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的边缘画有云气花纹,中间有三行火形花纹,三行黻(fu)形花纹。素锦做的棺罩。帷幔之间用两对绛色、两对玄色的纽带连接。顶部的齐,由一串三个球形物组成,颜色分别为朱、白、苍,另外还挂有三串贝壳。画有黻形花纹的翣两面,画有云气的翣两面,每面翣的上边两角都用五彩羽毛作为装饰。池下挂着铜鱼,随着枢车的行进而上下跳动。大夫的用来把灵枢捆紧的带子,前边两条是绛色,后边两条是玄色。披带的数目和颜色也是如此。
士的棺材四周挂的是白色帷,上面罩的是白布荒,荒下前方设置池,池下设置揄绞。帷、荒之间用两对绛色、两对黑色的纽带连接。荒顶的齐,由一串三个球形物组成,颜色分别为朱、白、苍,另外还挂有一串贝壳。画有云气的翣两面,每面翣的上边两角都用五彩羽毛作装饰。士的用来把灵枢捆紧的带子,前边两条是绛色,后边两条是黑色。每边的两条披带都是绛色。
诸侯出葬徒众用牲车载枢,下棺时用四条绳子和两座碑,用羽葆来指挥送葬队伍。大夫出葬徒众用牲车载枢,下棺时用两条绳子和两座碑,用旗帜指挥送葬队伍。士出葬途中用栓车载枢,下棺时用两条绳子,不用碑;从起灵以后,用木棍挑着一块大功孝布指挥送葬队伍。凡是下棺,拉绳子的人都是背对碑,向离开碑的方向牵拉,使棺徐徐下落。诸侯下棺时,用一根大木棍穿在束棺的革带下,再将绳子系在木棍两端;大夫、士下棺时,都是将绳子直接系在束棺的革带上。
第493节 天下九州()
诸侯下棺时,指挥的人命令众人不要喧哗,听着鼓点逐渐松绳下棺。大夫下棺时,指挥的人不用鼓点,只是命令停止哭泣。士下棺时,没有专人指挥,正在哭泣的亲属互相劝告停止哭泣。诸侯用松木做椁,大夫用柏木做椁,士用杂木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诸侯要容得下祝,大夫要容得下壶,士要容得下甒(wu)。诸侯的椁,内壁有衬里,外壁也经过精心加工;大夫的椁,内壁没有衬里;士的椁,外壁也没有经过加工。
*********
(23)祭法
祭祀的规定:有虞氏禘(di)祭时用黄帝配享,郊祭时用帝喾(ku)配享,宗庙的祭祀以颛顼(zhuānxu)为祖,以帝尧为宗。夏后氏禘祭时也用黄帝配享,郊祭时用鲧(gun)配享,宗庙的祭祀用颛顼为祖,以禹为宗。殷人禘祭时用禘喾配享,郊祭时用冥配享,宗庙的祭祀用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禘祭时以帝喾配享,郊祭时以后授配享,宗庙的祭祀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在泰坛上架柴焚烧祭品,这是祭天之礼。在泰折挖坑掩埋祭品,这是祭地之礼。祭天和祭地,都用赤色牛犊作为牺牲。把少牢埋到泰昭坛上,这是祭祀四时之礼。在坑里或在坛上祭祀,这是在祭祀司寒司暑之神。日坛是祭日的地方,月坛是祭月的地方,星坛是祭星的地方,水旱坛是祭祀水旱之神的地方。东西南北四方的坑和坛,是祭祀四方之神的地方。一切山林、川谷、丘陵,只要它能吞云吐雾,兴风作雨,出现异常现象,就把它叫做神。天子应该遍祭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只祭祀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如果丧失了国土,也就不用祭祀了。
总的说来,凡是生活早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叫做有生命。其中,万物的死都叫折,,人死则叫鬼。这是五代以来都没有什么改变的。七代依赖有所变化的只是禘祭、郊祭、宗祭、祖祭的对象有所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
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天子,于是分九州之地,建诸侯之国,为公卿设都,为大夫置邑,还普遍设立庙、祧(tiāo)、坛、墠(shàn)来祭祀祖先,并按照关系的远近来决定祭祀的次数和规格。所以天子设立七庙和一坛一墠:也就是父庙、祖父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以上五庙都每月祭祀一次;高祖以上的远祖之庙叫祧,天子有两个祧,只是每季祭祀一次;祧中的远祖迁出,则在坛上祭祀;坛上的远祖迁出,则在墠上祭祀;对于迁出坛墠上的远祖神主,只是在有所祈祷时才加以祭祀,无所祈祷就不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除非遇上禘祭,通常就不祭了。
诸侯设立五庙和一坛一墠:也就是父庙、祖父庙、曾祖庙,以上三庙每月祭祀一次;高祖庙,始祖庙,每季祭祀一次;从始祖庙迁出的神主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远祖神主在墠上祭祀;对于迁出坛墠上的远祖神主,有所祈祷就祭祀,否则就不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除非遇上禘祭,通常是不祭祀的。
大夫设立三庙二坛:也就是父庙、祖父庙、曾祖庙,这三庙每季祭祀一次;大夫的高祖、始祖无庙,如果有事向他们祈祷,就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龟。嫡士设立二庙一坛:也就是父庙、祖父庙,这二庙每季祭祀一次;曾祖没有庙,如果有时向曾祖祈祷,就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曾祖以上的远祖叫做龟。官师只立一庙,也就是父庙;祖父没有庙,如果要祭祀,就在父庙祭祀;祖父以上的祖先死了叫做鬼。普通的士和庶人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死了就叫做鬼。
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社,叫大社。天子为自己立的社,叫王社。诸侯为国内百姓所立的社,叫国社;诸侯为自己立的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不自立社,而和同里之民共立一社,叫置社。
天子为天下百姓祭祀七个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也就是司命之神,中溜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泰厉之神,户神,灶神。天子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七神。诸侯为国内百姓祭祀五个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也就是司命之神,中溜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公厉之神。诸侯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五神。大夫祭祀三个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也就是族厉之神,门神,路神。普通的士和普通百姓只祭祀一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或祭祀户神,或祭祀灶神。
对于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天子可以往下祭祀到五代,也就是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对于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诸侯可以下祭三代,也就是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可以下祭二代,也就是嫡子、嫡孙;嫡士和庶民,只祭祀到嫡子就停止了。
圣王制定祭祀的原则:凡是被百姓树立为榜样的就祭祀,凡是因公殉职的就祭祀,凡是为安邦定国有功劳的就祭祀,凡是能为大众防止灾害的就祭祀,凡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就祭祀。所以当厉山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农,能够指导人民种植百谷;到了夏代衰亡的时候,周人的始祖弃能够继承农的未竟之业,所以被后人封为稷神来祭祀。当共工氏称霸九州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后土,能够区划九州的风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人当作社神来祭祀。
帝喾能根据星辰的运行画定四时,使人民的劳动和休息各有定时;帝尧能尽量使刑法公正,为百姓表率;帝舜为操劳国事而死在他乡;鲧(gun)治理洪水,大功未成而被杀死;夏禹能完成父亲未竟之业;黄帝能给各种事物取个合适的名称,使人们贵贱有别,都可以取用山泽的物产;颛顼能进一步完善黄帝的事业;契作为司徒在教化人民方面成绩卓著;冥恪尽职守,死在自己的职位上;商汤能对待人民宽厚,除暴安良;文王有文治,武王有武功,为人们除去纣王这个祸害。
第494节 孔子举行尝祭()
上述这些人,都是为人们建功立业的人,所以被人们当作神来祭祀。此外还有日、月、星、辰之神,人民赖以区分四时,安排农事;还有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人民赖以取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不属于此类情况的,就不会被人们当作神灵来祭祀了。
*********
(24)祭义
祭义是对祭祀意义的阐述。
祭祀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使人感到厌烦,有厌烦之心就是对神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会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会导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来了,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有凄凉之感;这倒不是由于天气的寒冷,而是由于触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天来了,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忽然动心,希望像春回大地那样重见死去的亲人。人们用快乐的心情迎接亲人的归来,用悲哀的心情送别亲人的离去,所以禘祭奏乐而尝祭无乐。
行斋戒之礼三天,必须在斋宫内进行;散斋七天,可以在斋宫外进行。在斋戒之礼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处,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语,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喜欢吃什么。亲人这样专心致志地致斋三天,就会好像真正见到了亲人。到了祭祀那一天,进入庙室,就隐隐约约好像看到了亲人的容貌;祭祀完毕转身要出门时,肃然动心,又好像听到了亲人说话的声音;出得门来再仔细地听,又好像听到了亲人长叹的声音。
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总在眼前晃动,父祖的声音总在耳畔回响,父祖的心思、爱好总是铭记在心。对父祖热爱到了这种程度,父祖自然总是活在心中;对父祖虔诚到了这种态度,父祖的容貌声音自然总是活灵活现。父祖在子孙的心里如此占有地位,怎能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对于父母,在他们活着时要尽心奉养,在他们去世后要虔诚祭享,终身牢记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辈子的丧事,这句话是指忌日来讲的。每逢忌日这一天,什么事也不做,这并不是说这一天做事不吉利,二是说这一天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谈不上做其他事。
祭飨天帝是件难做的事,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祭飨双亲是件难做的事,只有孝子才能做到。祭飨中的飨字,本来就是向的意思。只有孝子诚心向往双亲,然后双亲才会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的面前总是和颜悦色。诸侯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夫人献上盎齐之酒;国君亲自用血毛献尸,夫人也献上礼器豆;卿大夫们协助国君,卿大夫的妻协助夫人。严肃而又恭敬,和悦而又诚心,简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被祭的神灵来享用祭品。
文王在祭祀双亲时,敬事亡魂就像他们活着在世一般,思念死者简直就像不想再活下去。每逢忌日,必定悲哀。提及父母的名讳,就好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的虔诚程度,就好像见了双亲生前所喜爱,就好像看到了双亲满意的神色。能做到这一步的,大概也只有文王吧。诗经上说“直到天亮还睡不着,是由于思念死去的双亲。”讲的就是文王。正祭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又备办祭品祭飨双亲,在这样的日子里,既有快乐,也有哀伤,又因此更加思念他们。在心想到双亲前来接受祭飨,心中自然快乐;想到双亲接受祭飨以后还要离开,心中自然哀伤。
孔子举行尝祭,亲自奉献祭品,神态是那样的忠厚诚恳,步伐是那样的急促快速。祭祀完毕,子贡问道:老师曾经教导我们,祭祀的时候,要仪表整齐,神态敬慎。今天看到老师您的祭祀,不讲究仪表整齐,神态敬慎,那是自我矜持的样子。与神疏远的样子再加上自我矜持的样子,还能谈得上和神明的交接吗?答案自然是不能。那么干嘛还要仪表整齐和神态敬慎呢?如果我们参加国君的祭礼,九献之礼已经完毕,音乐奏起,一道道熟食菜肴端了上来,大家按照礼乐的规矩行事,百官各就各位,到了这个时候,君子才可以做出仪表整齐、神态矜持的样子,因为作为客人他们是不会和神明交通的。我说的话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这要由具体情况来决定。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有关的事一定要提前考虑;到那时,一切物品都要置办齐备;在做这些准备工作时,心中不可以有其他杂念。宗庙中的宫室已经装修,墙屋已经粉刷,各种物品都已经齐备,此时,孝子夫妇就可以进行斋戒、沐浴,穿上礼服,捧着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的神情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专注,就好像拿不动手中的祭品,又好像生怕失手脱掉,这都是孝子夫妇孝敬之心答道极端才有的表现吧。
献上各种祭品,按照礼奏起音乐,百官也都协助煮热进献。此时此刻,通过祝者的祝词表达孝子的心意,恍惚之中,仿佛真的是在和神明对话,仿佛神明真的在享用祭品。仿佛神明真的享用祭品,这本是孝子的初衷。孝子的祭祀,其实是一种自尽其敬的行为,尽自己虔诚之心而表现为虔诚的动作,尽自己对神明的相信而表现为确信神明一定存在,尽自己敬意而表现为敬事神明的行为,尽自己的礼节而表现为不违背一点规矩。
第495节 孔子关于鬼神的描述()
举手投足,都毕恭毕敬,就好像真的听到了神明在精华,有什么事要使唤自己似的。孝子的祭祀,内心如何可以通过外表观察出来:他站立时,像鞠躬似的;捧着祭品向前走时,和颜悦色;献上祭品时,真心希望神明尝一尝;退下来返回原位时,好像在倾听神明的吩咐;到了撤下祭品而退出时,脸上还始终保持着庄重的神色。
相反,孝子在祭祀时,如果不是鞠躬式的站立,那就显得太粗野;捧着祭品向前时不是和颜悦色,就显得疏远神明;进献祭品时不是唯恐神明不来品尝,那就显得对神明并不真正爱戴;退回原位站着时不是像在倾听神明的吩咐,那就显得傲慢;撤下祭品退出时就全然失去了庄重的神色,那就等于忘掉祖宗了。这样的祭祀,就失去祭祀的意义了。
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就一定会表现为迎合人意的样子。孝子在祭祀时,容貌敬慎,就好像拿着贵重的玉,又好像端着满满的一杯水,那份虔诚,那份专注,就好像拿不动,又好像生怕失手打坏。相反,那种威严肃穆一本正经的样子,不是孝子可以用来侍奉父母的态度,而只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态度。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这么五条:教育大家都来尊重有德的人,尊重有地位的人;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长的人,爱护下一代。这五条,就是先王之所以能够安定天下的原因。尊重有德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德的人近乎天理人情。尊重有地位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乎国君。尊重老年人,是因为他们近乎自己的双亲。尊敬年长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乎自己的兄长。爱护下一代,是因为他们近乎自己的子女。
所以,完全做到了孝字就近乎建成王道之业,完全做到了悌字就近乎建成霸主之业。做到了孝字就近乎建成王道之业,这是因为即使天子也有自己的父亲。做到了悌字就近乎建成霸主之业,这是因为即使诸侯也必有自己的兄弟。对于先王的这种教化,后王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孔子说:人君要爱天下才能有所立,应当教育人们首先爱自己的双亲,这样就可以使得人民和睦相处。人君要敬天下才能有所立,应当教育人们首先敬自己的兄长,这样就可以使人民懂得顺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把侍奉双亲作为美德。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把顺从命令作为美德。用孝心事奉双亲,用顺从的态度听从长者的命令。普天之下人人如此,就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
天子南郊祭天,这是最最重要的吉祭,谁家死了人也不敢哭,披麻戴孝的人也不敢进入国都城门,对天的恭敬真是到极点了。举行宗庙的祭祀时,国君亲自牵引牺牲,嗣子在旁协助,卿大夫按照班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以后,就把牺牲拴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宰牛,先取牛耳上的毛献祭,然后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血和肠间脂肪献祭,才退下。接着还要用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牲肉献祭,祭祀完毕退下,也真是恭敬到极点了。
南郊祭天,是为了普遍报答上天诸神且以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崇尚黑,在黄昏时祭天。殷人崇尚白,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崇尚太阳,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祀日神要在坛上,祭祀月神要在坑内,依次来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来划分上下。祭日要在东方,祭月要在西方,以此区别内外,端正自己的位子。因为旭日出于东方,新月生于西方。日月一阴一阳,昼夜或长或短,始终想接,循环往复,天下的有条不紊也由此而生。
天下的礼有这么五项作用:一是让人们缅怀初始,二是让人们不忘祖宗,三是开发资源来方便利用,四是树立道义,五是提倡谦让。缅怀初始,意在使人饮水思源不忘其本。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开发资源以方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树立道义,意在理顺君君、臣臣、父子的关系。提倡谦让,意在消除争讼。把这五项作用合起来,就构成了治理天下的无所不包的字,即便还有些坏人坏事不能治住,数量也是微乎其微。
宰我说:我听说人们常说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道其中的涵义。孔子回答说:气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这便达到了圣人用神道设教的完满境界。一切或者的东西都要死去,死后体魄必然归土,这叫做鬼。体魄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而灵魂发扬于上,成为看得见的光明,闻得到的气味,感受到的凄酸,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灵,也是神的存在的显示。圣人就根据万物的这种精灵,给它们取了个至高无上的名字,叫做鬼神,作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则,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从鬼神。
第496节 曾子关于孝的论述()
圣人认为光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tiāo)庙,来区别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民不但要缅怀远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着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从领导,就是由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