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渡河的是什么人,凉山城里没人清楚,虽然就在一里之外,他们也不敢轻易出去,谁知道会不会是敌军耍引蛇出洞之计。
等数千人不紧不慢渡河完毕,在南岸集结后,扬长而去。
杨丛义亲眼看着他们离去,如果他知道那队伍里面有数名李越国重要人物,必会冒险一击,然而等他知道的时候,他们早已回到升龙城。
第二天,杨丛义照例上城巡视。
城外尸体已经开始发臭腐烂,再过三五天就是有机会挖坑填埋,那些尸体也没法搬动,他也是焦虑无比,虽然郎中提前制药,预防蚊虫叮咬,但那不是长久之计,病源不除,那么多死尸,疾病瘟疫迟早爆发。
再坚持几天,若敌军还是不退,实在不行,宣威军就退回桐棉,保住性命再说,逼迫敌军从邕州附近退回郁林,也是不小的胜利,对宣威军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监军,城北发现敌军!”
杨丛义刚刚下城,就有士兵飞速赶来汇报军情。
第329章 大军南撤()
多日不见的敌军终于出现了吗?
是来围困凉山,攻打凉山,还是退兵?
若是来重新包围或攻打凉山,宣威军就将失去撤退的机会,如果敌军退兵,宣威军就还能保全。
之前想得到敌军的消息,现在他们出现了,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丛义忐忑不安的回到城上,抬眼望去,只见北方谷口出现大队敌军,正向凉山城方向而来,看不到队尾,数量无法估计。
看着北方敌军,城上值守的宣威军莫名兴奋,又可以再打一仗了吗?
随着现身的敌军越来越多,各部马上传令,所有士兵立即上城备战。
举弓搭箭的弓箭手依着墙垛,紧盯北方,他们身后一排排士兵持弓蹲地,全军严阵以待,已做好再次阻击敌军的准备。
紧张戒备几刻钟之后,就发现敌军直奔城西方向。
再过片刻,敌军先头部队径直去了渡口,在面向凉山城方向布防,而后一小队敌军迅速渡河,两岸协力用携带来的材料快速搭建简易桥梁。
敌军要撤退!
杨丛义心中狂跳,激动不已!
果然,半个时辰左右,一座桥梁搭成,随后一队敌军小心翼翼尝试渡河。
片刻,他们便顺利到达南岸。
桥梁没有问题,早已聚集在渡口便的敌军马上开始渡河,一队队越桥而过。
过河之后,他们并没有停留,大步向南离去,没有丝毫留恋,没有丝毫停留。
敌军在消失数天后,再次出现在宣威军视野里,却是悄无声息的撤离,这个结果让普通士兵们十分意外,而在杨丛义和众将眼里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全城将士静静的看着敌军撤离,没人叫嚷要冲出去打一仗,因为那队伍实在庞大,他们源源不断从北方谷口出来,渡河之后,又消失在南方。
傍晚,天渐渐黑了,渡口燃起数堆篝火,敌军撤退之势不绝。
在城上站了一天,杨丛义和众将也有些疲乏,但他们也不敢大意的回去休息,李越大军就在城外,若突然转头攻城,必然会给凉山守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之前看到敌军开始撤离,杨丛义和众将很是高兴,但随即便有疑问和担忧涌上心头。
李越大军缺粮食,那是因为他们有数十万张嘴,如果他们在郁林和大南关只留两万精兵,那么只要从李越国到郁林的粮道畅通,两万人坚守大南关和郁林城应当不会有压力。若真如此,宣威军留在凉山城绝对是死路一条。
邕州以西被李越人破坏殆尽,粮草估计早已搜集一空,即使李越人少量兵力占据郁林,短时间内邕州也无力派大军前来驱逐,因此在目前看来,李越人根本没有理由放弃大南关和郁林城,将数十万大军全部撤回大凉山以南。
并且撤回去的军队只要稍作休整,就可以再次支援郁林,而后将是旷日持久的对峙或战争。为这一战筹备多年的李越人,一旦退出大南关,再想进郁林就难了,他们绝不会放弃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
如此想来,即使敌军退兵之事声势浩大,行的却是以退为进之计,为继续攻占广南,他们在大南关和郁林必然会部署精锐兵力。
既然李越人没有理由将大军全部撤出郁林和大南关,就一定会有足够精锐兵力驻留,将落入宣威军手里的凉山城彻底困死,而后轻易收复,将粮道彻底贯通,继而再攻邕州。
凉山城此时被数万尸体包围,只要李越人派出一支军队盯住凉山十天,不让宣威军清理尸体,那么摆在他们面前就只有一条路,从哪儿来回哪去,并且什么也带不走,甚至还要永久留下一些宣威军。
如此一来,什么时候撤离凉山,就成了宣威军必须考虑的问题。
很快,这个问题就成了杨丛义和姚昶、苏仲、袁华等人的问题。
看到敌军大部队撤退时,他们以为此战终于胜了,夺取凉山,逼退李越十万大军,这是多大的功勋啊,封官授职近在眼前,可转眼间,他们就要考虑何时逃离凉山。
逃离凉山,意味着此战他们将一无所获,焦虑与失落顿时在他们心上涌现。
众人聚在城下,相对无言。
想到这一路流血流汗,吃了这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尽是白费,袁华忍不住双眼垂泪。
其他人胸中郁气难舒,也是叹息不止。
李越人败退郁林,宣威军奔波辛苦一场做了无用功,游奕军同样白跑一趟,这场战争得胜的恐怕只有邕州守军吧!
沉默许久之后,杨丛义吐出一口浊气,强颜欢笑道:“都不要垂头丧气,看着跟打了败仗似的。能逼退数十万大军,还能从他们手中逃得性命,你们应该庆幸才是。这一仗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但也不是不能接受,我们来凉山没有打过败仗吧,这三千多宣威军是真正经过战争磨炼的,此战过后,就是跟殿前司禁军相比,我们战力也跟他们相差无几,只要战力强大,会打胜仗,以后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次在凉山打胜仗的经验和经历才是我们来到这里最宝贵的财富,这只是我们打的第一仗,宣威军以后还要继续打下去,难道你们想一次立个大功,封官授爵,回乡养老?”
听完监军这番话,众人心情稍稍变好一些。
眼见如此,杨丛义又笑道:“都打起精神来,敌军驻守郁林也好,战争不结束,宣威军在钦州就有大把立功机会,你们到时候可不要抢。”
苏仲接道:“都别跟我抢,再有大战,第一功我先定了,你们其他人后边排队。”
柳时急道:“苏老二,凭什么你先,我在城西关隘杀的人可不比你少。”
“凭什么,就凭我深入李越腹地拿下了静州城,够不够?”提起静州,苏仲顿时牛气冲天。
“好好好,你厉害,你拿第一功,我拿第二功。”柳时自知跟他比不了,只能让步。
听到这话,袁华不高兴了,立即呛道:“你第二?那我要第几啊?”
“好好好,你们都厉害,我拿第三功总行了吧。”柳时无奈,只得再退一步。
杨丛义见气氛稍微活络起来,便道:“好了,打仗的事情后面再说,什么时候撤离,怎么撤离,才是当务之急,都好好想想,三天之内,我们必须要有结果。撤退之前,不要透露消息,城防更不要松懈。”
众将应是。
随后解散,他们带着监军给的问题各回城门。
城西火光照耀下,敌军队伍流动不息,一队队从渡口桥上走过,进入昏暗的南岸消失不见,篝火燃烧了一夜,敌军撤退持续了一夜,他们在城上整整看了一夜。
直到第二天天明,渡口还有一队队敌军,北方谷口仍有人不停的冒出,这场撤退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在城上蹲了一夜,众人疲意顿生。
天亮了,敌军动向已能看得清楚,于是一半人下城休息,一半继续在城上监视敌军。
这一天,李越人仍然在不停的撤退,没有半刻停留,没有一点声息,他们从谷口出来,默默走到渡口,静静越过桥梁,悄悄消失在南方。
篝火又燃起来了,照亮渡口不曾停歇的撤退队伍。
城上没人知道这种撤退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但士兵都知道敌军被他们打败了,这场巨大的胜利属于他们,敌军撤的越多越好,撤的越久越好,虽然站在城上值守很困很累,可他们愿意多看看敌军败退的身影,对胜利者来说,这点幸苦算什么。
对普通士兵来说,其实仗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不大,可能他们在乎的只有生死,仗打赢了,活下来的机会更大,仗打输了,很大可能就死了,与其说他们喜欢赢,不如说他们喜欢活着更贴切。
在城上品尝胜利的他们并不知道,不久之后他们也要撤退,甚至比敌军更加匆忙,更加仓惶,敌军撤退他们只能看着,而当他们撤退时,敌军却很可能会追赶。
他们是幸运的,不用承受以为是大胜,结果却是白干一场的失落与煎熬,纵使撤退,也只需要依军令行军就是。
敌军撤退在继续,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河边怎么没人了?”
恍惚间,忽然有士兵发现异常,一声惊呼,将城上神游物外的人惊醒。
孤独的篝火下,空无一人,哪还有半点敌军的身影。
“全军戒备!”
一惊之下,弓箭手纷纷举起手里的弓箭对准城外,一旦发现有任何风吹草动,利箭便要脱手而出。
城外听不到半点动静,城上火光顶多只能照亮城外十几丈远,其他区域全都隐藏在黑暗中,令人不安。
“火箭射击!”
守将一声令下,弓箭手们迅速就近点燃火箭,张弓向暗黑中射去。
火箭划过夜空,扎进几十丈外的地面,或是尸体间,不算明亮的火光将城外几十丈区域照亮。
众人看得清楚,地上除了尸体和草灰,别无他物。
第330章 毫无头绪()
敌军撤完了!
士兵们在城上欢呼,他们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但这只是他们的奢望,睡觉是不可能睡觉的,偌大一个城池,又在李越境内,怎么可能不派人值守,况且眼前的敌人是撤了,郁林和大南关不会不留人,一个大意,若被他们偷袭,再想全身而退就难了。
守将开始在城上来回巡视,丝毫没有下城休息的意思。
众人只得强打起精神,一直盯到天明。
一早,四门守将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府衙。
城西渡口,敌军撤退完毕,宣威军也到撤离凉山之时。
“怎么样,你们作何打算?”时间紧迫,杨丛义开门见山。
姚昶道:“监军,我们是不是先派人去大南关方向看看?匆忙撤离,对将士们不好交代。”
“是啊,还是先看看,将士们士气正旺,这个时候突然告诉他们要撤,恐怕他们接受不了。”袁华出言应和。
杨丛义转眼一看,见其他人神色似乎也都是这个意思,顿时便有些为难,瘟疫的厉害,他们不是不知道,但为了这场功勋,他们却要冒险,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即使大南关守军不多,但宣威军也只有三千余人,要防范敌军从城西关隘进犯,根本不可能分兵北上,大南关和郁林城的功勋现在取不到,纵使放弃凉山,全军也不一定能拿下大南关。
昨天杨丛义已经道明缘由,他们还是不愿意就此离开,无非是想由南向北一举攻取大南关,而后逼迫郁林城,与邕州赶来的大宋军队南北夹击,拿下最后一支敌军,但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来到凉山这几场胜利,让他们开始高估自己,低估敌军,宣威军没有他们自己想的那般厉害,而敌军也没有他们想的那么虚弱不堪。
当初一举南下凉山城、大南关和城西关隘,那是敌军毫无防备,守军不光兵力不多,也多是老弱病残,精锐都上前线攻打邕州去了。而今敌军全线撤退,为保住深入大宋的入口,必会在大南关和郁林城顿住精锐,一攻一守,形势大变,宣威军能守城,不一定能攻城,况且还是以区区三千人进攻数万精锐驻守的坚城,完全是以卵击石,非常不明智。
“各位,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想要胜利和功勋,首先得有命。不管大南关和郁林有多少守军,我们都只能在三天之内迅速从城东撤回桐棉,留给凉山城的时间不多了。你们一整天都在城上,闻到的是什么气味,现在坐在府衙里,闻到的又是什么气味?有什么不同吗?没有,没半点不同。城外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蚊虫病菌已经开始滋生,城里汤药有限,用不了多久,疾病就会泛滥,到时候凉山城不会有一个活人。”他们想不通,宣威军便没法安全撤离,杨丛义不得不苦口婆心。
众人心思大同小异,就这么离开他们真的不甘心,敌军大部队已经撤退,拼一拼他们还是有机会的,至于病菌,那些尸体都在城外几十丈远,有两丈多高的城墙,只要不接近,怎么会染上疾病。死人他们见的多了,仗了也打了不少,几乎所有战争都是围绕城池来打,还没听说谁打了胜仗,因为杀的敌人太多,尸体清理不了,害怕染病而放弃城池的。监军是书读多了,危言耸听。
杨丛义见他们不说话,便继续劝导:“你们有谁去过淮北?我们跟金国和议前,那里打了多年,两国至今十年没打仗,可那边依然田地荒芜,早年的良田长出大树,城镇残破荒废,常常十里不见人烟,荒草中随处可见白骨。为什么淮北没人了?大片大片的良田都没人种?一仗下来,到处都是死人,金人劫掠以后,纵马北归,从来不会打扫战场,等数月之后大宋军队收复失地,战死的人已经没法收拾,只能远远撤离,任其腐烂,往往一个地方发生一场大战,如果不打扫战场,病菌泛滥,数十年内人畜都不敢靠近。你们再看看凉山城外的尸山尸墙,闻闻随时随地呼吸到的气味,这地方能住人吗?必须尽快撤离,晚一天,就多一天风险。”
众人沉默许久,才听柳时道:“监军,我们也不是不怕死,就是不甘心,你让我们去大南关看看,若大南关守军超过两千人,我们马上就撤回桐棉,绝不二话。”
“是啊,就让我们去试试,拿不下大南关,我们再走不迟。”众人应和。
说了这么多,还是白说了,杨丛义有些无奈,虽然他可以强令他们撤军,但没有必要。
“那好吧,给你们两天时间,两天之后,全军撤退。大南关你们自己去看,城西关隘是什么情况,你们最好也派人去看看。姚昶、章岱两营宣威军和亲卫营留守凉山城,其他人随你们调动,如果兵力损伤超过三成,军法从事!”杨丛义最终还是选择让步。
“是!”众将接令。
姚昶、章岱接管凉山城防,苏仲、袁华和柳时迅速整队他们的队伍,出城打探敌情。
城外尸体开始腐烂,宣威军退出凉山已经是定局,至于如何撤离,是不是要带上凉山百姓一起,还需要考虑,毕竟要将两三万人带出凉山城问题实在太多。
这么多人出城之后如何管理?妇孺老人为数不少,他们怎么翻越崇山峻岭?一路吃喝拉撒睡谁来负责?到了钦州,安置在何处?
如果把普通百姓都带走,问题实在太多,不是他一个就可以解决的,如果不带走,让他们留在凉山城,等待他们的只有瘟疫。说到底他们都是普通百姓,这场战争跟他们没有关系,况且在他们心里并没有国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只要能活着,不管谁来管理他们都可以接受,同样的只要能活着,去哪也都应该一样才是。
宣威军出城打探敌情,准备攻取大南关,杨丛义在城内清点粮仓和军械库,组织青壮挨家挨户统计人口。
粮仓里的粮食还有不少,撤退的时候宣威军带不走,如果都分到百姓手里,杨丛义相信他们肯定有把法把粮食都弄走。
还有数不清的军械,宣威军也带不走,撤退时只能一把火烧掉。
城中百姓积攒的财富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也不能带走,最后都要烧掉,他们可以撤退,但凉山要是一座空城,不然后面的仗实在不好打。
敌军撤退的消息传遍全城,百姓生活如旧,出城上街依然是少数,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宣威军将要撤退,反而一切行动都预示着宣威军接下来似乎又要大打一场,每个协助守城的凉山青壮,甚至还提前收到承诺过的十五斤口粮。
出城探查敌情,清点粮仓、军械库,统计户数和人口,所有行动都在给人以暗示,凉山城在准备打仗!
府衙里,杨丛义正与亲卫营士兵一起清点财物,这些财物都是从凉山官员家里搜剿出来的,数目不小,府衙库房私房也藏有大量财富。
所有财物一一登记在册,然后装箱上锁贴上封条,这都是宣威军的缴获,等大战结束,一部分赏赐将士,一部分充当军资。
等到了晚上,该统计的都已经统计清楚,账册交到杨丛义手中。
粮仓里的粮食还有一万两千三百七十多担,军械无数,未做统计,凉山百姓三千三百六十多户,人口两万四千七百九十多,其中老弱妇孺占了大半。
他们自己统计出来的户口跟府衙户册有所差异,人口相差三千多人。
杨丛义拿着账册,提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如果这些人要全部带走,粮食也全部带走,怎么分队,怎么分组,宣威军是否要参与其中,他需要仔细推敲斟酌。
只要李越人在大南关和郁林留下超过一万五千精兵,别说宣威军拿他们没办法,就是防御邕州的大宋军队前来,恐怕也难以拿下这两个地方。
宣威军退出凉山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苏仲、袁华等人难以接受就这么突然退去,他们想拼一次,搏一搏,或是需要找一个撤退的理由。
退回桐棉对杨丛义说来虽然也难以接受,但游奕军从郁林全身而退,就已经将宣威军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丢掉郁林,凉山也绝对不可守。
郁林已失,宣威军必须要撤,杨丛义根本不需要找理由,保全性命,这四字对所有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