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王首辅-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边的巡检赵大通插嘴道:“可不是,光是今年,盐城县那边便遭了三趟倭贼了,损失惨重啊。”

    徐晋不禁皱起剑眉道:“盐城的倭患竟然这么严重?”

    盐运分司判官许迥轻咳一声道:“自打去年朝廷下令厉行海禁以来,倭寇侵扰抢掠反而越来越频繁了。”

    朱纨淡道:“小小倭患而已,各地卫所若是尽忠职守,严加防范,自然可保无碍。想当年太祖时期,禁海比现在还要严厉百倍,倭寇为何不敢轻犯我海境?”

    许迥低下头喝酒,嘴角掠过一抹微不可察地嘲讽,巡检赵大通神色讪讪,同桌的官绅亦保持沉默,气氛徒然变得尴尬微妙起来。

    徐晋将在座官绅的表情都看在眼内,不动声色地道:“麻烦子纯兄安排一下,本官明天要巡视各处盐场,嗯,还有巡检司也准备好检阅事宜。”

    赵大通凛然道:“下官遵命。”

    

第539章 沧海桑田() 
海边的风特别大,容易把云层吹过来,也容易把云层吹散,所以不会长久地保持某种天气,这不,昨天还阴雨绵绵,今天却是个阳光普照的大晴天。

    徐晋一大清早便在朱纨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盐场视察。为了方便取海水煮盐,所以盐场都建在海边开阔的滩涂上,掘地为池,将海水引灌入其中备用。

    譬如眼前这座富安盐场便挖了不少蓄水池,放眼望去如星罗棋布,盐工们挑着木桶来回奔忙。距离蓄水池不远的地方建有成行成排的草棚,草棚下面砌有煮盐的盐灶,近百个盐灶同时开火煮盐,但见烈焰熊熊,浓烟滚滚,场面非常壮观。

    话说灶户们用来煮盐的燃料都是草木,所以烧起来噼里叭啦的,而且烟灰还特别大,被猛烈的海风一吹,顿时飘得到处都是。徐晋只是在盐场逛了一小会,官袍上便落了薄薄一层草木灰,盐运司判官许迵十分机灵地带着一行人往上风区走去。

    徐晋掸了掸官袍上的草木灰,皱眉问道:“许判官,难道我朝还没有晒盐法?”

    许迵笑道:“回钦差大人,自是有的,晒盐法自宋朝起便有了,如今福建那边的盐场都是用晒盐法。”

    徐晋不由奇道:“那为何这里还用落后的煮盐法?”

    许迵眼神有些闪烁地解释道:“钦差大人有所不知了,晒盐法虽然更加简单省事,产出量亦要大得多,但是晒盐法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制出的盐太粗了,品质远不及用铁锅煮出来的盐,所以两淮两浙的盐场都一直沿用煮盐之法。”

    徐晋的一双剑眉不由皱了起来,这解释看似是有道理,实则是狗屁不通,要知道晒盐法比煮盐法先进得多,省时省力省成本,产出量还能提高n倍,即使晒出来的盐太粗,难道不能再过滤提纯一次,反正这也没多少技术含量,懂得晒盐法的应该也懂得提纯才对。

    这时朱纨却一指不远处的盐灶问道:“徐大人看到盐灶上的盘铁没有?”

    朱纨所指的盘铁,其实就是架在盐灶上的铁锅,这铁锅可不得了,直径近三米宽,重达数百斤,必须得二十人以上才能协同操作,一部分人往锅里倒入卤水,一部分人负责烧火,一部份人负责煮制,通常一个昼夜下来才能煮出两百斤盐。

    徐晋心中一动,点头道:“看到了,有何玄机?”

    朱纨淡道:“这种煮盐的盘铁只有官府有能力铸造出来,普通百姓自己不可能弄出来,而且官府还规定,灶户们只能用这种盘铁煮盐。这种盘铁得二十人以上才能协同使用,自然就得数户以上的劳动力合伙煮盐,如此一来,便能起到互相监督的效果,盐户想藏私盐便难以办到了。”

    徐晋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两淮两浙地区的盐场还在使用落后的煮盐法,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灶户,从源头上扼杀私盐的产生啊,真特么的日了狗,这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

    为了垄断食盐,官府愣是放弃了更加先进的晒盐法,逼着灶户使用更落后的煮盐法,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可苦了江浙沿海的几十万灶户,除了交盐税,还得交草荡税(煮盐的燃料来自河滩的草荡,割草要交税),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子儿,日子越过越穷。

    朱纨虽然为人刚直,严厉打击私盐,但是作为产盐区的父母官,他亦深知沿海灶户的疾苦,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徐晋面前点明原因,目的自然是希望徐晋这位天子近臣能向皇上反映情况。既然连土地都能重新丈量,为何不能推动盐法改革,造福沿海的几十万贫苦灶户?

    徐晋自然明白朱纨告诉自己这些的原因,但气愤过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现在的食盐于大明,就好比后世的石油于共和国一样重要,占据了国家相当一部份的财税收,每年都能为国库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当政者自然想方设法把它垄断在手里。

    譬如共和国的油料,各种附加税便占据了油价的一半。假如有一天出现一种新的替代能源,又或者连普通老百姓都有技术轻松弄到石油,那么政府自然就会放宽对石油的垄断。

    食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已经能轻松生产出食盐,再加上制盐的海水取之不尽,政府自然就放弃继续垄断食盐了。

    落后的生产力必然会被先进生产力所代替,所以徐晋相信,即使自己不去推动,晒盐法终究会取代煮盐法的。当然,如果能够推动放开海禁,朝廷能从海上贸易中获得巨额的收益,自然就不会继续死盯着食盐这一项进账了,那时再普及晒盐法,应该会事半功倍。

    因此,归根究底,还是要开放海禁啊。

    总而言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那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时,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革命,推倒一切重来。

    徐晋视察完盐场便穿过滩涂,走上了范公堤,准备前往西溪巡检司检阅部队。

    范公堤是北宋政治家兼文学家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扞海大堤,全长近300公里,用来防止海潮对沿海农田和盐场造成破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忠公言行一致,这条扞海大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确实为后世百姓谋了莫大的福祗啊。”徐晋站在范公堤上,望着远处蔚蓝的大海感叹道。

    朱纨点头道赞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子谦兄此句甚妙。”

    徐晋哑然失笑,后世烂大街的一句话,在明朝人听来都有新鲜感。

    朱纨眉毛一挑道:“子谦兄何故发笑?”

    徐晋一指远处的大海,感触地道:“一时有感而发,子纯兄,你看堤外那几十米的滩涂,想当年范公在此修筑扞海大堤,那时的海水想必是漫到堤下的,如今海水却后退了几十米,露出了大片的滩涂。沧海变桑田也不过如是罢了。”

    朱纨实在跟不上徐晋的跳跃性思维,只能随口接道:“如果是涨大潮,海水还是勉强能漫到堤下的!”

    徐晋无奈地笑了笑,其实五百年后,这里的海岸线后退得更加厉害,足足露出了几十里宽的滩涂,让东台县的面积增加了近倍,范公堤也被改造成了国道线,由北往南贯穿全县。这种沧海变桑田的时空错乱感,也就只有徐晋这个孤独的穿越者能感受到。

    沿着范公堤一直往北行数里地,有一条淡水河注入大海,这里的河口水较深,倒是适合少量的海船靠岸停泊,而西溪巡检司的营地就修建在这里。

    

第540章 第一次接触() 
为了防备倭寇的侵扰,明朝在东南沿海数省部署了大量兵力,其中要数山东、浙江、福建一带的卫所最多,倒是南直隶沿海的卫所很少。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南直隶乃明朝的留都(南京)的所在地,理应相当重要才是,为何防卫力量反而薄弱?

    事实上,南直隶的守卫力量半点也不薄弱,兵力部署仅次于北京,光是南京城的兵力就超过十万,还不算周边各州府的卫所兵力,只是沿海一带的兵力少些罢了。

    要知道古人航海用的都是帆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只能依靠风力推动,由于地形和洋流的关系,倭寇的帆船在江苏一带靠岸的可能极少,要么就吹到山东去,要么就是顺洋流到达浙江和福建,如果是刮大北风,倭船就会到达广东沿海,所以,反而是离日本最近的江苏,受到倭寇的侵扰次数最少。

    正因为如此,朝廷在部署防御力量时,着重把兵力安排到山东、浙江和福建一带,南直隶沿海的卫所反而相对少些,譬如东台县便只设了一个西溪巡检司。

    巡检司只相当于现在派出所的性质,主要负责维持当地治安,查盗缉私,只能算是准军事性质的机构,战斗力十分有限。

    不过,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西溪巡检司却是有些特殊,别的巡检司人数也就就三百人,而西溪巡检司配置的人员却有一千二百人,相当于一个千户所的配置,属于超级加强型的巡检司。估计是因为东台县乃主要产盐基地的原因吧,所以朝廷特意加强了这个地方的安保力量。

    当然,所谓的一千二百人只是花名册上的数字,实际上却是缺员严重,眼下在场的更是不足六百人。

    此时,徐晋正拿着西溪巡检司的花名册,面色铁青,而巡检司的巡丁们就列队排列在检校场中,尽管一个个努力做出“威武雄壮”的样子,但是那歪歪扭扭的队伍,鸡胸塌背的站姿,还有吊儿锒铛的武器,实在让人看着蛋疼。

    再对比一下列队站在侧方,威风凛凛的三百名五百营悍卒,眼前这些巡丁简直就是一群土鸡瓦狗,看着都嫌刺眼。

    “赵巡检,西溪巡检司定员1200百人,为何现在不足六百人?”徐晋拍了拍那本花名册厉声喝问。

    本来明朝的卫所缺员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个西溪巡检司竟然缺员过半,那就有点耸人听闻了,徐晋亦是禁不住无名火起。

    巡检赵大通额头渗出一层细汗,战战惊惊地答道:“回钦差大人,巡丁们生活没着落,举家远逃他乡,下官……下官亦是没办法啊。”

    徐晋正要发作,旁边的朱纨却是插嘴道:“徐大人或许不知,我大明各地卫所缺员乃是常事,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卫所更为严重,兵员十存其五的比比皆事,一些千户所甚至仅剩三四百人矣。”

    赵大通感激地看了朱纨一看,没想到这位铁面县令竟然出面替自己辩解。盐运司判官许迵亦意外地看了朱纨一眼。

    徐晋闻言心情蓦地变得沉重无比,他早就听说沿海卫所兵备废弛,没想到情况竟如此糟糕,难怪去年的“争贡事件”,区区几百倭人便能从宁波杀到绍兴,甚至杀死了当地卫所的几名高级军官,大肆抢掠后从容逃出大海。

    “子纯兄,为何沿海卫所的缺员会如此严重?”徐晋皱眉追问。

    朱纨刚想回答,站在徐晋身后的小舅子谢三枪忽然一指远处叫道:“看,那是什么?”

    朱纨有些不悦,不过还是循声望去,顿时面色大变,喝道:“不好,是倭寇,赵巡检,速速派人点燃烧烟火示警。”

    徐晋放眼望去,果然见到蔚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两艏海船,正鼓足了风帆往这边驶来,船头上挂着一幅八大菩萨的旗帜。

    那些在沙难上列队的巡丁见到倭船瞬时方寸大乱,有人竟然直接调头就跑,不管赵大通如何吆喝都约束不住。

    徐晋差点鼻子都气歪了,就这样一群垃圾巡丁,见到倭旗就吓得逃跑,还能指望他们保护老百姓?

    “传本钦差命令,谁若敢逃跑,格杀勿论!”徐晋神色凛冽地道。

    铮铮……

    在戚景通的指挥下,三百名悍卒同时拔出腰刀,杀气腾腾地大喝:“格杀勿论!”

    五百营这三百名官兵均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经过血与火磨砺的悍卒,此时一拨刀,浑身的杀气便咝咝地迸发出来,那些企图逃跑的巡丁差点吓尿,乖乖地退了回去。

    巡检赵大通面色苍白,他的第一反应也是逃跑,但是作为巡检司的主官,他今天若敢逃跑,事后追责必也是死路一条,甚至会连累家人,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前约束部下,并命人在烟墩上点燃烟火示警。

    很快,十几条烟柱便在范公堤外的烟墩上冲天而起,附近盐场的盐民见到示警,顿时吓得连滚带爬地逃离了盐场。

    此时,三艏倭船已经越驶越近了,甚至能清晰看到船上刀光闪闪,还有穿着奇怪装束的人在甲板上来回跑动。

    “徐大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是先回城去吧,这些倭寇便留给巡检司对付。”盐运司判官许迵战战兢兢地劝说。

    徐晋却是不为所动,淡然道:“本官奉旨巡按直浙江提督海防,如今正好遇上倭寇来犯,又岂能妄顾百姓安危自己先撤入城之理。许判官若是害怕可以先走!”

    朱纨不由佩服地看了徐晋一眼,大笑道:“徐大人言之有理,区区两艏倭船,顶多不过两百倭贼,可足惧之!”

    许迵不由面红耳赤,心里虽然怕得要死,但钦差不撤,他又如何敢撤,只能咬牙吩咐手下一名官吏火速回盐运分司调动三百盐丁前来增援。

    此时,那三艏倭船终于驶入河湾,估计是看到在岸上严阵以待的近千明军,有点犹豫了,竟是没有倭寇第一时间从船上跳下来。

    一时间,空气仿佛突然静止了,船上的倭寇没有发动进攻,沙滩上的六百巡丁自然也不敢主动上前,事实上那些巡丁都面色苍白,两股颤颤的,差点连兵器都拿不稳,要不是身后有五百营的悍卒盯着,这群家伙早已经一哄而散了。

    巡检赵大通手执腰刀,身旁是两名副巡检,三人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浑身都被冷汗湿透了,只希望船上的倭寇看到岸上的情况后知难而退。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很残酷,随着咚咚两声闷响,两艏已经降下帆的倭船在惯性的作用下靠岸了。

    正所谓开弓没有开头箭,这些倭寇远渡重洋而来,又岂会甘心空手而回,更何况他们想重新挂起帆来离开也得不短的时间,他们也担心明军趁机发动攻击啊。

    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船只一靠岸,那些倭寇便从船上纷纷跳下,挥舞着寒光闪闪的武士刀,一边怪叫着扑上来。

    徐晋还是第一次看到倭寇,没有害怕,只是觉得好奇。眼前这些倭寇穿着破破烂烂的,就跟一群乞丐似的,额前的头发都剃掉了,在头顶上方束起了扫帚似的辫子,大多光着脚丫,有的甚至不穿裤子,腿间的丑陋之物在奔跑过程恣意晃荡……

    从船上跳下的倭寇约莫有一百来人,这些家伙穿着寒酸,不过却是极为凶狠,赤脚在沙滩上奔跑起来极为灵活迅速。

    “放箭!”赵大通大喝一声,巡检司的两百名弓兵立即张弓搭箭,箭矢顿时嗖嗖地向着众倭寇射过去。

    徐晋轻松地吁了口气,如此近的距离密集射击,即使箭法再差也应该能干掉几十个倭寇了吧?然而,结果却让徐钦差大跌眼镜。

    只见一波箭雨射入倭寇群中,竟然连一个倒地的都没有,那些箭矢就好像是羽毛做的,射中倭寇的身上根本毫无杀伤力,直接就掉地上了。徐晋甚至眼睁睁地看着一名倭寇的脑袋中了数箭,依旧生龙活虎地冲杀过来。

    “怎么回事,刀枪不入?”徐晋难置信地揉了揉眼睛,谢二剑和谢三枪亦一脸的不可思议,什么鬼?

    此时,跑得最快的几名倭寇已经冲进近前,嘎呀地大叫一声,一个纵跃便直接杀入巡丁群中。

    这几名倭寇应该是团队中的精英分子,弹跳力极为惊人,在沙地上一跃近丈远,再加上手中的武士刀比明军的腰刀长很多,纵跃一刀劈出,竟然将一名巡丁连人带刀劈成两半,鲜血和内脏倾泻而出,场面极为血腥恐怖。

    只是一个照面便有三名巡丁惨烈地死在倭刀下,其他巡丁吓破了胆,发喊一声四散奔逃,这次就连五百营的悍卒都弹压不住了。

    那几名倭寇见状狂笑,撵在后面一顿狂斩,就好像斩瓜切菜一般。

    徐晋又惊又气,六百多人的队伍竟然被区区几个倭寇杀得亡命逃跑,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难以置信。

    可耻,耻辱啊!

    

第541章乘胜追击() 
巡检司六百多名巡丁,竟然一个照面就被几名倭寇杀得溃不成军,哭爹喊娘地四散奔逃,徐晋气得差点吐血三升,窝囊啊,太特么的窝囊了!

    “钦差大人,赶紧撤吧,倭贼凶残,根本不是巡丁能抵挡得了,快撤,再不撤就来不及了。”判官许迥焦急地催促,这货此刻怕得两条腿都在发抖。

    徐晋本来已经十分恼火,闻言不由大怒,蓦地拨出腰间的双筒短枪指向许迥,厉声喝斥道:“闭嘴,刚才让你先走你不走,再敢多说半句动摇军心的话,本官立即毙了你。”

    许迥吓得一个哆嗦,他虽然没见过双筒燧发短枪,但这玩意的两个铳口却让他心生寒意,当然,更可怕的是徐晋那双冷静的眼睛,能在愤怒之下还保持这种眼神的,绝对是个杀伐果断的厉害角色,所以许迥十分识趣地闭上嘴,恐惧地低着头,不敢再放一个屁。

    此时沙滩上的巡丁已经全部逃散了,不断有人被倭寇追上斩杀,惨叫哭喊声此起彼伏,断肢残臂横飞,鲜血把沙滩都染红了,宛如修罗地狱。

    徐晋也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主帅了,在江西对抗宁王,在山东剿灭数万白莲反贼,惨烈十倍的场面也不是没见过,早已铸就了一颗坚若磐石的心脏,又岂会被眼前的血腥情景所吓住!

    徐晋把双筒燧发枪插回腰间的皮套,镇定地喝道:“老戚,灭了这些倭贼,注意别伤到自己人。”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那六百巡丁已经被慑了胆气,人数再多也只有挨宰的份儿,所以巡丁是指望不上了,现在只有派五百营出击才能扭转局势,而对于五百营的战斗力,徐晋信心十足。

    戚景通早就看得牙痛上火,闻言大声道:“末将得令。”

    随着戚景通一个手势,便有两百名五百营的悍卒迅速出列,剩下的一百名悍卒则继续守卫在四周,保护徐晋的等人的安全。

    五百营这些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