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门紧闭,杨丛义上前叩响门环,叩了许久才有一个妇人近前询问,是谁叫门。
杨丛义如实相告,他是沈缙的朋友,特意从临安来拜访故人。
一声稍候,妇人离去。
不多久,大门打开,沈缙闪出门开,一见是杨丛义,颇为惊喜,急忙将他迎进门去。
三年不见,沈缙憔悴了几分,看起来比东奔西走的杨丛义还要疲惫。
寒暄过后,二人在客厅聊了许久。
沈缙这几年经历比较简单,当年从义乌回临安之后,先是应邀帮江恺督造回易,一直忙到十一月份,直到船队出海,因为他不想错过去年春天的科举,便没有随船出海,在临安专心备考一年,谁知还是落榜,心灰意冷之下,他就回到镇江老家了,如今在家无事,偶尔去私塾教教蒙学幼童。
有些话他没说出口,但杨丛义从厅中陈设和他们杯中茶水,看出了些端倪,猜想他家中如今怕是有些清贫,否则以他太学学子的身份何以去教蒙学幼童?
杨丛义将这几年自己的经历简单叙说了一番,便马上说起回易之事,船队今年冬天出海,现在已经做好准备,就等各地商贾将货物运到泉州装船,北风一来就能出海。
说起回易,沈缙一连问了多个问题,包括船队规模,随行人数,哪支军队护卫,哪些官员随行等,显然很有兴趣。
杨丛义一一相告,而后直言,这次来镇江登门拜访,便是邀他同行,再赴南洋西洋海外诸国。
话音一落,未等沈缙开口,他把一张千两银钞放在桌上,推至对方身前,说当年选将营辛苦将近一年,结果散的太匆忙,这是一点补偿。
沈缙急忙推辞不受,连说使不得。
杨丛义告诉他,交情是交情,虽然说他找他们帮忙,但做的都是朝廷要做的大事,朝廷该给补偿,朝廷给的钱,哪有不收的道理。
几番推让之后,沈缙最终将银钞收在手中。
至于协助回易,远洋出海之事,他还得跟家里人商量一下,稍后给杨丛义答复。
一顿便饭的时间,沈缙便跟家人商议出结果,决定跟随杨丛义出海。
当晚,杨丛义留宿沈府。
第二天一早,两人辞别沈缙家人,匆匆离开镇江府,赶赴临安。
回到回易处,杨丛义、汤鷽、沈缙三人稍一商议,决定兵分三路。
由于回易处已经停止采购货物,汤鷽不用继续留在临安,她可以先一步赶往泉州,提前做好接货准备,走水路,还能顺便将军械押运到明州。
之前出海使用的针盘在宣威军中基本丢失或是损毁,必须再赶制一批,临安有许多能工巧匠,沈缙这些年对技术技巧类的东西研究的不少,技艺高超的工匠也认识一些,所以针盘制造的差事由他负责。
杨丛义还要去找陆游,沈缙都来了,他最好也能找到。
去军器所领取了够五千人打三场仗的军资军械后,立刻在钱塘江边装船,一切准备停当,汤鷽便带领一百水手,将三艘装满军械大船押往明州昌国县。
而杨丛义给沈缙留下一笔经费之后,也很快渡江前往绍兴山阴。
陆家在山阴很出名,没花多少工夫,便轻松找到陆府门前。
陆府不是小门小户,登门拜见,得有拜帖。
杨丛义递上拜帖之后,等了好一会儿,一个陆府管事才出来回复说三公子外出于友相聚,今日不在家中,让他明日再来。
杨丛义也没有脾气,书香门第,豪门大户,即使亮明官身,人家该不理你还是不会理你,何况他要见的还是陆游。
陆游不是在家坐得住的性子,若他天天外出交友,也不能天天来碰运气,于是杨丛义便把提前准备好的一封书信交给那陆府管事,请他代为转交给陆游,并说明日巳时再来拜访。
当天,杨丛义在山阴四处走了走,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在一个十分轻松惬意的环境下,慢慢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丽。
但这种美丽,随着夜幕降临,他关上客栈的窗户,瞬间消失不见。
温柔的水乡,容易让人在享受中迷失,而杨丛义从来不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甚至对享受有些莫名的厌恶。
第二天,巳时,再次登门拜访,下人通报之后,陆游很快出现在大门口。
两人在门口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陆游没邀请杨丛义进入陆府,而是把他带去了一家不远处的茶楼。
不过很快,陆游便给他解释清楚了,原来是陆母不太喜欢生人登门,管得很严,在家里说话不方便。
二人在茶楼相互叙说一番,杨丛义叹息不已。
原来陆游当年从义乌返回临安后,第二年便参加了为恩荫子弟举办的锁厅试,成绩很理想,没能得到朝廷差遣,去年春天去临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榜上无名,如今在家里压力很大,在山阴一众士子中,也是脸上无光。
陆游落榜,杨丛义当然知道原因,只是当年没提前告诫他,现在再说也毫无益处。况且以他读书人的拗性,在科举一事上怎么可能听劝,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士子之间本就不服,定然要争个高低。
杨丛义只能悄悄告诉他,如今朝中奸人当道,考上科举也要跟他们同流合污,才会得到重用,与其如此,不如等等,等朝廷风气改变,再科考入仕不迟,以他的才学,若没有奸人从中作梗,金榜题名并不难。
陆游一听此话,若有所思,而后便问,是不是听到什么流言蜚语?
杨丛义则问他,当年参加锁厅试的人里,有没有一个名叫秦埙的年轻人,此人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
陆游稍稍回想之后,轻轻点头说,这个名字好像有些印象,那人年纪不大,衣着十分华丽,与他攀谈之人很多,在人群中,犹如众星捧月。
杨丛义告诉他,秦桧的儿子秦禧是大学士,负责史书编纂,还兼领很多差事,是当朝副相,秦埙作为宰相的孙子、副相的儿子,去参加锁厅试,不论如何,一定是第一。如果有人才学比他好,把他比下去了,会不会被宰相和副相嫉恨?
第524章 临行准备()
陆家有民间数一数二的私人藏书,陆游天资聪慧,从小又刻苦攻读,才学之高,自然毋庸置疑。
参加锁厅试的都是恩荫之辈,多数没有真才实学,区区一个锁厅试,对陆游来说很容易,但他却榜上无名,这让他不得不认同杨丛义所言的真实性。
若真是因为他当年求官心切,费尽心力参加锁厅试,结果排名在秦埙之上,为秦桧所嫉恨,也不无可能,毕竟宰相和大学士也是要面子的,秦埙不是锁厅试头名,朝廷怎好顺理成章给他授官拔擢?
陆游越想越觉得杨丛义所言有理,之所以在去年科举落榜,定然也是因为秦桧,若他科举榜上有名,而锁厅试无名,那么天子士子就会知道,锁厅试不公正不公平,秦埙的锁厅试名次就有问题,所以他在科举中必须落榜,如此才能省却秦埙的麻烦。
想通这些,陆游顿时精神一振,他求官不得,科举不中,不是他才学不够,而是有奸人从中使坏作梗,让他满腹才学无处可用,要怪便怪朝中奸人当道,堵上了他求取前程的路径。
但随即又低落下来,秦桧贵为宰相,他的儿子是大学士,都是位高权重之辈,若真被他们所嫉恨,有他们在的一天,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参加科举?
眼见陆游情绪起伏不定,杨丛义马上告诉他,秦桧年事已高,之前又经历禁卫刺杀,这几年疾病缠身,恐怕撑不了几年,天下人对秦桧痛恨已久,只是他一直身居高位,一旦身故,秦家将再无翻身之日。
随后,杨丛义劝说陆游,让他静等几年,等秦桧病故,再去求官,或是参加科举,必定成功!
两人在茶楼聊了很久,陆游的情绪渐渐稳定,在那之后,他才问起杨丛义这些年的经历。
他的经历没好什么好说,简单说了说,便说起今年所负责的回易,大致介绍了一番准备情况,而后便邀请陆游同行,不如去广阔的南洋、西洋散散心,说不定等从他从海外回来,临安就传来了好消息。
陆游没去过海外,原本还有些兴趣,但一听说需要差不多两年之久,顿时开始犹豫。
杨丛义很希望陆游同行,但也不会强求,去还是不去,最终还是看他自己的意思。
于是便让他好好考虑,若是决定去,可以在十月中旬之前到泉州找他,那个时间他应该在港口。要是找不到他,就找沈缙,如今他是回易参军,还在临安回易处准备一些必要的物资,十月份也会去泉州。
深聊一番,给陆游留下临安回易处地址后,杨丛义没有在山阴过多停留,当天下午离开山阴,返回临安。
回到临安后,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招募了十多名郎中和身怀医药之术的道人,而后乘船出临安,顺水到达明州昌国。
昌国宣威军营地,经过两个多月军事训练,六千人如今已有几分新军的模样,在到宣威军营地之初他们已经按军队编制分成十二指挥,如今训练有成,四名精武军准备将和宣威军副将,功不可没。
于是杨丛义代表回易处下令,新招募的六千人正式组建为回易护卫军,回易处副使汤鷽为统领,四名准备将擢升为副将各领两指挥,宣威军副将擢升为正将领四指挥,一些行动听回易处指挥。
虽不知护卫军是否是朝廷正规军编制,但五人的职位骤然提升,意味着待遇翻倍,而手下拥有的兵力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顿时大喜,齐声称谢,欣然受命。
随后召集护卫军各指挥领头之人,当众宣布任命,他们的待遇也比普通士兵翻了好几倍,欣喜不已。
六千新人改编为护卫军后,马上开始执行军规,起卧训练、行军扎营,一切参照大宋军队条例执行。
而后开仓分发武器,按正规军要求组织集训。
在此期间,杨丛义去了一趟明州造船厂,大部分海船已经建造完成,只剩最后一批也快建造完毕。
如今已快到九月,南风减弱,海上渐渐吹起北风,明州造船厂三十五艘海船交割,护卫军随即在一百名精武军老兵带领下,开始在船上训练,只操练基本的升降帆和配合尾舵划动长桨转向。
九月初一,护卫军四千人当先乘船坐三十艘海船从昌国营地出发南下,九月十二全员到达泉州港。
泉州已经有不少商贾等待交货,由于不放心本地官府派人看守港口,汤鷽一直未曾同意货物交割,直到护卫军到来,完全将泉州三个外港接手,把港口内的闲杂人员全部驱离,等待多时的商贾才开始货物交割。
第一次回易,交割货物时搬运工请的是本地人,看得再严密,也避免不了小偷小摸,造成的账面损失虽然可以忽略不计,但给账目造成的混乱,却惹来许多麻烦,回易处不光要跟商贾揪扯,内部也是揪扯不清,耗费了大量劳力和精力。
这次港口内再没有外人,一切杂事全部交给护卫军,四千人在三个港口一分,人手便有些捉襟见肘。
精武军驻训在流求,离泉州很近,他们才是真正的回易护卫军,此时开始货物交割,正是他们出动之时。
一道命令随即传往流求精武军驻地。
五天后,一千五百名精武军赶到泉州,分别驻守秀涂港、石湖港和蚶江港,接手港口防务。
至此,护卫军和精武军共计五千五百人,将三个泉州外港完全控制在回易处手中,商贾交割货物的速度骤然提速,一船货原本需要一天才能交割完成,如今只需半天就行。
泉州湾外,陆续赶来的商船在回易处引导下,按货物种类不同,分别在秀涂港、石湖港和蚶江港靠岸停泊,在回易处完全控制下,一切井然有序。
十月初,最后一批护卫军带着三船军资军械到达泉州,六千护卫军全部在泉州汇集,一时之间,有些人满为患之感。
汤鷽先来泉州建立的泉州回易处,是她父亲亲自坐镇,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招募水手、舵手、郎中、道人和各类工匠,一个多月已经招募了不下四百人。
此事有汤父帮忙,杨丛义省了不少心力,他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港口,协助汤鷽管理港口,交割货物。
截至十月中旬,已有将近八百万贯货物交割完毕,船队何时出海,迫在眉睫,而朝廷却没有传来任何命令。
眼见北风越来越强,出海时机已经到来,杨丛义不得不召集汤鷽、沈缙、苏仲、姚昶、郭青等人商议出海之事,让他们早做准备,最迟在腊月初,船队一定要出海。
郭青有负责船队后勤物资供应的经验,九月随护卫军来到泉州之后,马上开始采购船队后勤所需,如今已经采购近半,再去临安、明州一带采购一批,基本就准备完毕。
沈缙任回易参军,代表杨丛义、汤鷽监管精武军和护卫军,处理一应事务。
苏仲、姚昶等精武军除了要护卫港口,还得抽调兵力轮番出海,训练海船、战船队形队列,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们已经有经验,现在只需要一一捡起来。
回易处招募的水手、舵手、郎中、道人、工匠等随船出海,提前适应海上颠簸和生活。
经过商议,交割完毕堆积在港口的货物,从月底开始分批装船,做好随时出海的准备。
将泉州诸事一一议定之后,杨丛义急赴临安,向朝廷汇报回易准备情况,并请朝廷定夺出海吉日。
十一月初,他到达临安,马上找到黄琦,先向他汇报了回易准备情况,言明船队今冬可以出海,各项准备基本完成。
好久没听到回易处的消息,听他这么一说,黄琦大喜,马上回复杨丛义,既然做好准备,朝廷马上就会定下出海吉日,让他好生等消息。
杨丛义代表回易处上书五天后,朝廷的命令送达回易处。
命令中说,杨丛义、汤鷽督造回易有功,对回易之事颇为熟悉,回易船队正副使由他二人分别兼任,不再另外派遣他人,望他二人同心协力,平安归来。
出海吉日,朝廷选定了两个,一个定在十一月二十八,一个定在腊月初六,何时出海,由回易处自定。
朝廷这次如此痛快,让杨丛义大感意外。
直到黄琦悄悄告诉了他一些内情,才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一些事情。
杨丛义从黄琦口中得知,这次回易说是朝廷下令组织的,其实不是,完全是官家内库出资,官家力排众议,一意推行的,关于回易之事,全是官家做主,朝廷一众大臣全都没有插手,也不允许他们过问。
黄琦还告诉他,为此官家一连罢黜好几个反对回易的官员,对回易诸事稍有拖延或不配合的也被调离。
这次回易是官家的意思,而收益也全归内库,官家不允许任何大小官员私自插手回易,更不允许阻扰回易。
这些消息,远远超出杨丛义预料,让他心惊不已,一旦回易失败,不知他和汤鷽将要面对何等残酷的结果。
第525章 预演补漏()
至于为何这次赵构能力排众议,不让任何人沾染回易,黄琦没有细说,想必也有不同寻常的内幕。
善于察言观色的黄琦敏锐的察觉出杨丛义的担心,他马上劝他不要太担心,虽然此次回易压力大,但只要能成,必定可以一飞冲天,出人头地,这是许多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
杨丛义确实有些心惊和担心,但要说害怕退缩,倒是不可能,而黄琦所说的机会,他十分在意,若能通过回易得到赵构信任和重用,确实可能有大好前程。
他是武学出身,因为出身带个“武”字,与文官相比便有十分明显的劣势,同一个官职,若他与一个文官资历相当,朝廷必定选用文官,但若得到赵构信任,情况便会有所不同。
比如殿前司都指挥使杨存中杨大人,就因为赵构对他十分信任,他才能执掌临安军权十几年,贵为国公,而跟他同时代的将帅几乎全部凋零,没有一个能留在临安。
既然此次回易是赵构力主而成,那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一个走入权力中心、影响朝政的机会!
杨丛义向黄琦做出保证,这次一定将船队安然带回来,完成回易,不负皇上所托!
黄琦听后,十分欣慰,他跟杨丛义说这么多,其深意就是让他出海之后将官家交付的回易之事真正放在心里,不要像江恺一样,为一己私利,坏回易大事,既然对方理解了,他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离开临安前,杨丛义请黄琦帮忙调拨五名太医,外加三十名舞娘歌姬,黄琦很快办成。
不但如此,杨丛义临走前,黄琦还给他送来了赵构赐下的国书和圣旨,以方便他代表大宋朝廷通行南洋、西洋诸国。
有此二物在手,回易正使的地位骤然提升,这让杨丛义顿时激动不已,有国书、圣旨,一旦出海,很多事他都可以便宜行事,少了很多麻烦,少了很多顾虑。
收下这两件贵重物品,他脑中马上蹦出一个想法,于是马上请求朝廷赐几份盖印的空白官凭,他告诉黄琦,南洋和西洋有不少汉人,还有上次出海留在南洋没有回来的宋人,若回易船队代表朝廷赐给他们官职,对回易成功定然大有帮助。
黄琦没有立即同意,只说会把他的意思上报,能不能成要看官家的意思,毕竟赏赐官职没有这么随意,赏赐给南洋那些小国的官职,也是他们亲自来面圣进贡之后的事。
在回易处等待两天后,黄琦带来了好消息,十份正七品以下的官凭交到杨丛义手中,他特意强调,赏赐官职要谨慎,赏赐出去多少,回来之后一个不少的要上报朝廷。
杨丛义拿着官凭,道谢称是。
十一月十五日,临安终于无事,杨丛义带上五名太医、三十名舞娘歌姬从钱塘江出发,从水路到达明州,而后换成海船顺风南下,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回到泉州。
密密麻麻的海船停靠在泉州外港,汤鷽、沈缙等人早已做好准备,就等杨丛义从临安带回命令。
回到泉州当天,杨丛义召集汤鷽、沈缙、苏仲、姚昶,以及十月下旬赶来泉州的陆游等人议事,当场宣读了朝廷的任命,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