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安庆军衙如此大力度的支持,杨丛义的招募压力减轻了很多,他们只要等招募消息传到各地,而后立起招募大旗就行。

    在怀宁待了几天,跟怀宁一众官员吃了几次宴,杨丛义便往西去了太湖县。

    太湖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为了修整河道之事,几乎跑遍了全县大小村镇,太湖差不多算是他的故乡,而这里也有他为数不多的熟人,这次来太湖就是为他而来。

    杨丛义悄无声息的出现在郭家门前,匆忙赶来的郭青见到他十分高兴,慌忙将他请进家中。

    当晚一场家宴,杨丛义是毫无争议的贵宾。

    因为杨丛义与郭青不同寻常的关系,郭青作为次子,在家里的地位也骤然提升,宴席上他的座位更是紧挨杨丛义,而另一边坐的是郭父。

    宴席上,杨丛义毫不掩饰的将朝廷再次组建回易之事说与众人听,告诉他们如果想跟回易处做生意,可以直接去临安回易处找汤副使谈,一旦谈成生意,绝对可以赚大钱。

    郭青帮回易处做过事,前两次回易他都参与了,两次下来赚了不少钱,去年原本想等船队回来,他采购一批海外货物运到淮西来卖,谁知船队却出了问题,带回来的货物不多,没有过硬的关系,根本买不到。

    郭家是世代做丝绸布匹生意的,在淮西也有一定的势力,朝廷前两次组织回易,他们不是没有听说,只是觉得不靠谱,把丝绸布匹从太湖运到泉州路途太远,一旦路上出了问题,就血本无归。

    对有一定势力的商贾来说,冒大险赚五成利,远不如安安稳稳的赚两成利舒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只要不出大差错,即使不赚钱,家里的资产也够支撑百年,一旦遇上好机会,几年之内回复元气也很简单。

    郭家的丝绸布匹生意近些年就是这般不死不活,说不上赚钱,但也不至于亏钱,进出基本持平,若冒险一搏,成功了自然好说,要是运气不好失败了,那郭家的生意瞬间完蛋。

    郭父犹豫不决,郭青则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队后勤供给的生意,这门生意虽然劳心劳力,但回易处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细算,就稳赚不赔,还能赚大钱。

    杨丛义知道汤鷽采购货物的压力很大,所以他来到淮西也是想顺便帮她拉一些有实力的商贾,只要商贾愿意冒些风险,把货物从长江运往泉州还是比较方便的。

    在郭青家里住了几天,郭父应杨丛义提议,亲自出面邀请了一些在太湖县有势力的商贾来家里议事,在杨丛义几番解释与劝说下,最终有五个商贾愿意与郭家一起做回易处的生意,而他们六家能提供的货物价值五十余万贯,也不算是小数目。

    杨丛义当场跟他们议定了草案,并给了他们一封书信,要他们每家派一个代表去一趟临安,签订最终的采购契约,至于是要求付现款,还是先赊欠,两年之后回易处支付双倍货款,他们考虑清楚,可以自行决定。

    谈成生意,杨丛义便没在太湖过多停留,很快返回怀宁,开始准备招募之事。

    当然在此期间,他也请官府出面召集过一批颇有势力的商贾,将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劝他们积极参与,然而,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此事并不敢兴趣,因为跟金国做生意不比把货物卖给回易处差,还不用承担太多风险。

    其实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怀宁距离宋金边境并不算远,这些年马匹贸易较以往兴盛不少,交通运输颇为便利。

    多年前,杨丛义与汤鷽一起护送完颜亮返回淮北时去过安丰军,当时那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不知八年过去,如今边境是何模样,是否有所恢复?

    心中一动,便想去边境看看。

    招募还未开始,杨丛义心意一动,便即刻起身,催动快马朝庐州、安丰而去。

    一路上,官道两旁尽是绿油油的庄稼,荒地早已复垦,随处可见田里低头忙碌的农民,安详和睦,欣欣向荣,几乎感受不到边境紧张的气氛,与八年前相比,庐州、安丰更适合百姓生活,休养生息,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但若他们知道五年后金人必定提刀南下,不知他们是现在就离开,是等金人到来,还是另有方法应对。

    金人会不会继续南下,按理说应该很容易猜到,但显然朝廷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因为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几乎没有看到多少军人,就连驻守城池的军队也没有多少,也看不出来他们是精锐,更像是混日子,凑数的。

    穿过庐州、安丰,杨丛义很快达到宋金边境,寿春县城。

    当年他跟汤鷽就是从寿春县境内,将完颜亮送回淮河以北的,那时急着回临安武学,只留宿了一夜,便匆匆离开。

    如今再来寿春,在街上走了一圈,他便感受到了与在庐州时完全不同的氛围,这里的人们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焦虑,对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就是交谈说话,也不会靠的太近。

    与金国一河之隔,这里才是真正的边境!

    可即便如此,寿春驻守的军队也并不多,据说不足两千人,还是外紧内松。

    若朝廷知道完颜亮五年后要催马南下,他们还会如此部署吗?

    杨丛义不在朝廷,不在枢密院,即使知道些什么,以他目前的身份,也无能为力。

    在寿春住了两天,四处走了走,看了看,唯一的意外收获,便是发现八年前当掉汤鷽随身佩剑的那家当铺还在,当年的当票早已丢失,但他还是想试试能不能替汤鷽赎回那把剑。

    当他向掌柜说明缘由,告诉对方是要赎回八年前当掉的一把剑,那掌柜说去找找,以他们的规矩,当期超过五年,即视为原主放弃赎回,当铺就可以随意处理。

    两盏茶后,掌柜将一柄剑放在杨丛义面前,剑鞘已经有些腐朽,剑柄也已发霉,剑身也满是锈迹,看样子是属于保管不善所致。

    杨丛义并没有多找麻烦,当即原价赎回,此剑当年是汤鷽的随身之物,若把它带回去,她应该会很高兴。

    返回怀宁途中,他顺路去看了看安丰和庐州人员招募情况,结果令他很是满意,两队人马已经各自招募了数百人,而各县还陆续有人赶来应募。

    等他返回怀宁,前来应募者已不下百人,官府已经代为安置。

    招募大旗随即立起,一一为应募者登记造册。 富品中文

    

第522章 驻军昌国() 
一个月后,招募期限截止,应募者也逐渐减少,各地停止招募。

    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应募者两天之内纷纷汇集,开始简单的集训。

    而逾期未到,或是临时反悔者,由官府追回发放给他们的安家费,另外还会对他们进行处罚,增加半个月劳役。

    经过三天简单的集训,从各地招募的水手很快往怀宁赶来。

    这次招募不同于招募宣威军,要求有所降低,招募十分顺利。

    仅杨丛义在安庆一地就招募了一千五百余人,就这样,知军大人还觉得有些少了,希望他们再多招募一些,把那些无地可种,没有生计的人统统招走才好。

    黄州、庐州、安丰军、无为军四地,也各自招募了千人左右,五地加起来一共招募了将近六千人。

    招募来的人看似很多,超过预期,但杨丛义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多一千人还是两千人,他们两年下来的花费与整个回易船队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多一两千人出海,对船队来说意义非凡,一能提高上下货效率,二能作为后备军,保护船队安全。

    六千人在怀宁汇合,声势浩大,为避免行军路上的麻烦,杨丛义很早就决定带他们走长江水路,半个月前船只便购买征调完毕,五十余艘江船停泊在江边,船工舵手,待命而行。

    船上的后勤物资准备齐全,稍作整顿之后,六千人一一登船,而后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十天之后,满载水手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停泊在海岸,平底江船在这里换成海船,横渡杭州湾后,全员在明州登岸。

    海上这个季节正吹东南风,走水路南下显然不合适,再加上坐不惯船的六千新人,在长江上早已吃尽了苦头,宁愿凭两条腿走路,也不愿再登上海船。

    明州到泉州三四千里路,带着六千毫无行军经验,又无军纪可言的新人,很难凭借双腿走完全程。

    真要硬走,路上不知要出多少麻烦,杨丛义身上有钱,郭青也一路跟随做后勤供应,吃喝倒是不担心,但掉队之人不可避免,一旦处理不好,怨气发生蔓延,队伍很可能彻底散掉,今年的回易很可能就要泡汤。

    几番权衡之后,杨丛义决定先把六千人全部拉到昌国,让他们就在昌国训练,而后等风向有变,再乘船赶往泉州或流求。

    主意一定,马上找来四名准备将,把登陆昌国的想法说给他们听,要他们时刻注意各部动向,不要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尽量不要用强,暂且以安抚为主,等到了昌国,再开始军队化训练。

    而后,杨丛义只身来到昌国,眼前所见,让他不甚唏嘘。

    往日人声鼎沸的宣威军营地,如今安安静静,空空如也,营房前的海滩上已经长满了荒草,营房也多有破损,整个营地就像被放弃了一般。

    但最终他还是见到了营中的士兵,找来主官将校一问,才知整支宣威军经选将营征调和护卫出海损伤,如今所剩兵将不足四百人,已是名存实亡,朝廷连统制官都没有再派遣,军中主事之人就是一个副将。

    而这仅有的一个副将,还是宣威军旧人,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是火长,广南一战,他升为队长,前次护卫出海,遭逢大难,军中将士所剩无几,朝廷便把他升为副将,暂领残存的宣威军。

    听他红着眼睛讲起过往,杨丛义心里十分难受,宣威军几乎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当年宣威南洋,驰骋广南,力抗李越数十万大军,何等风光,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竟成了这般模样,该怪朝廷,还是该怪他们自己?

    事实已经如此,难以更改,空想过去也毫无意义,做好正事,才是当务之急。

    杨丛义很快收拾好情绪,将他再次督造回易之事告诉宣威军仅存的副将,并告诉他回易处已经从淮西招募了六千人随同出海,人就在明州,但如今季节不合适,不方便乘船南下泉州,想借用宣威军营地,先把他们训练一番。

    话一入耳,不论从官职地位,还是从人情来说,那副将都没有拒绝的余地,马上点头应允,言道营地可以随便用,如果需要,他们搬出营地都行。

    杨丛义自然不会让他们搬出营地,宣威军仅剩的将士都是老兵,而他这次从流求带出来的人只有一队,相比于六千新人,实在少的可怜,若把四百余名宣威军残兵拉进来,借助他们的力量,训练起来应该能大大减轻压力。

    这个想法一说,那副将几乎想都没想,满口答应,口称愿为朝廷效劳。

    宣威军残部加入,对杨丛义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于是马上许诺,一旦将新人练成,回易处必有赏赐。

    副将灰暗的目光再次放出神采,马上召集将士清理营区和校场。

    六千新人很快分批乘船过海,到达昌国宣威军营地,开始了他们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

    新人的训练几乎全权交给了精武军四名准备将和宣威军副将,而后勤供应全部交由郭青负责,在昌国营地培练十天,一切步入正轨之后,杨丛义这才离开昌国。

    先去明州造船厂巡查了一下造船进度,确认工期并无延误后,付了一部分钱款,便匆匆离开明州,由陆路南下泉州。

    预定的交接战船时间已经到了,身在流求的精武军必须赶紧接收战船,开始海上训练。

    六月下旬,杨丛义赶回泉州,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先去了造船厂,询问战船、海船建造进度。

    付款期限延误一个多月,好在第一次支付船厂的资金还算充裕,工期并没有延误,二十艘战船已经如期建造完毕,抛锚在海岸,海船也建好四十多艘,按目前的进度,完全能在约定时间之前全部建造完成。

    杨丛义对这次合作十分满意,立马将造船资金支付了大半,只剩最后一部分尾款,等收尾交割时一次结付。

    回家见了清尘、莲儿和孩子一面,未歇第二晚,杨丛义便乘船赶往海峡对面的流求县。

    精武军训练颇有成效,几个月不见,体力、士气恢复的非常好,在一众将校面前,杨丛义不吝言语嘉奖。

    陆上训练已经恢复,海上训练自然要马上展开,一指挥出过海的将士很快分批乘船渡海,将泉州造船厂的二十艘战船驶回流求,随即开始海上训练。

    海上训练内容,一是升降帆操船,二是旗语交流,三是队形队列训练,这些内容以前在昌国全都练过,要想捡起来也很容易。

    而现在出海,缺的是当初沈缙改良过的针盘,普通针盘携带使用都不是很方便,也不知道沈缙如今身在何处?

    精武军海上训练在近海展开,从基本的升帆操船开始练习,而后是旗语交流,等这两项全部熟练掌握,战船这才远离海岸,操练队形队列,编队护航。

    全军三千人,而船队预计有一百二十余艘船,每艘船上必须要有精武军的旗手,特殊船只上还要有精武军做掌控尾舵,掌控风帆,所以全军至少要有一指挥将士熟练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对一帮大老粗来说还是颇有难度,不过因为之前学过这些东西,再次学习,他们掌握的很快。

    精武军在海上训练,杨丛义出海陪了十天,见一切顺利,便彻底放下心来。

    七月,流求第一季粮食早已收获,精武军的粮仓空出来了不少,于是杨丛义马上通过县衙召集本地地主和富户,再次征购粮食,价钱和之前一样。

    然而这次跟年初不同了,地主和富户的售粮热情降低了很多,打听之后,才知他们是嫌征购价钱太低,年初他们卖的陈粮,而现在家里储存的都是今年和去年的新粮,价钱自然不一样,要是出价太低,听他们的意思倒是宁愿在家放着。

    明知他们有意抬价,杨丛义纵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也没有坚持原价,心平气和的跟他们商量之后,每担粮食征购价钱提高一百文。

    价钱一变,当天便预定了粮食两万多担,而有些人还在持续观望考虑,拿不定主意。

    几天之内,粮食陆续运进精武军粮仓,交割付款。

    预计在精武军离开前,流求第二季水稻也能收获,到时候还能征购一批,少些麻烦。

    够粮之后,杨丛义很快离开流求,返回泉州,拜访了泉州州衙和市舶司,请他们帮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以及道士、郎中。

    在家陪了家人几天,马上乘船北返昌国县宣威军驻地,抽调两队人随他同赴临安。

    几个月没回临安,再回来,回易处的差事已经基本做完,据汤鷽所说,她跟商贾签订的采购契约已达一千四百多万贯,比第一次还多了几百万贯。

    记得第一次督造回易时,他们被不知不觉间采购到的一千多万贯货物吓了一跳,因为他们没有出海的经验,不得不提前结束采购,临时增造海船,但这次不同了,他们早有准备,来多少货收多少货,来者不拒。

第523章 招回参军() 
采购告一阶段的汤鷽终于有时间休息几天,而杨丛义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回到临安他有很多事要做,回易船队出海必须领取一批足够数量的军械装备,这便是他来一百人来临安的目的,精武军统制李阁有病在身,军中无帅,要不要另派统制官,还得朝廷做主,还有精武军编制只有三千人,护卫船队出海力量薄弱,建议将两次护卫远洋回易的宣威军残部调归回易处,继续发挥他们远洋护卫的作用。

    这三件事都要上报朝廷才行,等到有具体回复,不知是什么时候。

    有些事不能贸然上书,跟黄琦商量过后,杨丛义才将事关回易成败之事一一上书朝廷。

    很快,朝廷的回复递到回易处,精武军统制李阁身体抱恙,不能出海,统制职责暂由回易督造正使杨丛义代领,至于宣威军,所剩兵力有限,但护卫经验丰富,同意划归回易处,与精武军一起护卫远洋船队,最后军械装备所请,朝廷指示按需领取。

    三件需要朝廷同意的麻烦事确定下来,杨丛义顿时感觉轻松了一大截。

    接下来再在临安招募几个得力参军、郎中道士,便能领取了军械离开临安。

    然而,参军不是那么好招募的,全城广发告示十天,并没有合适的人才前来应募,随船出海。

    杨丛义最想要的两个参军,一个是沈缙,一个陆游,当年在选将营,他们二人配合的很好,一人主管内务,协调各军,一人负责沟通州府,筹集粮草,将两万多人的选将营打理的井井有条,但如今却不知他二人身在何处。

    几番斟酌之后,参军人选还真是非他二人莫属。

    去年是三年一试的科考之年,不知道他们二人是否金榜题名?

    杨丛义很快去礼部和吏部查探了一番,发现他二人去年并未中榜,也未有任何官职差遣。

    既然没有朝廷差遣,那他二人不是在临安便是回了老家,除此之外应该不会有第三种选择。

    如果他们在临安,回易开始大半年了,他们不会没听说。

    不说陆游,沈缙参与过两次回易督造,朝廷再次回易,他没有不来看看的道理,既然没见他,那么他很可能回了镇江老家,而陆游科举失利,除了回家苦头,也别无他途。

    杨丛义觉得他很有必要去一趟他们的老家,把他们两个拉出来,一同回易出海。

    跟汤鷽简单一说,两人一拍即合,原本汤鷽自告奋勇要去镇江找沈缙,被杨丛义以回易处需要留守直接驳回,所以两个地方他都要去。

    他先是打马去了镇江,好一番周折,最终才找到沈缙的住处。

    那是一个偏远村庄,远离喧嚣的城镇,门头匾额上“沈府”二字已经斑驳失色,多年没有修整,整个院子看得出来,已经有些年头。

    院门紧闭,杨丛义上前叩响门环,叩了许久才有一个妇人近前询问,是谁叫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