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敖序跋集 作者:李敖-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文茜佩服张爱玲,张爱玲所以成为张爱玲,岂不都在一生坚守「文化的『本行』吗?以陈文茜的慧黠与慧根,她从事文化活动,其实比政治活动更永恒、更有成就、更值得、更不辜负自己。陈文茜说: 「比方说,我可以想象死亡,在网站上发展一个软件程序,李敖在回忆录里,公布的是他 24 岁的裸照,我可以为他公布他不敢示众的 64 岁他的裸照,还可以再给他看看 84 岁时他的裸照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也可以拿自己的照片,用这个软件推算,自己 20 岁是否是青春玉女,60 岁是个什么样子,80 岁又是什么德性,决定自己还要不要活到 80 岁。」
  陈文茜的好朋友中不乏统派人士,已过逝的唐文标在前,纵横评论界的李敖在后。
   陈文茜在调侃李敖之余,实在该认真的想想 80 岁的自己,八十之年,她目前正好过了一半,活了 84 岁的富兰克林是正好在过了一半时(42 岁)转向的、「重新出发」的,最后他变成大陆的伟人,而非小岛的娇客。这书中有一段故事,吸引了我:
  「1989 年到 1992 年,这段时间,陈文茜肾脏病相当严重,人在海外,举目无亲,病到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无,一句话一口气讲不完,医生一问她:『你家人在哪?』陈文茜就掉泪,艰苦的时候,张俊宏和许信良一起来看她,张还和她开玩笑说:『你可千万不能死啊,你是台湾的国宝!』让陈文茜笑翻了,她说这群『前辈』,就是看到朋友重病,脑袋里想的都还是政治,她没病死,没成为台湾的国宝,倒成了他们的『活宝』,民进党财务困窘时候的『摇钱树』。」 看了这则故事,我夷然奇怪:「不是说李敖是国宝的吗?怎么变成陈文茜了?」继而一想,谁要做「台湾的国宝」呢?世界这么大,做台湾的国宝,对我们不都太小了吗?回想这一对宝,书中也道出渊源:
  「批判力道最强的统派李敖,还是影响她最大的人之一;60、70年代李敖主编的《文星》杂志,是她的政治启蒙,因为这层渊源,直到她出任民进党的文宣部主任,她还是不在乎党内异样的眼光,毫无保留的欣赏李敖。原因无他,陈文茜的信仰中,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超过绝对狭隘的台独,她是当然的台独论者,但却是容忍异见、认知现实的台独论者。」 我想,总有一天,进步的修正主义者陈文茜,会再一次得到「政治启蒙」,觉醒从「现实」上看,「台独论者」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的,有朝一日,她会在「文化『本行』」上有世界性的声誉,而成为中国国宝。陈文茜曾经困惑:
  「40 岁,是否是一个分水岭?让她重新走向一个不同的生命选择──尼姑?或重做坏女孩?」
  其实,都不必,不论「尼姑」或「坏女孩」,都是 40 岁以前陈文茜的老路,未来 40 年,陈文茜有世界性、永恒性的大道之行。在大道之中,像毕加索一样,说不定还做一阵共产党风光风光呢。英文谚语说「打不倒它就加入它」,这对陈文茜只是第一步,一旦她变成共产党,相信精通颠覆的她,第二步就会「加入它就打倒它」,真要「打败共产党」了。外公有知、叔公有知,必将涕泪于天上、人间或地下,如此下半生缘,岂不快哉!陈匪文茜啊,别「挑眉毛」了,低眉相向,请三思之!
  ~1999 年 1 月 11 日 
  石齐平「新中国21世纪海峡两岸的出路」…李敖序文/李敖
  中国人说俗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从「孙子」书中错引而来。「孙子」原文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年战必殆。」
  原文很清楚的告诉人们:知己、知彼,只能在百战之中,免于危险而已,并不一定能胜利,可能是不胜不败的和局;不知彼而知己,是胜是负不可知;不知彼、不知己,则每战必定完蛋。整个「孙子」的战争论,都是在这种戒慎戒惧小心翼翼的语气下立论的,正看出了「孙子」的高人一等。知兵的人绝不好战,而是希望不战、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不战而保存自己实力。不此之图,一战下来,就是凶事。所以,「孙子」绝不那样狂悖,说「百战百胜」的话,不说「百战百胜」而说「百战不殆」,才是真正稳健的知兵者。
  四十七年来,台湾当局地处中国边陲,负隅顽抗,也抗出一大堆顽固的意识形态,由「消灭共匪」做主轴,衍生出一波又一波的「反共抗俄式教育」、「反共抗俄式宣传」,这种教育与宣传的特色是「夜行畏鬼,张作狂歌」,用狂歌来壮胆,久而久之,养成两个习惯,一是轻敌、一是自大。轻敌久了,则不知彼;自大久了,则不知己,不知彼又不知己,一遇敌对局面,就会「每战必殆」了。
  四十七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所谓敌对方法,只有一个字「拖」而已矣。不过当年蒋民父子之拖,尚有如敌之情、尚有自知之明,虽然所知有限,却也精通偏安之道,故父子二人,皆能免遭天诛、善保首领以殁。但蒋民父子死后,苟安之局,不过三代,如今在隐性台独者接班下,心劳日拙,益发轻敌、益发自大,且是「草螟弄鸡公」式轻敌、「夜郎自大」式自大,于是偏安小朝廷为之动摇。当然,在歇斯底里加义和团的手法下,这种人不愁没有愚夫愚妇跟他一起叫嚣、一起「赞」、一起「爽」,但是,它的江河日下、来日无多,则是历史家的定评。
  历史家论定四十七年来这段偏安史,除了对扑面而来的大量丑脸和厌物要做斧钺之诛外,也会关心到「勿谓秦无人也」那一面,历史家相信在这孤岛之上,一定还有稀有品种的智者仁者勇者,他们走过从前、跨越现在、迈向未来。他们的智仁勇行径,在孤岛上虽然因被打压以致晦而不显、或显而不彰、或彰而不足  因百分比不足而不得行其道,但是,幸亏有这种人曾经在孤岛上存在,孤岛才幸免于百年孤寂或万古长夜,历史家千秋笔下,也不致一片索然。
  在历史家眼里,石齐平必然是稀有品种中的一位,在这孤岛由「势不两立」到「交流三通」的转型里,他站在「交流三通」的最前线,勇于用性、勇于任事、勇于在轻敌与自大的环境里独行其是:他一方面苦心孤谐,调济其中;一方面苦口婆心,意在言外,他一册又一册写出书来,以独到的见解,讨论两岸关系、大陆情况与台湾现况,为中国前途做出稳健的指针。
  在举岛滔滔的盲流里、在轻敌与自大的盲动里,石齐平的努力能有多少独挽狂澜的作用,人们不知道,历史家却知道。历史家知道英雄或可以成败论,但是思想的影响却不可以成败论。石齐平知彼知己的著作或不成功于一时,但却「东方不败」于千载。千载之下,历史家写中国史中的台湾史,必将有「江流石不转」的浩叹:在孤岛台湾毕竟有第一流的人闪过,但他毕竟是孤星。对孤星说来,孤岛毕竟太小了。
  1996年3月9日,在中国台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