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糜竺没好气地瞪了糜缳一眼,道:“快说,孔融是知礼之人,绝不会无缘无故要用我们的船,你一定有什么瞒着我”。

    糜缳翻了翻白眼,道:“没错,孔融答应我们,事成之后会把北海郡内的盐货专营权交给我们”。

    “竟有这等事?”

    “那还有假!”

    “也罢,孔融此人极好脸面,这一次要是回绝了他,只怕糜氏在北海的日子就难熬了,嗯,既然是双方各有裨益的事情,那就把船借给他使唤吧”

    糜缳没想到自家兄长这么好说话,他心里准备了很多的说辞,一时之间都没了用武之地,“大兄,你就不问问孔融想做什么?”

    “孔融如果想让我们知道,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不想让我们知道,那么我们还是什么都不要知道的好”

    绕口一般的措辞,让糜缳大为佩服。

    兄妹二人又商议了一番,决定立即抽调船只前往北海郡。

    都昌城内,李贤的兵马休整了两天两夜便再度开拨了。

    临行之前,刘备毛遂自荐,也想跟随李贤出征杀敌,却被孔融好言相劝,稳了下来。

    开玩笑,刘备身上可是有个“皇叔”名头,要是让他知道孔融与黄巾勾连到一处,只怕孔融马上就会身败名裂。

    李贤就不同了,土生土长的介亭人,只要运用妥当了,就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

    这一次大军出征,光是运粮的队伍就在三千人开外。

    当然,孔融与李贤对外封锁消息,只说是诱惑贼寇来攻的手段,其实运送的是“假粮”。

    饶是刘备想破脑袋,也绝不会想到孔融已经与管亥达成了协议。

    第一日,贼寇果然来“攻”。

    李贤设伏,以“假粮”为诱饵,杀的管亥“大败”。

    缴获旗帜、盔甲、金银无数,黄巾溃逃。

    第二日、第三日、第四日,官军一路追击,黄巾“望风而逃”。

    消息传出,天下人震惊,其中都昌百姓都是欢欣鼓舞。

    李贤李游缴麾下不过两千人马,竟能追的两万人马的管亥不战而逃。

    难道李贤真的是当世良将?

    与此同时,李贤是天下星君下凡的消息也散布开来。

    在蒙山,李贤以一千尚能大破张饶一万贼寇,如今在都昌,两千人马追击两万黄巾,按理说也在情理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五日,黄巾已到潍水北岸,这里背靠大海,已是绝境。

    糜氏的海船已经有半数到位,李贤应允的粮秣也有多半抵达。

    踏上船舷,管亥深深吁了口气,这一次灰溜溜的离开,几乎可以说是无奈之下的绝望选择,若是有可能,下一次他要卷土重来。

    北上高句丽,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尝试,有的贼寇想另立山头,逍遥快活。

    这几日的功夫,在管亥的配合下,李贤杀死的贼寇全都是这些桀骜不驯的倒霉鬼。

    第八日,一万八千名黄巾离开了。

    临行之前,管亥拍着李贤的肩膀,道:“之前是我小觑你了,能够捣鼓来这么多大船,这么多粮食,我服你!”

    李贤不动声色:“此去高句丽,渠帅可放手施为,番外化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要渠帅下定决心,区区高句丽,不足挂齿”。

    管亥叹了口气,道:“我真是搞不明白你到底想做什么,你就不怕他日我卷土重来,找你的麻烦?”

    李贤眨了眨眼睛,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如我们打个赌好了”。

    “什么赌?”

    “倘若下一次你兵临城下,我依旧能够打败你,到时候你便要听我号令!”

    管亥深深地盯了李贤一眼,发现对方毫无惧意,他不禁感叹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好!我管亥应下了,他日我若再败于你手,我便奉你为主!”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说罢,管亥与李贤俱是大笑。

第94章 升任县尉() 
五日之后,糜氏船队去而复还,随行的糜家管事稍来管亥的一个口信,说其可以向李贤许诺,两年之内绝不犯中原!

    两年的时间,足够李贤做很多事情了。

    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承诺,李贤彻底松了一口气。

    骨子里,管亥跟周仓都是一类人,他们一言九鼎,重信守诺。

    既然管亥说两年之内不犯中原,那么李贤便可以放宽心,无视高句丽潜在的危险了。

    如今已经是初平二年,董卓迁都长安,天子刘协大赦天下。

    闻言之后,徐庶拉着李贤足足喝了三坛的酒水。

    有了这纸诏书,徐庶便不再是戴罪之身,他可以出仕当官,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回乡探亲了。

    徐庶南下荆州读书养性,未尝没有躲避官府通缉的意思。

    现在好了,天子大赦天下,徐庶恢复了清白身,这等好事,自然要尽情痛饮。

    又过了三日,天子的赏赐也到达了都昌。

    由于董卓把持朝政,天子刘协名存实亡,诏书中对于孔融厘清郡内匪患的赏赐只有寥寥几句。

    没有金银布帛的赏赐,只是加封孔融为虎贲中郎将,对于李贤等人的赏赐更是吝啬的很,让北海相孔融“酌情封赏”。

    黄巾退了,挥兵救援的刘备没有了滞留的理由,在得到孔融丰厚的“仪程”之后,刘关张三兄弟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历史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倘若没有李贤,刘备就是救援北海国,救下孔融的大功臣,可现在由于李贤的横插一杠,救援北海的首功被李贤抢去了,据说介亭兵勇还得到了大量的金银财货,这让心生妒恨的刘备更是恼怒,可却又无可奈何。

    论兵力,如今李贤麾下有兵马三千人,跟刘备的四千人比起来略逊一筹,可若是比起装备的精良程度,精打细算的平原军无论如何是比不过介亭兵勇的。

    论将领,李贤麾下的周仓、胡庸等人也是能战善战的猛将,即便比起关羽、张飞略有失色,可却并不足以完全影响到双方的实力对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客军的刘备无论如何是讨不到便宜的,还不如见好就收,这样才是长远之计。

    打发走了刘备,太史慈向孔融告了个假,他要回乡探母。

    儒家提倡仁孝为先,孔融自然照准,并给予了太史慈丰厚的赏赐。

    不管怎么说,太史慈也算是出色完成了任务,求来了刘备的援军。

    锦上添花的刘备虽然比不得雪中送炭的李贤,可总归伸出了援手,孔融恩怨分明,自然要把这功劳记到太史慈头上。

    刘备、太史慈各有赏赐,此役最大的功臣李贤自然也不能怠慢了。

    孔融考虑再三,决定擢升李贤为夷安县尉。

    县尉俸禄四百石,掌管一县治安,地位仅在县令之下。

    原本孔融想给予李贤更高的职位,可又担心贸然提拔,会揠苗助长,反正李贤这份功劳在这里,日后好生维护、提拔他就是了。

    不过,李贤毕竟是大功臣,孔融在颁布封赏之前决定探探他的口风。

    “维中,此番救援都昌,你功勋卓著,我打算升你为夷安县尉,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比起不入流的吏员游缴,县尉才算是真正踏入了大汉官员的行列。

    李贤原本就没指望做多大的官儿,反正现在的他有了“名声”,又收获了大量的金钱。正是闷身大发财的好机会,倘若风头太盛,容易树大招风,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念及此处,李贤哪有不允的道理?

    “使君厚爱,李贤必定竭力厚报”

    孔融锊须微笑,确定李贤没有任何作伪之色过后,他赞道:“好,不居功自傲,挟恩邀赏,方为人臣,维中呀,你好生去做”。

    李贤慨然应诺。

    “日后若是遇有难处,尽管报来!”

    这就是施之以恩,许之以诺了。

    李贤抱拳作揖,“多谢使君”。

    “嗯,此番诱导管亥离开,糜氏也是功臣,这份盐货专营的契约你拿去交给他们,只要我孔文举在北海国一天,他们就是北海的官商”

    李贤又是一番道谢。

    之前的空口许诺毕竟是不作数的,倘若孔融过河拆桥,李贤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那时候糜氏收拾不了孔融,肯定要迁怒于李贤。

    虽说李贤不怕糜氏的报复,却也不想凭白失却一个援手。

    能够这样两全其美地解决问题,李贤自然喜闻乐见。

    都昌是北海国内最大的城池,眼瞅着就要离开郡城了,从管亥那里置换来的钱货,李贤只交出了三成,剩下来所有的钱货加起来也有一万斤。

    这么一大笔钱货若是运回介亭,只怕马上会引来口伐笔诛。

    思虑一番之后,李贤决定取走一千斤,另外的九千斤全部放到糜氏庄园。

    这么一大笔钱,李贤肯定要跟糜缳说清楚。

    大概得知了李贤的意向之后,糜氏为之一惊。

    若不是寒冬时节,说不定糜缳本人就要赶来相见了,后来在糜竺的坚决反对下,糜缳才采取了飞禽传书的方式告诉李贤,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并向李贤保证,不管他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支取,糜氏都会在十日之内兑现完毕。

    这一次的书信很是正式,上面不但有糜竺的私人印记,甚至还有一个硕大的“糜”字。

    有了这份“收据”,李贤彻底宽心了。

    三日之后,李贤率领麾下兵马南下夷安。

    离开都昌的时候,城内的百姓十里相送,不少人准备了酒肉侯在路旁。

    鲁地百姓最重情义,在他们眼中,仗义来援的李贤是他们都昌百姓的大恩人,如果没有他,郡城早就被破了。

    一个小小的游缴,在寒冬腊月跋涉数百里,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与数倍于己的贼寇周旋厮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别说封给李贤一个县尉,在众人看来,便是封一个都尉都是绰绰有余的。

    如今,大恩人离开郡城,百姓怎能不送?

    打马而行,李贤与徐庶对视一笑,不管怎么说,此番出征,可谓是满载而归。

    文事有徐庶,武事有周仓,一文一武在短时间内都没有明确离开的意思,这让李贤心中窃喜。

    这一套班底,只要用心经营,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介亭兵勇们考虑的事情与李贤不同,出来了这么久,打了这么多胜仗,他们早就想回家看看。

    周仓统领的降卒营与胡七麾下的流民营虽说不是介亭人马,可他们在外漂泊了这么久,也都想找个地方安稳下来。

    据说介亭是李游缴的生长之地,能够去那里瞧瞧,自然是一件美事。

第95章 善意与狠心() 
从介亭北上的时候,李贤与贼寇斗智斗勇,可谓是历尽艰辛,受够了磨难,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可此番从都昌回转,却是功德圆满,“取经归来”,路上没有半分坎坷,连不开眼的蟊贼都没有。

    若不是没出正月,天气依旧有些寒冷,倒是颇有些“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

    不过,天公虽然不作美,可百姓的热情却让李贤一行人感到不虚此行。

    沿途间的百姓听说是厘清匪患、救下孔北海的李贤回来了,纷纷出庄相迎。

    朴实的乡民懂得感恩,是李贤驱赶了贼寇,击溃了管亥,斩杀了张饶,为表谢意,他们拿出家中藏匿的为数不多的粮食试图谢恩,却都被李贤严词拒绝了。

    这些这些百姓的家园被黄巾贼焚烧一空,许多人都缺衣少食,李贤怎么能趁火打劫呢?

    况且,从都昌南下回转,李贤可是带了足够的粮秣。

    临出城之前,李贤就告诉孔融,说怜悯境内百姓为贼寇所害,缺衣少食,想尽绵薄之力。

    李贤不求官,为人又不显摆,很是符合孔融的喜好。

    市井间的流言蜚语孔融也早已经听说了,按理说李贤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给一个县尉确实有些小气了,可等闲人哪里晓得孔融的一番苦心?

    煞费心思却被人误解,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好在李贤不以为意。

    李贤越是如此,孔融越觉得亏欠,不过是想要些粮秣,救济百姓罢了,给!

    孔融经营北海国三年来,积攒了大量的粮食,即便给了管亥五百石,又消耗了几百石,可城内的粮食却足以坚持到秋收季节。

    李贤好不容易开一次口,孔融便大方地给了一百车。

    这么多粮食,仅靠三千名兵勇无论如何是吃不完的,李贤便打算借花献佛,送给沿途间的百姓。

    得了李贤好处的乡民自然感恩戴德,不少人甚至为其供立了生祠。

    当然,也有少数不开眼的青皮无赖妄图诈取粮秣,谋求好处。

    对这些混账,李贤只有一个字,“杀!”

    接连的几场大战下来,介亭的兵勇们早已经脱胎换骨,他们再也不是昔日里没见过的盐丁了,而是久经沙场的老卒。

    不过是宰杀几个泼皮无赖罢了,如屠狗一般!

    就这样,李贤在青皮无赖当中又传出一个“屠子”的名号。

    有人喜爱,自然就有人厌恶,李贤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错,反正他是为自己活的,只要自己觉得快乐,管别人做什么?

    这一日,李贤兵马距离夷安城不过五十里的路程,忽而,有探马来报,说前方出现一大股流民,人数在两千开外。

    流民的出现意味有乱事发生,李贤闻言皱起了眉头,管亥北上高句丽,张饶兵败身亡,这时候还能有谁兴风作浪?

    遇到流民,官军有三种选择,一种是避而不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省的双方麻烦,另外一种就是及时驱散,确保流民威胁不到城池,李贤打算选择第三种,他想吸收一部分,然后救济一部分,倘若流民真的烂泥扶不上墙,那便任他们自生自灭,那时候也就毫无遗憾了。

    骨子里,李贤毕竟是现代人,他做不到视人命如草芥,能够活人性命的事情,他乐意去尝试一番。

    “去把他们的头领喊来,就说我是夷安县尉李贤”

    “喏!”那哨探应诺离去。

    没多久,哨探去而复还,说流民头领拒不相见。

    李贤生出疑心,他身为朝廷官员,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善意,可对方还是拒绝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流民首领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他怕李贤会收拾他。

    堂堂的夷安县尉,阵斩张饶的人物,到头来却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流民头目给拒绝了,这要是让刘备等人知道了,怕是要笑掉大牙。

    李贤还没有发怒,统领背矛士的胡庸就按耐不住跳将了出来,“县尉,给我一炷香的时间,我去把那不识好歹的家伙抓过来”。

    赵亮与胡七对视一眼,都没有与胡庸争抢这份差事,至于周仓,自打与张飞在宴席上对拼过几十个回合过后,他便寡言少语,少有出头争风之举。

    李贤略一沉吟,嘴里道:“也罢,胡庸,你领本部四百人去走一遭,如果流民懂事理,知进退,你就不要为难他们了,可如果他们不知好歹,执意顽抗,你也不用留手,尽数杀了就是”。

    胡庸摩拳擦掌,咧嘴笑道:“您就瞧好吧”。

    能够入选背矛士的军卒,全都是膀大臂圆,力大无穷的家伙,他们身着皮甲,背负五支短矛,手里还擎着一把大刀。

    背矛士重攻轻守,恰与胡庸的性格不谋而合。

    一路行来,队伍平安无事,军卒们都有些憋得很了,此番,自家统领能够争取到这样一个活动筋骨的差事,众人都是跃跃欲试,巴不得与流民好生厮杀一番。

    背矛士上阵厮杀,正兵营的人马在前压阵,胡七的流民营与周仓的降卒营押运粮秣钱货,四营人马各司其职,倒也是秩序井然。

    从都昌到夷安,一百车的粮食还剩下三十车,李贤三千人的队伍也扩充到了三千五百人。

    多出来的五百人,要么是匠工之类的技术性人才,要么就是铁心入伍的青壮。

    要不是李贤一再控制人数,他麾下兵丁的数目还会进一步膨胀。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以李贤目前的身份地位,五百名正兵已经是极限了。

    要是让人知道,李贤麾下的其他几营人马不是辅兵,而是正儿八经的战兵的话,只怕不少人会把眼睛瞪出眶来。

    三千五百人呀,刘备辛苦打拼了这么多年,也不过积攒了四千人马,李贤只不过是混了一年多,就能有这样的实力,已经足以羡煞旁人了。

    官军这边阵势已成,胡庸那边的进展却不顺利。

    得知官军来袭,流民们全部躲入了树林中。

    自古以来,逢林莫入。

    原本打算一展身手的胡庸顿时有一种一拳打在棉絮上的感觉,有心不管不顾杀进树林,却又怕折损太多,被李贤责骂,可就这么待在林外,要是流民跑光了怎么办?

    之前胡庸可是夸下海口的,一炷香的功夫拿下流民头目!

第96章 宁家堡宁毅() 
山林之中,一伙流民正围着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争吵不已。

    “庄主,你可要三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方可是夷安县尉,谁知道他与夷安令是不是一伙的?你这么过去,可就是自投罗网呀”

    有人附和起来:“就是,庄主,为了救援夷安城,我们散尽家财,可贼寇大败之后,那鸟官又是如何对我们的?巧立名目,强取豪夺,要不是我们机灵,怕是连性命都要丢掉了”

    被唤作庄主的男子姓宁,单名一个毅字。

    听到麾下壮丁乱糟糟的建议,宁毅只是叹了口气,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官军人马在几千开外,凭借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的”。

    “庄主,那你也不能过去冒险,不如我到官军那边,对外就说我是庄主!”

    宁毅笑着摇了摇头,道:“宁家庄走到今天,我有很大的责任,这一切便由我来承担”。

    说罢,宁毅话音一转,严厉地说道:“记住,即便我死了,你们也不要与官军起冲突,切记切记!”

    众人不敢不从。

    宁毅麾下的这伙流民消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是李贤救了夷安城,也不知道李贤赶跑了管亥。

    之前夷安令为了篡谋战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