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讲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讲话,那么弟子们又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讲了什么呢?春夏秋冬照样 运行,天下百物照样生长,天讲了什么呢?”
  【读解】   
  圣人有时候还真会开玩笑。教书先生突发奇想,居然说自己 不想讲话了。不想讲话怎么教书呢?子贡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疑问。 如果我们来回答,那就只好改开聋哑学校了吧。
  可圣人却不这样回答。
  圣人话锋一转,抬头望天。请问,天讲了什么呢?不是照样 运行四季,化育万物吗?
  原来,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而是以 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啊。   说到不言,倒是圣人的老生常谈了,还是“敏于事脑慎于 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在前面的有关篇章已谈得很多, 其例证可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还没有哪一处像这里这样推到极 端罢了。
  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看法。《诗经· 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记·哀公问》说: “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甚至包 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大音希声”之 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相通的精神。
  既然如此,我们叉说这么多干什么呢?
  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    
  

  不屑之教
  【原文】 
  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②出户,取瑟而歌,使 之间之。
  【注释】
  ①孺悲:鲁国人。②将命者:传命的人。
  【译文】
  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加以推辞。传命的人冈灿 房门,孔子便取下瑟来一边弹一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读解】   
  据《札记,杂记》记载,鲁哀公曾经派孺悲去孔子那儿学关 子士的丧礼。这里的一段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见孔子时的情景吧。
  孔子为什么不愿意见孺悲呢?既然不愿意见叉为什么要让他 听到自己弹瑟唱歌,使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故意不愿意见他 呢?这些似乎都是一个谜,使人难以理解。
  朱嘉认为,总是孺悲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才装 病不愿意见他,同时又故意让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不愿意 见他。 
  这样的看法,不是把圣人的心胸看得太狭窄了吗?
  倒是程颐的看法比较独到,认为孔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谓 “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见朱嘉《论语集注》卷丸)
  原来,在《盂子·告子下》里,盂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 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也有多种多 样的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那么,孔子之所以不见孺悲而叉故意让他知道自己不愿意见 他,是不是正好采用的这种“不屑之教”呢? 
  “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看来,圣人真要不讲话,也不必 改开什么聋哑学校了罢。 
  

  丧期要不要改革?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①,钻燧改火②,期③可 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 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④之不仁也!子生三 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升:登,登场。 ②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或敲燧石取火。改火 只与钻木有关,燧系连带提到。钻木改火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论 语集解》引马融注)③期:一年。④予:宰予,即宰我。
  【译文】
  “宰我问道:“为父母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习 礼仪,礼仪一定会被败坏;三年不奏乐,乐一定会被毁掉。陈谷 子吃完了,新谷子不登场,钻火改木周而复始,一年也就可以了 吧?”孔子说:“守丧不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花缎衣,对于你来 说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那你就那样 做吧!对于君子来说,有丧在身,吃美味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 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像你说的那样做。现在你 既然觉得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 真不仁啊!子女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守 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 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读解】
  宰我就是那个大白天睡觉的“朽木”,被孔子骂了个够。可偏 偏这块“朽木”就是“不可雕”,挨了臭骂仍然是冥顽不化,这一 次又提出了大逆不道的问题,居然想把天下人通行的三年丧期改 为一年。
  说起来,宰我的改革思路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守丧三年 在我们看来也的确是太久了一点。但按照孔子的解释,守丧三年 不过是对父母怀抱自己三年的回报罢了,没有什么苛刻的地方。何 况,守丧不到三年,自己也于心不安。前一方面是理,后一方面 是情。论情论理,守丧三年都不为过。而宰我于理不回报三年,子 情能够心安,所以孔子斥责他是一个不仁的人,就像自己没有承 受过父母之爱一样。
  宰我既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行也”,又是一个不 仁的人,真该被一脚踢出孔门!
  可是,礼仪风俗,与世推移,到我们今天来看,不合时宜的 反倒是圣人孔子而不是朽木宰我。守丧不仅不是三年,而且也不 是宰我提出的一年,而仅仅是三天了。人死如灯灭,三天以后,早 已是灰飞烟灭,形迹全无了。还守什么丧,戴什么孝,禁什么歌 舞礼乐呢?不在三天内猜拳行令,麻将不休就算谢天谢地了。
  其实说来也不是什么天大的问题,还是用孔子的那句话来 衡量:“这样做,你觉得心安吗?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
  只不过,你不是君子,而是像宰我那样不仁的“朽木”和 “粪土之墙”罢了!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①者乎?为 之犹贤乎已。”通丧也,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博奔:博,即六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近似后代的双陆,弈,即 围棋。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 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比一点不 动脑筋好啊。”
  【读解】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 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 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而庄子却借广成子的口说:不看不听,清静无为,不 劳动身体,不费心思,就可以长生不老。多用心智,乃是祸害的 根源。(《庄子·在宥》)
  由此可见儒道精神大异其趣。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 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 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 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君子尚义不尚勇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①率?”子曰:“君子义以为上(2)。君子有勇 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①尚勇:尚同“上”,以勇敢为上,也就是崇尚勇敢。(2)义以为上: 崇尚义。
  【译文】
  子路问:“君于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君子只 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 盗。”
  【读解】   
  孔子尚德尚义而不尚勇,主张用礼义来规薄约束勇敢。当然, 这并不是说勇敢这种品质不好,而是说如果不加以规范约和勇 敢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他在“六言六蔽”里所说 的,“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以及在《泰伯》篇里所说的“勇而 无礼则乱。”
  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小人来说,无勇倒还没有什么, 一旦有勇,那便真会成为害群之马;肆无忌惮,无恶不作,闹得 社会不得安宁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用道德规范或者说礼义来约束自己,特 别是在那些容易引起“一时之忿”的场合下,多想想后果,以义 为上,以免闯下祸乱,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危害。
  

  君子僧恶什么?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 居下流②而讪③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⑤以为知者,恶不孙(6)以为勇者, 恶讦(7)以为直者。”
  【注释】
  ①恶:厌恶,憎恶。②居下流:指处于低下的地位,晚唐以 前的《论语》没有“居下流”中的“流”字,所以一般认为是衍文。③ 汕:毁谤。④窒:阻塞不通,这里指顽固不化,固执到底。 ⑤徼(jiao):抄袭。6)孙:同“逊”。(7)讦(jie):揭发检举别人的 隐私或过错。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僧恶吗?”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宣扬别 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居下位却毁谤上司的人,憎恶勇敢却没有礼 义的人,憎恶果敢却刚愎自用的人。”
  孔子问:“赐啊,你也有憎恶吗?”子贡回答:“ 恶把抄袭当 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隐私 当作直率的人。”
  【读解】   
  老师和学生的憎恶加起来,一共是七种。这七种憎恶在一般 意义上说都不难理解,但也有几种值得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一是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问题,在《颜渊》篇里,孔子已经 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季氏》篇里, 孔子又强调过”乐道人之乐善”。其实,这些也就是《中庸》里 面所说的“隐恶而扬善”的品质。这种品质,正如我们在《中庸》的 讲解里已经说过的那样,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才能修炼得成。对于一般人来说,容易犯的,恰恰是称人之恶的 毛病。
  二是憎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问题。所谓“千古文章一大 抄”,“剪刀加浆糊”居然也可以使人“著作等身”。稿酬、学位、 职称,专家、学者珠头衔都可从中诞生,欺世盗名,那可真是 “盗亦有道”啊!
  三是憎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问题。在《子路》篇 里,我们已经读到过叶公与孔子关于“直”的问题的讨论。叶公 认为,那种过父亲犯了过错儿子都要起来揭发的行为就是直率坦白, 孔子却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率坦白也就在其中了。所以, 孔子并不认为揭发别人的隐私或短处是直率,而是主张隐恶 扬善,说人家的好而不说人家的坏。
  至于说到毁谤上司,勇而无礼,刚愎自用等等,其弊病不言 而喻,也就勿需我们多嘴饶舌了罢。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不好和他们相处的,亲近了就会 放肆无礼,疏远了就会产生怨气。”
  【读解】   
  孔子如果只说小人而不说女人,恐怕这段话就不会在后世一 再受到攻击了。
  其实,实事求是他说,孔子这段话对一般女子某些特征的概 括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在恋爱中的女子,恐怕就是有些 难缠,有些拿她不好办不好伺候吧?你对她太好了,大宠爱了,她 往往会恃宠而骄,动辄赌气不理你(近之则不孙),弄得你啼笑皆 非,不知要怎样去讨得她的欢心。反之,你只要稍稍对她有些疏 远,要么两天没有电话,要么自己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更不 敢说还约了其他人了),那她就会怨气冲天,恨死你,非得要你给 好说上几箩筐的好话,认罪悔改,永不再犯才行。
  所以,如果单单是说这些,孔子的话并没有错。麻烦的是他 把女子与小人并列,这就得罪了,起码被认为有轻视妇女的倾向。 这样一来,在妇女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尤其是在所 谓“女权主义”兴起的时候,孔老先生这段话要被狠狠批判也是 可以理解的。
  那么,孔子是不是蓄意要轻视妇女,所以把她们与“小人”并 列而论呢?话也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时代背景来 看问题。孔子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男权为中心,女性的确大都没 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信息相对闭塞,思想相对落后,心胸相对狭 窄,这些都是事实。而孔子自然是站在男性中心的角度说话,也 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不能认为圣人对女子们特别有偏见,而是 有社会和时代的种种复杂因素。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今天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你就赶快否认罢。
  

  人过四十万事休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四十岁了还被人厌恶,那他这一生也就算完了!”
  【读解】   
  一方面,“四十而不惑。”(《为政》)一个人的发展到了四十 岁就基本上定型了,能辨疑解惑,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立的看 法了。
  另一方面,“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 罕》)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但如果是被人厌恶,具有坏名 声,那问题可就麻烦了,所以圣人感叹说:“其终也已!”那他一 生也就算完了!
  俗话说,人过中年万事体。准确他说,这中年的标志也就是 四十岁左右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人过四十万 事休。
  当然,另一种看法是。“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左右正是干事 业,出成果的大好时候,怎么能够说是万事休呢?
  

  微子第十八
  本篇主要介绍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而且大多是通过与隐士 的思想比较来表现的。具有一定故事性是本篇在《论语》中的突 出特点。全篇原文共11章,本书选7章。
  时代的病态
  【原文】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 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柳下惠:鲁国的贤人,本名展获,字禽,又称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 住地,用作号。据《列女传》记,“惠”是他的妻子倡议而给的私谥。② 士师:典狱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官,③黜:罢免。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 国吗?”他说:“若用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在哪个地方又能够不 被多次罢免?若用不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又有什么必要离开自 己的祖国呢?”
  【读解】   
  引申一下柳下惠的话,那意思是说,只要你坚持原则,认真 正直地工作,那随时都可能丢官,起码也要停职检查好几次罢。我 们鲁国如此,到其它国家去还不是一样,这是时代的病态,不是 我们一两个人能把它治疗得好的。相反,只要你不那么认真正直, 不那么坚持原则,而是拿原则当儿戏,以权力做交易,多做人情, 多拉关系,圆滑老练,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勾兑”得好好的,那 你根本就不会丢官,连停职检查都落不到你的头上来,又有什么 必要出走到国外去发展呢? 
  那么,柳下惠作哪种选择呢?是坚守正直的态度宁可丢宫,还 是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们知道他是坚持走正路而绝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鲁 国著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 孔子等相提并论为圣人之列。(《孟子·万章下》
  所谓丢官事小,失节事大。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个人立身处世都可能遭到不 公平的待遇。人们常说:“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误,越认真坚 持原则越得罪人。”大致都是这些意思。
  关键是我们要选取一种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原文】 
  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女乐:归,同“馈”,馈赠。女乐,歌妓舞女。②季桓子:季孙斯,鲁公国自定公五年至哀公三年时的执政上卿。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治 理政事。孔子便离开鲁国出走了。
  【读解】   
  齐国送给鲁国歌妓舞女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和《韩非 子-内储说下》都有记载,可见实有其事。
  不过,是不是实有其事也并不是很重要,历代几乎都有不爱 江山爱美人的人手佚话流传,至今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