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黄巾的尸首,为了防止瘟疫的发生,李贤使人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统一焚烧

第164章 不虚此行() 
c_t;都昌城,孔融听闻卞南大军来袭,李贤主动率军出击的消息之后彻夜难眠。'txt全集下载75txt。'……

    战况如何?东莱军是胜是败?贼寇又到了哪里?

    孔融身居高位,数年来掌控一郡之地,对他而言,朝政糜烂,权贵跋扈,天子式微,仕途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了,与其到都城做一个有名无实的上卿,倒不如待在地方,守护一方安宁。

    其实孔融的想法也很简单,他没有太多的野望,一心只求自保,只想在‘乱’世来临之际不被他人侵扰。

    如何才能自保?自然要有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马,一名百战百胜的大将。

    毫无疑问,李贤的东莱军就符合以上的全部要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靠着东莱军的震慑力,北海国歌舞升平,没有发生一起外敌入侵的战事。

    如果是之前,孔融兴许会以为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天下人,让他们懂得了“孝义恭悌”,可自打上一次被管亥围困了半个月之后,孔融便知道,空有名望,只会让自己成为人人试图取而代之的活靶子,只有自身实力够强,才会让人不敢小觑。

    换句话说,是李贤给北海国带来一年的安宁,眼下,他率领兵马出战三倍于己的敌寇,战况究竟如何?

    孔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实在是承担不起没有李贤,没有东莱军的后果。

    针对李贤自作主张,主动迎战黄巾的决定,国相府内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班人马,其中一部分自然是毫无保留的支持,另外一部分则是吹‘毛’求疵一般的反对。(棉花糖

    “使君,李贤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没有军令便自行出击,这等行径实在是狂妄至极,为正试听,请使君对其严加惩处”

    “笑话,卞南可是有万余兵马,而我北海国满打满算也不过这一个数字,据我所知,剧县的李贤与太史慈两部人马加起来堪堪超过五千之数,这么点人手,如果不能主动出击,只会被黄巾不断欺扰,疲于奔命,莫忘了,兖州刺史刘岱是怎么败的”

    刘岱被卞喜兄弟杀死之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失败的典型。

    堂堂的兖州刺史,到底是怎么败的呢?

    据说,刘岱就是中了卞喜的调虎离山之计,麾下‘精’锐首尾不能相顾,这才被贼寇趁机直捣中军,杀了刘岱。

    这样血淋淋的代价自然惨重无比,而兖州在刘岱死后,一夜之间大‘乱’。

    即便曹‘操’自领兖州牧,这样的情景也没有太过好转。

    同样的事情谁也不想发生在自己头上,兖州已成前车之鉴,北海国说什么也不能重蹈覆辙。

    国相府内的大小官吏都是北海国内各股势力的代言人,而他们恰恰与黄巾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是曹‘操’、袁绍,本地的豪族还有可能首尾两端,举棋不定,可敌人是黄巾,他们心狠手辣,绝不会因为世家大族的身份而心慈手软。

    青州、兖州多地的世家豪族不就是惨遭黄巾毒手,满‘门’尽丧吗?

    吵来吵去,孔融早已经心烦意‘乱’,战局不明朗之前,他自然不会随意责罚李贤,孔融还指望东莱军能够进一步威慑宵小呢。

    没有李贤,仅靠太史慈炼就的新军,肯定抵挡不住环伺的群狼。

    正是顾及到这一点,孔融才对李贤多有忍让。

    如若不然,孔融早已经派人取而代之了。

    联姻毕竟不是长久之道,现在的李贤并无贰心,可谁能够保证他会一直如此呢?

    卞南麾下部众足足有近万人,而李贤兵马不过三千五百人。

    以少胜多,战后如何收尾也是个颇费力气的事情。

    在河谷内休整了一夜之后,翌日一早,东莱军又忙碌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把战场打扫完毕。

    战后清点战果,东莱军足足收获了四千多斤钱货,两百匹战马,角弓一千具,箭矢一万枝,长枪五千根、刀具两千柄,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钵满盈溢。

    不说别的,单是这些战利品都足够东莱军忙碌一些日子的了。

    告捷的使者早已经抵达了剧县,坚守不出的太史慈听闻消息之后大喜过望。

    万余黄巾,李贤一战而胜,这等辉煌的战绩,放眼整个青州郡,也只有李贤能够做到。

    按照李贤的要求,太史慈当即征集调拨县内的所有车马,李贤需要它们来运送战利品。

    又过了几个时辰,不眠不休的报捷使者终于来到了都昌城。

    隔着老远,使者便放声高呼:“报,大捷!”

    城内的乡民百姓早就听说了黄巾再度来袭的消息,据说贼寇足有一万之众。

    难道说,夷安城的李使君真的击败了黄巾?

    那可是击杀兖州刺史刘岱的凶手呀!

    乡民愚昧,在他们眼里,兖州刺史已经是天大的官儿了,而卞南能够击杀刘岱,危险程度便远远高过了管亥。

    如果不是听说北方有李贤坐镇,说不定城外的乡民早就打点行装,进入郡城避难了

    现如今,军卒报捷而来,看模样,前方应该是打了胜仗。

    情况到底如何?

    报捷的兵卒一路畅行无阻,没多久便来到了孔融的国相府。

    甫一见面,孔融便着急地问道:“李贤赢了?”

    兵卒虽然早已经身心疲惫,可还是强撑着应承道:“回禀使君,大获全胜,匪首卞南当场授首,我军阵斩贼寇四千,俘虏五千有余!”

    “哈哈,果真如此?李贤真是我北海国内第一将!”孔融大喜。

    稍稍平复了‘激’动的情绪,孔融又问道:“东莱军战损如何?李贤又身在何处?太史慈呢?”

    “我部兵马伤亡近千,李使君率领大军在广县休整了一夜,我估‘摸’着明日即可抵达剧县,太史将军一直待在剧县,以防不测,流民营平安无事”

    前来报信的军卒也是个聪明人,三言两语就将孔融关心的事情‘交’待清楚。

    孔融心头舒爽,大笑道:“好一个平安无事,看不出李贤小小年纪,思虑竟然如此周全,竟然还留了太史慈这么一手,好,实在是好的很,来人呐,看赏!”

    “喏!”

第165章 李贤的应变之策() 
c_t;剧县,青州的流民营已经烧好了热水,备好了酒‘肉’,他们早已经听说,夷安城的李使君在广县大胜黄巾,万余贼寇,击杀了四千,俘虏了五千,连匪首卞南都留下了脑袋,这种大快人心的事情,只是想一想就令人兴奋。'——'——

    众所周知,青州的流民之所以抛家弃院的逃到北海国,就是因为卞喜、卞南兄弟几人聚众作‘乱’,杀官造反。

    如今,李贤杀了卞南,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为青州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即便没有上头的吩咐,流民营中的百姓也愿意倾其所有,答谢东莱军。

    李贤出战的这几日,为防止消息走漏,流民营是许进不许出的,直到李贤大捷的消息传来,太史慈才解除了禁令reads;。

    甫一出营,青州百姓就听说了东莱军大捷的消息,这样一来,百姓心头的那点怨言不翼而飞。

    只要能够击杀黄巾,让大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便是多禁足一些日子又算得了什么大事?

    在莒县生活了两个月,青州的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这里安稳的生活,只要用心劳作,生活就会日渐改善。

    没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也没有层层剥削的小吏压榨,只需要按时按量的完成上头布置的任务,乡民们就可以活的有滋有味。'棉花糖'

    不少人还记得,刚开始,卞南率军南下的消息传来,流民营是何等的慌‘乱’。

    青州的百姓实在是被黄巾祸害惨了,他们可不想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东莱军回返剧县的时候,青州流民全都自发地聚集到了官道两侧,他们远远地看见了李贤的大旗,不知道是谁率先叩头在地,接着,近万名流民营的百姓便全部跪倒在地。

    太史慈看到这一幕,脸上倒是没有流‘露’出太多表情,而他身后孔融派来相助的吏员佐官就有些不以为然了。

    有人不屑冷哼,“区区一介盐丁罢了,若不是北海相信任有加,哪里有他猖狂的份儿”。

    另外一人也看不惯李贤少年得志,嘴里流‘露’出一股酸味儿:“我听说卞南是黄巾大寇卞喜的亲兄弟,李贤杀了卞南,万一把卞喜引了过来,那又该如何是好?据说卞喜麾下可是有人马数十万呀”。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全然没把李贤放在眼里。

    太史慈听了半晌,终于按捺不住,嘴里喝道:“都给我闭嘴,孔使君派你们过来,可不是让你们背后‘乱’嚼舌根的,李贤为人如何,北海相心中自有定夺,如果再被我听到有谁在营中散布谣言,可别怪我不识情面!”

    太史慈练兵数月,麾下兵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聪明人都知道,他就是北海国内的下一个李贤。

    孔融让太史慈独掌一军,未尝没有让其与李贤分庭抗礼的意思reads;。

    得罪一个手握重兵的李贤也就罢了,可若是为了口舌之‘欲’,连太史慈也一同得罪了,那可就划不来了。

    不过,青壮百姓如此拥戴李贤,一旦消息传到都昌城,只怕李贤吃不了兜着走。

    抱着看好戏的态度,太史慈身后的吏员们不发一言。

    硕大的“李”字大旗在空中猎猎作响,掌旗的小校意气风发。

    大军凯旋,所获不菲,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不知为什么,李贤总觉得有什么不妥。

    究竟是哪里出了纰漏?

    李贤一马当先,心里正盘算着可能会出现的事情,忽而,哨探来报,说青州的流民跪伏在道路两侧,已经迎出了六里之外。

    是了,问题就在这里!

    李贤毕竟不是北海之主,青州流民如此跪迎,岂不是让孔融心中不爽?

    不管乡民们是不是真心相待,李贤都不能这么直剌剌地走过去。

    怎么办?

    忽而,李贤脑中灵光一闪,他大声吼道:“周东昌何在!”

    传令小校快马奔驰,没多久便把周东昌唤了过来。

    “下官在此,不知使君有何吩咐?”

    “传令下去,让战死的军卒们先行一步!”

    周东昌也听说了青州百姓跪迎的消息,原本心头暗爽,自家使君越受拥戴,越说明当日他老爹的赌注没有下错。

    本以为李贤会却之不恭地享受被人追捧的过程,哪曾想,对方竟然拒绝了,周东昌觉得有些不容置信:“什么?”

    李贤一字一句地说道:“听清楚了,传我军令,让阵亡的军卒先行一步!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接受百姓的大礼相待,你懂吗?”

    周东昌恍然大悟,他连连颌首,道:“我懂,我懂!”

    “懂了还不快滚!”

    “喏!”

    打马离开之际,周东昌心中暗赞,怪不得李贤能够统领五千兵马,成为北海国内第一将,只看对方这种慎行谨言的态度,自己就差的老远了。

    没多久,六百多具东莱军的尸首由车马拉载着,行驶在大军的最前头。

    李贤屈居尸首之后,表情冷淡,看不出喜怒。

    叩伏在地的青州流民本以为率先见到的会是李贤,哪曾想,竟是一具具布匹折身的尸首。

    自古以来,乡民们从未听说过有死者先行的典故。

    死者为大,也不至于大到这种程度吧?

    难道说,李贤李使君真的不怕不吉利的说法?

    不管别人怎么想,李贤都已经这么做了。

    一辆一辆运载尸首的车马吱吱嘎嘎地前行着,青州流民心中原本还有几分喜悦之情,可见到这些尸首之后,他们当即明白,即便以李使君的手段,也不可能做到不损分毫。

    悲壮的情绪渐渐在流民间弥漫开来,如果说,跪迎李贤,更多是感‘激’,那么,向战死沙场的军卒们叩首,就是一种情真意切的表达了。

    死者为大,不管军卒们生前年岁几何,当他们战死之后,都有资格受这一拜!

    高超的手段!谁也没想到李贤不经意就把一场潜在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徐庶也在迎接的队伍当中,原本他还怕李贤不知进退,徒好虚名。现在来看,李贤果然是个聪明人,让亡卒先行,非但不会有损自己的声望,反而会给人留下厚待士卒,为人谦恭的印象,便是传到孔融耳中,他也不会认为李贤做错了

第166章 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c_t;大军在剧县驻扎下来之后,李贤让徐庶代笔,写就了一份报捷文书。'。超多好看小说'…

    这份文书是日后论功行赏的凭证,虽说李贤对孔融所谓的赏赐根本看不上眼,可官面上的事情,该做的事情还是一定要做的,不然的话,会给人留下目无尊上,狂妄自大的印象。

    徐庶满腹经纶,让他撰写文书其实有些大材小用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贤麾下武将不少,可真正上得了台面的文人却少得可怜。

    其实也可以理解,李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出身又差的很,除了像徐庶这般因缘巧合遇上的文士,其他人根本不会拿李贤当盘菜。

    招贤纳士?李贤要是敢这么做,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东汉末年,世家‘门’阀把持大权,而所谓的文士名人多以攀龙附凤为荣。

    君不见,四世三公的袁绍麾下是何等的人才济济?就连落魄的刘备假借皇叔的名头,都吸引了简雍等人的投靠,可吕布呢?空有天下第一猛将的名头,麾下武将颇多,文人却寥寥无几。

    其实在天下人看来,只有出身名‘门’的权贵才有资格招募文士,像李贤这等出身草莽的“武夫”,能够领军打仗就可以了,谁还指望他能做什么大事?

    只有对李贤深入了解的徐庶才知道,介亭李贤绝不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他‘胸’有自有丘壑,如若不然,一年的时间过去,夷安城也不会大变模样。

    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治民安天下,这样的人物,岂是池中之物?

    厅堂之内,辎重营的周东昌已经把此战的收获盘点了出来,按照以往的惯例,东莱军需要上缴一半的收获。(。’)

    徐庶看着罗列出来的财货,嘴里道:“这么多财货,凭白‘交’给孔北海,使君舍得吗?”

    李贤大笑:“舍得舍得,有舍有得,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如果没有孔北海的信任,我李贤要想有今天,只怕还要耗费不少的力气,如今,我有能力报恩,自然要尽力而为”。

    徐庶很欣赏李贤的这种态度,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就需要有大‘胸’襟,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难以忘怀,哪里还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使君此言大善,城内城外我听说了很多传言,他们都说孔使君对你起了猜忌之心,所以才让太史慈**一军,这种情况下,使君确实应该慎行谨言,不让小人抓住痛脚”

    李贤笑道:“不妨事,谁想说什么且由他说去,嘴长在别人身上,我只要做我自己,问心无愧即可”。

    “使君不怕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说法吗?”

    李贤收敛笑意,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会用手中的刀枪为自己正名reads;!”

    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至,不过徐庶听了却没有任何意外。

    一年多的接触下来,徐庶早就看出了李贤不是什么忠臣良将,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处事方式。

    有时候徐庶也不明白,李贤小小年纪,哪里会冒出那么多的想法,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阅历。

    外头有传言说李贤是像张良那般遇到了仙人传道,所以才开了窍,可徐庶却嗤之以鼻。

    子不语怪‘乱’神,如果说李贤有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指点,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可什么星宿下凡的传言就纯属杜撰臆测了。

    在徐庶看来,孔融徒好虚名,既无雄才大略,又无进退之心,顶多算个守成之君,在这‘乱’世早晚会被人取而代之。

    这北海之地,是天赐之地,与其便宜别人,倒不如‘交’给李贤!

    当然了,这些都是徐庶的心里话,眼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即便是李贤也不可以。

    整理了纷‘乱’的思绪,徐庶又问道:“如果我猜的不错,孔北海一定会把那五千黄巾俘虏‘交’给你处理,不知道使君有什么打算?”

    ‘乱’世人命贱如狗,与其养着一群无用的俘虏凭白耗费粮秣,倒不如把人杀了,多积攒些粮食。

    只可惜,李贤终归不是万人屠白起,做不了坑杀数千俘虏的事情。

    眼下,青州的流民将北海国内的诸多事宜处理的井井有条,这时候,若是让黄巾俘虏横‘插’一杠,只怕会引起流民的极大不满。

    流民跟黄巾早已经是不共戴天之仇,双方人马说什么也不能在一起。

    把俘虏安置到哪里去呢?

    李贤脑子冒出一个想法,他嘴里淡淡地说道:“如果我知道一处盛产铁矿的地方,并且愿意把它敬献出来,先生认为我应该索求何物?”

    自古以来,盐铁都是朝廷禁品,在徐庶的印象中,北海并不产铁,所需铁器都需要从兖州高价购买,如果李贤真的知道一处铁矿的位置,其意义甚至不下于此番大胜黄巾。

    “铁矿是否在北海境内?”

    李贤微微颌首,道:“不错,正在北海国”。

    徐庶吸了一口冷气,半晌之后才听他说道:“你可要考虑清楚,北海国拥有铁矿的消息一旦泄‘露’出去,从此以后这里可就再无安宁之日了”。

    李贤明白徐庶话里的意思,一个铁矿的所有权,完全可以成为战争爆发的理由。

    不过,这正是李贤想要的。

    在孔融不断上升的猜疑之心下,只有不停地征战,不停地厮杀,才能让他放弃所有不成熟的想法,默认李贤手握重权的既成事实。

    为了安置五千名俘虏,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

    李贤深思熟虑一番之后,嘴里道:“我已经决定了,把铁矿上‘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