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子如对高欢真是随便,仗着多年挚交不怎么讲究礼节,也不曾行礼。倒是向着高澄恭敬施礼道,“听说世子到了邺城,特来相迎、拜见。”司马子如微笑道:“知道世子必来,大丞相经常在铜雀台上向北眺望。”

    司马子如称高澄“世子”极其自然,仿佛高澄从来没有过被废黜之事。他既敢当着高欢的面这么叫,显然心里是有实足的把握。果然,高欢也并没有指正他,就当是默认了。不拜大丞相拜“世子”,当然也是因为司马子如深深知道老友的心思。

    “只是不巧了,昨日,太原公、二公子说思念兄长,往晋阳去了。想必和世子两下里在路上也错过了。只怕此刻二公子已经到了腾龙山漫云阁行馆。”司马子如一边跟在高欢身侧往外面走,一边又向高澄道。

    听说二弟高洋恐怕已经到了漫云阁,高澄心里还是一跳。表面上却笑道,“我若是早一日到,也不会害二弟走了冤枉路。只可惜崔暹、崔季舒都跟着来了,不然切磋读书之法也对二弟深有裨益。”高澄想了想又道,“倒是杨愔回乡,暂住幼时读书之所,距漫云阁不远,倒也容易相见。”

    “丞相,天色已晚,孙腾带着人在外面候着,还是先回邺城。”司马子如道。

    高欢一边走一边向高澄道,“你既回来了,便找个日子正式谒见天子。崔季舒和你亲厚,还让他任黄门侍郎。至于崔暹”高欢其实是不大喜欢崔暹的,这一点高澄和司马子如都知道。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欢当然也知道儿子喜欢崔暹,也和他亲厚,并且崔暹陪着高澄读书数月,这其间的事高欢从没问过,但不表示他不知道细节。“还让他回来做丞相长史吧。帮着你料理身边的事。此人倒是稳重有度,以后”

    以后的事,高欢没有说下去。明明是丞相长史,但却不说是帮自己,说是帮儿子料理身边的事。这么周全地帮儿子安排,宫中府中想得周到,意思其实是再明白不过了。

    果然看到孙腾相候。高欢上马而去,司马子如跟在后面。孙腾牵马、执鞭迎上来,抢在了崔季舒和崔暹前面。高澄接鞭子,孙腾低语道,“大公子回来就好,龙雀等候日久。”

    高澄执缰正欲上马,停下来淡淡道,“孙将军,你是父王的人。”

    “正为如此,龙雀早就说过,心里只有大公子。”孙腾看着高澄上马,他有意加重了“大公子”这三个字,而不是“世子”。

    高澄似乎想问他什么,但最终还是没说。望着远处,“邺城在望,孙将军不防同行。”说罢便纵马而去。

    从那日夜半、凌晨,到天亮,又过了一天,直到黄昏。黄昏时狂风大作,天气骤变。那一夜,腾龙山漫云阁行馆枕霞阁中的冯翊公主元仲华几乎是夜不成寐。

    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入睡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如今只觉得枕边格外空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冷。听着窗外肆虐的北风在山野的林间穿梭,发出肆无忌惮的呼哨声。辗转反侧之间不知不觉便有亮光透了进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安静下来的,再也听不到风的声音了。

    元仲华起身挑开床帐,这时阿娈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夫人醒了吗?一晚上都听到夫人翻来覆去,是不是惦念大公子?”阿娈的声音不大,但甚是关切。她一直近身服侍冯翊公主,什么事都明白。

    不等阿娈进来,帘栊已经被挑起来,元仲华从里面走出来。阿娈大惊,元仲只穿着裸露肩背的宝袜,一头长可及膝的乌亮头发披散着。阿娈急忙走上来扶着元仲华进去,一边急道,“夫人如此不当心,若是受了风寒,奴婢定要受郎主重责。”

    “我要去邺城,现在就走。”元仲华也急道,她一时犯了小孩子脾气。“快命人去备车,梳洗了就走,什么都不必带。”元仲华说着已经被阿娈推到榻边坐下,阿娈先随手拿了一条厚重的帔帛给她裹好。

    “殿下,今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走。外面下雪了,山路难行,奴婢奉郎主之命有护卫殿下之责,求殿下饶了奴婢这条命,别在这时候下山,必是不妥当的。”阿娈想了想又道,“还有那位李太守家的女公子,还在郎主的书斋里,伤还未愈,殿下怎么吩咐?”

    这时侍女鱼贯而入,服侍元仲华梳洗。元仲华想了想,向阿娈道,“大公子如何吩咐便如何行事,此事不必再禀报。只是既然是大公子的客人,不要怠慢了。”元仲华显然并没有将这个人放在心上。

    待梳洗好了,趁着奴婢们都不在眼前,元仲华匆匆出了枕霞阁。这时阿娈也不在。公主可以不管客人的事,她不能不管,不能不听郎主之命。阿娈只想着到高澄的书斋去看看,只等这位尊客伤好了,雪也化了,便可以送她回府了。

    元仲华其实刚出了枕霞阁,只在月台上还未走下去,便忽然看到一个黑衣人走上来,倒让她一惊,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时漫天漫地的白雪,殿阁屋宇都被雪掩住失了颜色,山上树木也几乎都是半枯,落了雪更是看不出模样来。所以这人一袭黑衣格外显眼。

    黑衣人显然也是向着元仲华来的。他在看到她的那一刻立即停住了脚步,远远站着,仔细地瞧她,像是终于找到了心中向往已久的什么东西。因为历尽艰险,反倒淡然平静。

    他一步一步走近来,大礼参拜,“高洋见过公主。”施礼后他很快便站直身子,他身材比之前高大了,壮硕了,在他面前元仲华更显得娇小。只是高洋阴沉的面孔依然如旧,让元仲华心里有一种恐惧。

    元仲华惊得目瞪口呆,这个人在她的记忆里已经淡出了,他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偏偏还是在自己夫君不在的时候。半晌才微蹙了眉头瞧着高洋,“二公子怎么来了?大公子并不在行馆,已经去了邺城。二公子没见到吗?”

    “殿下怎么忘了?”高洋恨恨盯着她逼近一步,看也不看就准确地伸手从腰间佩囊里取出一件东西握在手心里,然后伸手至元仲华眼前,“这是殿下赏我的飞天玉佩,我日日贴身带着,即便至死也不敢忘了殿下恩德,难道殿下自己倒忘了吗?今日之来不为见大兄,只为了殿下。”

    元仲华心里又惊又惧,不得不解释道,“二公子的伏虎罗汉玉佩原是皇后赏的,是因为我才被失手打碎,所以才用同是皇后赏的飞天玉佩聊以致歉,二公子不要自己误会。”

    “既是殿下无心行事,那便是天意如此,子进不能欺天。”高洋收回玉佩,仔细在佩囊中放好。再抬头看元仲华,这时天光大亮,漫天白雪艳光耀目,他忽觉她在雪光映衬中格外清丽动人,一瞬间往事俱上心头,一时忍不住瞧着她动情道,“以往小时候的事殿下都忘了吗?子进不敢忘。”说着他伸手来握住了元仲华的手,“殿下不是最喜欢和子进笑谈、玩乐?如今殿下人大心不大就不把子进放在心上了?”

    元仲华当然不愿意由着他如此轻薄,用力想挣脱高洋的手,一边急道,“二公子也知道,笑谈玩乐都是小时候的事,如今我心里只有夫君,因我而起,才致他有今日,都是我欠他的。二公子心里清楚明白,何必还要再提以往?”

    “别动!”高洋忽然怒喝道。元仲华见他忽然发怒,毕竟还是个孩子,果然吓得不敢再动,生怕惹怒了高洋又做出什么更没有规矩的事来。高洋却好像在努力忍着什么似的,紧紧握着元仲华的手,眉头紧锁地闭上双眼调理着自己的呼吸。半天终于睁开眼睛,看着元仲华道:“殿下对大兄情深义重,独对子进如此无情,竟然心冷如铁,连一点怜悯之念都没有吗?子进对殿下也是念念痴心,不堪怜惜吗?子进不信天意有悔。”

    元仲华还是趁他不备时用力挣脱了出来,怒道,“我心里既有夫君也有二公子,我与夫君是夫妻,二公子是夫君的二弟,自然就是我的二弟。倒想问问二公子心里有没有兄弟之情,是否视大公子为大兄,视我为长嫂?”

    高洋怔住了,元仲华这一问真是戳到了他心里的痛点。半晌才好像梦呓一般缓缓道,“大兄处处强于我,父母亲大人钟爱至极,我望之亦如望明月”他顿了顿,让人能感觉得到心潮起伏得厉害,“高不可及高不可及”

    元仲华也一时怔住了。她知道高洋说的是实话,从未见他如此。她连发怒的理由也没有了。

    “殿下当时对子进也是真心,是情之所至,子进从来深信不疑。”高洋叹道,“我与大兄终于也可相提并论,自殿下而始,子进方才有此心。”

    “你”元仲华才要说话,忽见高洋身后阿娈已经走来。并且阿娈身后还跟着个紫衣女郎,便知道是自己夫君请来的那位女客。

    “二公子?!”阿娈也极惊讶。

    高洋转过身来。

    跟在她身后的月光本就是极聪明的人,立刻便明白了高洋的身份。只是她心里极为好奇,想不到高澄那样倾国倾城的绝世公子,竟然有这样其貌不扬、泯然众人的弟弟。

    因为好奇,便在顾盼之间多瞧了一眼。心里又觉得这位二公子成熟稳重,不像高澄那么顽皮孩子气,更像是心有城府之人。

    月光姿容绝世,自然不会不引起高洋的注意。只是高洋以为又是兄长的内宠,所以也并没有兴趣多看一眼。

    阿娈先给二公子施了礼,又向元仲华回禀道,“尊客伤已痊愈,特来向殿下辞行。”

    月光这才郑重大方地施礼,“上党太守李希宗之女李祖娥拜见夫人,拜见二公子。”

第106章 :长安夜月落归太虚(一)() 
丽日高照时,雪早就停了。仿佛一夕之间就从秋入冬,天气冷得厉害。阳光很耀眼,但是带不来多少的温暖。天空清澈、蔚蓝,可又无法让人看到天幕最深处的神秘。天地万物都暴露在阳光下,似乎一切都大白于天下。

    腾龙山一夜白头,枯枝败叶全都不见,只有枝头残雪。山高林密,山坡上的积雪说厚不厚,说薄也不薄,行步时踏在积雪上面“咯吱”作响。高洋和杨愔并肩而行,两个人都没有牵马,都是一身黑衣,沉默着已经行到了那一片湖边。

    湖水的表面竟然已经结冰,冰面晶莹剔透完全透明,还能看到湖里成群的小黑鱼游来游去。它们的世界单纯而自在。两个人都在湖边驻足,似乎都在专注地看湖里的游鱼。

    “太原公何必如此?既然知道大公子已奔赴邺城,何必还要走这一遭?这一趟必定免不了受人议论,何必还要知难而上?高王和王妃不必说了,就是大公子知道了也一定猜忌。太原公原是聪明人,怎么做出这样事来?当真是情难自禁吗?”杨愔和高洋并肩而立,还是看着那一片晶莹如玉的冰面。

    “心里甚是烦乱。”高洋也看着湖面淡淡道,显然是自控力极强的人,这一点倒极为像他的父亲高欢。“也不只是为此,只觉得心里乱作一团,没有一点头绪。长史何以教我?”高洋转过头来看着杨愔。

    “当日,太原公以快刀斩乱麻之势令高王刮目相看,是何等的果决睿智?怎么今日倒看不清楚了,反要问别人?”杨愔反问道。

    “今日不同往日,心有所系,难免牵挂,不似当日既无心,也不必用心。”高洋一边说一边像是在回忆往事。“当日便以为她一心都在我身上,从未有人对我如此,就是父母亲大人、长姊眼里、心里也都是把大兄放在第一位。”

    “此事简单,既然太原公当日原是无心的,如今也可以依旧如此。还是不用心,便无现在的一切烦恼。”杨愔轻松回道。

    “长史说起来轻松。可是心事已生,如何能再做到无心?”高洋不以为然地反问道。

    “请问二公子,有心有何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杨愔提示道,“二公子既然信天意,就要信到底,天意必在二公子身上,不管将来如何,上天必定不会辜负了二公子。二公子只要安心在自己身上,做好为臣为子为弟的本分,敛锋芒、藏机巧,抱缺守拙不惹人妒,动心忍性必得天意眷顾。”杨愔一边说一看着高洋,只见上面上看不出一点心里的动向来,也不由得暗暗佩服。

    高洋又转过头去看湖水,看湖里的小黑鱼。杨愔安静地看着他。不知道过了多久,高洋才又转过脸来,问道,“长史何以如此赤诚教我?”

    杨愔坦然答道,“臣也一样与大公子赤诚相待。臣心里不分大公子、二公子,只一心想报答高王替臣报了灭族之仇,又简拔臣出微末的大恩。臣只想有掌机枢辅明君制衡天下的机会,不想负了一身苦学的才识。”

    高洋仔细地看着杨愔,他与他也算是知音了。都是身不在其位,却想谋其政,对于他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会有高澄那样天生就等着他的机会。但心之所想,不容更改,这也是最难的地方。

    “长史既如此说,将来定有如愿的机会。只是我该怎么做?”高洋像是无意中应付杨愔的一个顺水推舟之辞,又接着问道。

    “高氏若在,二公子就在。高氏若不在,二公子请看尔朱氏。”杨愔淡淡道,并不多说。

    高洋没说话,只看着杨愔。但显然他是颖悟过人的人,不需要杨愔再做什么解释。

    杨愔的表情缓和了一些,又道,“二公子且不可再为情所困,如出帝一般乱了内闱之礼悔之不及也。还是要得一个宜室宜家的女子才能成就第一步。”杨愔这话已经像是劝解。

    “出帝”这个不明不白的称呼指的便是弃洛阳奔长安的皇帝元修。那一段日子里发生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直戳高洋的心口,他又盯着湖里的小黑鱼沉默下来了。

    绵延千里,随着第一场落雪,长安的冬天悄然无声地来了。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是这么想的,大家心里都有共识。夜晚降临的时候,大雪终于都止住了。雪后初晴,即使在夜晚也是一天星斗灿烂,一轮圆月在众星追捧之下孤傲地挂在天际,月光格外皎洁。

    大丞相宇文泰府第里一向治家极严,后园里绝无闲杂人等。更何况此刻已是夜深人静时,是不是所有人都已经酣然入梦?雪后的夜晚极冷,又有多少人能舍得温柔乡来看这清冷而极淡的景色?

    大丞相夫人,长公主元玉英出神地抬头看着天上那一轮如玉盘般圆满晶莹的圆月。她独自一人站在后园的角落里,身在一片疏落的竹林之中。竹子纤细修长,经冬而常绿,这里又寂静异常,几乎是个被人忘了的地方。元玉英爱这竹子孤芳自赏之姿,倒在夜深人静时来过一两次。只是每每到此,又不见了白日里人来人往的繁华,总会有一种恍惚感。会自问,这是哪里?自己又是谁?一日一日曾经的一切是否真的发生过?

    “夜深人静,贤妻怎么独自在此?”正在元玉英沉陷自己内心深处而几乎魂魄游离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个温柔而有磁性的声音。她在内心深深一声叹息,定住了心神回头一瞧。

    月光下,宇文泰极随意地穿着单薄的黑色袴褶,愈显出武人的雄壮健硕,并且似乎一点不怕冷的样子。干净的束发完全露出他的一张脸,在柔和皎洁的月光下他的面颊也变得柔和了,不再像是那个白日里运筹决断、城府深沉的大丞相。他唇边微有笑意,浓重的剑眉眉梢挑起,一双极大的眼睛那么有神采,一点没有困倦之意。

    元玉英忽然觉得眼前的人极陌生。扪心自问,若说这个人是她的夫君,倒让自己吓了一跳。虽然他们已经生儿育女,但却感觉渐行渐远。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孤竹,这样的清冷景色,若有人看,也许不是因为舍得离开温柔乡,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人根本没有这样难以舍弃的温柔乡。

    “怎么了?殿下像是不认识下官了?”宇文泰说着已经走近了元玉英。见她衣裳单薄,本想拥她入怀,却在伸出手臂的一刻最终被心里的犹豫所控制而只是轻轻地抚了抚她的肩臂便收了回来。他忽然想起来他们刚刚在洛阳奉旨成婚的时候,也曾同心相连。更忘不了元玉英几乎是舍弃了一切,并且帮着他几经周旋才一起脱出洛阳城,后来又一路风霜辛苦地到了关中。

    当时谈笑,当时英姿,当时豪情,他怎么能忘?宇文泰忽然有点动情,颇有愧意地道,“自从主上以长安为都,凡事新建,下官身在其中生怕辜负了主上,难免冷落了殿下,都是下官一身之过也。”

    元玉英却并没有被这话打动,她心里岂能不知道,这都是表面的说辞而已,只看着宇文泰淡淡一笑,平静镇定地道,“夫君长日以来辅助主上,身担社稷之危,无一刻闲暇,如今趁着夜深人静偷闲一刻,难道只是为了对妾身说这些不实之言?”

    元玉英的脾气宇文泰是知道的,此刻她出口如此犀利,宇文泰竟一时语塞了。谁又能知道,在他心里不只敬她、爱她,还会怕她。那一点点怕并不是单纯的害怕,其实他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究竟心里对妻子是什么样的感情。复杂到自己也难以解释。

    “夫君如何行事妾身不想过问,夫君也不必非对妾身说明白不可。”元玉英已经丢开了刚才的话题。“夫君是大丈夫,大丈夫定国安邦以治天下,妾身早在与夫君奉旨成婚的时候就知道夫君的为人。自然也知道自己无力阻拦夫君,况也拦不住。若是以一己之得失以相制衡又恐贻笑天下。”元玉英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说别人的事,仿佛自己并不身在其中。

    她喉头微动,还是有一丝酸楚涌上来,唯有暗中努力靠自己压了下去。她往不远处那所仍然有微弱灯光的屋舍瞧了瞧,语气极淡地道,“妾身唯有向天祝祷,愿上天保夫君有朝一日得偿所愿。”她静了静又若有所思地道,“若是家国社稷无恙我此生余愿足矣。”

    元玉英说完并不看宇文泰一眼便提步向他身后的竹林外面走去。当她路过他身边时淡然道,“夜深了,夫君保重。”

    他和她是陌生人吗?

    宇文泰刚才只是唇边似笑非笑地看着元玉英。而此时,就在她从他身边飘然而过的时候,他忽然迅疾地伸手扣住了她的手腕,牢牢地将她握在自己手里。元玉英被他牵制,自然止步不前,却伫立不动,既不肯转过身来,也不肯看宇文泰一眼,仿佛真的已经事不关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