语,宝剑象征武力杀伐,论语象征文明教化。”
国旗和国徽就这样决定了下来。同时决定的还有陆军旗和海军旗。陆军旗是红底黑色蟠龙旗,选用红黑二色,象征铁血;海军旗是蓝底金龙旗,蓝色代表海洋。
可是到了国歌这里,争论就大起来了。19世纪后期,受西方国家影响,清朝一些官吏提出要谱写国歌。曾出使过英、法、俄的大臣曾纪泽首先向朝廷呈奏了“国乐”草案,但没有获得批准。1896年,清廷派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国访问。按照这些国家的惯例,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访国家国歌。仓促之间,李鸿章只好用《茉莉花》为曲调,命人临时编了一首,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因此歌是李鸿章最早使用的,人们就称它为《李中堂乐》。此后的近10年中,这首歌被沿袭使用,起了中国国歌的作用。1906年,清朝成立了陆军部,制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