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梯车来。第二波军士立即齐心协力,用推杆又把官军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云梯车给推翻在地,又砸死官军一百多人。

    袁绍眼睁睁地看着被他寄予希望的云梯车一个接一个地轰然倒下,暴走了!

第四百八十四章 再次受挫() 
官军没有办法,又只能准备再立起云梯车来。但袁绍这时候还不像位高权重后那样蠢笨而优柔寡断,他知道不解决云梯车总会被推翻的问题,官军再怎么立起云梯车来,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白白浪费兵力。冲城车也无人敢靠近,因为文聘集中了所有的巨石,都倾泻到冲城车之左右,谁敢靠近,就难逃被砸死的厄运。见撞击关门不成,搭设云梯也不成,袁绍知道,他今天又败了一阵。鸣金声再次响彻云霄,官军听闻后,皆是如释重负,也不敢再把云梯车和冲城车收回,便仓皇地如云退下。充满喜悦的喝彩声,响彻大散关之上。文聘看着官军垂头丧气、丢盔弃甲地退走,如潮涨潮落一样。在官军退后时,将一地的尸体露了出来。口中呼出了一口气,感叹终于将官军疯狂的进攻粉碎了,太过不容易。

    东汉末年的人,都十分尚武,不像宋人软弱无力。奉命攻击大散关的袁绍部官军,虽都是州郡兵,没什么实战能力,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但也是如狼虎般精进。可惜,他们是官军。文聘感叹道。原本他们并不希望与西凉军对敌,是朝廷把他们推上了战场,让他们如飞蛾扑火一样地来进攻战力强劲的西凉军。而西凉军为了捍卫西州三州之地,也不得不与州郡兵杀个你死我活。文聘只是期盼,刘范能快些打败盘踞陈仓城的皇甫嵩部,使袁绍部没有依靠,只能被打败。这样,大散关的压力一朝烟消云散,州郡兵也能少些伤亡。

    袁绍回到了营寨中,又点清人数,今日又阵亡了五千多人。想起云梯车容易被推倒的弊病,才导致了今天伤亡惨重而无功而返的后果,袁绍气不打一处来,命工匠在云梯的顶端加上铁钩。当云梯车搭设在关墙上时,铁钩就紧紧地勾住关墙,让西凉军无法再轻而易举地把云梯推翻。文聘则是派出军士拆分了袁绍留下的云梯车和冲城车,分解成滚木,也好废物利用,用以守关。另外,文聘派人将战场上的箭都收集回来。守关的重中之重,就是放箭。

    第二天,改良了云梯车的袁绍,再次率军出营,派官军用新的云梯车猛攻大散关。一切的开头,都和昨天的情形一样。重重叠叠的盾牌之下官军,丝毫引不起西凉军的弓箭手的兴趣。官军又轻轻松松地将云梯车和冲城车推到了关墙上,云梯车一搭设在关墙上,就立即紧紧地勾住了关墙。西凉军傻眼了!文聘感叹,袁绍还真是厉害!云梯车不能毁掉,文聘也只能无可奈何。官军士卒纷纷咬着刀背,攀爬云梯。但官军总不能攀爬云梯时还举着盾牌。这时,大散关旁两个箭楼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云梯车都搭设在两个箭楼之间的大散关上,文聘就命两个箭楼不再朝关下的官军士卒放箭,而是瞄准正在嘴里咬着刀,攀爬云梯的官军士兵。

    还没等官军士兵爬到大散关上,就被来自箭楼的箭射中,掉下云梯来。袁绍愕然。官军士兵不甘心,又攀爬云梯,再次被箭楼上的弓箭手射下。云梯车本就是一副带着车轮的梯子,梯子能有多宽,又能容纳多少人同时攀爬?大散关又十分险要狭窄,能容纳多少云梯车同时搭设?所以,官军士卒总是还没爬上关来,就首先被箭射中。

    两个箭楼的弓箭手负责解决云梯车上的官军士兵,而大散关上的西凉军则是专心致志地对付使用冲城车撞击关门的官军士兵。袁绍投入了重兵,专攻关门。人数一多,西凉军就自然疲于应付。西凉军不停不歇地往下抛掷巨石、滚木,倾斜金汁。但官军实在是太多,杀伤了一批,又自动补上来一批,源源不断。关门遭到了撞锤猛烈的撞击,发出轰响。文聘的替换策略,这才大放异彩。官军的攻击源源不断,西凉军也是源源不断。文聘又替换下一波人马,另一波人马吃饱喝足,很快就掌控了局势,抛下的巨石滚木,遏制住了官军的进攻,撞击声也越来越小。随着时间推移,官军的进攻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午时三刻。但官军仍然没有撞破关门。在另一边,官军依旧没能登上关墙之上,就在攀爬的途中被射下来。弓箭手只需要射中云梯上爬的最高的一个士兵,将之射落,就能将其下的官军士兵砸下云梯,摔得粉身碎骨。眼看过去了半天时间,官军不能取得进展。官军士卒身体逐渐吃不消了,而西凉军却总是一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样子,从来没有疲惫过。要是再这么下去,官军的死伤又会更加惨重。于是,鸣金声再次响声。官军又丢弃了云梯车和冲城车,如退潮一样的退走。

    回到大营中的袁绍,痛定思痛,认识到是大散关左右两旁两个箭楼太过厉害。箭楼居高临下,就算官军登上了关墙也能射杀;箭楼的火力左右交叉,可一同支援大散关;箭楼还能为大散关省去不少兵力,文聘就可以将主力投入到打击冲城车来,故而冲城车受到攻击太多,无法全力撞击关门。这才是问题所在!袁绍心想。所以克敌制胜的关键就在于,要先把那两个碍事的箭楼想方设法给破坏掉。这样,大散关失去了两个强援,孤立无援,面对官军猛烈的攻势,就会力不从心,分身乏术了。

    但说得轻巧,怎么破坏掉箭楼倒是个难题。这个难题难不倒袁绍。袁绍想到了在箭楼之下挖掘地道,等挖到了箭楼之下,不忙着将之摧倒,而是先在箭楼之下的地道中插上木桩子,用木桩子支撑箭楼。然后再把箭楼下的泥土挖得一干二净,留出足够的空间。最后一步,就是在地道之中燃烧大火。等大火将支撑着箭楼的木桩子烧断,箭楼就会轰然倒塌。如此,箭楼算是毁了!

第四百八十五章 遁地之术() 
袁绍真是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认为曹操也不如他。曹操虽然给朝廷献上了十军会攻的大战略,但却仍需要皇甫嵩领导盟军,来为他实践,曹操还不能自己独立完成。况且刘范不知用了谁的计谋,竟然很快就解决了南北两线夹击西凉的危险,还在街亭与陈仓之间,多次击败皇甫嵩。可见曹操实战能力十分浅薄,只会纸上谈兵。而他袁绍可就不同了,面对西凉守将文聘对大散关的重重布置,他总是能在失败之后,想到与之相应的反制方法。尤其是遁地摧毁箭楼之策,更是绝妙。就算不能摧毁箭楼,也可以顺势挖到大散关之后。到时西凉军只顾着在关上防御官军的进攻,无暇顾及关后。官军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地道中一涌而出,偷袭正在守关的西凉军,定能一举拿下大散关。等拿下了大散关,袁绍军*长驱直入,富饶的西凉三州,就都暴露在袁绍的铁蹄之下。届时,荡覆刘范、收复失地的首功就是他的了!

    事不宜迟,袁绍决心不等到第二天再挖掘地道,今夜就开始行动。晚上也更加隐蔽,不会轻易被文聘发现。袁绍命五万大军在晚上就在官军的大营里挖掘一条通往大散关的地道。等地道挖到了距离大散关前不远的地方,再朝两个箭楼挖去。挖掘五百步长的地道,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袁绍命人挖掘了一晚上,也只不过挖掘了一百步的距离。于是,第二天袁绍也无暇再对大散关发动猛攻。两军一日无事。

    但文聘早就料到了袁绍会以挖掘地道来毁掉箭楼,甚至会借此挖通地道到大散关之后,偷袭西凉军,所以早早地就在关下布置了几个大瓮,倒置在地上。瓮就像一个扩音器,倒置于地,能放大大地发出的声音。若是袁绍部正在挖掘地道,细碎的声音就会传到瓮这里,引起瓮的震动。五百步的距离太远,瓮不能探听到那么远的距离。所以一直等到袁绍挖到了二百步的距离时,瓮开始发出了细若蚊声的响动。马上有军士报告文聘,说官军正在开挖地道。文聘昨天还在纳闷,怎么袁绍这么老实。他这才知道,原来今天袁绍没有催动官军猛攻大散关,是因为要挖掘地道。

    文聘一听就笑了。军士们都问,为何文聘发笑。文聘言,袁绍无谋。两军交战,挖掘地道,最忌讳敌军察觉。袁绍应在挖掘地道之同时,命官军配合着对大散关发动猛攻,制造声响,这样才能掩盖掉挖掘地道的声音,出其不意地将地道挖掘到大散关下。这样一来,攻关时混杂的声音就盖住了挖掘地道的声音。瓮发出震动,西凉军也会以为是攻关所致,不会怀疑到地下有动静。而袁绍却不知,担心官军一边挖掘地道又一边攻关,会损失惨重,未曾如此而为。设使袁绍一边攻关,一边挖掘地道,大散关之陷落就在所难免。幸亏袁绍只是个半桶水,心思不够缜密,不然大散关就要被他攻克了!

    众人皆叹服,又问将如何应对。文聘命军士也对着箭楼下挖掘地道,但挖掘得很深,保证箭楼不会倒塌。然后挖到距离大散关和箭楼十步之遥的地方,在地道中设置一扇门,又向左右横向挖一条地道,放置油脂和麦秸等引火之物。派几名弓箭手手持火箭,等着官军挖到这里。一旦官军挖到了西凉军挖的地道,弓箭手就射出火箭,在地道中引发大火。弓箭手一射箭,就立即封闭朝向大散关这边的大门。大火不是为了烧死官军而设的,而是为了憋死官军。地道之中,空间狭窄,空气中的氧气缺乏。大火又需要氧气助燃。等大火迅速消耗了氧气,进入地道、靠近大火的官军就会因缺氧而死。等大火熄灭,西凉军再打开大门,趁着官军因缺氧而无力抵抗,杀将过去,官军必定大败。

    事不宜迟,文聘也赶紧命军士挖掘了一条纵向地道,至箭楼下十步,设置一扇门嵌在地道中,然后向左右开挖,挖掘一条与地面上的大散关平行的一条地道,在横向的地道中放置洒满油脂的麦秸。整个西凉军挖掘的地道,成一个“t”字型。挖好之后,西凉军就耐心地等待官军挖来。没过多久,官军果然如约而至,一个镐头,就打通了西凉军挖掘的地道。官军用火把一照,见竟然挖到了空的地方,十分震惊。再将地道挖大些,只见他们是挖到了另一条地道中了。那条地道中,塞满了麦秸。麦秸上还有油光。另外,地道中还有一扇门。这更加诡异。正在官军对此摸不着头脑,进退两难之时,突然,一个点着火箭的西凉军弓箭手猛地推开了门,吓得官军都是一惊。官军士兵纷纷躲避,但那弓箭手却并没有瞄准他们,而是瞄准了一大堆的麦秸,射出一支火箭。火箭一接触但麦秸,就“腾”地一声,引起一阵熊熊大火。见火起,那名西凉军的弓箭手又关上了门,不见了。

    官军愕然,因为大火并不能烧到他们。但紧接着,过去了一段时间,大火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官军开始感到胸闷气短了。这是,地道中太过狭窄,空气不怎么流通而非常封闭。只是一瞬间,所有接近大火的官军,都因为缺氧而晕了过去。后面的官军不知发生了什么,也都凑过去,也纷纷晕倒。其余的官军一看,以为西凉军使出了什么妖术,吓得立即逃跑。这时,地道中的小门大开,西凉军冲了进来。在门开之后,氧气也就再次流通。西凉军立即踏着地道中遍地的晕倒的官军士卒,去追击那些离得远,没有因缺氧而晕倒的官军。官军吓得魂飞魄散,但却很快被西凉军追上,杀得人仰马翻。

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毁箭楼() 
昏暗的地道之中,狰狞的西凉军挺着长枪,冲出黑暗,杀向官军。官军只看见大火燃起后,处于前锋的一万多人都尽皆胸闷气短,双手掐着脖子,大口大口地咳嗽,但却连往身后逃跑的能力都丧失了,一个接一个地晕倒在地上。官军根本不知道,这是因为火燃烧消耗了氧气所致,都以为这是西凉军会用妖术,不然的话,怎么一万多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前倒向后?官军士兵互相传说,使得恐怖的气氛在官军之间很快传染开来。这时,昏暗的地道中,响起了阵阵喧嚣的喊杀声。官军侧耳一听,正是西凉军最著名的“风风风”的口号,不少官军吓得双腿一软,跪倒在地。紧接着,喊杀声越来越近,官军士卒都紧握着兵器,鼓足勇气,但却慢慢地向后退却。突然,黑暗之中,弓弦牵引声大作,数十支箭穿破黑暗,将最前面的五个官军士卒射成刺猬。

    五人倒下后,官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扔了火把,就往后逃跑。地道只能容纳三个人同时通过。黑暗之中,又伸手不见五指。官军很快就发生了踩踏,众多士兵堵在地道,动弹不得。就在这时,忽然有火把照亮了地道,一名军士高喊:“降者不杀!”一听这话,拥堵得动弹不得的众多官军,只好投降。西凉军越过了这些人后,又继续追击,追上了正在逃跑的另一部官军,杀得官军大败,血腥味充斥整个地道。在地面上的袁绍听说之后,震惊不已。眼看着西凉军就要沿着地道,追到官军的大营中来,袁绍立即传令将地道口封起来,这才拦住了一往无前的西凉军。

    但封闭了地道口,却也给袁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当地道口被填埋封闭时,地道中还有三万士卒没有上到大营的地面来。地道口被填埋封闭后,这三万余人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拥堵在狭窄的地道里,等着西凉军。遭到背叛和抛弃的悲愤之情,逐渐将这三万官军士卒给吞没掉。等西凉军前锋追过来,还没等西凉军喊出“降者不杀”的口号,这三万多人立即扔了手中的刀剑,抱头投降。

    西凉军士们一看,这么多人都投降了,看得眼花缭乱,简直不敢相信。西凉军也就停下了杀戮,收集降兵的兵器,将降兵押回大散关。这时,地道之中的氧气增多后,那些因缺氧而暂时晕倒的一万多官军士兵,也都逐渐苏醒过来。醒来之后,他们的兵器早已被收走。无力抵抗的他们,只有投降这一条路。文聘本来只是想再次打击一下袁绍的嚣张气焰,却歪打正着,出人意料的收降了近四万三千多名官军。这让文聘高兴坏了!官军阵亡了一万几千人,现在袁绍又愚蠢地给他奉上四万三千人,那袁绍现在的兵力,也就只有十四万多士兵了。二十万带甲之兵,不过十天,就减少了将近六万。而文聘这边,因为防守得当,没有让一个官军士兵爬上关来,没有和官军士卒短兵相接,只是居高临下地放箭和抛掷巨石滚木,故而无一人战死,只有十几名兵士不小心举起巨石被砸到了脚。仗打了十天,西凉军一人未死,官军损失了四分之一还多。俘虏了如此之多的官军,让西凉军都振奋不已。文聘也十分高兴,为了激励西凉军,于是大排筵宴。

    正当大散关上一片喧闹之时,袁绍才意识到,因为他过早地填埋地道,白白将三万余人拱手让人。再清点官军人数,袁绍沮丧地发现,他手下只有十四万余人了。整个官军,也因三次大败,士气十分低迷。袁绍大怒,他发誓,一定要攻破大散关,生擒了文聘!见遁地术不成,袁绍又心生一计。袁绍知道,挖掘地道以摧毁箭楼已经是不可能了。如今,他也只有强攻箭楼这一条路了。于是,袁绍暗使官军备齐火种和火油,准备明日摧毁箭楼。

    第二天,袁绍催动十四万人马,又来到阵前。袁绍命十四万之众,全数手持盾牌,压上大散关。文聘猜到了袁绍的意图,仍然是把目标对准箭楼。两座单薄的箭楼,虽然互成掎角之势,但也难挡十四万兵马的猛攻。文聘心里清楚,箭楼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想通了这一点,文聘决定他要先下手为强,自己摧毁箭楼,让逃避不了倒塌的命运的箭楼,再发挥一丝余热。文聘的方法是继承了袁绍的构想。文聘命军士在箭楼之下昨天就挖通的地道下,放置数十个高大的木桩,用来支撑箭楼。木桩并不齐平,而是在靠近大散关的一侧放置比较短的木桩,远离大散关的木桩比较长。这样,一旦倒塌,两座箭楼就会倒向大散关之前。然后再把顶部的土地挖掉,让箭楼的地基直接就以木桩为支撑。最后,文聘在木桩下放满引火之物,就等着箭楼守不住的那一刻点燃。

    袁绍不知文聘之计,只顾着命官军一拥而上,命两万之众搭设云梯,攻击大散关,来吸引大散关上西凉军。其余的兵马,都猛攻箭楼。在箭楼倒塌之前,文聘依然命数百名弓箭手在上面居高临下地射杀官军。官军拥在一起,虽有盾牌保护,但伤亡依旧很大。付出了几千人的伤亡之后,拿着火种的士兵终于来到两座箭楼之下,点燃起大火来。文聘适时撤回箭楼上的弓箭手,命箭楼之下的地道中的军士,点燃大火。大火很快就烧断了支撑着箭楼的地基的木桩。

    由于朝向大散关正面的木桩,也就是大散关左边的箭楼下右边的木桩,和右边箭楼下左边的木桩,都是比较短,与其他两半木桩不齐平。所以,当大火将木桩烧断后,右箭楼向左倒塌,左箭楼向右倒塌,两座高达七丈的箭楼,尽皆倒在大散关下。恰好箭楼倒下的时候,官军正好点燃了箭楼,使箭楼被熊熊大火所吞没。当箭楼倒下时,正好砸向了正在箭楼之间猛攻大散关的官军。官军又拥挤成一片,顿时就被压死、烧死了几千人,顺带着又把官军攻关所用的云梯车和冲城车烧毁掉。

第四百八十七章 断粮之险() 
压死了大散关下的几千官军士兵,大火继续肆虐,又烧到了距离大散关近的数百个官军,使他们满地打滚,四处逃窜。袁绍没想到,他要毁掉的箭楼,却被文聘巧妙地利用,成了守卫大散关的一大利器。大散关下,大火汹汹,官军也不能冒着大火再强攻大散关。攻城器械,也都付之一炬。士卒也付出了将近一万人的损失。袁绍绝望地闭起了双眼,传令官军撤退回营。四次大败,袁绍损失了七万人。还有十三万人的官军,已经让袁绍再也提不起兴趣。袁绍大怒,之后的每一天,都命令官军不停不歇地攻城。

    没有了箭楼的支援,大散关的险要下降了不少。从此官军只要顶着盾牌,损失就下降不少。每日攻城,只不过损失几百人。但文聘有分批次守关的策略,没有因为官军没日没夜地猛攻而崩溃。在猛攻了大散关又五天之后,袁绍这才回过味来。他发现每一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