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发也是湿了又干,却顺滑如丝缎。杨愔早知道他特立独行、以己为尊,倒也不十分觉得奇怪。

    难得崔暹靠近了叔父低语道,“难为叔父刚才拦着。其实郎主心里从来没犹豫过,必定是要见此人的,只是早晚而已。”

    高澄走近的时候,杨愔已经迎上去,待相距十数步之近,拱手一礼,唇边微微含笑唤道,“大公子。”

    高澄站定了,盯着杨愔。他心里倒闲在地想,阿娈说的也没错,此时看杨愔其实还真是个面白有须的书生相貌。杨愔论年龄大概和崔季舒差不多,只是崔季舒貌不符实地总免不了显得俗气。而杨愔则白衣飘飘,面目清秀气质儒雅,这让他整个人的风姿便如玉树临风一般。

    杨愔特唤“大公子”不称高澄官位,既不失恭敬,又不拘朝堂礼数,倒像是寻常朋友。拱手为礼似乎又暗示了他甘心臣服,以表明心迹。没等高澄说话,杨愔又笑道,“大公子不必疑虑,愚兄今日之来既没有身披香草,也没有腰佩秋兰。愚兄本不是高洁之人,更不是来和大公子讨教楚辞的,只想论及一番父子、兄弟之情以博友人一笑。”

    杨愔这话一出口,别说崔季舒,连一向稳重的崔暹都咋舌了。崔季舒更是忿忿。他和高澄实则多年挚友,但也不曾这么大的口气敢以兄居之。何况论起他的出身也并不是完全没资格。

    高澄实则深敬读书人,如今连他自己也勉强算得上是个读书人了。与他半师半友的崔暹,在行馆中人人尊称为“先生”,自然是因为高澄自己就敬重他,但崔暹算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也没有和高澄说话这么随便过。

    父子,兄弟,在腾龙山漫云阁的行馆中,在大公子而不是世子的高澄心里,是敏感的词。而且恐怕不只在晋阳,也不只在高澄心中是这样的。

    “遵彦兄,你真是有意思。”就在崔季舒心里隐隐担心的时候,高澄已经大笑起来。高澄顺水推舟的称呼倒好像一下子拉近了他和杨愔之间的关系,并且把两次拒见的不和谐也不落痕迹地掩盖了过去。而这个距离虽然拉近了,却又被他控制在一个并没有太近的尺度上,可以说在此时此刻,这个距离恰到好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叔正吩咐人上茶,季伦你过来。”高澄一边说一边已经自顾自地向荫荫古木丛中的一条小路上走去。走了几步才像是刚想起来什么似的,回头笑道,“遵彦兄,这边请。”

    已经被崔暹请过来的杨愔笑了笑跟上来。

    崔季舒看着三个人的背影在树丛中消失不见了才按高澄的吩咐去命人上茶。

    深秋的太阳落山比起夏日来早了很多。天色渐暗的时候在古木遮天蔽日的半山坡处那一座轩馆里已经昏昏如夜。奴婢们穿梭往来灯燃了各处灯烛,室内一下子便豁然大亮起来。

    这座轩馆的名字叫“松友轩”,就在整个漫云阁行馆入门往里走不远。这里是一大片年份极高的古木林,顺着小路走入树丛中,顺势略微往山坡上走不多远就能看到,平时极是幽静。松友轩这名字听起来既应情又应景。

    奴婢们都退出之后,崔季舒没用高澄吩咐便自己去门口检点了一番又回来坐下。松友轩本身就相对低矮,不是那种轩敞阔朗的屋舍,可能是因为建在山坡上的缘故,迫于形势而已。

    这屋子里没有放置胡床一类,大家都席地而坐。杨愔看看面前小几上除了鲜羊奶酥,还有热气缭绕的一杯茶。灯光下看茶汤清澈碧绿中还透着春天里刚刚生长出来的柳芽的嫩黄色。杨愔颇好这一口,是此中高手,一眼就看出来不同,心里也能猜个大概。

    坐在杨愔对面的高澄先托起青瓷茶盅,同时示意杨愔也试试看,然后便只管自己啜饮起来。高澄出身世代北人,但杨愔看他饮起这南人的心头所好来倒也颇懂得品味。

    杨愔略一饮便放下茶盅,只是用修长的手指慢慢抚摸细腻如玉的瓷质。

    “怎么,杨长史有心事?”高澄开门见山地问道。

第104章 :大丞相父子释前嫌() 
“容愚兄在大公子面前卖弄。”杨愔抬起头来看看高澄,接下来便娓娓道来:“此茶是数百年前出自僧家的神物。先考在日曾说,此茶名蒙顶,因汉时僧人将其植于蒙山之颠,所植茶树历尽生死却始终不肯灭绝,最终才得了这蒙顶茶。”

    高澄不知道杨愔为什么忽然讲起故事来,但心里明白杨愔绝不是真的有意卖弄的浅薄文人,便也静心细听。

    崔季舒和崔暹叔侄自然也都是聪明人,料想杨愔也绝不会是专程从邺城赶来讲故事的。

    杨愔偏停下来,凝视着灯火里氤氲的茶雾出神。气氛瞬间便不似之前轻松了。好在片刻之后杨愔又接着道,“蒙顶茶难得,先考在日甚是喜欢却无缘多饮。余少时侍奉父亲饮茶,一室之内满是馥郁之气,父亲称其为仙茶。”杨愔抬起头来忽道,“尔朱氏杀父灭族,余幸得大丞相相救,又苦心简拔。日后必以诚挚之心报大丞相再生之恩,只是若再得蒙顶茶,不知该奉于谁。”

    杨愔话音落去,但已不如刚才一般谈知风生,不知不觉间一丝淡淡的哀伤不受控制地流露出来。

    这话里的意思太多了。崔暹机警,立刻便心里一亮,难得开口道,“杨长史忠悃之心必不负大丞相,只是思父之情更让人感怀流涕。”他一边说一边看高澄。他坐在杨愔之侧,只看到对面坐着的大公子颇为沉默,显然也是勾起了心事。

    崔季舒就坐在高澄身边,侧身看着高澄道,“大丞相从未提过郎主,安知不是心里想的太多了。”

    好半天,高澄抬起头来,淡淡道,“遵彦兄一族尽被尔朱氏诛杀,如今孤身一人,无人怙恃,难免思父兄。”他的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崔季舒看着灯影里半明半暗的高澄美极了的侧影,忽然心里觉得有点陌生。从前的世子,从来不会这样掩藏自己的心思,也从来不会这样表里不一。不知是该说郎主长大成人变成熟了,还是该说他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大丞相了?而郎主的心思细腻、深沉也更让他惊讶了。

    倒是杨愔大笑道,“大公子何必如此多虑。视父如父,视兄弟如兄弟,大公子一向心怀天下,怎么忽然敏感多思起来?”

    高澄也大笑起来,“遵彦兄见笑,不是我敏感多思,只怕有人敏感多思。”

    杨愔看着他笑道,“别人敏感多思是别人的事,大公子何必被人牵着走。大公子将来一人之下万之上者,难道容不下自己兄弟?”

    杨愔话说的太直白了,二崔谁都没有接着往下说。

    高澄心里虽有所动,但表面上却大笑道,“久闻遵彦兄是弘农才子,名不虚传也。”

    宴饮是什么时候散了的?觥筹交错之间的客套话又说了多少?四个人都算是有心机的聪明人,之前说过的谁都没有再提。天什么时候彻底黑下来了?杨长史什么时候离开行馆回了自己的书斋?听侄儿崔暹说,数月以来第一次见郎主饮酒,而且还是这样豪饮无度。

    漫云阁行馆彻底地安静下来了。万籁俱寂、漆黑一团的真正深夜来临了。不知道为什么,崔季舒毫无睡意,他只想到山顶上的朝露亭里去坐一会儿,好好想想这些天来的事。

    他身材胖大,又是在黑夜里登山,着实费力。一路上总觉得树丛中、野草间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微动。想着也许是什么狐、兔之类也就不去管它了。深秋的夜颇有寒意,但是当他登上山顶的时候却已经大汗淋灕。

    崔季舒只管自己往朝露亭里走,不经意一抬头却猛然发现亭子里坐着一个人,失声大呼,“何人在此?”

    “大呼小叫什么?如此目中无人,连你郎主都不认得了?”亭子里坐着的高澄却平静极了,显然是他早就在黑暗里认出了崔季舒。

    崔季舒听到是高澄的声音立刻便松了口气,走进来在高澄边上坐下来,问道,“郎主深夜不眠是有心事吗?”他闻到了浓郁的酒气,也记起了刚才宴饮的时候高澄一觞接着一觞饮酒的样子。

    黑暗里他还看到高澄仍然是那一身单薄又不讲究的袴褶,如丝的头发也还是披散着的。崔季舒忽然像控制不了自己似的脱口道,“世子从前从不如此。”这时寒风掠过,刚才还一身热汗的崔季舒禁不住有点颤抖。

    听他脱口叫出“世子”高澄也一怔。好像丢了什么东西又有人告诉他可以找回来。但这东西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两个人都没说话。

    高澄站起身来往外面走,一边头也不回地道,“下山吧。”

    崔季舒跟在高澄身后,两个人这时都不急不躁地慢慢往山下走去。彼此心照不宣地一前一后走到了天一阁书斋的月台上。

    高澄忽然道,“叔正,你不便在此久留,此番就跟我一同回邺城吧。”

    崔季舒虽然心里稍觉意外,但还是在他思量之中,反倒极自然地回道,“郎主说的是,大丞相也甚是爱蒙顶茶。”

    这时忽然又是月台边上树丛中微动。高澄定了定,往那里走去,忽然觉得面颊上有什么东西拂过,伸手一摸却没摸到,低头便看到一片极大的枫叶落在地上,格外不同。几天以来他总觉得身边时时有人,此刻便俯身拾起叶子。

    高澄眼神极好,在黑暗里已经隐约看到叶子上有字,他赶忙拿着叶子往书斋里面走去,一边招呼崔季舒,“叔正!”

    崔季舒也忙跟了进来。

    天一阁里面还亮着灯。高澄拿着那片大大的枫叶趁亮着光仔细瞧。崔季舒也在他身后凑上来看。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两行汉字,“花必开,事必成,我等你来。”

    “师父?!”高澄脱口呼道。

    “是何人?”忽然低垂的床帐里面也传出一个女子的声音,似乎有一点惊慌。

    高澄这才记起来月光还睡在他的床上。他转身便将崔季舒推了出去。

    “郎主,你”崔季舒被他推出门外,脚步踉跄,几乎跌倒。他也刚记起这事。

    高澄关上门。眼看着自己被关在书斋门外,崔季舒站稳了自语道,“郎主你何必如此?我又不是不知道你是什么人。”

    高澄关了门,又转过身来,轻声道,“是我。”

    “大公子?”月光的声音又从里面传出来,这次镇定了许多。“大公子怎么来了?”说着她已经挑起绣了飞鸟、树木的锦帐。

    高澄已经走到榻边,坐下来,按住了她的肩膀,示意她不必下榻。趁着灯光能看到月光也头发披散着,但是毫无沉睡过的痕迹。不等她说话,高澄便道,“我有事即刻就要起程去邺城。过一两日,等你的伤好了,崔季舒安排的人便会送你回去。他私下里行事常无定数,你不必放在心上。白天拿你玩笑,算是我冒犯了。”

    月光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听了他的话一时没回应,这太让她意外了。想了想才明白高澄的意思。

    高澄与她对面而坐,两人之间不足盈尺。看她好像没明白似的一句话也不说,便就这么看着她。只觉得她的眼睛美极了,但忽然发觉她落泪了,便不解道,“怎么了?怎么又哭了?”

    月光狠心道,“深夜不归,怕母亲惦念。”

    高澄真以为如此,禁不住笑了,觉得她还是小孩子,抬手帮她拭泪道,“你只管在这里安睡。早就有人去禀报了你母亲。”说罢他站起身来,转身向外面走去,一边道,“以后若是有缘,定有机会再见。你若有事,我不在时,尽可让奴婢去告诉我夫人。”

    月光看着他消失的背影和被他关上的房门,书斋里又安静下来。他的夫人,他的嫡妻,是啊,他已经有了嫡妻,记得听说过是主上的妹妹冯翊公主。公主和她年龄相仿佛,嫁给他时尚是幼年。

    漫云阁行馆的门口崔季舒和崔暹早就已经安排得万事俱备了。

    高澄旁若无人地抚着冯翊公主元仲华的手,“这么冰凉,殿下穿得甚少,阿娈等必是不尽心服侍。”

    “夫君的心思我都知道,只盼君速去速回。”看到不远处的二崔都看着,元仲华甚是害羞,只在高澄耳边低语,“我知道夫君心里惦念我,只是别见了别的什么人,就把我置诸脑后全忘了。”她的声音低得只有高澄能听到。

    “你的性子越来越柔顺了,我得之多矣,下官如何敢忘?”高澄本就握着她的手不放,此时又极爱怜地伸出另一只手臂抚了抚她单弱的肩臂。“殿下放心,有你便有我,有我便有你,既不分彼此,如何相忘?”

    漳河北岸的邺城其实是名符其实的古城。几曾齐恒公,几曾魏文侯,几曾胡汉国名更叠,都是过眼的云烟,随风而散了。汉末,曹操官渡大胜袁绍后便据邺城而建都。后来更有流传一时的铜雀台胜景和关于“揽二乔于东南兮”的笑谈。

    铜雀台在繁华红尘里渡尽劫波今犹在,而如今的铜雀台却在夕阳下荒草间独自寥落。从北而来,远远地就可以在黄昏的日色中看到这个奇异的景象:当村落人家稀少直至没有,田陌纵横交通之状也完全不再时便是前后望不到头的空旷。只是荒草密布的地方较多,有些更是高及人身。也有横七竖八乱如丝网的小路,都是走的人踩出来的。再往南而去渐渐地荒草低落,接着便是零星的残垣断壁。然后再往南是掩在荒草中的一大片水洼,让人觉得深不可测。

    绕过水洼再往南,渐渐的就有更多的几处亭、阁、轩、馆,但几乎都是一角半面,没有完整的。而这时便看到再往南的不远处竟有一座高台。能看到高台壁上蜿蜒而上的石阶。那台高得需要人努力抬头仰视,而台上楼阁竟有三层。虽然第三层只剩基座和残缺的围拦,又不知道它完整的时候共有几层,但是既便这现有的已经让人有伸手可摘下天上星辰的巍峨感了。

    此刻,夕阳下,那残败楼阁上站着的人,居然是大丞相高欢。

    只有站在上面才知道,因地势,因这楼阁,此处便是漳河北岸的最高处了。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邺城,偶尔因为波光粼粼的闪烁就像是能看到漳河一般。是邺城在他脚下,还是整个大魏,或者是过往间几百年的历史?

    高欢站在这里许久了。他心里从来没有过这种夕阳西下的悲凉感。独自对话自己的内心,他竟然也会有怕的时候吗?因为他所站立之处是如此之高,是万众瞩目的重矢之的。如果一旦身败名裂,就不只是自己身如齑粉,子孙一族定是永世也不得翻身。

    忽然,他的表情松懈了下来,唇边竟然不自觉得生出了一丝笑意,心里也感到莫大的安慰,脱口唤道,“阿奴你来晚了”

    高澄在父亲身后跪下来,一时间酸热涌上心头,“原来总想着阿爷喜欢蒙顶茶,为了等人送茶来,所以就来晚了。视小如大,把要紧的抛在一边,都是儿子的错。”他的声音轻微地颤抖着。

    高欢慢慢转过身来,看着跪在眼前的儿子,所有的一切都瞒不过他的眼睛。又慢又深地一叹,又道,“阿奴,你不该来。”

    “该不该不是儿子要想的事,儿子只知道必须来,没有选择。”高澄跪在父亲面前,头一次心里真正觉得沉甸甸的。

    高欢慢慢走过来,把手放在儿子肩头,先是轻轻拍了拍,再又抚摸着,似乎是要试试儿子的肩头够不够有力,可是又禁不住地流露出怜爱。这是他的儿子,是他心里从未改变过的继承人,谁又能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样的矛盾重重?正因为这个儿子,他心里有了极大的安慰,他冒险做一切都是值得的。但是他又如此不舍得,他又如此不得已,对儿子的心疼自然是难免的。

    庙堂之上,他还不能独自率众冲杀,作为他的父亲,他必须要扶他上马,送他一程。只有让儿子踩在他的肩头,他才能稳稳上马,他才能帮他立威。当他扶摇直上足下无根时,杀杀他的锐气是必须的。而现在,帮他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也是必须的。

第105章 :高子进随份逢良缘() 
“起来,起来。”高欢亲手把跪了半天的儿子扶起来。

    “阿爷怎么心软了?从前打儿子的时候一向都是重手严惩。”高澄一边起身一边玩笑道。

    高欢打量着儿子,笑道,“阿奴又长高了。”是啊,现在儿子站在他身边不是从前那个只知道尾随着他的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了,以后他的肩膀才是他最有力的支持。“阿奴,想必你也知道这是何地。”高欢看着夕阳渐落。

    “曹操必定也曾经想过要渡长江平东吴,一统天下,不然不会引漳河水到此操练水军。”高澄站在父亲身边也同时在向远处眺望,语气里若有所思。

    “可叹者,曹丞相无子可托。”高欢还是看着远处,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若孙权是曹操的儿子,大事必成也。”高澄没心没肺地笑道。

    高欢心里忽然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收回远眺的目光,转过身来看着身边的儿子,又伸出手来抚着他的臂膀道,“我强于曹氏多矣。”这话像是说给高澄听的,也像是在鼓励自己的。

    高澄坦然笑道,“儿子这个侍中该让给二弟了。”

    “阿奴不说实话。”高欢拉着他往下去的台阶走去,一边笑道。

    “儿子也需要左膀右臂,当用则用。既然二弟这么有心思,拘着他不如让他历练历练。就是三弟、四弟,还有别的幼弟,也当读书习武,不能荒废了。”高欢听出来儿子的语气里坦然、镇定,让人安心,这是不张扬的成竹在胸。看来儿子真是成熟了。

    走到将要下去的地方,高欢最后又回头看了一眼残阳如血中的铜雀台,说了一句,“交给你了。”说完便身手矫捷地大步走了下去。

    父子二人从铜雀台下来,忽然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影往这边走来。日已西落,天色黑暗,看得并不清楚。只是远处护卫兵士都没有拦着,所以高欢和高澄倒也没有十分在意,想必不是什么不妥当的人。

    “大丞相!”那人影近了,是高欢老友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对高欢真是随便,仗着多年挚交不怎么讲究礼节,也不曾行礼。倒是向着高澄恭敬施礼道,“听说世子到了邺城,特来相迎、拜见。”司马子如微笑道:“知道世子必来,大丞相经常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