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驭大明-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王无疑是继承皇位的首选之人,兄终弟及也算惯例,可与文官集团斗了多年的天启皇帝担心朱由检无法威服众臣,进而善加利用朝堂上愈演愈烈的党争。

    按照朝廷的定制,只有太子才能接受君王之道的教导,其余皇子皆不得接触,否则这就是大逆不道的僭越之举,即便是不死也会被贬为平民,皇权的威严可是不容触碰的。

    可福王是一个另类,由于他自幼受到万历皇帝的宠爱,因此与身为太子的泰昌皇帝一起学习治国理政之术,而且与天启皇帝一样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耳提面命的教导,自然懂得驭下之道。

    信王则不同,他生下来就是皇子,故而无法像天启皇帝那样接触到治国理政的学识,如果其继位的话肯定会受到朝臣的掣肘。

    大明现在内忧外患,天启皇帝好不容易树立了无上君威控制了朝廷的局势,一旦他驾崩那么朝局势必要乱上一阵子。

    年轻的信王很显然无法掌控朝局,需要时日的磨砺他才能真正成熟起来,而福王则能很好地驾驭朝中的局势,进而使得大明朝局平稳过渡。

    虽然相对于信王而言福王更适合坐上龙椅,但信王毕竟是天启皇帝的弟弟,以李宏宇对天启皇帝的了解,天启皇帝最后肯定会选信王,以确保王位属于泰昌皇帝的血脉。

    其实,如果大明风调雨顺,四海升平,那么天启皇帝绝对不会考虑福王,可现在大明内有百姓造反,外有后金侵扰,这就使得天启皇帝不得不慎重决定继承人的人选。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以泰昌皇帝的胜利而告终,天启皇帝如果把皇位交给福王,那么如何对得起九泉之下的泰昌皇帝,当年他可差一点就被这件事情给逼疯了。

    福王之所以会被外界看好,是因为郑氏太皇太后依然健在,与朝中一些大臣尤其勋贵之间有着不少交情,而朱由检的母亲早已去世,这使得朱由检在朝堂上没有一点儿根基,

    因此,如果朝中的文官尤其是勋贵不站出来支持福王,这就使得朱由检变得非常被动。

    当年福王夺嫡失败是因为泰昌皇帝有着正统的身份,如今天启皇帝无后,按惯例应该兄终弟及,可从巩固朝政的角度来看的话福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有利于大明的平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天启皇帝的求医圣旨张贴后,久居深宫的郑氏太皇太后已经开始与朝中的文武官员接触,其用意不言而明,希望给福王造势。

    郑氏太皇太后沉寂了这么些年,如果再度有了冲击皇位的机会,她自然不会放过了。

    说到底,信王朱由检只是天启皇帝的兄弟而已,兄终弟及只不过是一个特殊时期的惯例,并没有写入大明的祖制,而且也不能写入祖制以免引发混乱。

    之所以说会引发混乱,是因为这样一来会对“立嫡立长”的祖制造成严重冲击,进而引发皇子之间对帝位的争夺,使得朝堂上的百官卷入其中,争斗不断。

    为了确保大明的正统秩序,“兄终弟及”这种非常特殊的情形自然不会写入祖制,以免皇室之间刀戈纷起。

    按照“兄终弟及”的做法,皇帝的所有兄弟都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只要把皇帝以及皇帝的子嗣杀光之后就能取而代之,势必形成腥风血雨。

    这就给了福王一个莫大的机会,他当年败给泰昌皇帝就是栽在了“正统”二字上,而现在则没有了这个顾忌。

    最好……最好是天启皇帝临死前没有立下传位给信王朱由检的诏书,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就要由李太后和郑氏太皇太后来决断,百官在法理上没有介入的资格。

    当然了,为了朝局的稳定李太后和郑氏太皇太后肯定会征求朝中重臣的意见,以期得到其支持。

    “唉,山雨欲来风满楼!”

    得知了李宏宇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后,赵欣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幽幽地说道,天启皇帝这次出事实在是太过突然使得京城的局势骤然紧张,错综迷离。

    “太皇太后和太后之间看来要爆发一场宫斗,这些天肯定会有人来烦你。”

    李宏宇伸手把赵欣拉进了怀里,不无无奈地说道,“不知皇上何时会下旨,圣旨不出京城难宁呀!”

    如果过朱由检在皇宫里有什么可以依仗的助力,那就是曾经对他和天启皇帝有过养育之恩的李太后了,很显然李太后在这种时刻肯定会支持朱由检,以守住泰昌皇帝这一支的皇位。

    “皇上毕竟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此不会轻易下达这样的诏书。”赵欣微微一笑,向李宏宇说道,“相公,你与太皇太后和太后都有不错的交情,这次恐怕要左右为难了。”

    “相公不为难,皇上选谁相公就支持谁。”李宏宇闻言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他倒不觉得自己会在此事上为难,恐怕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都不会来找他。

    自从踏入仕途起,李宏宇就一直以皇权为最高效忠目标,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当年之所以能荣登后位正是李宏宇的支持,毕竟这是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的遗诏他自然要遵守。

    正是因为这样,李宏宇才得以荣宠不衰,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也不会在皇位继承人一事上前来找他。

    因为两人很清楚李宏宇以天启皇帝马首是瞻,只要天启皇帝下了圣旨那么他肯定支持天启皇帝所选之人登基。

    不过,要是天启皇帝没有留下传位的圣旨,那么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就会对李宏宇进行争夺,按照大明的规制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在新皇人选上都有发言权,李宏宇无论支持谁都是忠于皇权。

    而只要取得李宏宇的支持,那么意味着帝位已经稳妥,先不说关外的明军将领都是他的部下,京城的京军和亲军也跟他有着深厚的渊源,至于最为精锐的禁军更是由他一手打造的。

    天启皇帝为了掌控京城的局势,遇刺后不久就调了不少禁军进入皇城护卫,相对于京军和亲军他更相信由其亲自下诏设立的禁军,禁军的各级将领平常可没少得到赏赐。

    与亲军和京军相比,禁军也确实争气,石门山之战就是以禁军为主打的,其战斗力和士气远胜亲军和京军。

    所以有禁军守护皇城天启皇帝非常安心,他已经把禁军的调动权交给了皇后张嫣,只要李宏宇不从中作梗那么禁军将以张嫣马首是瞻,他相信李宏宇不会背叛他,否则李宏宇一世忠名将化为泡影。

    这个时候,天启皇帝在所有的亲人中最为信任的就是皇后张嫣了,夫妻本为一体,张嫣肯定会执行他的遗诏。

    目前的这个局势中张嫣的处境无疑最为尴尬了,她虽然贵为皇后但却在新帝继承人一事上没有发言权,毕竟天下间皇帝最大,就算她是皇后也无法干涉继承人的人选。

    郑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之所以可以决定未来皇位的继承人,是因为大明以孝为先,一旦天启皇帝没有留下继承人,那么自然由两位身份尊贵的长辈来决定大明天子的人选。

    “老爷,锦衣卫的人来了,说有要事要向老爷禀报。”

    就在李宏宇和赵欣举止亲昵地谈论着京城局势的时候,一名丫鬟进门来躬身禀报道,对屋子里的一幕视若无睹,好像已经习以为常,能在这里伺候的丫鬟自然知道赵欣的身份。

    “锦衣卫?”

    坐在李宏宇腿上的赵欣闻言连忙下来,柳眉微微一蹙后向李宏宇说道,“相公,看来锦衣卫查到了行刺皇上的重要线索。”

    锦衣卫现在跟李宏宇的交集就是彻查天启皇帝遇刺一案,对方既然深夜来访那么肯定有了重大的突破。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等赵欣帮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后快步走出了房门,希望这次能得到一个好消息,尽快了结这次行刺案。

第八百二十二章 自知之明

    “少傅大人!”客厅里,那名魁梧锦衣卫千户端坐在椅子上,见李宏宇进来连忙站起来躬身相迎。

    “宋千户,有何消息?”李宏宇在上首处的座椅落座后向魁梧锦衣卫千户向下压了一下手,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少傅大人,王三刚才想起了一件事情,他有一次去酒馆找郑大虎时遇见了两个人从后院离开,郑大虎说他们是外地来的客商向其打探京城的商机,因为这种事情时常发生所以他也就没往心里去。”

    宋千户侧着身子面向李宏宇坐着,恭声禀报道,“如今想起来事情有些蹊跷,如果是客商的话通常在前院问话不会到后院,他记得那两个人好像是真定府西边一带的口音。”

    “真定府?”李宏宇闻言眼前顿时亮了一下,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几天来宋千户已经把郑大虎在京城的关系查了一个底儿掉,可没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王三提供的这个情报单独来看没什么,可如果放到整体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李宏宇相信,郑大虎如果是幕后主使的话肯定不会逃得太远,他走得越远就越容易暴露行踪,因为古代乡镇里的陌生人可是非常引人瞩目,单单口音就会使得其很难隐藏行迹。

    郑大虎很显然是个聪明人,绝对不会跑太远,更何况他还要确定天启皇帝的伤势,而真定府的距离不近也不远,正好可以用来藏身。

    “少傅大人,是否查那两个真定人的底细?”宋千户见李宏宇好像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因此沉声请示道。

    “查,尽快查出他们的来历!”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神色严肃地说道,即便郑大虎没有藏在真定府那么那两个人也肯定知道郑大虎的一些**。

    宋千户向李宏宇一躬身,抬步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安排手下天一亮就去查找那两名真定府人氏的来历。

    与此同时,司礼监。

    “魏总管,这是太皇太后送给你的玉佛。”

    一间厢房里,一名中年宦官掀开了桌上盖着的一块红布,指着红布下面的一尊周身碧绿的玉佛笑着向一旁的魏忠贤说道,“这玉佛是上等的碧玉雕刻而成,又经高僧开光,是个吉祥的物件。”

    “好玉!”魏忠贤打量了一眼那尊惟妙惟肖的玉佛,满意地点了点头,从玉的品相上来看难得一见,属于不折不扣的上乘之选。

    “魏总管,太皇太后对你可是赞赏有加,如果不是魏总管冲锋陷阵的话,皇上现在可还被那些臣子们掣肘着。”见魏忠贤喜欢那尊玉佛,那名中年宦官不动声色地笑着说道。

    “太皇太后过奖了,本总管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已。”魏忠贤的双目不由得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笑了笑后说道。

    “总管,听说东林党的人跟信王殿下走得非常近,很容易受到那伙沽名钓誉家伙的蒙骗,总管不可不防呀!”

    中年宦官闻言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然后语峰一转,忧心忡忡地说道。

    魏忠贤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天启皇帝给朱由检找了一些学识渊博的官员作为老师,分别来自齐楚浙党和东林党。

    或许是东林党为人处事的理念打动了朱由检,这使得朱由检跟东林党的老师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起来。

    本来,没人会在意这件事情,朱由检只是个亲王,不仅不能干预朝政而且还要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

    可天启皇帝一出事,朱由检的位子就变得微妙了起来,很有可能成为大明下一任的天子,这对魏忠贤和原齐楚浙等派系的官员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朱由检只有十五六岁,虽然有了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却无法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这就使得他非常容易被人蒙骗。

    一旦朱由检相信了东林党的人,那么东林党将像泰昌朝那样再度崛起,届时魏忠贤和原齐楚浙等派系的官员可就要倒了大霉。

    “本总管有些乏了,先回去歇息,这尊玉佛就却之不恭了。”

    魏忠贤知道太皇太后这是在试探他,不过现在局势未明他岂会轻易表明态度,故而在那名中年宦官的注视下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后说道。

    “总管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千万要注意身体,咱们内廷还需要总管大人坐镇。”中年宦官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的神色,随后笑着向魏忠贤拱手说道,“杂家不叨扰了,告辞。”

    “来人,送送杜总管。”魏忠贤见状拱手回礼,沉声吩咐道。

    中年宦官是慈宁宫总管杜庆,奉郑氏太皇太后前来司礼监给魏忠贤和掌印太监王体乾送礼,想要取得二人的支持。

    与朱由检相比,福王更懂得魏忠贤和王体乾等宦官的价值,故而登基后将继续重用他们。

    归根结底,君权和臣权的博弈是大明官场上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矛盾,毕竟皇帝的精力有限无法孤身对抗朝堂上的众臣,因此需要内侍来制衡外臣。

    而朱由检则不同,如果他把魏忠贤和王体乾视为为非作歹、意欲不轨的奸人,那么他登基后肯定会除了这些内侍。

    “爹,儿子听说杜庆给掌印的王公公和御马监的陈公公都送去了一份厚礼,看来太皇太后对咱们内廷颇为重视。

    等杜庆走后,一名宦官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递给魏忠贤后笑道,“儿子觉得杜庆言之有理,信王殿下跟东林党的人走得太近,倘若登基恐怕会对爹不利。”

    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一样,内廷的宦官中也是派系众多,为了自保不仅底层的内侍就在中高级的宦官也会拜在大宦官门下,以“儿子”自居。

    在李宏宇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恶趣味,宦官净身后已经失去了繁衍后代的能力,自然不可能有子嗣,但偏偏喜欢别人喊他们“爹”。

    这名宦官就是魏忠贤干儿子中的一个,他在魏忠贤面前是儿子,但在别的宦官面前又成为了“爹”,这就是内廷宦官们的生存现状。

    “猴崽子,这种事情以后不能再说了,犯忌讳。”

    魏忠贤品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咱们是皇上的奴才,全心全意伺候皇上即可,其余的事情轮不到咱们操心,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这皇宫中活得更长久。”

    “爹教训的是,儿子失言了。”那名宦官连忙躬身陪着笑脸,他知道魏忠贤行事谨慎,不愿意掺和皇位继承的事情。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次的事情可是事关魏忠贤的生死,魏忠贤一倒的话他们这些魏忠贤的干儿子也要跟着倒霉,所以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魏忠贤早作准备,谋取一条后路。

    “猴崽子,你的那点儿小心思爹一清二楚,咱们是与外臣不同,是皇家的奴仆,哪有奴仆干涉主子事务的,这样一来主子还会护着你吗?”

    魏忠贤知道那名宦官是担心天启皇帝驾崩后他们会失势,因此沉吟了一下后冷笑着说道,“王安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以为可以借着外臣来向皇上施压,殊不知已经是自寻死路,皇上岂能容一个奴才骑到头上!”

    一手策划了移宫案的王安是天启皇帝最为痛恨的人,要知道王安可是皇家的奴才,应该时时维护皇家的利益,可他却勾结外臣欺凌幼主,实在是应该千刀万剐。

    如果不是天启皇帝看在王安以前尽心尽力伺候过泰昌皇帝的份儿上,王安肯定会被凌迟处死,而不是被赶去给泰昌皇帝守墓,结果死于非命。

    “爹,那咱们就眼睁睁地坐视信王夺得皇位?”那名宦官自然清楚魏忠贤所说的道理,可他还是有些不甘心,没人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势,否则他们将失去所有,届时将生不如死。

    “猴崽子,爹问你,如果皇上要传位给信王,你说有谁能够阻止?”魏忠贤看出了他的心思,一边品着茶一边慢悠悠地问道。

    那名宦官闻言嘴唇蠕动了一下,最终没能说出话来,脸上浮现出黯然的神色,虽然天启皇帝病重但内有皇后张嫣外有少傅李宏宇,依然牢牢地掌控着朝局,而张嫣和李宏宇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天启皇帝。

    别看魏忠贤近些年来权势日益扩张,但那是因为天启皇帝站在他的背后,如果没有天启皇帝撑腰的话朝中的文武百官又会有几个人怕他?届时他连锦衣卫和东厂都无法指挥,锦衣卫和东厂忠于的是皇权而不是魏忠贤。

    魏忠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决定静观其变,只要他忠于皇权那么天启皇帝绝对会给他铺好后路。

    这也是魏忠贤为何能被天启皇帝重用的原因,天启皇帝需要的是一个忠心不二执行他意志的奴才,而魏忠贤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魏忠贤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着自知之明,知道以他的身份根本没资格掺和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否则王安就是前车之鉴。

    至于后世那些说魏忠贤想要做皇帝以及扶持傀儡皇帝的传言都是无稽之谈,他不过是依附皇权的一名宦官而已,天启皇帝手里的棋子,一旦离开天启皇帝将什么都不是,人走茶凉就是他最贴切的写照。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魏忠贤在崇祯皇帝继位后很快就失势,没有给崇祯皇帝制造一丁点儿的麻烦,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无论东厂还是锦衣卫忠于的都是大明天子而不是魏忠贤这个阉人。

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局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像魏忠贤那样有自知之明,面对权力的诱惑有些人自然难以把持。

    在张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的拉拢下,京城的内侍顿时分成了三个阵营,一个阵营支持朱由检,一个阵营支持福王,剩下的那些人则像魏忠贤那样保持中立。

    魏忠贤之所以静观其变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廷三大宦官位高权重,深受天启皇帝的恩宠,可谓是天启皇帝的心腹之人。

    因此,一旦魏忠贤三人在天启皇帝病危之际改换门庭,那么在别人眼中就成为唯利是图、不忠不义的小人,就算是信王或者福王登基也不会重用这种反复无常之徒。

    所以现在魏忠贤最佳的选择就是按兵不动,等待天启皇帝的圣意,支持天启皇帝所选的皇位继承人,这才是上上之选。

    由于张氏太皇太后和李太后都没有在皇位继承一事上来找李宏宇,这使得李宏宇倒也清闲自在。

    根据王三提供的线索,宋千户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前去查那两个真定府人氏的线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