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金手指-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感而发,不登大雅之堂!”

    包佶陶醉其中道:“文采斐然、词句优美,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传神文笔足千秋,如此佳作实在少见,当再饮一杯!”

    这种场合甄乾根本插不上话,也不想插话,和这些人一笔,自己肚中墨水真不值一提,也就闭嘴不想献丑了。

    众人欣赏完诗句,目光不约而同间停留在月容身上,包佶眼睛一亮惊讶道:“这位可是扬州城中《凌波曲》跳的最好的月容娘子?”

    月容在这几人面前,少了一些昨日的清冷和高傲,刚才因为沉浸在诗句中有些怠慢了月容,但她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怨言,露出微微的笑容道:“小女子月容见过诸位郎君!”

    阿倍仲麻吕捋着颌下的长髯,微微笑道:“早就听闻月容娘子歌舞双绝,不知今日是否有幸欣赏?”

    “能为几位郎君献上歌舞,是小女子的荣幸!”

    吉备真备拍着手满意道:“一年前路过扬州之时,有幸在飞仙楼宴会上见过月容娘子的风采,今日一见月容娘子风采依旧,乃人生一件乐事!”

    “小女子今日陪同甄郎前来,仓促之间未做准备,就献上一曲独舞如何?”

    “好!”众人立即点头应允。

    月容缓步来到堂中,长袖轻舞,舞姿妙曼,灵动的双眸闪动,莲步慢慢的旋转,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落入堂中,虽然没有丝竹之声相伴,却更加突显出佳人冰肤玉骨,随舞姿的展开摆袂展袖,飘飘渺渺,有凌云飞天之姿,精妙飘逸,让人如痴如醉……。

    “妙哉!”

    舞罢,众人依然沉浸再月容那灵动曼妙的舞曲之中,轻盈的舞姿让人恍如身处梦境一般,竟然在月容结束之后忘记了喝彩,见月容朝众人盈盈下拜之时才恍然惊醒!

    “今日再见到月容的舞姿,又回想起当年初见月容之时,一晃竟然过去了一年有余,不知下次再见又是何年光景?”

    听着藤原清河的感概,众人频频点头称是,如此美妙的舞姿的确难得多见。

    见众人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月容脸上略带红霞,这可不比平时在青楼中给那些土豪献舞,能得到遣唐使和大唐名士的赞誉,月容的身价又提升了几分。

    不知不觉中众人又谈起了遣唐使的归程,包佶嘴中流露出对阿倍仲麻吕的挽留之情,更是对遣唐使凶险万分的归路感慨万分,听的甄乾唏嘘不已,差点有打算放弃去倭国的冲动!

    可是是因为甄乾的存在,包佶并没有在官驿中多做停留,寒暄了片刻之后,约好再次相见之时便匆匆离去。

    “包某还有公务在身,明日再到官驿之中讨饶!”

    “难得和包主簿相见,不如明日邀请诸位在醉仙楼相聚如何?”

    “那就多谢了!”包佶朝甄乾拱了拱手,倒也没矫情:“明日如果无事,醉仙楼不见不散,听说醉仙楼是甄郎家中产业,菜肴美味独特,在海陵已经有所耳闻,就不知道是否闻名不如见面?”

    “包主簿倒时光临不就知道了吗?”甄乾也没有多说,这种事情文人和普通人不一样,喜欢亲眼所见,而且从包佶的话中可以听出带着一丝的嘲讽味道,经商的文人和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相比多了几分的俗气,如果不是那几首诗词,估计包佶都不会和自己说话。

    想一想成名已久的李白,在人面前都很少提起自己经商的家人,就可以想像文人对商贾的轻蔑之心。

    包佶离开之后,甄乾也想离开,却被藤原刷雄挽留下来,几人围坐在一起,先是谈了一些大唐的风土人情,藤原清河突然话锋一转道:“听闻藤原刷雄对甄郎赞许有加,不知甄郎诗词之外,对富国强兵有何见解!”

    甄乾微微的一愣,没想到藤原清河竟然将话题转移到富国强兵上,这个话题自己倒是和藤原刷雄讨论过,不过也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和藤原刷雄还没有深交到这个地步。

    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甄乾抱歉的一笑道:“大使这话问的就有些让甄某不解,甄某不过一介布衣,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为何刚才不询问包主簿?”

    (本章完)

第235章 游览大明寺(求推荐票)() 
甄乾没好气的瞪了藤原刷雄一眼,不用想又是他搞出来的事情,不然这种问道于盲的事情藤原清河也做不出来,尤其是发现甄乾正在看着自己,藤原刷雄反而得意的笑道:“甄郎,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倭国来大唐学习文化政律经济管理绘画医术技艺等等,不就是想得到大唐强盛富足的办法,既然甄郎有自己的见解不妨说出来听听!”

    藤原清河知道甄乾不愿意在这么多人面前谈论政事,还以为这是在自谦便道:“这次藤原刷雄回来将你很多想法告诉了我们,也让我们在大唐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对此我们非常感兴趣,比如你说的灭佛、工商兴国和经济强国等,这些都非常有独到的见地……”。

    吉备真备也是一脸笑容的看着甄乾,“不要过谦,达者为师,两国依水邻邦、世代友好往来,相互交流经验,这样才能共同发展,还望甄郎不吝赐教!”

    甄乾真没想到藤原刷雄是个大嘴巴,和他说这些固然有自己的目的,但同样也不希望过于的锋芒毕露:“几位为什么刚才不问问包主簿?”

    “问了?”藤原刷雄脸上带着一丝的不屑道:“遣唐使来大唐学习,这个问题哪有不问之理,可是我们能听到的都是国家强盛在戎在祀,在于教化万民,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政治清明、轻徭薄役、重农抑商……等等,可谓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却和甄郎说的不太一样,我们想听听不同的见解?”

    “那不知几位是如何看待这些话的?”

    吉备真备一脸真诚道:“这些话也没有什么错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反映在各个方面,官员的廉洁、政令的上通下达、百姓的教化和丰衣足食,社会安定仓禀充实,赫赫军威让四夷臣服、万国来朝,文化经济的繁荣……,但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一二百年的积累不行,可是时不待我,不知甄郎有何见解?”

    看着大唐的繁荣强盛,倭国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恨不得一夜之间赶超大唐,有点饥不择食了。

    当今世上也只有大唐能够让倭国仰视,对于大唐之内的任何东西,倭国照本宣科全盘接纳,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吸收?

    “要想让国家富强,唯有改革这一条路,昔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商鞅入秦说服秦孝公推行变法,纵观千年历史,固步自封无异于自掘坟墓,倭国能来大唐学习先进文化不就是最好的佐证吗?”

    对于甄乾这番话几位并未满意,“不知甄郎口中的改革和学习大唐文化可是一个道理?”

    “百年来倭国一直在学习大唐的文化,可是只学到了皮毛而已,却并不能让倭国真正的强盛起来,不知是何原因?”

    甄乾笑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藤原清河略有所悟,肃然起敬道:“听闻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得不伦不类,甄郎国之栋梁也!还望甄郎教我?”

    教你龟孙子啊!

    一群白眼狼,不要看现在一付虔诚的样子,等到实力强盛之时便是刀兵相见之日,甄乾可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

    甄乾谦虚道:“大使询问治国良策,甄某一介布衣未身居庙堂之上,焉敢谈论国家大事,纸上谈兵只怕误人子弟!”

    吉备真备求贤若渴道:“无妨……说来听听,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与错不在甄郎!”

    “那好!”甄乾感概道:“昔日商鞅入秦,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甄乾笑眯眯的看着几人道:“商鞅一说帝道、二说王道,秦孝公都未采纳,只有霸道才被秦孝公赏识,让秦国在短短几十年之间迅速的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也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却由于刑罚过于的严苛二世而亡,却不知倭国想用什么富国强兵?”

    几人先是一喜接着又是一惊,眼中的光芒闪烁不定,相互对视了一眼,藤原清河开口道:“那甄郎认为如今的倭国应该采用何种治国之策?”

    恐怕倭国真正想用的是霸道治国,甄乾心中暗笑,脸上却露出深思道:“倭国风土人情,甄某知之甚少不敢妄言,但甄某知道的是,帝道之术旷日持久推行教化滴水穿石,非四五百年不可得以推行,而王道之术虽好也要教化上百年时间,只有霸道之术可集一国之力在短时间之内改变现状、打破固化的观念,让国家迅速的繁盛起来,但欲速则不达后遗症也不少,短时间还看不出弊端,但时间一长积怨弊政丛生,往往一溃千里引发大乱……”。

    甄乾这些话,遣唐使众人在大唐也不是没有听说过,但从甄乾口中说出来却有着另外一番深意!

    不管是帝道还是王道和霸道,这些都不是遣唐使想要得到的答案,用一句通俗的话讲,遣唐使既想要熊掌,又想要鱼翅,最好能再加上燕窝……。

    说好听这是兼容并蓄,说难听点就是野心太大,这有可能吗?

    有!

    “倭国想长治久安,又想迅速的强盛起来,不知可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人心不足蛇吞象,倭国又不是甄乾自家的,凭什么要告诉你,你当甄乾是爱心爆表的国际友人啊!

    “这恐怕很难?”甄乾支支吾吾道。

    见甄乾既没有肯定,有没有否定,几人也不知道甄乾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很难说这是甄乾在欲擒故纵,也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本章完)

第236章 鉴真的执念() 
倭人的坚韧在历史上的许多民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甄乾说难,对于倭人就是一个笑话,如果容易倭国会千难万险冒着死亡的威胁派人到大唐学习,只要有办法,连死都不怕的倭人还会惧怕什么?

    “甄郎能否细说一二?”

    望着几个眼睛闪着精光的倭人,甄乾咽了一口吐沫,这和当了上百年的光棍看见绝世美女没多大的区别,只要自己敢说一个“不”字,甄乾相信他们一定会不顾风度的把自己狠狠的揍一顿。

    “你们这是做什么”,看着围拢过来的倭人,甄乾把身体向后挪了挪,竟然手摁到了月容的胸口上,软绵绵的富有弹性,手感也不错,带着少许的体香……。

    “失礼了!”

    月容莞尔一笑,也看得出来周围几个倭人急迫的心情,对于甄乾刚才无意中的冒犯并不在意,反而感觉他会对自己赔礼有些诧异。

    大唐的文人非常的高傲,像一只骄傲的孔雀,而眼前这名年轻的男子却不然,深邃的眸子里有着一种让人平静对等的感觉,没有文人那股傲气,也没有商贾那种俗气,更能让人感觉亲近,说话平缓,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只要看一眼就能让月容安心。

    这种感觉来的很突然,在举手投足间,在谈笑话语间,在那带着歉意的双眸间……。

    月容脸颊微红,手指轻轻的攥紧了丝帕,心却在砰砰的乱跳。

    阿倍仲麻吕轻咳了一声,吉备真备这才发现自己有些失礼,把身子往回移了一点,还是有些心不甘道:“甄郎可是有什么不敢说,这里没人,就算甄郎说的有什么不妥之处也无妨!”

    “也没什么不能说的,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只要诸位不要见怪就好!”

    “但说无妨!”

    吊住了胃口,甄乾环顾了一下四周,藤原清河知趣的将房中闲杂之人赶了出去,最后只留下五个人,月容也想避嫌,却被甄乾拦住了,搞的这么神秘就真的见不得光了。

    “世间哪有什么十全十美之事,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国家决策,不过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间的利益博弈,一项政令的推行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也不可能让天下之人都满意,只要让大多数人收益,这就是一项好政令……。”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改革不知道有多少,这些改革最多也就是惠及百年而已,想要有一个可以实行千万年的制度是根本不存在的,时间在变、事情也在变,商周的井田制被汉代的均田制代替,现在均田制又崩溃了,就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汉代之前做官都是察举制,举孝廉推荐贤良,要不就是世袭官爵,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陈群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又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通过考核选拔官吏,不需要门阀士族的推荐,打破了学术垄断,士族没落了,寒门崛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官员的选拔也更加的广泛,所以说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有当时时代的烙印,不能说就可以传承百年、上千年,谁也看不见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甄乾一一举例再一一论证反驳,众人点头称是,对于甄乾这种摆事实说道理的分析方式很是新奇。

    “道不足以通庶事,不谓之道;法不足以行万世,不谓之法。这句话说的也不全对,规律如果不能概括很多事物,就不能称为规律;法律如果不能长期稳定地实施下去,就不叫法律。许多事情都在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如果真的有万年不变之法,那还要我们现在人思考什么,所以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在前面加一个时效性,比如我们在想一件事情之前,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如这个法律多长时间变动一次,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办法!”

    吉备真备急不可耐道:“真的就没有一劳永逸之法吗?”

    “水滴石穿,我们每过一天都会变化,人会变老、树会变高,顽石也会慢慢随着岁月风化,这才是世间万物真正的运行规律,你们见过有万年不变的事情吗?”

    藤原刷雄想了想道:“太阳、月亮和星辰万年不变!”

    甄乾笑道:“你怎么知道太阳、月亮和星辰万年不变,它们也在变化,只是我们没有察觉而已罢了,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什么都在变,就连我们脚下的大地每天都在变化!”

    现在和这些倭人说这些天体物理知识,他们还不能理解,甄乾也懒得去解释,“如果真要是说有什么没有变的话,就是人的欲望,始终都在追求完美更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话扯远了,现在问问你们到底是希望这种变化快一些,还是用水滴石穿缓慢的影响倭国,这就像一个开国皇帝在制订自己的国策一样,是希望立竿见影,还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不以一时得失衡量,这也是所谓的帝道、王道和霸道之术!”

    几人听的都有些傻眼,倒不是因为甄乾说的有多对,而是立意过于的新颖,让他们一时很难的衡量。

    大约沉默了半盏茶的时间,藤原清河吐了一口气,对甄乾深施一礼道:“如果我们希望倭国在短时间之内富强起来,不知甄郎有何良策?”

    对于藤原清河如此虚心的礼贤下士,甄乾并不奇怪,倭人就是这样,就算现在把自己供起来都有可能。

    “在倭国中推行实行精英制度,可以让倭国在三五十年,用二三代人的时间完成快速的原始积累,当然这种弊端也不小,社会极易产生上下分化,财富和决策权也将出现严重偏移,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这真是你们想看见的结果吗?”

    这可是一剂猛药,就连甄乾也不知道最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甄乾好奇的看着面前几个人道:“我可以和你们说说精英制度如何实施,至于最后的结果……我也不敢保证!”

    (本章完)

第237章 疑云密布(求订阅)() 
能成为遣唐使的倭人,那一个不是精英中的精英,要是能被甄乾三两句话糊弄过去就也太小看倭人的智商了。

    “能不能把你的精英制度说来听听?”

    甄乾脸上没有一丝波动,表情严肃而庄重,“春秋管仲改革,将国中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就是国家各级机关的官吏,传统观念中,士还包括所有通过读书习武准备谋取功名的人,如秀才、举人等等。工则指所有手工艺者,农则指依靠种田耕地生活的农民,商则指以经商为业,低买高卖的商人。四民各安其职、各守其职,分工明确、社会安定、天下大同!”

    “但这些做的还不够,比如手工业者,分布在天下各地,相互得不到交流,手艺往往只在家族中传承,如果有什么搞不懂的地方,想询问其他同行都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相互敝屣自珍多有保留私藏,最后只能胎死腹中,手艺只能越传越差,最后甚至失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天下的工匠集中在一起,比如大唐的匠作监就是工匠合作的一个缩影,如果能将天下手艺相同者都集中在一起,不管是集思广益、交流、传承,还是需要用到工匠时,都能非常方便的找到技术最专业、手艺最精湛的工匠,集中力量办大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匠可以如此,农民也可以如此,商人也一样……”,甄乾张开手掌突然握紧了拳头道:“这就像人将拳头握紧一个道理,才能使出最大的力气,将国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做事情,有事情一起做、有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不管是管理还是效率都可以发挥最大的效果,国家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最想要做的事情……。”

    “只有智者明白而愚人不明白的事,不可以要求一般百姓。只有巧者能做到而笨人做不到的事,也不可要求一般人民。若不是命令一下,人人都能实行,就不能达到大治;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