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州学的士子们都有些惊慌。而沈俨更是其中最惶恐的一个,他是完全没有想到,沈耘居然会来到科考场上。而听赵文清的话,居然对这厮惊慌到这种程度。
与州学众人吃喝一场,沈俨便告罪离开。
看着天色还早,他要回牛鞍堡一趟。
这件事情,必须要自己父亲和小叔早些知道,哪怕做最坏的打算,也要早早准备好。
当沈俨回到家中的时候,忽然间就发现那两个差役天色尚早就呆在家中,并未一如往常去沈耘家附近查探。只是也来不及深究,便急匆匆地冲着沈夕说道:
“小叔,祸事了,那沈耘居然也参加了发解试。”
沈耘在城里的事情,沈夕并不清楚,此时看到沈俨前来,正好把缺失的消息补上,因此让沈俨坐下:“且慢慢说来,他去县城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正要问你,没有保书,这厮是怎么进的考场。”
沈夕关心的就是这点。
只要确定沈耘没有保书,他就敢直接将沈耘抓到大牢里呆着。之后怎么炮制,还不是他说了算。
“小叔有所不知,我听说,那厮是拿了陆府台的保书直接进了贡院的。不过,昨日晚间他交卷的时候,也不见那陆府台有什么笑脸。”
“陆府台?”
沈夕惊叫了一声。没想到千防万防,居然被沈耘给钻了这么大的空子:“他一个穷书生,如何识得陆府台的?况且保书这等事情,难道不该是十人作保?这不合规矩啊。”
“小叔有所不知,前几日来时看到科考将近,我也就没说。如咱们州学学生就无需保书,这个你知道的。同样的,有地方官长作保也是可以的,外地士子去国子学考试就需要这样。只是地方都习惯了十人作保,这才忘了有这等事情。”
听到沈俨的解释,沈夕脸色灰败了下来。
不过随即就怀着希望说道:“你是说,他是昨晚就交卷的?”
得到沈俨的确认之后,沈夕强自笑笑:“我虽不是读书人,也知道科考当精雕细琢不可马虎,似他这般两日内便做好文章的,除非是天纵奇才,不然压根不可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的。”
如此宽慰着众人,随即点点头:“好了,咱们就静候张榜,到时候再做打算。”
第六十四章 一篇文章惊学政()
随着士子们逐一走出贡院,偌大的院子忽然间变得平静下来。陆诜离开了,另一位考官也离开了,只有学政还留在这里,在文庙后边的屋子里,等候另一批人的到来。
此次糊名都是那些士卒所为,而岑学政等待的,则是自秦州各州县抽调的笔吏。
这些人需要在短短半月时间内,将所有的试卷都誊抄完毕。工程量不可谓不大,但毕竟人数众多,每个人分下来也就数张试卷。
当然,这些笔吏也不敢轻慢。
他们抄录过后,还有另一批人负责检校。一旦发现有什么人抄袭错误,那么这辈子的笔吏生涯也就要到头了。
抄卷后编了号,厚厚数叠誊卷便放在了岑学政面前。
相对于誊抄也检校人员的抽调,阅卷官就要谨慎一点。
学政官并不是光杆司令,斯人手底下也有一批才学渊博的老儒。岑学政就是从这些人中,选出了三位,来交叉阅卷。
不得不说,大宋为了科举,简直是费尽了心思。
相比工程浩大的誊抄,阅卷要求的时间就少了很多。只要三天时间,就必须将这么多试卷阅完。以是哪怕是老儒,也要通宵达旦看文章。
若非每日有参汤送饮,只怕总有一个阅卷官会昏倒在这屋子里。
不过,阅卷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众口难调,三位考官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往往需要岑学政来一言而决。对此,岑学政感到很疲惫。
一日来三位老儒已经不下数次争吵了。
当然,争辩的要点也仅仅在于有些考生的文章文与理的等级。这个说二等,那个说三等,若非还知道都在阅卷,只怕要打起来。
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同时征服三位考官,给出一等评价的考卷出来。
忽然间,居于最右边的那位老儒惊呼:“唐有瑜,这等文章,你居然给了一等。还有高守廉,你不是一直主战么,怎的对一篇主和的文章,反倒是给了一等。难道此人是你的子侄不成?”
这一下子带起了中间和左边两位老儒的不满。
“雷明,莫要信口胡言,这试卷上,每一篇文章都能反映出此生学识之渊博,文章与道理都当得言辞凿凿,而诗赋更是今日所有考卷中最为出彩的一个,若不评个一等,我心难安。”
左边唤作唐有瑜的老儒不屑地看了这位雷姓老儒一眼,说出了自己的依据。
至于那位被怀疑是出了私心的老儒,则一脸愤怒:“我给他一等,自然有给一等的理由。他的文章有理有据,哪怕是我,也暂时无法找到反驳的理由,不给一等,难道要凭私心给个五等不成?”
说完之后,冷哼一声:“我倒是要看看,你又给了什么评价。”
站起身来凑到雷明身边,看着最上方那个评价,高守廉面上冷冷一笑:“我倒是觉得,你是连个主见都没有的,就知道跟着我二人的评价走。”
“你胡说,岂有此理,本人阅卷向来严谨,岂是那等随波逐流之辈。这文章,算了,该说的都让你等说了,还不如让学政看看。”
岑学政先前就对这三人此次评价出奇一致感到惊讶,听着三人议论,发现都给了一等的评价,自然对这试卷颇为好奇。
既然三人都主张将试卷拿到自己这里来看看,岑学政自然是不会拒绝的,接过考卷,只是看一眼文章上的编号,心里就有了底。
仔细读来,那有理有据的论点,以及出其不意的办法,都让岑学政眼中一阵发亮。
将试卷通读一遍,就连最后的帖经都没有放过,放下试卷,岑学政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唐有瑜看看岑学政,笑着说道:“只怕今科发解试,当以此生为第一了。”
岑学政摇摇头:“莫要下结论太早,是不是第一,尚须全部阅卷结束再回头点评。”说到这里,岑学政忍不住想起了另一个自信的身影。
时间转眼就来到也夜晚。
当伺候的小吏很是仔细地收拢起已经批越过的试卷,而后在四周都掌上明灯,一时间宽敞的屋子里晃如白昼。三位老儒依旧低头审读着试题,岑学政坐在对面,隐隐的有些睡意。
就在此时,忽然听得唐有瑜惊呼一声:“咦!”
随即,看着被惊呼声吸引过来的其他三人,唐有瑜将手中试卷往前一送:“诸位看看,这篇文章……”
能让唐有瑜一惊一乍,倒也是一件出奇的事情。岑学政接过唐有瑜手中的试卷,雷明与高守廉二人也不甘落后,离开了作为,凑到岑学政身后仔细端详起来。
仅只看过第一篇,高守廉就惊呼:“当年若有此人使辽国,我大宋何须如今每年赐数十万钱帛与贼。”
却是卷中将西夏每一次发展的要点都总结出来,同时指出其失礼失德可加以责难和攻击的地方。虽然是一篇主战的文章,但是其中论据,简直要将先前那一篇被评为一等的考卷反驳得哑口无言。
雷明更是直截了当地评价:“仅以此文,便当得一等。”
“莫要急,且往下看。”
唐有瑜及时提醒着,其实他的心中也有些激动难平。他是主和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内心就没有一点点的热血豪迈。恰好相反,这种主和的思想,正是因为大宋连年来对外交战频频失利,不仅靡费钱粮,还要给那些蛮夷给个交代,当真是奇耻大辱。
可依照那一篇文章的论点,推演下来,唐有瑜赫然发现除非大宋的军士们将衣甲卸了,把武器扔了,不然只要稍微有点冲杀的本事,对西夏作战就能获得胜利。
当真是大手笔。他沉寂的心一下子就火热起来。
读过第二篇,高守廉再度叫出声来:“此子莫非是哪家公卿之后,这般老辣的处事手段,当真厉害。若当日此人是延州知府,何来难民逃荒到京师的事情。”
“莫要多说,且看下一篇。”
一篇篇文章看下去,三人浑然不知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等连毫无错误的帖经也看完之后,岑学政长叹一声:“是我小看了秦州的士子们。”
“这份看卷,你们觉得,该给个什么评价。”
除了已经给出一等的唐有瑜,雷明和高守廉想也不想便脱口而出:“自然是一等,且,要放在先前那份考卷上面。”
言外之意,自然是若无其他优秀的考卷,自然以这一份为第一。
虽然岑学政有权利驳回,但终究还是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将试卷放在不远处那孤零零躺着的考卷之上。它们的旁边,是六叠薄厚不同的考卷。
不理会犹自讨论的三人,岑学政走出门外。
看着远处闪烁的星星,低声感叹:“程兄,本以为你教出来的学生,在秦州这等地方,夺得魁首是绰绰有余。谁想到居然出来这样一个人。”
“罢了罢了,我岑某的性子你也知道,但愿再见之时,你不要怪我。”
而此时的范府,全叔同样手中捧着一张长卷,仔细品读着。
有如后世对答案估分一般,州学的士子自然是回去之后将自己的考卷写出来让夫子们逐一点评,而沈耘没有这样的待遇,只能来找全叔。
很显然,全叔对这样的事情,也是颇有兴趣的。
一个身穿青衣的后生走进来,看看屋里昏暗的灯光,便又取了一盏油灯过来。看全叔满脸笑意地拿着那张纸不撒手,略带提醒地说道:
“全叔,这东西这几日来你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了,到底有什么好看的。要我说,你估计都能把它给背出来了,还要拿着它做什么。”
“你个惫懒的货,叫你闲暇时候读些书你不听,就知道使懒睡觉。我便是与你说,这文章啊,就算是放到明年春闱,也是能中进士的。”
“中进士?当真了得,不过我就一个小厮,有主家照顾,又何须读书。只要全心全意为主家操劳,将来如全叔一般,那就好了。”
没好气地看了这后生一眼,全叔摆摆手将这呱噪的家伙赶出门去,这才重新拿起纸张,再度品读起来。
——————————————————————————————————
书评区里看到了很多关于看的憋屈,又或者不理解好好一大家子关系忽然这么僵硬到要毁人前途的问题。现在憋屈的段落即将结束,便简短做个说明好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很多人会说这事儿多大仇。但拥有这种思想的前提,是现代以来,随着经济和思想发展,以及居住地天各一方,宗族观念已经极其淡漠的缘故。
但放在大宋,这是宗族势力快速发展,以至于到后来宗法大于律法的时期。
主角的一大家子就处于这样一个产生宗族雏形,但是规矩还没有正式建立的时期。因此才有了以老五老三老六为话事人,忽略长幼关系的这么一个畸形关系。沈耘要自立门墙,对其他人来说,就是破坏规矩的强烈表现。而一旦规矩破了,既得利益就要失去,同时苦心维系的形象也要崩塌。
所以对于沈家老一辈五人来说,就要让牛鞍堡的村民包括沈耘明白两件事情,第一件,沈家不好惹;第二件,沈家很团结。这种欲盖弥彰的想法,实则用一句家丑不可外扬就能全面概括——谁捅出窟窿来,谁就要挨打。
而作为穿越而来的主角,自然不愿意屈服在这种压迫思想之下,所以开始反抗。而这种反抗,带来的就是更加强势的回击。时间长了,这种矛盾就不是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所能解决的了。
而主角也会因为在牛鞍堡这种宗族矛盾,对这个时代的本质有迅速的了解和适应,这才是接下来能够在官场活下来的关键。虽然很憋屈,但只能说,只是成长所需要的阵痛。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将来一路坦途。
最后,谢谢大家还能追到这里。
第六十五章 又是一年放榜时()
金秋八月,桂子飘香的时节。
当然,西北地域限于气候,对于桂树的了解也仅仅是局限在书中,任人心将一段香甜想象成五花八门的味道。
虽然仅仅是八月出头,但好些人家已经开始准备,如何过一个阖家欢乐的中秋。唯有家中后辈参加了发解试的,此时正惴惴不安。
依照贡院的放出的风声,今年科考人数超过千人,以至于阅卷工作迁延时日,本应该七月月底就能放出的榜,拖延到八月初二才会正式公布。
沈耘自然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八月初二一早,便拜别沈母,往成纪县城走去。
半道上拦住了不知何处来的骡车,到达城门口看看辰牌时分。
今日的城门口可是热闹的紧,沈耘前头还有不少士子等待进城,相互之间还议论着个人上榜的可能性。守城士卒也知道今日情况特殊,加派了不少人手前来,进城倒是速度快了许多。
原本以为城门口人就算是多了。
可到了贡院外头,方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人多。
莫说原本就参加科考的一千多人,这里头还夹杂着不少人的亲友。若非贡院本就位置偏僻向少人来,被这样堵着街道,只怕不久就会招来差役强行驱散。
精明的城中百姓自然不能放过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纷纷挑了担子来,卖茶水的,卖汤饼的,卖凉粉的,卖馓子的。但凡是吃吃喝喝的东西,在不远处的街道边上都能够找到。
甚至于还有无良的木匠,推了一小车不过五六寸高的小凳子来,冲四周的士子高声喊道:“读书的郎君们,只需五文钱,便可带个小凳子。放榜前坐着歇息,放榜后踩着看榜。”
还别说,倒真是引来不少本就个子矮小的书生来买。
沈耘心里自是着急的。
然而他也知道,只要是上榜,无论等到什么时候,终究是可以知道的。也无需似这些人一样,着急在那一时半会。
况且今日这天气,委实有些热辣。走了几步路,便觉得身上渗出汗水来。
况且依照常例,要到巳时初才会张榜,来的早了,在家中也没有吃什么东西,沈耘想了想,还是逍遥地走到一处茶摊,买了干脆的馓子就着茶水大吃起来。
沈耘自是悠闲地在远处休息,却不知这人群中有好几个人正四处张望着找他。
韩扬便是其中之一。
自从出了贡院,听说沈耘早早交卷的事情,他这心里就有些得意。今日正要找沈耘来,看看到底谁比谁更甚一筹。
剩下的几个,则是州学的三才子与沈俨几人。
然而找来找去,终究没有找到,正好贡院的大门有了异动,士子们纷纷将目光转向那缓缓打开的大门。
率先出来的,是四个健壮的差役,走出来后,便强行将堵在贡院大门右侧告示牌前的士子们往后驱散:“后退五步,即将张榜,尔等莫要因此耽误时间。”
放到平时,这几个差役赶在这么多人面前吆喝,绝对会被吐沫淹死。然而今日不同往日,这是放榜的时候,还真如这几人所言,他们不退后,里头张榜的人不出来。
喧闹中人群往后退着。
茶摊前,几个原本稳坐钓鱼台的士子看到有动静,纷纷放下手中的吃食往告示牌前奔去。也唯有沈耘一人,犹自悠闲地嚼着馓子。
“公子,你不去看看?”
摊主看着仅剩的一人,饶有兴致地问道:“你看榜单就要出来了,公子要是高中,少不得要赏小老儿几个喜钱。”
沈耘吃完最后一根,拿桌上的干荷叶擦擦油腻的手指,这才笑着说道:“着急做什么,我来的晚,大抵也挤不到前头去。再说了,中了便中了,不中便不中,也不会因为我早早看到榜单就有所改变,还不如让那些人挤上一阵。
而后高中的相邀去庆功吃酒,落第的独自去忧伤买醉。到时候榜前再无旁人,我也省一番功夫。”
“小老儿在这贡院门前卖了一辈子茶水,唯有公子一人,显得格外不同。想来必是自信之辈,今年定然能高中的。”
“哈哈,倒是承蒙老先生吉言,若真中了,便送老先生几文喜钱又如何。”
沈耘笑说着,依旧坐在原地不动。
贡院前拥挤的人群终于有了秩序,四个士卒点点头,朝里头吆喝一声:“吉时已到,张榜。”
只听的吱呀声中,贡院大门张开,一个笔吏身穿红衣,手中捧着红榜,在两个士卒的护持下走出大门,往告示牌走过来。
人群一瞬间变得嘈杂起来。
只是有这几个士卒看着,倒也没有人会越线。只是后头的越发想要往前挤,前头的也被逼着往更前挤。见势不好,贡院中又跑出几个士卒,拼死用身体拦着人群。
那笔吏走到告示牌前,身边两个士卒便已经在上边刷了一层浆糊。
只听得啪啪两声,笔吏便将榜单牢牢贴在告示牌前。而后轻咳一声,随即高声呵斥:“肃静。”
“己酉年秦州秋闱,应试者凡一千一百三十六人,中第者五十二人。依常例,以文章诗赋优劣评等,以排名先后依次列名。凡同名者,有注其籍贯为别。诸生中第者当更加勤勉,落第者也无需沮丧。祝诸位,文运昌隆。”
说完这些,笔吏便走进了贡院,只剩下士子们争相看榜。
只是能看清楚的,终究只有站在最前边的那些人。后头干着急的士子们只能尽力祈求:“前边的诸位,还请将榜单念上两边,也好让我等心里有个数。”
对于这样的请求,前头的士子自然是欣然允诺。
“还请安静,我等要念榜了。”
“沈耘。”
“什么?”在不同的几个地方,同时放出不可思议的惊呼声。依照方才笔吏的说法,念榜的顺序,就是此次科考的名次,沈耘居然排在了第一位?
这怎么可能。
知道沈耘早早交卷的士子们眼神中带着不可思议。
“前头的仁兄,这沈耘后头,可有带着籍贯的,还请一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